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早期小说<<蚀>>中三部曲的人物以及主题

矛盾早期小说<<蚀>>中三部曲的人物以及主题,第1张

《蚀》是茅盾的第一部文学创作,在《幻灭》、《动摇》、《追求》带有连续性的三部中篇小说中,打通其中主要人物及其与作者的关系来看,《幻灭》写失望,《动摇》写怀疑,《追求》写悲观,但其并不都是消极的,而有其积极意义所在:失望是有所批评,怀疑是有所思考,悲观是有所否定,因而可以重新选择。这三部曲包含有政治和人文主义两大主题,茅盾在日后的长篇创作皆未脱离此轨道。

《幻灭》按照作者的解释是主人公静女士的幻灭。静女士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正如名字一样,静女士是个娇生惯养的大家闺秀式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她也曾参加过学生运动,象毛泽东一样驱赶过学校校长,由于不满家乡的封闭闭塞,来到了大都市,但对于别人热烈参加的革命运动,她却认为浅薄,以至于落落寡合,后来她就陷入了恋爱的漩涡,可发现自己所爱的却是一个反革命的密探。失望之后,她又转到汉口,希望在革命工作中派遣自己的苦恼,但由于革命者的浅薄和无聊以及革命中出现的消极面,使得静女士不断的转换革命工作,不断的幻灭,后来来到了医院来照顾伤残军人,爱上了一个军官,再次陷入恋爱的漩涡,但她的军官爱人很快要去前线,她的爱情理想再次幻灭。静女士的失败就在于不能认识到革命的积极面,抓住革命的消极面不放,或者说,只看到了革命的阴暗面,以至对革命丧失了信心。实际上也反映了作者茅盾当时的心境,对革命前途没有信心,这也是全书存在的一个缺点,作者也承认,并在以后的创作中有所改进,认为创作中题材和人物选择的重要性。

本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是慧女士,慧女士是留学归国人士,由于受过男人的欺骗,感情上遭到伤害,所以以玩弄报复男人为能事。这也是作者所要批判的,当然她的缺点同静女士一样,症结是没有很好的同人民大众结合起来。

《动摇》的主人公是一个县城的县党部的部长,他的动摇体现在两个方面,对于革命事业和爱情的动摇。对于革命,他不能及时镇压反革命如胡国光等人,以至让胡等人混进革命队伍,给革命给自己带来极大的损失。对于爱情,他不能坚守对妻子的爱,也不能不敢表白对第三者的爱,在两者之间进行摇摆。本书的另一个方面人物胡国光塑造的比较成功,具有反对派的一切特点,狡猾,残忍,伪善。给革命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本书和幻灭里面都出现的李克是个稍微有点阳光色彩的人物,作者似乎也有意把他塑造成正面人物,可惜昙花一现,并不成功。

《追求》塑造了一大批人物,好像没有什么主要人物。按作者的说法是指张曼青教育救国追求的破灭。张原本是个官员,但感到在政治上不能作为,遂准备教育救国,但由于主张在学校单靠个人主义不能得到实行也归于失败,自己理想的爱人也证明只是理想,就如方鸿渐的孙**一样。其余的人物都是些病态人物,如章秋柳,怀疑主义者史循等。

《蚀三部曲》可以在笔趣阁上进行观看。

《蚀》三部曲,包括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幻灭》(发表于1927年)、《动摇》《追求》(1928年先后完成)。

精彩节选:

我讨厌上海,讨厌那些外国人,讨厌大商店里油嘴的伙计,讨厌黄包车夫,讨厌电车上的卖票,讨厌二房东,讨厌专站在马路旁水门汀上看女人的那班瘪三,真的,不知为什么,全上海成了我的仇人,想着就生气。

慧女士半提高了嗓子,紧皱着眉尖说;她的右手无目的地折弄左边的衣角,露出下面的印度红的衬衫。

和她并肩坐在床沿的,是她的旧同学静女士:年约二十一二,身段很美丽,服装极幽雅,就只脸色太憔悴了些。她见慧那样愤愤,颇有些不安,拉住了慧的右手,注视她,恳切地说道:

我也何尝喜欢上海呢!可是我总觉得上海固然讨厌,乡下也同样的讨厌;我们在上海,讨厌它的喧嚣,它的拜金主义化,但到了乡间,又讨厌乡村的固陋,呆笨,死一般的寂静了;在上海时,我们神昏头痛。

在乡下时,我们又心灰意懒,和死了差不多。不过比较起来,在上海求知识还方便……我现在只想静静儿读一点书。

她说到读书,苍白的脸上倏然掠过了一片红晕;她觉得这句话太正经,或者是太夸口了;可是读书两个字实在是她近来唯一的兴奋剂。

她自从去年在省里的女校闹了风潮后,便很消极,她看见许多同学渐渐地丢开了闹风潮的正目的,却和社会上那些仗义声援的漂亮人儿去交际——恋爱,正合着人家的一句冷嘲,简直气极了。

她对于这些发生极端的厌恶,所以不顾热心的同学嘲笑为意志薄弱,她就半途抽身事外,她的幻想破灭了,她对一切都失望,只有静心读书一语,对于她还有些引诱力。

作者简介: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不包括《春蚕》、《子夜》等等

《蚀》是三部曲长篇小说,作者是茅盾,包括《幻灭》《动摇》《追求》 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曾先后于1927年至1928年在《小说月报》上连载,1930年5月开明书店以 《蚀》为总名出版单行本。

该书生动地反映了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正如作者所说,这个三部曲表现了“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1) 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即到面前时的幻灭;(2)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3)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

如下:

巴金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中国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中国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中国

茅盾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中国

郭沫若的《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中国

托尔斯泰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俄国

但丁的《神曲》三部曲:《地狱》、《炼狱》、《天堂》。意大利

巴尔扎克的《幻灭》三部曲:《两诗人》、《外省伟人的巴黎》、《发明家的苦恼》。法国

其余三部曲详见:

>

在《蚀》中,茅盾成功地描写了一批女性形象,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东方型女性,如《幻灭》中的静女士,《动摇》中的方太太等;另一种是西方型时代女性,如《幻灭》中的慧女士,《动摇》中的孙舞阳,《追求》中的章秋柳等。但是在《蚀》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茅盾的一种创作倾向,一扬一抑,即对时代女性进行赞美与讴歌,而对传统的东方女性,则未给予过多的认可。

《幻灭》中的静女士,表现了传统女性在现代社会的迷茫、不适应,她“怯懦、温婉、多愁、且没主意”,但是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现实生活后,她似乎开始了“反思”与“忏悔”,她似乎“醒悟”了,“我承认我有许多缺点,我现在决心去受训练、吃苦、努力……”,她又成了中学时代的她了,“勇气、自信、热情、理想”。这些都说明了传统的东方型女性正在一点一点消失,并向着新女性转变。

《动摇》中的方太太亦是如此,她玲珑、文雅、端庄,“深蓝色的圆角衫子,玄色长裙,小小的鹅蛋脸,皮肤细白”,她的生活雍容富贵,算得上平静,然而在那种时代下,她也只好感叹“实在这世界变得太快、太复杂、太矛盾,我真真地迷失在那里头了”,以她为代表的东方传统女性的命运与她结尾在庙里所见的场景相互映照,“方太太分明看见那臃肿痴肥的身体悬空在一缕游丝上,颤栗地、无效地在挣扎……”“她的蜘蛛的眼看出去,那尼庵的狭隘的佛堂里,竟是一座古旧高大的建筑,丹垩(的裂罅里探出无数牛头马面的鬼怪……古旧的建筑倒下来了……一切都幻灭了。”传统女性在新时代没有出路了,被时代吞噬了。

然而茅盾所描写的时代女性也是畸形的,她们的生活仍然虚无,对现实的绝望与无奈使得她们纵情于情欲,有理想而无实际行动,如《幻灭》中抱素对慧女士的评价,“我可惜她那样刚毅、有决断、聪明的人儿,竟自暴自弃,断送了她的一生”,说明了现代女性在这个时代中仍然无所适从。而在《动摇》中作者着力塑造的人物孙舞阳,虽然“天真活泼,性格很爽快”,看起来是新女性的代表,却是“放荡妖艳,玩着多角恋爱”。《追求》中作为新时代女性代表的章秋柳却被评价为“冒险奋斗的趣味是她所神往的,然而目前器官的受用,似乎也舍不下”。情欲在这里似乎成了新女性的形象代表,也就注定了新女性在新时代中仍是没有出路的。

在《子夜》中,作者预示了以林佩瑶为代表的一群新时代女性可能会有的悲惨结局,增添了其中的批判因素。在《腐蚀》中,赵慧明这个昔日的新女性不仅不再反封建,竟然沦为特务,作者赋予的严峻批判可想而知。

大革命前后。《蚀》三部曲是茅盾的三部系列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整个三部曲都是以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为题材。《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三部曲长篇小说,它是大革命时代中国社会风貌、阶级斗争格局的迅速而真实的艺术反映。作者自学地追求主题和题材的重大性、史诗性的创作特色,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创作具有开拓性影响。

以上就是关于矛盾早期小说<<蚀>>中三部曲的人物以及主题全部的内容,包括:矛盾早期小说<<蚀>>中三部曲的人物以及主题、哪里可以看《蚀三部曲》、蚀三部曲不包括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4120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