发自内心的尊重报答,并从行动上落实者称之为真孝。
孝顺父母是为人子女应尽的责任,这无可厚非。有人认为给父母好的物质享受就是孝顺,有的人认为,多陪陪父母就是最大的孝顺;还有的人会认为,给父母生个大胖小子,就是最大的孝顺,其实,孝顺的真谛就一个字,那就是“顺”。
遇事多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即使他们的意见可能不那么完美,但他们不会害你,天下没有一个父母不想自己的子女好;所以,多点耐心,多点细心,顺着他们,这在他们眼里就是最大的孝顺。
孝顺父母注意事项
父母年事已高,经常外出锻炼,可孩子工作繁忙,不可能随时陪伴在父母身边。子女不妨提早给父母做张身份卡,长期放在父母的衣兜里。上面只要注明姓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和联系人姓名,以及病例史等,这样一来,即使父母有什么不便,路人或医生也可以及时与家人取得联系。
每天早起为父母做好早点,补充些营养,避免锻炼时低血糖。用这种简单的方式回报父母,让自己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做到孝养父母,比较容易,难得是对父母保持恭敬的态度。对父母保持恭敬,就是顺从父母的意志,如果对父母不恭敬,何谈顺从父母的意志?但很多人都误认为尽孝道就是供养父母,只要每个月按时给父母打钱,供养父母衣食住行,让父母生活无忧,就算尽了孝道了。
其实不然,这还远远不够。一个人幸福与否,关键取决于内心的感受,不仅仅是物质的享受。如果心情不好,纵然有再丰富的物质,人过得也不会幸福。古代住在皇宫里的人最享受,物质最丰富,难道他们都很幸福吗?我看未必,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还不如一个贫苦老百姓过得幸福。
对待父母也是一样,最重要的是要让她心里舒服,心情愉悦,没有忧虑,没有烦恼,而物质方面,却是其次的,只要心情好,吃什么都香,心情不好,山珍海味也咽不下去。平常我们家里养只小狗小猫,也会尽心去喂养,甚至有的比一般人吃的都好。如果把供养父母衣食当成尽孝,那父母和这些小动物还有什么区别呢?
孝顺的真正含义是顺着老人长辈的意思,赡养父母尽心尽力,遵从父母意志。
孝顺的意思是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多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现多指孝敬的口语,孝顺现在应该理解为,孝敬父母长辈,让孝道一代一代的顺下去,出自《国语·楚语上》。
报答父母的抚养,不意味就必须任由他们决定自己的一生,即使在古代,也并不认为这就是孝顺,而是人伦丧失。中国真正的古训,是父慈子孝,也就是父母要慈祥,儿女要孝顺,这是双方的责任。
从家庭意义上看,“孝”体现为对父母绝对权威的顺从。从社会意义上看,“孝”即对皇权的敬畏和基于敬畏的绝对服从。表面上看社会小单元的家庭以“孝顺”、“孝敬”为指导思想,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
有关孝顺的句子
1、人人都有父母,也都会成为父母。对父母孝敬,就是给孩子做榜样。父母的恩情,此生还不清,父母的陪伴,真的很短暂,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
2、子之孝不如率妇以为孝,妇能养亲者,公姑得一孝妇,胜如得一孝子。妇之孝不如导孙以为孝,孙能敬亲者,祖父得一孝孙,又增一辈孝子。
3、百善之首孝为先,养育之恩大过天。父母恩,永难报,不管贫穷,还是富有,人这一生,都应该善待父母。
4、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5、孝感动天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1,伦理要求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人类最圣洁的感情,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幸苦的将我们拉扯大,看着我们成长,我们应该永远对父母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孝是伦理道德的基础,不管我们年龄多大,我们也要爱护、孝顺自己的父母。
2,父母是自己的根
我们是父母的结晶,我们的生命来源于父母,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是遮风挡雨的避风港,我们生命的根永远扎根在那。
3,孝敬父母是义务
孝顺父母是每个子女该尽的义务,天经地义,就如呼吸一样自然。道德层面是如此,法律层面也一样,父母陪伴我们成长,我们也应该陪着父母老去。
4,不留遗憾
对父母的爱,不要在该孝顺的时候放弃,不要在失去之后才追悔莫及,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尽力去照顾父母。
5,为下一辈做榜样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你对待父母的样子就是孩子将来对待你的样子。对孩子的教育就是长期的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想要孩子将来孝顺自己,现在就应该给孩子做好榜样,善待父母。
百善孝为先,孝顺体现在生活中,也许就是他们渴了递上一杯水,寂寞了多陪在他们身边,生病时候多份关心珍惜时间,孝顺不能等待。
回答于 1 小时前
作为一个家长,我们除了想让孩子成才,还希望孩子长大后孝顺,如果孩子有着7种表现,长大后会非常孝顺哦,快看看你家孩子有吗?如果没有这几种表现,我们就赶紧培养!
一:主动帮父母分担家务的表现
一般有主动帮父母分担家务表现的孩子肯定是孝顺的,现在很多孩子别说有主动帮父母分担家务的表现了,即使家长吩咐让其做家务还不做呢。有主动帮父母分担家务的表现的孩子会懂得心疼家长,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忙,比如扫扫地,擦擦桌子。提醒各位家长一句千万别心疼孩子,不让其做家务,做家务又不会累到孩子,反而会让他们有感恩之心和对生活充满信心,孩子在做家务时会感觉自己是有用的,而且他们在做完家务后会有一种满足感,我们常说一句话,我们可以惯孩子任何事情,但是不能惯孩子不干活。有主动帮父母分担家务表现的孩子,以后走入了社会开始自己生活,他们也不会觉得委屈。
二:将好吃的分享给父母的表现
一些孩子有了好吃的吃独食,从不懂得将其分享给家人,这也是很不好的一种表现。如果你家孩子没有将好吃的分享给父母的表现,一定要让其改正。我们听过孔让梨的故事,有了好吃的先让兄长吃,自己才吃,有这样表现的孩子一定是孝顺的。如果你想让你家孩子长大后孝顺,你一定要培养孩子将好吃的分享给家人的表现。认为每个人都不差这一口吃的,但是孩子有了东西我们一定要吃,并且孩子给你吃你就吃,别说“你吃吧,我不吃”这样的话,如果时间长了,孩子再有将好吃的分享给父母的表现也会消失,因为他们认为,反正家长也不吃就不给了。
三:独立的表现
我们一直提倡孩子从小就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所以如果你培养出了孩子独立的表现,你就偷着去笑吧。因为有独立表现的孩子一定是孝顺的。因为他们懂得独立,不依赖任何人,而孩子有独立这个表现真的很不容易,因为家长都不愿意放手,一直帮他们做这个做那个,也许我们心里想让他们独立,但是手上已经帮他们做了,这样孩子怎么独立?所以要想孩子有独立的表现,自己要先学会放手。其实孩子有了独立的表现,并不只是孝顺,而且我们也能更轻松一下,空出时间去做我们自己的事情。
四:耐心听父母唠叨的表现
孩子有听父母唠叨的表现,真的会孝顺父母。因为孩子有了耐心听父母唠叨的表现,意味着他们已经懂得尊重父母,已经知道父母的不容易,他们已然懂事。也许父母的唠叨很烦,但是这都是治理名言,都是他们的经验,所以如果孩子有耐心听父母唠叨的表现,他们不止孝顺而且会成才。但是有这个表现的人少之又少,别说孩子了,成年人都不一定有耐心听父母唠叨的表现,父母一句话经常说才叫唠叨,但是他们确实是为了我们好,我们真应该静下心来听听父母的唠叨。如果你想让孩子有耐心听父母唠叨的表现,首先你自己要做到。
五:经常和父母聊天的表现
孩子长大了会越来越不黏父母,因为他们会有自己的生活,但如果孩子有经常和父母聊天的表现,真的是难能可贵。如果孩子放学后会主动和父母聊他们在学校的事情,学习上的事情,这就是一种孝顺。而如果孩子有经常和父母聊天的表现,家长再也不用担心孩子长大后会不孝顺,因为与父母分享自己的事,说明他们把父母看得很重要,而如果孩子孝顺与否,是看父母在他们内心所占的比重。
六:帮父母洗脚的表现
相信孩子在学校都会有安排帮父母洗脚的作业,但是又有几个孩子真的做到了。有帮父母洗脚表现并不可耻,帮自己的父母洗脚应该是光荣的,因为孩子在帮父母洗脚的同时,能从内心深处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因为岁月已在父母脚上体现了出来,有孝敬心的孩子会深有感触。你家孩子有帮父母洗脚的表现真的是孝顺的。认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想让孩子有帮父母洗脚的表现,你自己有没有帮父母洗脚的表现呢?
七:记得住父母的喜好
可以肯定的说,父母都能记住孩子的喜好,而孩子永远记不住父母的喜好,如果你家孩子有记得住父母的喜好的表现,那真的恭喜了。一般孩子真的很少有这个表现,他们只记得住自己,有这个表现的孩子可以百分之一百的肯定是孝顺的,如果不孝顺又怎么能记得住父母的喜好呢?如果你家孩子在外或者逛街时或者吃好吃的时候能想到父母也爱吃,带回去给父母吃,这多让人感动!
孩子有这几种表现是孝顺,如果没有这些表现,家长也不要灰心,耐心培养孩子都是会孝顺的!
孝顺是:
1原指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多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
2指以财物贿赂官吏或尊长等。
3指用其他方式讨好人家。
4指贿赂官吏或尊长的财物。
5特指献给皇帝的贡物。
引证:
《水浒传》第九四回:“﹝ 何才 ﹞与本州库吏最密,当下探知此事,他便撺掇库吏,把信赏钱大半孝顺州官,其馀侵来入己。”
《红楼梦》第十五回:“我想如今 长安 节度 云老爷 和府上相好,怎么求太太和老爷说说,写一封书子,求 云老爷 和那守备说一声,不怕他不依。要是肯行, 张 家那怕倾家孝顺,也是情愿的。”
用法示例:
1她对父母很孝顺,大家都说她是个好女儿。
2他对爷爷的话言听计从,是个公认的孝顺孩子。
3从孝顺父母的角度分析,小明这样做还是值得称赞的。
近义词:
孝敬 [xiào jìng]
释义:孝顺父母,尊敬亲长。
引证:《红楼梦》第五十回:“ 贾母 见他来了,心中喜欢,道:‘我怕你冻着,所以不许人告诉你去。你真是个小鬼灵精儿,到底找了我来。论礼,孝敬也不在这上头。’”
释义:谓孝顺尊敬。
引证:浩然 《艳阳天》第八八章:“厉害是厉害,他可是很孝敬他妈呀!”
释义:送礼或钱物给尊长,以示孝心或敬意。
引证:曹禺 《雷雨》第一幕:“这给我啦,那只当着你这是孝敬爸爸的。”
释义:旧时以钱物贿赂、讨好上司或其他有力者,亦称“孝敬 ”。
引证: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回:“少大人应酬过几天,便要到外面买东西,什么孝敬上司的,送同寅的,自己公馆用的,无非是洋货。”
《老残游记》第十六回:“ 胡举人 就把这一千银票子双手捧上,说道:‘这是 贾魏氏 那一案, 魏 家孝敬老公祖的,求老公祖格外成全。’”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万恶*为源。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权威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儒家《孝经》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
《百善孝为先》周国民书(2张)
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孝的观念不只於孝顺父母而已,孝顺父母只是孝道的开始。《孝经·谏诤章第十五》:「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广至德章·第十三》:「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论语》中,子夏向孔子请问什麼是孝。孔子说:晚辈长保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孝」字在《论语》中,一共见于14章。其中为孔子所言,且与孝的定义有关者,共有5章。
道家《庄子·天运》孝的观念:「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印度及其他亚洲地区也有类似的伦理概念,另外孝顺还可以推广为一般对年长的人的尊敬和顺从,比如媳妇对公婆的孝顺,对长辈亲戚(比如姑、伯、舅、姨等)的孝顺等。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为政篇四章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懿子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之后,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这件事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
此章的“无违”由孔子自己后面的说明看来,应是不违背礼的意思。
至于为何孔子在此要分两段解释无违呢?有学者以为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贤而好礼,所以孔子只要他能做到不违其父之志向行为就可以算是孝了。但是一般人的父亲言行未必一定合礼,此时子女就不应以不违背父亲为孝,而应该以不违背礼为孝了。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让做父母的只因为子女的疾病而忧愁烦恼)。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1使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2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故子女须小心保重自己;3子女应只担心父母的疾病,其它则不宜过分担心,否则反而会使父母不安。
此章言外之意乃是因为疾病并非人力所能控制,其它各方面则人的主控力较强,所以作子女的必须在其它各方面勤勉努力表现良好,使父母不会因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为子女担心操烦。
由此观之,孔子此章之真意也许可以理解为:子女须尽全力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以期使父母不因为子女多担操烦。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今日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供养照顾父母。但是家中的狗和马也一样也有人供养照顾啊!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可以分辨这两者呢)?
此章的“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有两解:1狗和马也一样有人供养;2狗和马也一样可以侍奉人;但若依第二种解释似乎就不须“有”字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晚辈长保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当有事时,年轻人去做;有丰盛美食时,由长辈吃;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此章的“色难”亦有两解:1晚辈的神色(详解如上);2长辈之神色:是指能够在父母神色未变之前,先得知父母的心意。
“孝”字在论语中,一共见于14章。其中为孔子所言,且与孝的定义有关者,共有6(5+1,一章重出)章,即
学而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在观其志”的这个“志”,古人的文字“志”为“意志”之意,它包括了思想、态度。我们都曾经作过儿子,都有这样的经验:当父亲、师长的面前,听到教训吩咐,口口声声称“是”,但背过身来,却对着同学、朋友,做一个鬼脸,表示不听。所以“父在观其志”这话,是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诚诚恳恳,非常老实,说不接受就是不接受;如果作好人,就要作到底,父母死了,于三年之内,无改于父之道,说得到做得到,经过三年这么久的时间,感情没有淡薄,言行一致,一贯作法,这就是孝子。)这6(5)章皆属“两端四角”启发式教学。
综合这6(5)章之意如下: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悦的神色;行为要合义合礼;另外也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父母过世之后,丧祭亦应合义合礼;且必须时常缅怀他们,并效法他们合义合礼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吧。
相关文章
编辑
戊子季秋念孝文
“百善孝为先”这一句出自清人《围炉夜话》的文章之中。因为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伦,根本的共识,所以数千字的《围炉夜话》,抵不过这一句“百善孝为先”的名声。
为何以孝为百善之先?
《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对弟子们说:“你们要引以为戒,这件事足以使你们明白其中的道理!” 于是,辞别孔子,回家赡养双亲的门人,就有十三人。
其实正因这句话说到了“根本”处,所以放之四海而皆准。万官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孝为先。这又为何?因没有孝,没有根本,就没有人类传承。为人子女当孝,为人父母当慈。父母养子女叫做“养”,子女养父母也叫做“养”。前者抚养成人,后者赡养终老。这叫天经地义(天经地义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如何叫天经地义?人栽果树,此树领受天地雨水日光,必然开花结果。就算是“人参果树”那样精贵的树种,也要三万年一开花,三万年一结果。没有受人滋养而不报答的天地道理,这就是天经地义。
我们看孝字的写法,下面是“子”,上面是“老”,所以《说文》讲“孝”为:善事父母者。老在上,子在下。这是长幼尊卑的次序,礼节。也可以视为子承老,儿子背老父母,这是象形,更是直观的孝行。
所以人生在天地之间,《论语》记先师之言曰:三十而立。为何是三十才称为“立”?“立”,是以人伦人道人理立在天地之间。以德行道理立,断然不是以“财利”立。人生到三十岁的年纪,非但自己为人子女,并且已作人父母,应上知人子之道,下知为父母之道。关于人为何而来?如何而来?将往何处?当做何行?这些根本的知识,应有一番体认。这种体认,并非一定用文字文章文采编织成锦绣出来,比如乡间的老人,他们不识字,却行善积德,友待乡邻。这种知识,不是从书本而来,不是从锦绣文章而来,而是数十年为人之行的体认。因为“道不远人”(《中庸》),根本的道理是最简单易行的。这就是,《论语》中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在“行”之后,这是根本的次序。
并且,假如,人在未有“余力”(余力是行的余力,孝行德行的余力),德行未修,不能称“立”的时候。故作文采(文采包括文字功夫等等一切文艺的技能),他的心,必定在文章中表现出来。所谓“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总之一概的行为,都将其内心表露无遗。因为一切的行为,都是心中作祟,才付诸于行动。
以上就是关于孝顺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孝顺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什么是孝顺、孝顺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