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和原因:
分析一定时间内人口的数量,及其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状况,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以人口绝对数量在各地区之间的分布,衡量不同地区人口总量的多少;另一是根据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积的人口数)大小衡量人口分布的稀密。
从人口绝对数量上看,1983年全世界总人口为468亿人,但在地区分布上是非常不平衡的。以各大洲看,亚洲最多,占世界总人口的584%;其次是欧洲,占163%;以下依次为非洲(占11%)、拉丁美洲(占83%)、北美洲(55%),大洋洲最少,仅占05%,南极洲尚无长期定居人口。以国家看,人口数量最多的是中国,总人口达10亿多人。全世界总人口的一半集中在中国、印度、苏联和美国四国;而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分散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人口最少的梵蒂冈、瑙鲁、摩纳哥等只有一千人至二万多人。但是人口总量的多少往往并不能反映人口分布的稀密状况,衡量人口分布的密或稀,一般是根据人口密度大小确定的。例如,新加坡人口总量虽只有250万人,但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却有约4,280人,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而苏联的总人口虽居世界第三,但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却只有12人,是世界人口较为稀疏的地区。从全世界看,1983年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积的人口数约为34人,而东南亚、南亚地区每平方公里超过200人,西欧150多人;但是在高寒地区、沙漠、半沙漠的干燥地区以及赤道附近的高温高湿地区,人口密度则很小,一般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一人。以国家看,人口密度高的国家,如摩纳哥平均每平方公里达到18万人,而人口密度低的国家,如蒙古、利比亚、毛里塔尼亚、博茨瓦纳等,平均每平方公里仅一人。
世界各地区人口分布的不平衡特点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
影响人口地区分布的因素很多,既包括社会因素,也包括自然因素。首先,人口分布是社会现象,深受社会经济规律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不同,人口分布的特点、趋势也不一样。例如,在封建社会,由于个体经济的农业生产是经济中的主导,人口就集聚在农业发达地区,乡村人口占绝对优势;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业生产的发展使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的数目和规模也日益增大,同时由于发展工业的需要,在许多荒凉的地区开采矿石,也吸引了大量人口;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生产的有计划布局,对人口也着手进行有计划地合理布局,逐渐改变过去遗留下来的人口分布不合理的现象。同时,在同一社会形态下,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各个地区生产力水平的差别,人口分布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人类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对人口分布有决定性影响。
其次,自然环境也对人口的分布有重大影响。因为人类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环境,而人类利用自然也首先是选择能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的地方。当前世界人口的绝大部分居住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平原地区,而高纬、高山的寒冷地区,沙漠、半沙漠的干燥地区以及冰封的南极大陆内部至今人烟稀少或无人定居,就是自然条件影响人口分布的明显例证。
此外,开发历史的久暂、移民活动,以及政治动乱、战争和不同时期统治阶级的人口政策等等,都会影响一地区人口增长和人口移动,也会在人口的地理分布上表现出来。
因此,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是各地区自然、历史、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由于人口分布是社会现象,受社会历史条件的直接影响,各时代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各时代人口分布总的规律;而自然条件对某一时期、某一地点的人口分布也起着重大影响,但不是直接、决定的因素。
(1)人口增长在时空上分布不平衡:世纪人口成倍增长的时间在不断缩短;各大洲之间和各个国家之间的增长速度很大差异。
(2)、世界人口主要集中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沿海地区。
(3)、世界人口结构:人口老龄化迅速。(白发浪潮)
(4)、世界人口迁移:近代大规模人口移动:欧洲向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移民,非洲向美洲,亚洲各国向外移民。
(5)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城市化发展中人口过度大城市化。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世界人口分布总体上看很不平衡,其主要特点及原因可总结如下:
分布区 原因
人口密集区 东亚、南亚 ①世界古老文明中心,人类聚居历史悠久;②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西欧 ①资本主义发展最早;②商业贸易活动频繁;③世界重要的工业地带
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 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人口稀疏区 北美洲、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带 自然条件恶劣
撒哈拉、中亚、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 自然条件恶劣
亚马孙、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 自然条件恶劣
南极洲大陆区 自然条件恶劣
纬度分布 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带 北半球中低纬地区气候适宜,自然条件优越
海陆位置分布 沿海地区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
垂直分布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优越
特别提醒 一般来说,高山、高原地区因土层贫瘠、交通不便,加上气候寒冷、风力较大等不利因素,人口较稀疏但在热带多雨地区,海拔较低的地区往往因气候湿热,多蚊虫等原因而人口稀少,人口稠密区多分布在具有一定海拔的高山和高原上;热带干旱地区,高原、山地由于气候凉爽,降水相对较多,也成为人口分布集中的地区
答案B
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世界上绝大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人口稀疏.所以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是分布不均,所以选B
四大稀疏区:
1、高纬度地区。
2、高山高原地带。
3、沙漠地带。
4、湿热未开发的热带雨林。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分布状况,包括各类地区总人口的分布,以及某些特定人口(如城市人口、民族人口)、特定的人口过程和构成(如迁移、性别等)的分布等。
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条件(如纬度、海拔、距海远近等)对人口分布起重要作用。20世纪以来,随世界范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来越大。
扩展资料:
世界人口密度:
从世界人口密度图上可以看到,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在亚洲,其中有日本、朝鲜半岛、中国东部、中南半岛、南亚次大陆、伊拉克南部、黎巴嫩、以色列、土耳其沿海地带;在非洲有尼罗河下游、非洲的西北、西南以及几内亚湾的沿海地区。
在欧洲,除北欧与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的东部地区以外,都属于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在美洲主要是美国的东北部、巴西的东南部,以及阿根廷和乌拉圭沿拉普拉塔河的河口地区。
人口密集地区的总面积约占世界陆地的1/6,而人口则占世界总人口的4/6。这些人口密集的地区也是世界工、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1、人口分布
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70亿,其中绝大多数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下降,发展中国家人口猛增,自20世纪60年代起发达国家就出现了人口增长率下降的趋势,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呈上升趋势。
2、年龄结构
世界人口的年龄结构两极分化,发达国家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年轻的多,有生育能力的人多,这就决定了发展中国家今后的人口还要持续增长。
全从世界来看,人口正在老化,年龄中值从1950年的229岁提高到1985年的233。
预计到2050年,年龄中值将超过30岁。
3、健康状况
世界人口健康状况都有所改善。
所有各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大约下降了1/3。
但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健康状况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特别是由于环境恶化造成的健康为害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更为严重。
4、文化程度
绝大多数国家人口的文化程度都不断提高。
但据统计,世界上大约有1/5的成年人不能读和写,这些人口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世界大多数国家中,妇女的文化程度都比男性低。
5、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近些年来,世界城市人口增长达到惊人的程度。
据统计:工业革命以来,达到1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1800年全世界只有伦敦一座,1850年有3座,1950年增加到115座,1980年达则到234座。
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人口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大。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地球上的人口分布是人类改造、利用自然,与自然界发生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产物,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强烈制约。气候适宜、土壤肥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往往成为人口密集地区。然而,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劳动工具的更新,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支配作用逐步加强,人的动物学特性也逐步消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增多,社会性不断增强。人类的各种有目的的活动同样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所以,社会经济条件也必然影响人口的分布。1自然条件自然地理环境是人口分布的自然基础,它为人类居住提供了空间场所。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因历史发展阶段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作用程度。在古代,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很大,人口分布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很大,许多学者认为人类最可能的起源地是生存条件较好的东非、中亚草原地带、南亚以及中国西南地区,而不可能是气候酷寒和生存条件极度艰难的地区。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摆脱自然的束缚,人类的足迹可遍及地球上的7大洲。自然条件作用于人口分布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自然条件的直接影响;二是通过影响各地的社会经济条件,进而影响到人口分布的间接作用。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是通过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及自然资源等各种因素实现的。(1)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气候的作用可用气温和降水两个指标来说明。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以及海拔过高的高原地区,不适宜人口大规模定居。那些地区温度低,不能种植农作物,而且容易患呼吸道疾病。热带地区虽然水热资源丰富,农作物种类多,一年可多熟,但那里气温高,农作物病虫害严重,传染病易于流行,所以热带雨林区的人口也不如温带多。干旱的沙漠地区雨水极稀,不宜耕种,人口很少,唯有河流两岸及沙漠绿洲是人口集中地区。一般说来,除大陆内部的干旱区以及高山区以外的温带地区,水热条件适于作物生长和人民生活,所以成为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表3-5)。(2)海拔高度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就世界范围而言,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地区。据计算,世界人口的90%居住在海拔4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如印度恒河平原,欧洲中纬度地区,美国东北部的大湖区,中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四川盆地。一般说来,海拔过高,气温和气压都偏低,容易引起高山反应;寒冷、风大的气候,贫瘠的土壤,有限的耕地,闭塞的交通条件,等等,使发展生产的条件远不及同纬度的平原地区。因此,温带和寒带的山区和高原地区的人口密度都较平原地区为小。但是,热带地区例外。如拉丁美洲的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秘鲁等国,人口密集地区不是平原,而是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盆地。这是由于山区和高原气温适中,不象平原地区过于湿热,排水不畅,而且又在疟蚊分布上限以上,少受疾病危害,有利于农业生产,成为热带地区人类重要居住地。我国南部热带地区的人口分布也符合上述特点。例如,在红河、澜沧江等江河沿岸,虽然地势低平,但因过于湿热,加上草木繁茂,害虫猖獗,尤其是疟疾对人类威胁极大,素称“瘴疠之乡”,故人口稀少,外来居民更难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相反,在海拔高度适中的高原和山区,温度和降水条件对农业生产和人体健康都较适宜,较少疟蚊分布,故人口较为稠密。此外,不同的地形部位对人口分布也有较大影响。一般说来,山间盆地、谷地、向阳坡、山麓地带等部位适宜居住和发展农业生产,人口相对集中。表3-5 1950年不同气候类型区的人口密度(人/km2)(4)水体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生产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之一,所以江河湖海等水体性质、分布状况,以及水资源的保证程度常常成为限制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水体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人类提供水源,二是为人们提供方便的交通条件。地球上的人口稠密地区差不多都沿河沿海分布。因为人们接近这些水体既可以靠近水源,又可以获得便利的交通条件。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和黄河之所以能成为古代文明发祥地,也是得惠于河流给人类提供的有利条件。(5)土壤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土壤是发展农业生产最基本的条件之一。不同的土壤具有各不同的土壤肥力和适宜耕作的性能。所以,土壤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各类土壤的肥力和适宜耕作程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来体现的。一般地,黑土、黑钙土、棕色森林土及冲积土为最适宜耕种的土壤,所以,温带地区及三角洲地带,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恒河、尼罗河以及湄公河三角洲,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区。盐碱土、沼泽土、灰化土、红壤等土类,较为贫瘠,人口就比较稀疏。(6)矿产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矿产资源的地位日益重要,采矿中心对人口具有强烈的吸引作用,有时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淘金热引起的大量移民。新大陆最初之所以能从欧洲吸引大量移民,殖民者争相开采黄金是一个重要原因。许多因开发资源而集中了大量人口的地区,也往往因资源枯竭使人口骤减。当然,由于开采技术的日趋现代化,目前也已出现大量开采矿产资源并未引起大批人口迁移及改变人口分布状况的现象。2社会经济条件(1)社会生产方式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尽管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口的分布或多或少打上自然因素的烙印,但是,自然界只是为地球上的人口分布提供了可能性,社会生产方式才是实现这种可能性的决定性因素。自然条件对于人口分布的作用,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而变化的。比如,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主要靠采集和狩猎为生,人口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可食动、植物的分布。在人类驯服了野生动植物,农业和畜牧业得到发展后,人类对自然的驾驭能力大大增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人类分布范围也随之扩大。如由于水利事业的发展和灌溉水平的提高,原来认为不能发展农业的沙漠和干旱地区也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开始有人居住。在现代工业高度发展的今天,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和采掘业的从业人口日趋减少,城市制造业和各种服务行业日益兴旺,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人口愈加向城市集中,各国工商业中心往往也是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2)生产发展与布局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历史上,农业生产布局状况与人口分布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发达的农耕区往往既是古代文明发祥地,又是人口稠密地区。在农耕时代,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布局是决定一个地区人口密度的基本因素。农业生产发达的地区,单位面积土地上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较多,故人口稠密;相反,农耕技术落后的地区,人们利用土地的天然肥力粗放经营,产量较低,可供养的人口较少,故人口稀疏。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大战后,世界农业生产力发生急剧变革,发达国家的农业已实现了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所需农业劳动力大幅度减少。原先散布于农村各地的人口逐渐向城市和工矿地区集中。例如,美国农业劳动力仅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2—3%,但却生产了全国所需粮食的120%。生产布局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常导致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例如前苏联人口主要集中于欧洲部分、美国人口密集于东北部地区都是生产布局不平衡的表现。此外,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扩大了人类活动的空间范围,并促使交通沿线的人口日益稠密。例如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凿,使运河沿线兴起了一批繁华的港市,且成为全国人口稠密区。(3)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其他社会经济因素,诸如重大人口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变动、战争、灾荒、疫病、传统观念等,均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政治因素对人口分布有时会产生巨大影响,短时间内便会改变人口分布状况。例如,二次大战期间,从欧洲东部迁往德国的人口就达600万人。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平衡生产力布局和支援内地及边疆建设,国家有计划地从东部沿海地区调动工人、退伍军人、技术人员等向内地和边疆迁移。
以上就是关于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全部的内容,包括: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分布的总体特征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