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名厨易牙,真的将自己四岁的儿子做成了肉羹献给齐恒公吗

mm是什么单位2023-05-08  36

管仲临死前,齐桓公去请教未来之路。管仲说,在您的放权和我的管理下,齐国已屹立世界之颠,但需要保持。所以我死后,请你离那三个东西远点。

管仲所谓的“三个东西”就是齐桓公最宠爱的三个人:易牙、卫开方、竖刁。三人对齐桓公可谓是忠心耿耿,几乎恩重如山。

齐桓公有次对易牙说,大王我什么都吃过,就是没吃过人肉。晚饭时,易牙就端上一盘肉,齐桓公吃了后大赞爽口过瘾,问是什么肉。易牙回答,我儿子的肉。齐桓公感动的稀里哗啦。

卫开方本是卫国的公子,不远万里来到齐桓公身边,全身心侍奉。齐桓公曾问他,你远离故土,抛弃父母妻儿,难道不想念他们吗卫开方回答,这一切跟您一比,就是粪土。齐桓公为之哽咽。

而另外一个叫竖刁的,自愿阉割自己来宫中伺候齐桓公。齐桓公始终把这三人当成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如今管仲却让他远离,自然莫名其妙。

管仲说,人爱自己胜爱别人,这是天性。如果有人爱别人胜于爱自己,那就是伪,就是违背天性,不近人情。不近人情的人,要离他远点。因为一个人没有人的性情了,那和禽兽就无异,那可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

齐桓公对管仲的这段话大大不以为然。管仲死后,他继续宠幸这三人,结果是,当他生病在床,无可救药时,三个高风亮节的人发现效忠他已不能带来利润,立即锁闭宫门,活活饿死了他。

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是第一位真正意义走上霸主地位的辉煌者,齐桓公自身的毛病不少,但有了恩师鲍叔牙和奇相管仲的辅佐,即便不需要多大的才干也能成为春秋一霸。但就是这样一位英雄人物,最后的下场非常凄凉,竟然是被佞臣饿死的,罪魁祸首还是易牙和竖刁。作为有谋略、有智慧的管仲为什么没有在离世前处理掉他们呢?我认为这是管仲想办而不能办的事,也是为官的难言之隐。

一、齐桓公的品行。

齐桓公能够称霸,不在于其是个完美的人,而是他能够给管仲一个施展抱负的平台,在鲍叔牙举荐之后,齐桓公小白给他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俗话说“用人不疑”,这就是齐桓公的长处,对他绝对的放权,管仲想怎么改革,怎么管理,齐桓公完全支持。

但说到品行,齐桓公喜欢美食、贪恋美色、爱好打猎、爱听美言,正是有人以此为跳板利用齐桓公的这些爱好,步步登上宠臣的宝座——这就是易牙、竖刁。

易牙是厨师界的鼻祖,即便是现在的厨师行业,拜的祖师爷就是易牙。易牙非常擅长烹饪,发明了焖蒸等多种食物制作方法。据称:齐桓公的一位夫人生病,不想吃药,就是易牙给的药膳给治好了。最得到齐桓公之心的还是易牙的“烹子”,齐桓公曾随口说了句没有尝过人肉,易牙就回家后把自己的儿子杀害了,做成了人肉羹端给齐桓公,齐桓公吃完问,这是什么肉汤,如此鲜美?易牙道出实情,将齐桓公感动得也流泪了。齐桓公认为,能够为自己连儿子都杀的人,一定是忠于自己的人。

竖刁则更狠,为了能够呆在齐桓公身边,得到齐桓公重用,竖刁选择了自宫,齐桓公非常感动,决定永远将竖刁留在自己身边。

二、管仲想除掉却无法动手。

1、齐桓公非常信任他们。齐桓公将易牙烹子、竖刁自宫视作是忠心。虽然管仲看得明白,懂得这些连自己和亲人都不爱的人,又怎么会忠于君王,他也曾向齐桓公说过这件事,但看得出齐桓公并不忍心除掉他们,同时作为君主,心理压力也是非常之大,而这两人可以琢磨君主的喜好,释放和缓解压力,管仲自信自己在位时,他们必然不敢轻举妄动。

这让我想起了清朝的第一大臣—和珅。和珅的聪明和狡猾,深得乾隆之心,所以即便是胡作非为乾隆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到去世,将杀和珅的任务留给了儿子。

2、管仲为臣,桓公为君,公事可谏,私事难问。纵然管仲管辖权很大,但毕竟为臣子,齐桓公喜欢谁、喜欢吃什么、玩什么都是他的私事,管仲非常清楚。管仲可以革除国家弊端,这是公事;但君主有喜怒哀乐,管仲如何改革?

这让我想起了被曹操杀掉的“杨修”,其自恃聪明却分不清何为公、私,卖弄才华却被曹操杀害。

从以上角度考虑,管仲只能退而求其次,让齐桓公将两人驱逐出去,永远不能回到都城,虽然桓公表面答应却又在后来耐不住寂寞将其召回,这才是祸乱的开始。

所以,只要是下属,只有向领导建议的资格而没有决定的权力,管仲深知这点,这也是为什么管仲能成为一代名相的原因。

易牙烹子献糜,卫开方为了得到齐桓公赏识十五年没有回家,父母去世也不回国奔丧。都应证了管仲的评断“没有人不爱自己超过爱别人,如果对自己身体都忍心残害,对别人岂不更忍心下毒手!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儿女,如果连自己的儿女都能下得狠心,他对谁下不得狠心?没有人不爱自己的父母,如果十五年之久都不想见父母一面,连父母都抛到脑后,对其他的人又有谁不会抛到脑后?”

这两个人的故事从侧面说明了我们判断一个人的好坏首先可以看他对待家人怎么样,如果对家人都不好,他怎么会对同事朋友乃至国家好呢;如果他对待父母孝顺,对待兄弟姐妹谦让友好,那至少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善良的人。

竖刁,是春秋时齐国人,是齐桓公的内侍,由于他善于谄媚,投桓公所好,深得桓公宠信,桓公年老,在立太子方面竖刁与桓公宠姬勾结大作文章,致使齐国发生动乱,失去了霸主地位。�

竖刁少年进宫侍奉齐桓公,他出身贫寒,却聪明伶俐,先为齐桓公的外侍,后为桓公所注意,调为内侍。与桓公接触多了,竖刁留心观察桓公的生活习性和内心需要,了解桓公后,竖刁事事投其所好,满足桓公的需要,桓公经常夸奖他,久而久之,他就成了桓公离不开的人了。

桓公一好美食,二好美色,竖刁就从这两个方面取悦桓公。有个叫易牙的人,善烹饪技术,竖刁就想尽各种办法,与他结交成了朋友,易牙也是一个贪利忘义的人,有一天,竖刁把易牙推荐给桓公,桓公听说易牙善烹饪,就说:“山珍海味我都吃腻了,只是没吃过人肉,不知人肉的味什么样”桓公此言本是无心的戏言,而易牙却把这话牢记在心,一心想着怎样能作顿人肉宴给桓公吃,好博得桓公的欢心。后来他看见自己的儿子,就把儿子杀了给桓公作人宴,桓公在一次午膳上,吃到一盘鲜嫩无比,从未吃过的肉菜,当桓公得知这是易牙儿子的肉时,内心很是不舒服,却被易牙杀子为自己食的行为所感动,认为易牙爱他胜过亲骨肉,从此桓公宠信易牙,对于推荐易牙的竖刁更加宠信了。竖刁又想办法为桓公找美女,有个叫开方的大夫向竖刁推荐卫懿公的女儿。卫懿公的女儿果然貌美,竖刁把她送给桓公,桓公非常高兴,竖刁从此成了最为桓公宠信的内侍。

管仲向齐桓公指出,易牙杀子,开方背视,竖刁自宫,都是些居心叵测的人,万万不可亲近。

“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

记得当年在高中语文的第一课里就读到过这一句话,那时有老师引经据典的引导,很轻松地脱开了狂人的非逻辑心理,而统一到鲁迅先生的主题:

“我翻开历史一查,……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易牙,于是像不常用的文学素材,用完即被丢弃角落,鲜少有同学从早已模糊的记忆深处提起。

更少有同学关心,在餐饮界,易牙早已被后人奉为厨神、被厨师们称作祖师。尤其在南方还建有不少易牙庙,香火鼎盛,前往祭祀礼拜的人络绎不绝。台湾高雄的那座特别有名,每年举办厨艺大赛时,甚至用“易牙显灵”的方式来评判后学厨艺功夫。

其实不止广大美食爱好者,连孔孟圣人等都曾对易牙不吝夸赞之词:

孔子评价易牙对味道的辨别能力时,说将山东的淄水和河南的渑水混合在一起,易牙也能分辨出来。孟子表扬得更直接,“一说到口味,天下的人都期望做到易牙那样”。荀子夸完“言味者于易牙”,更将治理国家同易牙做菜相比。到东汉王充也在大作《论衡》中多次夸赞易牙“膳无咸淡之失也。”

再回到春秋的历史,你也许还会惊叹于易牙对饮食传统的革命性的贡献。那个时期,刚从饮毛茹血“进化”过来的人类对于饮食,是只要“蒸,烤、煮”熟了就行,哪有什么色香味的要求和讲究。而易牙,凭着精明的头脑和高超的厨艺,不仅发明了家喻户晓的“炒菜”,还开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饭馆呢。

但这个对中国餐饮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的厨师鼻祖,有一天却入了仕途。由于管仲的“不拘一格选人才”,以及寺人竖刁的引荐,他进御膳房当上齐桓公的“御厨”。

易牙的这个“伯乐”竖刁也声名赫赫,虽然不是好名声。他为了对齐桓公表示忠心而毅然自行阉割,也算是后世太监的祖师吧——所以阉宦奸臣常常被称作“阉竖”。

易牙的“御厨”事业开局不错。他根据齐王的口味不断创新,相继开发出了“炸、煎、爆、炖”等菜肴新工艺。他为桓公宠妃长卫姬用五味子和老母鸡清炖而做成的“五味鸡”,开创了把烹饪和医疗结合在而强身健体的“食疗”。

他渐渐被齐桓公赏识,而创造了“雍巫辨味”的成语。既而又被桓公宠信,据说是缘于另一个成语:“易牙烹子”。

易牙的“杀子适君”,在《左传》里只记了一句“以荐馐于公”,而在《管子小称》里则写的比较详细:

齐桓公有一天以一句玩笑话“遍尝天下美味,只有婴幼儿的肉没有吃过”,让易牙不顾亲情,“烹其首子而献之公”。这个记载被韩非子和唐人颜师古的《史记》注解添油加醋,演为一段生动的反人性“故事”。

后人,特别是餐饮界或者“易”姓的后人,常常尝试为易牙的这个典故平反:

易牙是北狄人,“其族男女,婚前自由交合,婚后则传属一家,唯恐血缘不纯,故杀首子以净其家族之血缘”。杀首子的习俗,动机是为了“清洗”,保证自己血统的纯正和孩子的嫡传,是对自己财产和权力的保护。记载里还有“首子被杀后往往被分食,或被献给君主”的说法。于是乎,在他们眼里,易牙按照自己母国的国俗以事齐桓公,最多只能算不计手段的拍马屁,没传说中那么“邪恶”成史上最狠毒的父亲。

实际上,即使不论其狠毒与否,以“杀子适君”来换取桓公的宠信,其令人恶心和唾弃的程度,“不待智者而后知也”。但他却真的因此发达了,到齐桓公晚年,特别是管仲死后,甚至军权在握。

据说管仲临死前——当然也不只是据说,前面提到的韩非子和唐人颜师古都有描述——针对齐桓公“易牙可否为相”的询问,说易牙为了满足国君的要求不惜烹了自己的儿子以讨好国君,没有人性。还劝告务必疏远易牙、卫开方、竖刁这三个人:宠信他们,国家必乱。

卫开方是除竖刁外,易牙另一个“好友”。本来是卫国的一位公子,为了忠心追随齐桓公,十五年没有回家,连父亲去世都不回国奔丧——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一项罪过。

他们三个人的名字联到一起,当然不会只是因为他们都是后人眼里的奸佞“奇葩”,还因为他们在桓公的立储大事上结成统一战线站到了公子无亏一方,成了管仲的的所谓“政敌”。

说到“奇葩”,顺带一提齐桓公的“后宫”。他的三位夫人都没有给他生儿子,六个宠妃却每人生了一个。六个如夫人的儿子中有五个后来还先后做了国君——分别是公子无亏和后来的齐孝公、齐昭公、齐懿公、齐惠公,在齐桓公死后统治齐国40多年。

长卫姬的儿子武孟即公子无亏是长子,但不讨齐桓公和管仲的喜欢。“慧眼”管仲于是力劝桓公立公子昭为太子,两次派往宋国加以栽培并托付宋襄公予以照应。

管仲的政治地位与影响,他的对“废长立幼”行为的粉饰,以及临终前对桓公的谆谆“教诲”,再加上齐桓公曾对易牙“许之,立武孟”,六公子争位之乱在桓公甫一去世就已无可避免。

此时的易牙,早已不是那个卑微屑小、任人摆布的职业厨师了。他先下手为强,联合竖刁拥立公子无亏为君,用了整整六十七天平定了其他公子和持不同政见者,才想起将齐桓公入殓。活活被饿死的的桓公,据说早已尸臭熏天、蛆虫横生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中原第一个春秋霸主终于以这种凄惨的方式放手开创的霸业。

美梦总不长。不管是骡子是马,无亏只能算刚牵出来,还没开遛就在被公子昭搬来宋国救兵压境之下,为国、高两大家族率领的大夫们所诱杀。

公子昭则刚入齐境就被其他四公子又赶回宋国,还是赖宋襄公联合诸国二次出兵才终于归国即位。这是后话,易牙早在第一次宋兵压境时带兵出城迎敌,得知公子无亏与竖刁被诱杀后仓皇出逃到了鲁国。

这一年是鲁僖公十八年(前642年),易牙的政治生涯到此基本结束,除了后来他还“事奉过公子雍以作为鲁国的后援”。他终于应该能静下心来潜心钻研厨艺了,传说他再次将中原的餐饮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以“鲜咸脆嫩、制作精良”闻名于世的我国最早地方菜系——鲁菜终于开始享誉中外;八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也秉承了易牙烹饪精神得以开发与发扬光大。他还发明了“火腿”(当时易牙取名“火肉”),创造了“鱼腹藏羊肉”的“鲜”字……

就如黑格尔所说,“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是时候与易牙算算帐了。

一个天才的美食家,从餐饮界的新星到无与伦比的泰斗,怎么会鬼迷心窍地“艺而优则仕”,让一生留徙于御厨、近臣、恶贼、小人等各种角色之间?

即使没有因受宠、掌权而荒废厨艺,跟历史上成名的大奸臣大反派相比,以捞取所谓的“政治资本”而“凭艺惑主”和“丧失做人的底线”的千古骂名,会背到心甘情愿吗?

或许,从另一方面看来,易牙也算“成功”了,除引发了餐饮业的革命,他还“以身试法”把自己写进了反面教材:

作为在管仲用人制度改革中,以“明”、“贤”为标准从基层乡里选拔出的人才,易牙却以厨艺的天份登上政治的舞台,以己之不长而逞其能,终贻笑大方而遗骂名于青史。

“生得光荣、死得窝囊”的齐桓公泉下有知,也该检讨一下自己识人之过。“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状元之才不用得其所,其实才真正是对人才、对社稷最大的不负责任。

至于曾“老马识途”的管仲,以其“丰富”的政治经历谈及“德才兼备”,只能呵呵了……

卷内篇目推荐:

季梁:夫民,神之主也

宣姜:墙有茨,不可埽也

息妫:只自无言对暮春

许穆夫人: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晋文复国的三个贤内推手

目夷:君欲已甚,何以堪之

以下摘自杨树达《易牙非齐人考》

《管子小称篇》曰:“管子曰:‘夫易牙以调和事。公曰:惟丞婴儿之未尝。於是烝其首子而献之公。人情非不爱其子也;於子之不爱,将何有於公’”

《韩非子二柄篇》,曰:“桓公好味,易牙烝其首子而进之。”

又《十过篇》曰:“桓公曰:‘易牙何如’管仲曰:‘不可。夫易牙与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惟人肉耳。易牙烝其首子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受其子,今 其子以为膳於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

又《难一篇》曰:“管仲曰:‘易牙为君主味,君惟人肉未尝,易牙烝其首子而进之。夫人情莫不爱其子,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

此易牙烹首子进君之事也。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说过,封建社会的历史每一页都写着“吃人”二字,那是指广义上的吃人,即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伤害、压抑人性,具有吃人的性质。其实,狭义上的吃人——即人吃人,在古代也是发生过的。东周(春秋战国)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典型的乱世,其中自然也不乏有许多吃人的事情接连发生,下面我就来给大家盘点一下这一时期的八大吃人事件!

一、狄人生食卫懿公

卫懿公是春秋时期卫国的第十八任国君。他自幼生活安逸,对民间疾苦一无所知,在继位之后,终日只知奢侈*乐。卫懿公喜好养鹤,竟然赐给鹤官位和俸禄,那些想求官邀宠的大小官吏便千方百计驱使百姓捕鹤。于是,卫懿公的宫中到处都养着鹤,宫苑不够了,就不断扩建;卫懿公出游,这些鹤也分班侍从,各依品第,乘载于华丽车中。凡此种种,都需要钱,国库不够,卫懿公就下令向百姓强征,丝毫不顾百姓的死活。

卫懿公九年(前660年)十二月,北狄王率领两万骑兵向卫国突袭而来,卫懿公得知消息后大惊失色,于是急忙下令征兵。百姓受够了卫懿公横征暴敛的苦,便大声嚷道:“让大王派那些鹤去打仗好了!它们都享受大夫的俸禄,而我们穷得连饭都吃不饱,怎么有力气打仗呢?”卫懿公见百姓都对征兵号令不理不睬,于是索性派军士四处抓捕壮丁,发给兵器,安排到军中,强行开往前线。

不久,两万北狄骑兵向卫国军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卫军平时缺乏训练,无心作战,因此一冲即散。卫懿公来不及撤退,被狄兵团团围住,惨死于乱刀之下。他身上的肉被狄人分食,只剩下肝脏。当时卫国有个大臣叫弘演,正在出使外国,他闻变回国后,来到卫懿公的尸骨旁,痛哭了一场,然后说:“请让臣来做您的衣服吧!”于是当场自杀,死时先把自己肚子里的器官都掏出来,再将懿公的肝放到里面去。

二、易牙烹子献糜

易牙是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厨师,他在齐恒公身边工作,因其厨艺高超而颇受齐恒公宠幸。有一天,齐桓公对易牙说:“寡人尝遍天下美食,却唯独没有吃过人肉,真是遗憾啊!”齐桓公这句话原本也只是随口说说而已,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为了博得齐桓公的欢心,易牙下定决心要烹一锅人肉给齐恒公享用。

但问题是,用谁的肉好呢?国君的身份何等尊贵,绝不能吃死囚或平民的肉。后来,他看见自己年仅四岁的儿子,于是选用儿子的肉作为食材。齐桓公在一次午膳上,喝到一小金鼎鲜嫩无比,从未尝过的肉汤,便询问易牙:“这是什么肉呀?”易牙哭着说是自己儿子的肉,为了让国君身体安康,特意杀子以献主公。齐桓公一听,内心很不是滋味,却被易牙杀子为自己食用的行为所感动,认为易牙爱他胜过亲骨肉,自此对易牙更是宠信。

三、宋人易子而食

宣公十四年(前595年)九月,楚庄王因宋国杀了楚国过境使臣申舟而出兵攻打宋国,包围了宋国都城。一直到了第二年五月,都城还是攻下不来。于是楚军在都城外大修营寨,表示将长久围困下去。那时人们的粮食已经吃尽,就连野草,树皮这些东西都已经吃尽,没办法只能吃孩子了。可是吃自家的孩子实在于心不忍,所以就和邻居互换子女,杀了吃掉。

宋王没办法,只好派华元于夜间来到楚军营地。华元径直走到楚国元帅子反的床前,将他唤醒,说:“我们大王特派我前来,把我们的困难告诉你,他让我说:‘现在都城的人已经困苦到互换孩子杀了充饥,然后将尸骨当柴烧,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订城下之盟,纵使国家灭亡我们也是不会屈服的。但只要贵军后退三十里,我们就会一切听从你们,接受和约。’”子反也有点害怕,便和他订下盟约,退军三十里。宋楚终于言和。

四、齐之好勇者

齐国有两个好勇的人,一个住在城东,一个住在城西,有一天两人在路上意外相遇,一人说:“难得见面,我们去喝酒吧?”“行”。于是二人一同走进酒馆。

喝了几杯酒后,住在城东的说:“姑且弄点肉来吃吃怎么样?”住在城西的说:“你我身上都有肉,为何还要找肉呢?”于是叫伙计拿出豆豉酱作为调料,然后两人拔出刀来,你割我身上的肉吃,我割你身上的肉吃,纵然血流满地,他们还是边割边吃,直到丧命为止。

五、晋阳之战

公元前453年,智氏胁迫韩、魏发动了讨伐赵氏的战争。赵氏迫于联军的压力,退守晋阳。晋阳是赵氏家族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城墙坚固,粮库充实,百姓拥护。智、韩、魏联军围城两年多,也未能攻下。

后来,联军统帅智瑶想出了水淹晋阳的计谋,于是引水灌入晋阳城。这时正逢雨季,河水暴涨,城墙没有淹没的也就只剩下三尺高了,时间长达三年之久。城里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灶头也被淹没在水里,人们不得不把锅挂起来做饭,互换子女吃掉。

六、乐羊食子

魏文侯十七年(前408年),中山国国君姬窟发兵进犯魏国,魏国相国翟璜举荐乐羊出兵。乐羊的儿子乐舒是中山国的将领,而且曾经杀死翟璜的儿子翟靖。但是翟璜深知乐羊为人,所以不计恩怨,力保乐羊担任主帅出兵讨伐中山国。

乐羊出兵后,由于敌强我弱,于是施行缓兵之计。消息传来,朝中大哗,群臣诬告乐羊通敌。与此同时,中山国君杀死了乐舒,并将其煮成肉羹送给乐羊。乐羊为表忠心,于是坐在军帐内端着肉羹吃了起来,一杯全部吃完。

魏文侯对睹师赞说:“乐羊为了我的国家,竟然吃了自己儿子的肉。”睹师赞却说:“连儿子的肉都吃,还有谁的肉是他不敢吃的呢?”最后,乐羊大败中山军,攻占中山国,为魏文侯在古长城一带开辟了广阔的疆域。

七、盗跖食人肝

孔子和柳下季是朋友,柳下季的弟弟名叫盗跖。盗跖的部下有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扰各国诸侯;穿室破门,掠夺牛马,抢劫妇女;贪财妄亲,全然不顾父母兄弟,也不祭祀祖先。他所过之处,大国避守城池,小国退入城堡,百姓被他整得苦不堪言。对此,孔子下定决心要去说服盗跖,柳下季劝他不要去,孔子不听,让颜回驾车,子贡作骖乘,前去会见盗跖。此时盗跖正好在泰山的南麓休整队伍,将人肝切碎后吃掉。

见状,孔子先是将盗跖的美貌、智慧以及勇猛一顿猛夸,然后说他不该被别人称为盗跖,应该有高尚的名誉,还自告奋勇要帮盗跖出使附近各邻国,帮他建立一个独立的王国,以后大家互不侵犯。盗跖大怒,骂孔子崇尚礼教,是用矫揉的言论、虚伪的行为来求取功名富贵,他认为孔子才是天底下最大的盗贼,孔子只好作罢。

八、长平之战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七月,赵括统率20万赵军来到长平,接替廉颇为主将。与此同时,秦国也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抵达长平前线接替王龁指挥秦军。在赵括出兵进攻秦军的时候,白起命令秦军假装战败溃退,赵括不知秦国已经悄悄用名将白起换下了王龁,于是命令赵年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但是赵军无法攻破秦军的营垒。

白起命令一支两万五千人的部队突袭到赵军出击部队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又命一支五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白起又派出轻装精兵向赵军发动多次攻击,赵军数战不利,被迫就地建造壁垒,转为防御,以待救援。秦昭王闻讯后立马赶到河内郡,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援军和粮运。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九月,赵军主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了,士兵们暗中残杀以人肉充饥。赵括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后仍不能突围。于是,赵括亲帅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国军队因无主将指挥,剩下的士兵便向白起投降,白起却将他们全部坑杀,只留下年纪尚小的二百四十名士兵放回赵国。

以上就是关于齐国名厨易牙,真的将自己四岁的儿子做成了肉羹献给齐恒公吗全部的内容,包括:齐国名厨易牙,真的将自己四岁的儿子做成了肉羹献给齐恒公吗、齐桓公喜爱的佞臣易牙、竖刁,管仲在世时为何不除掉他们、易牙,卫开方的故事说明了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4159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