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魂归离恨天,为何偏偏选在宝玉和宝钗成婚之时

林黛玉魂归离恨天,为何偏偏选在宝玉和宝钗成婚之时,第1张

随着通灵宝玉消失,贾宝玉的聪颖灵动一去不复返,变得似傻如痴,时而清醒,时而糊涂。贾母爱孙心切,听信算命先生的话,娶金命的女子帮扶宝玉,给他冲喜,一则有薛姨妈金玉良姻之说,二则为让贾政安心离家外任,减些牵挂,便作主令宝玉、宝钗成婚。

黛玉魂归离恨天之际,正是宝玉娶宝钗之时。红、白同时并举,原因几何?

还泪之说遭终结

林黛玉是绛珠仙子转世,为酬报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而生,以泪水还情是她酬谢恩情的方式,同时也通过眼泪抒发郁结在五衷的缠绵不尽之意。这种缠绵不仅之意即是林黛玉之于贾宝玉的爱情。

说白了,林黛玉此生是为了以泪还债。所谓的债不是不可数名词,而是有数量限制的可数名词。黛玉对宝玉所说眼泪在逐年减少其实就是指黛玉欠宝玉的债在泪水的经年流逝中渐渐消减。

宝玉大婚之日,是黛玉的爱情全然幻灭之时,泪水至此而止。文中写黛玉临终时一句话一点泪也没有了,也就是她还完了债,不欠宝玉什么了。

还泪之说到此为止,黛玉此生的任务完成,于是魂归离恨天,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心病还须心药医

封建时代,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自由恋爱是万万不允许的,是越礼、不成体统之事。即使黛玉欢喜宝玉,宝玉也欢喜黛玉,缺少与之相关的前提,二人再怎么烈火烹油,也不被人们认可,接受。

因此,宝黛二人把情意藏于心里,不敢公开,也便成了两人的心病。

第三十四回,宝玉挨贾政笞挞,卧榻不起,为使黛玉放心,也为了传递情意,便令晴雯给黛玉送去了两条旧手帕。

黛玉会意,不觉神魂驰荡:这是宝玉暗送定情信物和她私定终身啊。

黛玉缠绵不尽之余,在手帕上题了三首诗。可是,眼前的幸福并不纯粹,殊不知病由此萌,预示一场看不到结果的无疾而终的爱情。

这里的病,有身体上的怯弱,有心理上的忧愁,忧的是前路不知如何,愁的是恐性命不长久,难以和宝玉厮守。

黛玉听闻宝玉、宝钗不日将成婚,便烧掉了定情手帕,誓与宝玉断情。一直以来的心病终于发作到无药可医的地步,因为药引子将成为别人的夫婿。于是,宝玉大婚之日,黛玉撒手人寰。

宝玉是黛玉心病的源头,和宝玉在一起是治愈黛玉心病的不二药方,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一片痴情有谁知

黛玉是痴情的,爱情非宝玉不可的。痴情易使人偏激,因执念做出冲动之举,这便是为什么黛玉听见宝玉成亲,一心求死,了结无趣的人生。

第八十九回,黛玉听雪雁说宝玉和一知府家的女儿定了亲,一心想死,免得看见不想看见的事情,遂自戕起来:睡觉蹬被窝,茶饭不思,竟至绝食。

后来,听说贾母早有了孙媳妇人选,就在大观园里,要亲上作亲,黛玉以为此人就是自己,方回转心意,不再寻死觅活。

第九十七回,黛玉得知宝玉、宝钗成婚是板上钉钉的事,惟求速死,以完此债。因此,宝玉大婚的时刻,黛玉含恨而终。

对于一心求死的人,再怎么拯救,也无济于事。决定了的事情,加上强烈的心理暗示及木已成舟的严酷事实,很难挽回什么。

若不是痴情,怎会这般执迷不悟。

错觉、欺骗与懊恼

金玉良姻一直为黛玉所介怀,每每因此试探宝玉,和宝玉怄气。宝玉送的两条旧手帕可以说让黛玉吃了一颗定心丸,不再那么狐疑。

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宝钗好言相劝黛玉读正经书,远离杂书,以免移了性情,以及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宝钗对黛玉病情的关切和推心置腹之语,令黛玉疑虑解除,只当心里藏奸的宝钗自此成了她的好姐姐,黛玉甚至称呼薛姨妈“妈”,两人如同亲姊妹一般。

可是,情同手足的宝钗姐姐却夺走了黛玉的意中人。黛玉本就多心,不会没有被宝钗欺骗、此前的种种都是错觉和幻象之感。

最爱的宝玉成亲,新娘不是黛玉,却是一度被黛玉认作亲姐姐的宝钗,这不能不使黛玉懊恼,心生挫败感。

黛玉在宝玉大婚之日去世,无疑是对宝钗虚情假意的讽刺。

薛宝钗 林黛玉,林如海与贾敏的独女。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和宝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贾母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尽而逝。

薛宝钗,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劝宝玉去会会做官的,谈讲谈讲仕途经济,被宝玉背地里斥之为“混帐话” 。她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她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薛姨妈早就放风说∶“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薛宝钗为妻。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和尚去了。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王熙凤,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琏之妻,王夫人的内侄女。长著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她高踞在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上,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虽然贾瑞这种纨�子弟死有余辜,但“毒设相思局”也可见其报复的残酷。 “弄权铁槛寺”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逼得张家的女儿和某守备之子双双自尽。尤二姐以及她腹中的胎儿也被王熙凤以最狡诈、最狠毒的方法害死。她公然宣称∶ “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她极度贪婪,除了索取贿赂外,还靠著迟发公费月例放债,光这一项就翻出几百甚至上千的银子的体己利钱来。抄家时,从她屋子里就抄出五七万金和一箱借券。王熙凤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在加速贾家的败落,最后落得个“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李纨,字宫裁,贾珠之妻,生有儿子贾兰。她出身金陵名宦,父亲李守中曾为国子祭酒。她从小就受父亲“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育,以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几个贤女便了,每日以纺织女红为要。贾珠不到二十岁就病死了。李纨就一直守寡,虽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 ”一般,一概不闻不问,只知道抚养亲子,闲时陪侍小姑等女红、诵读而已。她是个恪守封建礼法的贤女节妇的典型。

贾元春,贾政与王夫人之长女。自幼由贾母教养。作为长姐,她在宝玉三四岁时,就已教他读书识字,虽为姐弟,有如母子。后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吏。不久,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家为迎接她来省亲,特盖了一座省亲别墅。该别墅之豪华富丽,连元春都觉太奢华过费了!元妃虽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她却被幽闭在皇家深宫内。省亲时,她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这次省亲之后,元妃再无出宫的机会,后暴病而亡。

贾迎春是贾赦与妾所生的,排行为贾府二**。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 二木头”的诨名。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姐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她的攒珠垒丝金凤首饰被下人拿去赌钱,她不追究,别人设法要替她追回,她却说∶“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气。” 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出嫁后不久,她就被孙绍祖虐待而死。

贾探春,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分,有“ 玫瑰花”之诨名。她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强烈,所以对处于婢妾地位的生母赵姨娘轻蔑厌恶,冷酷无情。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在婢仆面前维护作主子的威严,“令丫环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对探春动手动脚的,所以当场挨了一巴掌。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救,但无济于事。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

贾惜春,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珍的妹妹。因父亲贾敬一味好道炼丹,别的事一概不管,而母亲又早逝,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抄检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环入画,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本家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后入栊翠庵为尼。

秦可卿,金陵十二钗之一,贾蓉之妻。她是营缮司郎中秦邦业从养生堂抱养的女儿,小名可儿,大名兼美。她长得袅娜纤巧,性格风流,行事又温柔和平,深得贾母等人的欢心。但公公贾珍与她关系暧昧,致使其年轻早夭。

贾巧姐,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琏与王熙凤的女儿。因生在七月初七,刘姥姥给她取名为“巧姐”。巧姐从小生活优裕,是豪门千金。但在贾府败落、王熙凤死后,舅舅王仁和贾环要把她卖与藩王作使女,在紧急关头,幸亏刘姥姥帮忙,把她乔装打扮带出大观园。后嫁给一个姓周的地主。

史湘云,金陵十二钗之一,是贾母的侄孙女。虽为豪门千金,但她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史鼎抚养,而婶婶对她并不好。在叔叔家,她一点儿也作不得主,且不时要做针线活至三更。她的身世与林黛玉有些相似,但她没有林黛玉的叛逆精神,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薛宝钗的影响。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爱淘气,甚至敢于喝醉酒后在园子里的大青石上睡大觉。她和宝玉也算是好朋友,在一起时,有时亲热,有时也会恼火,但她襟怀坦荡,从未把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后嫁与卫若兰,婚后不久,丈夫即得暴病,后成痨症而亡,史湘云立志守寡终身。

妙玉,苏州人氏。她祖上是读书仕宦人家。因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旧时迷信认为命中有灾难的人应该舍身出家做僧、道,有钱人家买穷人家子女代替出家,叫替身〉,皆不中用。只得入了空门,身体才好,故一直带发修行。父母已亡,身边带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服侍。她极通文墨,极熟经典,模样又极好。十七岁时随师父到长安都修行,师父圆寂后,被贾家请入栊翠庵带发修行,但她“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刘姥姥喝过的茶杯,她嫌脏,不要了,而给宝玉喝的茶杯却是自己日常用的绿玉斗。宝玉生日,她特地派人送去“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 ”的字帖。后贾府败落,她被强人用迷魂香闷倒奸污,劫持而去。

没有宝钗,林黛玉跟贾宝玉也不能结婚。林黛玉虽然出身比较好,母亲是贾府的大**,贾母最疼爱的女儿贾敏。父亲是探花林如海,也是书香门第。按道理说,这样的家世背景应该是非常不错。但是不幸的是,林黛玉的母亲在她出生后没过几年,就早早的去世了。林黛玉也就进了贾府,跟在贾母身边。而她的父亲没过几年,也去世了。所以林黛玉的至亲,在林黛玉很小的时候,都离开了她,只剩下贾母。

而贾宝玉的情况就比林黛玉的情况好很多。在贾府,贾宝玉的地位是很高的。因为贾府现在当家主事的是贾政,而贾宝玉是贾政唯一的嫡子。贾宝玉上面本来还有个哥哥,这个哥哥非常出色,有才华,后来还考取了功名。可惜贾宝玉的哥哥后来也不幸去世了。所以贾政就只剩下贾宝玉这一个嫡子了。为什么说即使没有薛宝钗,林黛玉跟贾宝玉也不会在一起。因为贾府这样的顶级富贵之家,为家中子女选择婚事,首先考虑的是家族地位等是不是匹配。即使没有薛宝钗,肯定还会有其他世家的女子。况且,王夫人不喜欢林黛玉,更喜欢她自己亲姐姐的女儿。

而且贾府内还有一股暗流,就贾政的小妾,赵姨娘。赵姨娘有一个女儿和儿子。在贾府中,赵姨娘也是非常不喜欢贾宝玉,巴不得贾宝玉没有一门好婚事,整天想着要整垮他。所以王夫人每天还要盯着赵姨娘,不能让她兴风作浪。书中好几回,都提到,赵姨娘利用巫蛊之术想要加害贾宝玉。赵姨娘的儿子还把滚烫的蜡烛碰倒,蜡烛油都滴在贾宝玉脸上,起了一脸的燎泡。

所以贾府看似平静,实际则是暗涌阵阵。林黛玉虽然有贾母的庇护,但终究是做不了林黛玉和贾宝玉婚事的主。

书中第三十回贾宝玉曾对黛玉发誓说“你死了我做和尚去!”,这里已初见端倪,这也是曹公的用心造化和安排。残酷的现实,摧毁了他的爱情,林妹妹化为泡影,美好爱情的幻灭成了贾宝玉出家最直接催化剂。情缘已尽,遁入空门,弃世而去。

贾母反对林黛玉和宝玉在一起有三个原因:王夫人不同意这门亲事、薛姨妈的处心积虑、林黛玉自身的原因。

一、王夫人不同意这门亲事

这王夫人非同小可,本是贾宝玉的母亲,今后荣国府的掌门人,背后有贾妃撑腰,是贾政名门正娶的妻子,而且娘家是炙手可热的王家,王家作为四大家族之一,地位很高。王夫人的不同意就让林黛玉很难做人,让贾母很难撮合这门亲事。毕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王夫人才是贾宝玉的亲娘。王夫人不应允,林黛玉做人就很难。

二、薛姨妈的处心积虑

薛姨妈是王夫人的妹妹,当初一个劲地想把女儿送进宫中,后来遇到变故,自然希望女儿嫁到贾府,和王夫人亲上加亲。只是有了林黛玉这个坎,因此薛姨妈一直在暗处较劲,同时尽力在贾府周旋,希望自己的女儿如愿以偿。

三、林黛玉自身的原因

林黛玉天生小家子气,好生气吃醋,为人处世不太成熟稳重。黛玉不仅对旁人这样,对宝玉更是如此,常常动不动就生宝玉的气,只是宝玉疼惜黛玉,所以次次都是宝玉去主动讨好。俩人年纪尚小,玩玩也就罢了。

黛玉的身体一直都不好,古代的女子主要的任务就是操持好家庭内务,还有养育子女。贾府这种大家庭对女子的生养能力更是十分看重的,而黛玉说白了就是一个药罐子,客观来讲根本担不住这样的担子的。

林黛玉虽然倾城倾国,兼有旷世诗才,可是此时家道已经没落,无父无母,常住贾府,也没人为她撑腰。

扩展资料:

林黛玉与贾宝玉青梅竹马,脂砚斋说“二玉近中远”“实远之至”。绛珠还泪的神话赋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诗人气质,同时又定下了悲剧基调。

林黛玉与薛宝钗在太虚幻境才女榜上并列第一,二人既存在人性上的德才之争,婚姻上的金木之争,又因同属正邪两赋的禀性而惺惺相惜。林黛玉最后于贾宝玉、薛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贾宝玉婚后,精神恢复,听闻林黛玉去世,立刻往潇湘馆悼念,泪洒相思地。

林黛玉逝世第二年,正月二十一日薛宝钗生日,贾宝玉复往潇湘馆,对景悼颦儿。四月,贾宝玉梦入真如福地(即太虚幻境变形),见到绛珠仙草和潇湘妃子的幻象。

以上就是关于林黛玉魂归离恨天,为何偏偏选在宝玉和宝钗成婚之时全部的内容,包括:林黛玉魂归离恨天,为何偏偏选在宝玉和宝钗成婚之时、宝玉与谁成亲啊十二金钗的各自结局又是怎样呢、没有宝钗,黛玉宝玉能否成亲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3867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