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称呼日本为什么

唐朝称呼日本为什么,第1张

日本。三国时期魏国皇帝曹睿曾御封当时日本的君主卑弥呼为亲魏倭王。直到7世纪后半叶(唐时期),倭国对外国号修正为日本。

从东汉到隋以前,朝廷和倭国总体上讲是册封与被册封关系。《宋书》上记载,倭王赞死后,珍、济、兴、武四个继任者都曾经遣使贡奉,并求朝廷授予倭国自己提出的封号。7世纪初,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国力的增长也使得当时倭国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体现在了当时隋倭两国的交往当中。《隋书·东夷传》“倭国条”记有倭国的国书:“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唐高宗时,倭国还与唐发生战事。

倭国从决定修改对外使用的国号,主要原因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国名不雅,原因是因为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对周边少数民族有“夏民居中,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概念,倭国人认为自己的国家的地理位置“近日所出”。所以,更改国名为“日出之国”,即日本。

倭国从决定修改对外使用的国号到向唐朝通告更号事宜再到最终获得唐朝的承认,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扩展资料

白江战役倭国惨败后,最迟在天智八年(公元669年),倭国已经决定把对外的国号改为日本。至于改号的原因,往远说,可能是与隋唐以来倭国争取对等外交的愿望有关;往近的说,也不排除通过改变对外的国号来消除白江战役后其在东亚国际格局中的消极影响这种可能。

所以,在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所灭之后,日本在公元669年遣使入唐朝贺,这次遣唐使在朝见唐朝官方时,很可能就已经向唐朝提出倭国对外改称“日本”的事。此事在《古今图书集成》上有记载:“咸亨元年,倭人始更号日本,遣使贺平高丽。”

但是,倭使的提议可能最初并没有被唐朝所承认,有日本学者认为是日本国内有意篡改了公元671年唐朝国书中“倭王”的称谓。天武天皇上台后,中断了与唐的外交关系。只是到了文武天皇大宝元年(公元701年),日本才决定与唐朝恢复外交关系,派出了以粟田朝臣真人为首的代表团使唐。

可能正是从此次往来开始,中国朝廷才正式承认了日本这个国号。由于当时是武则天主政,所以才有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上“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的记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倭国

文献记载:东汉时,日本列岛就与与中国有交往。《后汉书》上记载,公元57年,日本岛建立了100个左右的小国,其中一个岛国派遣使臣来中国进献贡品。因为当时使者又矮又瘦又小,东汉光武帝刘秀就册封其国为倭国,为当时中国的附属国,册封其皇帝为倭王。并颁发给倭奴国国王“印绶”。1954年,日本政府将这枚出土的金印,指定为一级国宝。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我们一直称日本国为“倭奴国”,称日本人为“倭人”。

此时的日本列岛内部争端激烈,不少势力急于从中国得到帮助,只得“年年纳贡、岁岁称臣”,极尽巴结之能,欲使中华文明输入日本,对日本的统一起到重要作用。历史记载,倭国其他一切也被加上“倭”字,如:倭傀(古代的丑女);倭奴(称日本人为倭奴);倭刀(古时日本所制的佩刀);倭股(日本产的缎子);倭夷(日本海盗)。从汉书到旧唐书的十五部中国正史中“倭国”都是日本人的“自称”。

唐朝建立之后,日本开始大规模接受汉文化,新唐书上记载:后来这些人稍微识了些汉字。对“倭人”称呼越来越反感。再加上崇拜太阳 的传统,于是说自己的国家接近太阳升起的地方。于是,向中国皇帝提出改名的请求。日本国名,始于中国皇帝册封,是历史有记载。从此,日本人一词开始在中国流行,与此关联的是东瀛、扶桑等称为也广见史典。

中国古代传说东方有个地方叫扶桑,那里有一种传说中的神木,叫扶桑树,太阳就从那上面升起来的。 因为太阳从东方升起,日本正好在中国东边,所以,当时的人们就认为日本是扶桑国了。 而东瀛这个名字源于中国,日本人却不这么称呼。瀛是海中的岛屿,也可以译为海,东瀛,就是海的东边的岛屿。

到了明朝,日本浪人勾结中国的海盗,对中国沿海地域进行侵略和掠夺,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所以当时的中国人将这些浪人称之为“倭寇”。“倭寇”的称谓一直延续到近代。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国力增强,向外扩张的野心上涨,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就开始对中国进行蚕食和侵略。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深深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权利和利益,甚至是生命。中国人奋起反抗,那时的人们都管日本人叫“日本鬼子”。直到现在这个称呼仍有人叫。

日本人的姓名

一、姓的起源

古代日本人没有姓,只有名。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特别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统治阶级中间首先出现了氏和姓。氏是日本古代国家中的一种政治组织。每个氏都有自己的名称,叫做“氏名”。氏名是根据该氏族在朝廷中担任的职务或该氏族居住、管辖的地方命名的。例如,在朝廷中主管祭把的部门叫忌部,管理忌部的氏族便称为忌部氏,而出云氏、近江氏则是统治出云、近江地方的氏族。日本古代的“姓”是赐与氏的称号,以表示该氏的社会政治地位。姓有几十种,它类似爵位,是世袭的。各姓之间等级分明。例如:臣、连、君、直等。除氏、性以外,公元九、十世纪时还出现了一种新的称号叫苗字。苗是苗裔、分支的意思。苗字即一个家族从氏族本家分离出去后的新姓。要言之,古代日本人的姓有氏、姓、苗宇三个部分,分别表示一定的意义。一个古代贵族的姓名写出来往往很长,如“藤原朝臣九条兼实”。其中:藤原是氏名,朝臣是姓,九条是苗字,兼实是名。后来,新的苗字大量增加,氏、姓、苗字逐渐台为一体,统称为苗字:在今天的日文中,苗字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姓的意思.

在既有氏、性又有苗字的贵族统治阶级当中,天皇是一个例外。历史上的日本天皇都没有姓,只有名。在古代,天皇被认为是天神的后代,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而也就没必要有性。不仅是天皇,就连皇后和天垒的子女也都没有姓(天皇的女儿长大出嫁以后,可以姓丈夫的姓)。

氏、姓和苗字是权势的象征,因此在名前面冠以这些称号是当时日本统治阶级的特权。而广大劳动人民一直没有姓,只有名。明治维新(1868年)以后,日本废除了封建的等级别度,到明治三年(1870年),日本政府决定;所有的平民百姓都可以给自己取姓。但是由予长期形成的习惯,许多人还不敢结自己取胜。为此,日本政府于明治八年(1875年)再次规定:所有的国民都必须有姓。从这时起,日本家家户户才都有了姓,子承父性,妻随天性,世代相承,一直延续到今天。

二、姓的含义

日本人是世界上姓最多的民族。据统计,目前日本的姓约有十一万左右,其中最常见的有四百多个。

日本人的姓均有一定的含义。以地名为姓是一大特征。例如:有的人住在山脚下,便以“山下”或“山本”为姓;有的人住在水田边,便称“田边”。日本人的姓有许多是以“村”字结尾的,如:西村、冈村、森材、木村等,这些姓最初都是来源于地名或村名。此外,还有许多性是表示大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相思想意识的。上至日月星民下至花鸟鱼虫,从职业住所到宗教信仰,几乎都可作姓。例如:高崎,意为岛屿的突出部分,大庭,是宫殿前的广场,白鸟、小熊是动物;若松、高杉是植物;高桥、乌居表示建筑物;小野寺、西园寺表示宗教信仰;服部、秦则是古时从中国经由朝鲜到日本定居的归化人(即移民)的姓。

日本女子出嫁后要随夫姓(男子入赘则随妻姓)。著名乒乓球运动员松崎君代结婚后随夫姓改为“栗本君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新的民法规定:夫妻双方可以根据婚前所定,或随夫姓,或随妻姓。但大多数日本女子婚后仍照日本的习惯随夫姓。

三、名的含义

日本人的名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含义。例如:人名中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表示伦理道德;良、吉、喜、嘉等表示吉庆;龟、鹤、松、千代等表示长寿;君代等表示远久,广、博、浩、洋等表示智慧。有些表示死亡、疾病、邪恶含义的字,如:瘦、饥、瘦、苦、怪、邪等是人们所忌讳的,一般不用作名。

有些名具有特定的含义,如:山本五十六, “五十六”是因出生时其父年五十六岁而得名。 日本男子的名多表示威武、英侵、忠信等内容。如:黑田俊雄、奥野高广、和田英松等。此外,以排行为名也是男子名的一个特征。如:羽仁五郎、城山三郎、新田次郎(即次子)。男名的用字很广,一般来说,目前以郎、雄、男、夫等字结尾的名较多,如:小林秀赖、三本武夫、岸俊男。明治维新以前,有许多男子叫“兵卫”或“左(右)卫门”。这类名起源于古代。公元八世纪时,天皇朝廷内设立了五个负责保卫天皇和宫廷的军事机构,即卫门府、左右兵卫府和左右卫士府,台称五卫府。那些最早叫“兵卫”或“左(右)卫门”的人多半是在各府中服役的军士,有的则是这些军士的直系亲属。不过,这些陈旧的名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

日本女子的名别具一格,与男子有很大的不同。女子的名一般多用秀丽优雅、读音柔和的字词,如小百合、赤子、花子、佐和子。在日本历史上,有不少女子以丈夫、父亲等直系亲属的职称取名。例如著名的日本古典小说《沥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她的名“式部”就是取自其父的官职式部丞(古代朝廷中掌管礼仪等事务的式部省的官吏)。古代日本女子的名,除贵族地主等少数统治阶级的安女外.绝大部分是用日文假名(日文字母,分为片假名和平假名两种)来书写的,这一习俗至今还在一部分女子中保留着。例如,**演员中野良子的名,日文写作“中野上乙子”。其中的“上乙”就是假名字母。以“子”字结尾是近代日本女名的一个特点。

现在许多女名后面邢带一个“子”字。例如当代著名歌唱家加藤登纪子、芹洋子的名就是如此。另外,以江、代、美、枝等字结尾的名也不少,如大关行江、字野干代、江上由美、太原富枝等。 日本天皇的名称作“御名”,或“讳”。御名是天皇出生后由上一代天皇(即他的父亲)授予的。从第五十四代天皇仁明天皇(公元810一850年在位)开始,御名一股是由两个佳字组成。所谓佳字.就是由文章博士等著名文人和宫廷大臣们精心挑选出来的吉祥字。例如堀河天皇的御名是“善仁”,仁明天皇的御名是“正良”。许多天皇御名的后一个字都是“仁”字,后来明治天皇把这一习惯作为一项宫廷制度规定下来,要求所有皇太子名的后一个字都必须用“仁”字,同时规定所有公主名的后一个字必须用“子”字。例如大正天皇的御名是嘉仁;而当今天皇的御名是裕仁。天皇除正式的御名外,还有宫号、雅号,都是天皇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名。例如明治、大正两天皇的宫号分别是“右宫”、 “明宫”。天皇逝世以后还有一个由后人迫蹭的称号。根据含义的不同,这称号又可分为两种:一种叫“谥号”,一种叫“追号”。前者有歌颂天皇生前功德的善美之意,后者则没有这些含义。例如:圣武、孝谦、称德,分别是这三个天皇的谥号;醍醐、村上、东山,分别是这三个天皇的追号。四、姓和名的组成与区分

日本人的姓有用一个汉字的,也有用几个汉字的。例如:森、松本、宇喜多、武者小路、勘解由小路。在古代甚至还有长达七个汉字的姓,如:大身狭屯仓田部。一般说来,现代日本人的姓以两个汉字的为最多,其次是三个汉字,再次是一个汉字,超过四个汉字的姓极少。

日本人的名是由一个汉字或教个汉字组成。如,[犬养]毅.[森下]洋子、[谷崎]润一郎.[酒井田]柿右卫门。现代日本人的名也是以两个汉字的为多,四五个汉字以上的名巳很罕见。

日本人姓和名的排列顺序同我国汉族人的姓名相同,都是姓在前,名在后。但是,由于日本人姓名字数的不统一,结分辨姓和名带来不少麻烦。其他国家的人往往分不清哪些字是名,哪些字是姓。例如,中国人一般都知道太平正芳的太平是姓,正芳是名,然而像“八木下弘”这样的姓名就不易辨出“八木下”是姓, “弘”是名了。因为在日文中“八木”也是姓。为了方便起见,日本人在正式署名的场合,常常把姓和名按各种方式隔开。如森鸥外、并上清、二阶堂进分别写作‘森 鸥外”、“并上 清”、 “二阶堂 进”。这样,姓和名使一目了然。

五、姓名汉字的读音

日文中的汉字有汉音、吴音、唐音、古训、俗训等多种读法。这些读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为音读,一为训读。所谓音读就是模仿中国古代汉字的发音,训读则是按照日本固有的假名字母发音。日本人的姓名有用音读的,也有用训读的,还有音、训混读的。例如[田中]角荣是音读,[栗原]小卷是训读;[幸田]益次即是音训混读。有些姓名既可以音读,又可以训读,例如川端康成的“康成”,音读念作(阔奥赛依),训读念作(呀斯那哩)。本人到底采用哪种谈法,别人很难确定。一些常用的日文汉字往往会有几种及至几十种的读音。例如,“顺”字仅训读就有二十三种读音。以下三个名字小的“顺”字埃音就不相同:[宫治]顺美子(斯米括)、[大田]顾彦(米其比括)、[大井]顺一(托西卡资)。甚至还有这样的情形:两个人的姓露完全一样,但读法却不相同。如,同是叫“清水顺”,一个读作(克哟米资·欧萨媳),另一个朗读作(克哟米资·斯那欧)。这种同字异音现象的大量存在,给辨别日本人姓名的读法造成许多困难。 日本人的姓名不仅读法复杂,而且没有统一的规律,就连日本入有时也念不沧确。所以,就连日本人初次见面时,往往要互相向问姓名的读音与写法,书写姓名时也常要注明读音。

六、姓名汉字的翻译

日本人的姓名绝大部分是用汉字写的,国人不能不说是一大方便。中国人译日本人名时,一般是照用原来的日文汉字,而读音则是按汉语拼音发音。不过,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日本的“和字”。日本民族在借用中国汉字的基础上自己又创造了一些方块字,这类字在日本被称作“和字”(或国字)。例如藤原咲平这个名字中的“咲”(注:音xiào,古同“笑”。)字就是和字,它既无汉语读音,也无法译为中文。目前在我国,究竟如何翻译这些和字,意见尚未统一。

其次是简化字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日两国都在力图简化汉字,但两国的简化字多不相同。如“泽”字,中文简化为“泽”,日文简化为“尺”(左加三点水)。所以日本人名“尺(左加三点水)登俊雄”,中文应译为“泽登俊雄”。又如“滨”字,中文简化为“滨”,日文简化为“浜”。日本人名‘浜田幸一”,中文应译为“摈田幸一”。

中国人读日本人姓名是按现代汉语发音,但欧美等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却是按照日本的固有发音译音。也就是说,同一个日本人名在中文和英文中的发音截然不同。如:田中(塔那卡)英译为Tanaka,如果不懂日文,就很难想到是田中。日文中的同音异字更增添了译名时的困难。例如,“政夫”、 “政雄”这两个名字在英译中都写作Masao。如果将英文的Masao译成日文或中文,就至少要在政夫、政雄二者之间进行选择。

此外,日本人姓名的顺序是姓在前,名在后,而许多西方国家的姓名都是姓在后,名在前。如“田中角荣”,西方国家译为“KakueI.Tanaka”(卡库爱伊·塔那卡),即角荣田中。从英、法、德等拼音文字转译成中文时,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把姓名的位置须倒过来。

七、战后出现的新趋向

近几十年来日本人的姓名正在发生一些变化。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日语中大约有五万个汉字,人们取名时可以任意在这五万字中进行选择。战后,日本政府对日语中的汉字进行了改革和限制。1946年政府公布了一千八百五十个当用汉字,1951年又补充公布了九十二个人名用汉字。从此,给新生儿取名都只能在这近两干个汉字之内选择,否则政府不予注册户籍。通过这些限制,人名用字的数字已大大减少了。 战后出生的日本青年喜欢用新颖的名。一些过时的、落俗套的用字,如男子的“郎”字和女子的“子”字正在逐年减少。像“龟”、 “鹤”等表示旧思想意识的用字也已遭到人们的嫌弃,有人用其他一些同音异字来代替这些字。例如把“龟子”改成“香女子”或“佳名于”(三者的读音相同,都念,卡美括)。还有的人干脆向家庭裁判所提出申请,彻底改名。

明治维新盾,特别是二次大战以后,在与外国人结婚的人以及侨居欧美的第二代、第三代日本人当4’还出现了一些“洋名”。有些洋名是用日文汉字书写的,如[相川]拿破仑、[赤松]保罗(术一“)、[石川]文二(9M一5)。另外还有些人崇拜西方文化,甚至模仿西方人名的写法,把自己的姓和名的排列顺序颠倒过来。如“达子加藤”、 “德一浦岛”。加藤和浦岛都是姓,按日本人的习馁应当写在名的前面。 过去,只有妇女的名可以用假名字母书写,男子的名必须用汉字。可是二次人战后有些男子(主要是知识分子相艺术家)在署名时不用汉字,也用起假名采。有的是姓用汉字,名用假名,如:井上 靖;有的正相反,姓用假名,名用汉子,如:中西礼三:还有的入连名带姓都用起假名来,如,弥津正志、安藤惠秀。关于书写姓名是用汉字还是用假名字母的问题在日本早有争论,不过绝大多数日本人认为,要在短期内立刻取消所有姓名中的汉字,改用假名,是不可能的。

由国家下令让全国人一齐取姓,这事听起来好像是有点儿不可思议,可是在日本就确实有过这样的事。明治三年(公元1870年)日本政府作出“凡国民,均可起姓”的决定。可是竟然没有多少人响应,于是,政府不得不在明治八年(1875年)颂布了强制性的《苗字必称令》,规定了“凡国民,必须起姓”。确实是这样,与我们一衣带水的日本,1875年之前绝大多数人是没有姓的。可以说,日本人有姓不过只是才一百多年的事。 在古代,日本人只有贵族有姓有名,他们所谓的姓,与我们理解的姓并不一样。 公元四世纪末,日本的大和朝廷把日本列岛南部的许多小国统一成为一个国家,其政治统治的基础是氏姓制度。以大和朝廷的大王(即后来的天皇)为首的,掌握着中央政权的贵族与隶属于朝廷的小国国王之间建立了有血缘关系的集团,这些集团称之为“氏”,一个“氏”也就是一个贵族世家。 氏的称呼有的来自官职,有的来自居住地、统治地的地名,有的来自神名,还有的来自技艺。例如,居住出云国的就叫做“出云氏”,做祭祀工作的就叫“忌部氏”。掌握大和朝廷最高权力的大王家,是当时最强大的氏。 后来,大王家又对隶属朝廷的许多氏按与自己的亲疏、血缘远近、功劳势力大小,分别赐予“姓”。这个“姓”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姓,只是表示地位、门第、职务的称号,类似爵位。当时的姓约有30个,其中“相臣”、“君”,“直”等赐给皇族及显要的贵族,是最有势力姓。 由于人口繁衍,一个大的氏又有了许多分支。这些分支为自己起了“苗字”。“苗字”意思是嫩芽、分枝,即从本家分出的支。例如,藤原是一个大氏,分出之后,居住在近江国的藤原氏,便取“近江”与“藤原”的首字,称为“近藤”。住地伊势、远江、加贺的藤原氏就称为伊藤、远藤、加藤。到了明治八年,从来没有姓的人在取自己的姓的时候,也想沾点“藤”字的光,于是“藤田”、“藤本”、“藤井”、“藤山”、“藤川”、“藤条”等等姓氏就诞生了。 由此可知,这时的氏可以表示部分家族血缘关系,但是姓只表示家族的地位尊卑,苗字则表示新的分支,但这时氏、姓、苗字只有贵族才有。 到了七世纪中叶,大化革新时期,废除了世袭的称号,表示家族地位的姓失去意义,氏与姓混合为一,有一部分成为流传到现在的姓。这时姓仍然是贵族的专利品,到 19世纪,姓也只限于武士、巨商和村里有权势的人。这些人向当局申请,经特别许可,才能有姓。能够“名字带刀”是一种极大荣誉,所谓“带刀”就是有姓,一般平民只有名而无姓。 明治天皇时,政府感觉到没有姓,编造户籍,课税征役,非常不方便,这才号召大家都取姓,可是由于人们长期以来的习惯,并没有谁想用个什么姓,至此,政府不得不下达“凡国民,必须取姓”的命令。这时候,人们才匆匆忙忙找起姓来,举国上下兴起一股取姓的热潮。住在青木村的就姓青木,住在大桥边的就姓大桥,家门口长棵松树的就叫松下;门前有一座山的,就姓山口。于是田中、三木、山田、日光、北风、前部、上方、观音,这些中国人觉得怪怪的姓一下子涌了出来。 以地名为姓的有“上野”、“田中”、“河内”、“上原”、“市原”、“陆前”、“近江屋”、“吉冈屋”、“三河屋”、“肥厚屋”,以职业为姓的有“味香”、“味美”、“那妓男”、“猪饭”、“服部”、“锻冶”,“古井丸”。有些人以古代武士的名当姓用,像“酒井”、“本多”、“上杉”,这都是古代武士的名。也有的怕官府处罚,“慌不择姓”,以鱼、蔬菜、寺院、职业作姓。铃木本是神官拿在手中的标志,也成了姓。有点文化的选择福寿、长命、千年、松竹、朝日等好听的词作姓。松、鹤、龟等长寿象征也成了姓,百、千、万也成了姓。有的人实在想不出好办法,只好随便对付一个,“我孙子”、“猪手”、“犬养”、“鬼头”、“茄子川”全来了,也有的让官吏随便给想出一个。 1898年,政府制定了户籍法,每户的姓这才固定下来,不得任意更改。因为日本人的姓来得突然,来得特殊,它的内涵也与众不同。世界各国的姓多是表示血缘关系的,而日本的姓却很少有这个意义,姓一个姓的不一定有血缘关系,不是一个姓的倒可能是叔叔、爷爷。 日本人姓多数由两个汉字组成,少的有一个字的,最多的有九个汉字。如:北、池、岸,田中、铃木,宇都宫、西园寺,敕使河原,勘解由小路等。因此,为了分清哪些是姓,哪些是名,在正式署名场合,要在姓与名中间留出一个字的空来,如,井上清,要写成“井上 清”,三阶堂进,要写成“三阶堂 进”,八木下弘,要写成 “八木 下弘”。

从学术上,没有科学的有力的证据可以证明日本人跟中国人的血缘是接近的。所以你的问题是个伪命题。此外,中国人的血缘不能认为是统一的,比如是汉人跟维吾儿人就是不一样的祖先。即使是汉人内部,从科学实验来看北方汉人跟南方的汉人,比如闽南人的血统几乎不被认为同一类的。

明治三年(公元1870年)日本政府作出“凡国民,均可起姓”的决定。可是竟然没有多少人响应,于是,政府不得不在明治八年(1875年)颂布了强制性的《苗字必称令》,规定了“凡国民,必须起姓”。确实是这样,与我们一衣带水的日本,1875年之前绝大多数人是没有姓的。可以说,日本人有姓不过只是才一百多年的事。

在古代,日本人只有贵族有姓有名,他们所谓的姓,与我们理解的姓并不一样。

公元四世纪末,日本的大和朝廷把日本列岛南部的许多小国统一成为一个国家,其政治统治的基础是氏姓制度。以大和朝廷的大王(即后来的天皇)为首的,掌握着中央政权的贵族与隶属于朝廷的小国国王之间建立了有血缘关系的集团,这些集团称之为“氏”,一个“氏”也就是一个贵族世家。

氏的称呼有的来自官职,有的来自居住地、统治地的地名,有的来自神名,还有的来自技艺。例如,居住出云国的就叫做“出云氏”,做祭祀工作的就叫“忌部氏”。掌握大和朝廷最高权力的大王家,是当时最强大的氏。

后来,大王家又对隶属朝廷的许多氏按与自己的亲疏、血缘远近、功劳势力大小,分别赐予“姓”。这个“姓”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姓,只是表示地位、门第、职务的称号,类似爵位。当时的姓约有30个,其中“相臣”、“君”、“直”等赐给皇族及显要的贵族,是最有势力姓。

由于人口繁衍,一个大的氏又有了许多分支。这些分支为自己起了“苗字”。“苗字”意思是嫩芽、分枝,即从本家分出的支。例如,藤原是一个大氏,分出之后,居住在近江国的藤原氏,便取“近江”与“藤原”的首字,称为“近藤”。住地伊势、远江、加贺的藤原氏就称为伊藤、远藤、加藤。到了明治八年,从来没有姓的人在取自己的姓的时候,也想沾点“藤”字的光,于是“藤田”、“藤本”、“藤井”、“藤山”、“藤川”、“藤条”等等姓氏就诞生了。

由此可知,这时的氏可以表示部分家族血缘关系,但是姓只表示家族的地位尊卑,苗字则表示新的分支,但这时氏、姓、苗字只有贵族才有。

到了七世纪中叶,大化革新时期,废除了世袭的称号,表示家族地位的姓失去意义,氏与姓混合为一,有一部分成为流传到现在的姓。这时姓仍然是贵族的专利品,到19世纪,姓也只限于武士、巨商和村里有权势的人。这些人向当局申请,经特别许可,才能有姓。能够“名字带刀”是一种极大荣誉,所谓“带刀”就是有姓,一般平民只有名而无姓。

明治天皇时,政府感觉到没有姓,编造户籍,课税征役,非常不方便,这才号召大家都取姓,可是由于人们长期以来的习惯,并没有谁想用个什么姓,至此,政府不得不下达“凡国民,必须取姓”的命令。这时候,人们才匆匆忙忙找起姓来,举国上下兴起一股取姓的热潮。住在青木村的就姓青木,住在大桥边的就姓大桥,家门口长棵松树的就叫松下;门前有一座山的,就姓山口。于是田中、三木、山田、日光、北风、前部、上方、观音,这些中国人觉得怪怪的姓一下子涌了出来。

以地名为姓的有“上野”、“田中”、“河内”、“上原”、“市原”、“陆前”、“近江屋”、“吉冈屋”、“三河屋”、“肥厚屋”,以职业为姓的有“味香”、“味美”、“那妓男”、“猪饭”、“服部”、“锻冶”,“古井丸”。有些人以古代武士的名当姓用,像“酒井”、“本多”、“上杉”,这都是古代武士的名。也有的怕官府处罚,“慌不择姓”,以鱼、蔬菜、寺院、职业作姓。铃木本是神官拿在手中的标志,也成了姓。有点文化的选择福寿、长命、千年、松竹、朝日等好听的词作姓。松、鹤、龟等长寿象征也成了姓,百、千、万也成了姓。有的人实在想不出好办法,只好随便对付一个,“我孙子”、“猪手”、“犬养”、“鬼头”、“茄子川”全来了,也有的让官吏随便给想出一个。

1898年,政府制定了户籍法,每户的姓这才固定下来,不得任意更改。因为日本人的姓来得突然,来得特殊,它的内涵也与众不同。世界各国的姓多是表示血缘关系的,而日本的姓却很少有这个意义,姓一个姓的不一定有血缘关系,不是一个姓的倒可能是叔叔、爷爷。

日本人姓多数由两个汉字组成,少的有一个字的,最多的有九个汉字。如:北、池、岸,田中、铃木,宇都宫、西园寺,敕使河原,勘解由小路等。因此,为了分清哪些是姓,哪些是名,在正式署名场合,要在姓与名中间留出一个字的空来,如,井上清,要写成“井上 清”,三阶堂进,要写成“三阶堂 进”,八木下弘,要写成“八木下 弘”。

据说日本人的姓有十几万个,日本人口才一个亿多,平均一个姓只有几百人。最常见的有40多个,其中铃木、佐藤、田中、山本、渡边、高桥、小林、中村、伊藤、斋藤占总人口的10%,有1000多万。

日本姓这么多,但是天皇却没有姓。明仁天皇、裕仁天皇谁也叫不出他们的姓来。日本人认为,天皇不是人,是神,神是无姓的。天皇无姓,皇子、皇孙、皇女、皇弟、皇姑自然也是无姓的。一般女子出嫁后要改用夫姓,但是平民嫁到皇家却仍然用娘家的姓。皇子文仁妻子川岛纪子,姓的川岛,就是娘家的姓。

2004年,西安发现日本遣唐使井真成墓志。墓志称井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驰骋上国。” 墓志铭显示“日本”国号至少在公元734年以前出现。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惟一一件有关遣唐使的实物资料,也是最早体现日本国名国号和日本作为国家被承认的国宝级文物,对研究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英文“China”既是“中国”,又是“瓷器”。“Japan”既是“日本”,又是“漆器”。由此可见,瓷器和漆器是中国和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经典工艺。 7000多年前,中国人用漆树汁美化器物,这就是漆器。2000多年前,漆器传入日本,大放光彩。日本漆器精湛,纹饰精美,独创莳绘术和描金漆,逐渐被世界所知,Japan成为漆器的英文名,并用来代替日本。日本人喜欢日语发音,使用英文Nippon或Nihon来称呼日本,这一发音据说带有古代汉语对“日本”的读音。 战国时代,中国最早称日本为“倭”,如古地理书《山海经·海内北经》。古代中国还常以“扶桑”来表示日本。另外,东夷、海东、东洋、东瀛、蓬莱、瀛洲、蓬瀛等称呼也散见于中国典籍之中,可见日本各种名字与中国渊源之深。 自古以来,东方独大的中国自以为“世界中心”、“天下第一”,就自称 “中华”、“中国”、“上国”、“天朝大国”,并以“华夷之辨”观念视外族为禽兽,名字用“兽”或“虫”修饰,如“狄”、“蛮”、“戎”。惟独称日本为“夷”、“倭”,带个“人”字旁,使得当时景仰中国的日本人十分高兴,认为中国毕竟把自己当人看。 何以最初称日本为“倭”?有人解释为,“倭”字带有“人”、“禾”、“女”字,因为倭人素以稻米为主食,女多男少。而一些学者认为,称日本为“倭”只是一种音译,因为日本民族也称“大和”,“和”为“倭”的谐音字。 日本,汉字词意是“日出之国”,“太阳升起来的地方”。逻辑上分析,在日本本土看太阳是在东方海上升起的,因此最初日本人不可能称呼自己的土地为“日本”。这应该是古代中国人观看东方岛屿的感觉和称呼,被对自身知之甚少的日本人借鉴。 608年,日本羽翼初丰,圣德太子致隋炀帝“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国书,表达不甘屈尊、对等交往的强烈愿望。隋炀帝览之不悦,斥之无礼,并遣使责难。 公元660年前后唐玄宗时,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武后曰日本”。武后为女皇武则天,“日本”一词正式出现。《旧唐书·东夷传》中对改称日本作了说明:“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经过大化革新,日本建立起以天皇制为核心的律令制国家体制,将国名正式确定为日本。这一称号迄今已经使用了1300多年。 1200多年前,遣唐留学生井真成受日本国派遣赴长安学习,但未及学成归国即英年早逝。当时的唐朝皇帝唐玄宗怜惜英才,追赠其官职,予以厚葬并勒石纪念。这一段记录中日友好关系历史的故事,随着“井真成墓志”的发现,再一次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2005年中国在日本巡回举办了《遣唐使展》,一股遣唐使热潮席卷东瀛。是年9月下旬,日本天皇明仁偕皇后在王毅大使陪同下,参观了遗唐使展览,并仔细观赏了首次发现的日本遣唐使井真成的墓志。 西北大学地处唐长安城,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历史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为井真成墓志研究取得显著成果。令人遗憾的是,2003年秋季,西北大学在校园文化节演出中,日本留学生所演节目引起争议,西安数千名大学生上街进行反日游行。古今两代日本留学生截然不同的相处让人感叹。日中友协会长平山郁夫就井真成墓志一事发表看法,他认为,中方是希望“以过去友好的历史”为镜,才让古代留学生“出土”。

日本国一词意即“日出之国”。

日本国名由来:

日本原来并不叫日本。在古代日本神话中,日本人称其为“八大洲”“八大岛国”等。据《汉书》《后汉书》 记载,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或“倭国”。公元五世纪,日本统一后,国名定为“大和”。因为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阳神,所以将太阳视为本国的图腾。相传在七世纪初,日本的圣德太子在致隋炀帝的国书中写道:“日出处太子致日落处太子”,这就是日本国名的雏形。直到七世纪后半叶,日本遣唐史将其国名改为“日本”,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其后沿用,成为日本的正式国名。《新唐书·日本传》中有记载:咸亨元年(670年),倭国遣使入唐,此时倭国已“稍习夏言,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为名。”此外,在汉语中,“扶桑”“东瀛”也是日本国名的别称。

1 神武天皇 纪元前660年1月1日

- 纪元前585年3月11日

2 绥靖天皇 纪元前581年1月8日

- 纪元前549年5月10日

3 安宁天皇 纪元前549年7月3日

- 纪元前511年12月6日

4 懿徳天皇

(纪元前510年2月4日

- 纪元前477年9月8日

5 孝昭天皇 纪元前475年1月9日

- 纪元前393年8月5日

6 孝安天皇 纪元前392年1月7日

- 纪元前291年1月9日

7 孝霊天皇

纪元前290年1月12日

- 纪元前215年2月8日

8 孝元天皇 纪元前214年1月14日

- 纪元前158年9月2日

9 开化天皇 纪元前158年11月12日

- 纪元前98年4月9日 。

10 崇神天皇 纪元前97年1月13日

- 纪元前30年12月5日

11 垂仁天皇 纪元前29年1月2日

- 70年7月14日

12 景行天皇 71年7月11日

- 130年11月7日

13 成务天皇 131年1月5日

- 190年6月11日

14 仲哀天皇 192年1月11日

- 200年2月6日

15 応神天皇

270年1月1日

- 310年2月15日

16 仁徳天皇

313年1月3日

- 399年1月16日

17 履中天皇 400年2月1日

- 405年3月15日

18 反正天皇 406年1月2日

- 410年1月23日

19 允恭天皇 412年12月

- 453年1月14日

20 安康天皇 453年12月14日

- 456年8月9日

21 雄略天皇 456年11月13日

- 479年8月7日

22 清宁天皇 480年1月15日

- 484年1月16日

23 显宗天皇 485年1月1日

- 487年4月25日

24 仁贤天皇 488年1月5日

- 498年8月8日

25 武烈天皇 498年12月

- 506年12月8日

26 継体天皇

507年2月4日

- 531年2月7日

27 安闲天皇 531年2月7日

- 535年12月17日

28 宣化天皇 535年12月

- 539年2月10日

29 钦明天皇 539年12月5日

- 571年4月

30 敏达天皇 572年4月3日

- 585年8月15日

31 用明天皇 585年9月5日

- 587年4月9日

32 崇峻天皇 587年8月2日

- 592年11月3日

33 推古天皇 592年12月8日

- 628年3月7日

34 舒明天皇 629年1月4日

- 641年10月9日

35 皇极天皇 642年1月15日

- 645年6月14日 女性天皇。

36 孝徳天皇

( 645年6月14日

- 654年10月10日

37 斉明天皇

655年1月3日

- 661年7月24日

38 天智天皇 661年7月24日

- 671年12月3日

39 弘文天皇 671年12月5日

- 672年7月23日

40 天武天皇 673年2月27日

- 686年9月9日

41 持统天皇 686年9月9日

- 697年8月1日

42 文武天皇 697年8月1日

- 707年6月15日

43 元明天皇 707年7月17日

- 715年9月2日

44 元正天皇 715年9月2日

- 724年2月4日

45 圣武天皇 724年2月4日

- 749年7月2日

46 孝谦天皇 749年7月2日

- 758年8月1日 。

47 淳仁天皇 758年8月1日

- 764年10月9日

48 称徳天皇

764年10月9日

- 770年8月4日

49 光仁天皇 770年10月1日

- 781年4月3日

50 桓武天皇 781年4月3日

- 806年3月17日 异称、柏原天皇。

51 平城天皇 806年3月17日

- 809年4月1日 异称、奈良天皇。

52 嵯峨天皇 809年4月1日

- 823年4月16日

53 淳和天皇 823年4月16日

- 833年2月28日 异称、西院の帝。

54 仁明天皇 833年2月28日

- 850年3月21日 异称、深草天皇。

55 文德天皇 850年3月21日

- 858年8月27日 异称、田邑の帝。

56 清和天皇 858年11月7日

- 876年11月29日 异称、水尾天皇。

57 阳成天皇 876年11月29日

- 884年2月4日

58 光孝天皇 884年2月5日

- 887年8月26日 异称、小松天皇。

59 宇多天皇 887年8月26日

- 897年7月3日

60 醍醐天皇897年7月3日

- 930年9月22日

61 朱雀天皇

930年9月22日

- 946年4月20日

62 村上天皇 946年4月20日

- 967年5月25日

63 冷泉天皇 967年5月25日

- 969年8月13日

64 円融天皇

969年8月13日

- 984年8月27日

65 花山天皇 984年8月27日

- 986年6月23日

66 一条天皇

986年6月23日

- 1011年6月13日

67 三条天皇

1011年6月13日

- 1016年1月29日

68 後一条天皇

1016年1月29日

- 1036年4月17日

69 後朱雀天皇 1036年4月17日

- 1045年1月16日

70 後冷泉天皇 1045年1月16日

- 1068年4月19日

71 後三条天皇

1068年4月19日

- 1072年12月8日

72 白河天皇 1072年12月8日

- 1086年11月26日

73 堀河天皇 1086年11月26日

- 1107年7月19日

74 鸟羽天皇 1107年7月19日

- 1123年1月28日

75 崇徳天皇

1123年1月28日

- 1141年12月7日

76 近卫天皇

1141年12月7日

- 1155年7月23日

77 後白河天皇 1155年7月24日

- 1158年8月11日

78 二条天皇

1158年8月11日

- 1165年6月25日

79 六条天皇

1165年6月25日

- 1168年2月19日

80 高仓天皇 1168年2月19日

- 1180年2月21日

81 安徳天皇

( 1180年2月21日

- 1185年3月24日

82 後鸟羽天皇 1183年8月20日

- 1198年1月11日

83 土御门天皇 1198年1月11日

- 1210年11月25日

84 顺徳天皇

1210年11月25日

- 1221年4月20日

85 仲恭天皇 1221年4月20日

- 1221年7月9日

86 後堀河天皇 1221年7月9日

- 1232年10月4日

87 四条天皇

1232年10月4日

- 1242年1月9日

88 後嵯峨天皇 1242年1月20日

- 1246年1月29日

89 後深草天皇 1246年1月29日

- 1259年11月26日

90 亀山天皇

1259年11月26日

- 1274年1月26日

91 後宇多天皇 ごうだ 1274年1月26日

- 1287年10月21日

92 伏见天皇 1287年10月21日

- 1298年7月22日

93 後伏见天皇 1298年7月22日

- 1301年1月22日

94 後二条天皇

1301年1月22日

- 1308年8月25日

95 花园天皇 1308年8月26日

- 1318年2月26日

96 後醍醐天皇 1318年2月26日

- 1339年8月15日 南朝初代天皇。

97 後村上天皇 1339年8月15日

- 1368年3月11日 南朝第2代天皇。

98 长庆天皇 1368年3月11日

- 1383年10月 南朝第3代天皇。

99 後亀山天皇

1383年10月

- 1392年10月5日 南朝第4代天皇。

北朝1 光厳天皇

1331年9月20日

- 1333年5月25日

北朝2 光明天皇 1336年8月15日

- 1348年10月27日

北朝3 崇光天皇 すこう 1348年10月27日

- 1351年11月7日

北朝4 後光厳天皇

1352年8月17日

- 1371年3月23日

北朝5 後円融天皇

1371年3月23日

- 1382年4月11日

北朝6

100 後小松天皇 1382年4月11日

(1392年10月5日)

- 1412年8月29日

101 称光天皇

1412年8月29日

- 1428年7月20日

102 後花园天皇 1428年7月28日

- 1464年7月19日

103 後土御门天皇 1464年7月19日

- 1500年9月28日

104 後柏原天皇 1500年10月25日

- 1526年4月7日

105 後奈良天皇 1526年4月29日

- 1557年9月5日

106 正亲町天皇 1557年10月27日

- 1586年11月7日

107 後阳成天皇 1586年11月7日

- 1611年3月27日

108 後水尾天皇 1611年3月27日

- 1629年11月8日

109 明正天皇 1629年11月8日

- 1643年10月3日

110 後光明天皇 1643年10月3日

- 1654年9月20日

111 後西天皇 1654年11月28日

- 1663年1月26日

112 霊元天皇

1663年1月26日

- 1687年3月21日

113 东山天皇 1687年3月21日

- 1709年6月21日

114 中御门天皇 1709年6月21日

- 1735年3月21日

115 桜町天皇

1735年3月21日

- 1747年5月2日

116 桃园天皇 1747年5月2日

- 1762年7月12日

117 後桜町天皇

118 後桃园天皇 1770年11月24日

- 1779年11月9日

119 光格天皇 1779年11月25日

- 1817年3月22日

120 仁孝天皇 1817年3月22日

- 1846年2月6日

121 孝明天皇 1846年2月13日

- 1866年12月25日

122 明治天皇

1867年1月9日

- 1912年7月30日

123 大正天皇 1912年7月30日

- 1926年12月25日

124 昭和天皇 1926年12月25日

125 平成天皇 1989年1月7日

以上就是关于唐朝称呼日本为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唐朝称呼日本为什么、日本名字的由来、求论文资料:日本人名的由来、人名的历史以及发展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4065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