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君的歌是怎么传到大陆的

钱江三桥2023-05-07  52

邓丽君的歌曲是在文革后期传入内地的。那时大多数人家没有录放机,不具备听歌带的条件。邓丽君的歌 曲是口头传播的,传播很快,特别是像《阿里山》一类的歌,不少人都会哼唱,文化部发现后,即下令禁止传 播。说邓丽君参加过国民党的“劳军”活动,是反共的。粉碎“四人帮”以后,这条禁令仍未废止,这时主要是因为很多人以为她只会唱甜歌,像《甜蜜蜜》《小城故事》《路边的野花不要采》等等,所以她的歌一直没能解禁。1984 年,情况起了变化。从内地到香港的人员纷纷争购邓丽君的录音带,这说明海关已经解禁。于是,邓丽君的歌 曲像野火春风般在内地传播开来。

邓丽君与新华社香港分社的秘密交往

5月8日,邓丽君逝世九周年的忌日。邓丽君生前一直向往着到大陆看看,举办个人巡回演唱会。本文作者当年作为新华社香港分社的一名领导成员,奉命与她秘密交往三年。通过此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邓丽君。

1、开始与邓丽君的秘密接触

让我们回到1986年。这年春天,新华社香港分社文体部的彭燕燕女士,在一位友人的家庭聚会中,遇到了邓丽君。邓丽君对这位新认识的朋友非常热情,临别时表示,她很想与新华社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只是希望对外界保密。

自从中英开始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以来,香港新华分社与社会各界的接触日益广泛。有一部分人士,由于种种原因,与新华分社的联系采取了秘密方式。其中包括一些港英政府的官员,一些著名的所谓“亲英”人士,一些台湾驻港机构的工作人员。

由于邓丽君的特殊身份,她要求与新华分社的联系对外界保密,自然是可以理解的。分社领导层经研究后,确定由我负责,与文体部部长韩力和彭燕燕三人,保持与邓丽君的接触。当时我是中共港澳工委常委、新华分社的副秘书长,文体部的工作在我分管范围之内。不过日常文体部与外界的联系,一般我不参与。这次确定由我负责,也是表示郑重之意。

我与邓丽君第一次见面,是在跑马地的亚洲饭店。这是新华社参股的一个饭店,有两层楼房专供一些特殊客人使用。当晚七时,邓丽君如约到达。她明眸皓齿,光艳照人,比照片上看到的要漂亮得多。她不施脂粉,衣着随意。同她一起来的,是位剪着男型短发的麦**,据介绍是搞**的,曾拍过一部以孪生姊妹为内容的片子。

过了一个星期,邓丽君设宴回请,地点在利园大道上的麒麟阁酒楼。这家酒楼食客不多,环境幽静。这次邓丽君与麦**是直接从某处健身房来的,她神清气爽,红晕生辉,英姿勃发,显出一股青春活力。

从此,我们便成了朋友。每隔一段时间,她都要约请饮茶。只是后来麦**不大出场,可能她对这样的小聚不感兴趣,也可能是邓丽君不太愿意让她更多地知道我们的谈话内容。

2、去内地演出、旅游的筹划与搁置

在与邓丽君交往时,我发现她从不讳言自己清贫的家世。她说她父亲是个老兵,刚到台湾时生活相当困难。她小时候割过草、种过菜,穿着有补丁的衣服,放学回来,还要在妈妈开的小饭馆里帮工。

她也不讳言对祖国大陆的向往。她喜欢看香港出版的《中国旅游》,还购买了一套大型画册《锦绣中华》。她说:“祖国太大了,名川大川太多了,单看看那些照片,就令人陶醉。”

经过这样的谈话之后,邀请她到内地演出,便成为我们话题中的内容了。

不料,她对到内地演出,显得非常兴奋。她和彭燕燕单独商量制定了一个“演出计划”。她明确表示,不愿意只出席一次晚会,唱几支歌,而是要举行个人演唱会。彭燕燕给她规划的路线是:第一站北京,第二站上海,第三站西安,第四站广州。彭燕燕说:“这样,东西南北都照顾到了。”邓丽君听了很高兴,表示需要做许多准备工作。

所谓准备工作,还包括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当时内地的歌唱家很少举行个人演唱会。而港台歌星的演唱会,要有华丽的舞台、灿烂的灯光、高水平的伴奏、高质量的音响。而这些,内地当时是不具备的。邓丽君表示,这一切由她来筹划。

但据我们观察,她在香港其实很孤独,很少参加演艺界的活动,很少在媒体上露面,也没有自己的公司,甚至连个经纪人也没有。即便有公司愿意为她筹划,事先也无法保密,可能又会成为媒体的关注焦点。所以她的准备工作始终没有落实。

最后,这个“演出计划”也就拖了下来,未能实现。

邓丽君的演出计划拖延下来。我们便问她愿不愿意到内地作一次旅游?她问怎么样才能进入内地?我们建议她用个假名,持中旅社的回乡证过关,然后由彭燕燕全程陪同。邓丽君又兴奋起来了,又和彭燕燕商量“旅游计划”了。她提出,旅游时间最好是在冬季,因为她想看雪。她很想在大雪纷飞之际,登上长城,一览塞外风光。

然而,她的这种颇具诗情画意的计划,最终也未能实现。后来她告诉我们,“另纸签证”的办法并不保险,她的一些到过内地的朋友,返回台湾后都受到了情治单位的审查。她说台湾的情治系统是非常厉害的,是无孔不入的,你们不能不防备。

台湾的情治单位在暗杀旅美作家江南以后,弄得声名狼藉,受到海内外的谴责。

但它对台湾同胞来说,仍有威慑作用。邓丽君跟我们约会,经常变换地点,而且她一出门就要戴墨镜、穿风衣,既是提防媒体发现,也是提防国民党的特务人员。

3、想在苏州安个家

与邓丽君接触一段时间以后,新华分社决定由副社长乔宗淮出面,正式宴请她一次,地点在赤柱的宾馆。这里原是佳宁集团老板陈青松的住宅,佳宁破产后,新华社便买下来作为宾馆。

金庸后来说他也来看过,要是新华社不买的话,他可能会买下来。

隔了几天,邓丽君约我们吃饭,忽然提到要买房子的事。她说新华社各方面的关系较多,能否帮助她物色一套住宅。

根据邓丽君的要求,我们通过朋友,给她在深水湾找到一套房子,这就是现在的赤柱佳美道十八号,她表示很满意。在买下了赤柱的房子后,她约我们吃饭,谈着谈着,她忽然说:“住在台湾很烦,住在香港也烦,我想在内地买套房子,烦的时候就去住住。你们能不能帮我?”

这更是出人意外!接着她又说:“在中国的城市中,我最喜欢苏州,很想在那里买套房子。”当她听彭燕燕说我曾长期在江苏工作后,便要我帮忙。我当时以为她是随便说说的,便姑漫应之。

不料过了一段时间,她忽然打电话问我,在苏州买房子的事情有没有消息?这倒使我为难了。其时我正好要回江苏休假,就顺便去了一趟苏州。该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的朱局长带我看了一处地方,这是一套两层楼的花园楼房,院子很大,但楼房非常陈旧,已近危房。朱局长说买下以后可以重新设计建造,买主开价要六万元。我画了个草图,带回香港。邓丽君开始不相信六万元可以买到一院住宅,接着说是不是现在就把钱汇过去?我连忙说此事要等她亲自到苏州看过以后才能决定,可能还要办一些手续,现在急不起来。

1988年春,苏州有个代表团到香港举办食品展览,地点在裕华国货公司四楼。

我让彭燕燕打个电话问邓丽君想不想去看看?邓丽君一口答应。翌日,我们陪她到了裕华,服务员端来了几盘苏州糕点。邓丽君显得很开心,吃了不少。离开时,裕华的余老板给每人送了一斤茶叶、一份糕点。我把我的那一份转送给邓丽君,她毫不客气地收了下来。在走向电梯时,她忽然回过头,又到几位糕点师傅跟前握手致谢。我注意到这个细节,这表现了邓丽君的礼貌与素养,也显示了她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尊重。

当天晚上,邓丽君打来电话,说她想请苏州客人吃饭,要我替她约定个时间。我因为忙于其他工作,便请彭燕燕代为安排。这次邓丽君设宴在天香楼,是一家菜价很贵的酒楼。她对客人非常热情,并宣布说:“我现在打算在苏州买套房子,将来我要住在那里,每天喝龙井茶,吃你们的糕点,该有多好!”

内地的改革开放,给邓丽君带来了新的希望。她几乎凌乱地给自己编织了许多的梦:驻足长城,憩息水乡,仰望故乡明月,倾听西部天籁,当然更多的是在亿万歌迷的掌声中,再现风采,再铸辉煌。她的梦并非太虚幻境,而可能是当时最正确的选择。只是由于有一个无形的网笼罩着她,她始终无法冲破。

4、有关邓丽君歌曲解禁的传说

后来,因为某些原因,我们与邓丽君的联系渐渐变少了。但她的美好形象在我的脑海内久久不能消失。

我记得,邓丽君的歌曲是在文革后期传入内地的。那时大多数人家没有录放机,不具备听歌带的条件。邓丽君的歌曲是口头传播的,传播很快,特别是像《阿里山》一类的歌,不少人都会哼唱,上头发现后,即下令禁止传播。当时说邓丽君的歌是“黄歌”,是“靡靡之音”;还讲邓丽君参加过国民党的“劳军”活动,是反共的。粉碎“四人帮”以后,这条禁令仍未废止。

到了1984年,情况起了变化。从内地到香港的人员纷纷争购邓丽君的录音带,这说明海关已经解禁。于是,邓丽君的歌曲像野火春风般在内地传播开来。

这只不过是关系到一位歌星的事,但人们似乎赋予它深层次的含义,把它看作是内地社会更加开放,文化上更加宽容的象征。因而在香港引起了种种传说。一种传说是:有个中学生直接写信给邓小平,问为什么要禁邓丽君的歌曲?小平同志在信上批了一句话:“我也喜欢听邓丽君的歌。”另一传说是:邓小平在接见香港立法局议员邓莲如时说:“香港有个邓莲如,台湾有个邓丽君,我们都是本家。”这些传说无从证实,但肯定有附会的成分。小平接见邓莲如等人的谈话记录我是看到的,其中并未提到邓丽君。那时正是海外华人所称的“小平中兴”时代,小平同志在海外华人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在人们看来,只有具有豁达气度与博大胸怀的邓小平,才能为邓丽君“正名”,才能使邓丽君的歌曲解禁。

种种传说虽无从证实,但“解禁”却是明白无误的事实。

5、邓丽君与萧红

1993年,我看到一家报纸登有她的照片,吃了一惊。仅仅相隔数年,她竟变得臃肿苍老,面目全非。看了这张照片,我断定她不会出现在内地的舞台上了,因为她是个非常自尊的女子。

1995年5月28日,邓丽君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旅程,长眠于台湾金宝山墓园。而六年后的今天,我忽然又想起了与她有关的一件往事。

距今六十二年前,有一个中国北方的才女,穿过抗日战争的硝烟烽火,辗转流寓香港。她在香港住了三年,溘然长逝。她就是女作家萧红。她逝世后葬于浅水湾坟场。1988年冬,一个天色阴沉的下午,大公报一位朋友带我去看萧红墓。在回来的路上,我凑了一首小词,随手写在小纸片上。这天晚上,邓丽君约我们吃饭,偶然谈及萧红。她说:“我知道萧红,读过她的书。”我问是不是《生死场》?她说是《回忆鲁迅先生》。她称赞萧红的文章写得好,并说:“我过去不了解鲁迅,看了萧红的文章后,才读鲁迅的作品。”我蓦地一惊,接着产生了一种内疚,过去把她看得太浅了。于是我把写的小词送给她,她看后小心地折叠起来,放在手提包内。

时至今日,我忽然发现这首哀悼萧红的小词,其实也可用于哀悼邓丽君。特抄录如下:踏莎行(访萧红墓)天涯流落,江湖笑傲,难得才情高格调。长留清辉在人间,寂寞空冢凭谁吊。海着碧衣,山披翠袄,凄凄此处埋芳草。北魂南魄领风骚,文债情债均未了。

邓丽君(1953年1月29日-1995年5月8日),祖籍为河北邯郸大名县邓台村,生于台湾云林县褒忠乡田洋村。邓丽君起因形象高贵、亲切、成熟,令她逐渐成为80年代的华语乐坛和日本乐坛巨星的天王巨星。是一位在华人社会具有相当大影响力的台湾歌手,亦是20世纪后半叶最富盛名的华语和日语女歌手之一。在《新中国最有影响力文化人物评选当中》,邓丽君被选为港台最有影响力的艺人。据统计邓丽君的唱片销售量已超过4800万张。半世纪,十亿个掌声的天籁女子

中国的流行音乐其实已经走过了不太短的道路,近百年了,循着路上步履匆匆的足迹,你无法绕开这样一个名字———邓丽君(1953/1/29—1995/5/8)。

今天是邓丽君**诞辰50周年纪念日,回顾她的一生,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无庸置疑的是承前启后、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师,她演唱的歌曲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她以妙不可言的邓式唱腔和完美的演唱技巧,带领人们走进真、善、美的艺术境界里,这么多年过去了,十亿个掌声依然如故,人们由衷地喜爱她,难忘她,怀念她。

许多年前,一代人被她的甜美歌声深深陶醉。许多年后,这一代人在她的歌声中迈向中年、老年。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邓丽君的歌不经意地从某家店铺飘进耳朵,你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恍若隔世地想起自己青涩的初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国通俗歌坛可能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像她那样能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如影随形地陪伴如此多人的歌星。虽然,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通俗歌星、歌后层出不穷,但是,大浪淘沙,能让我们耳熟能详的已经不多了,可邓丽君依然光芒四射。用国语、粤语、闽南语、日语、英语演唱均熟练自如、风格各异的几百首经典歌曲足以让那些一辈子只唱了一两首成名曲之后就销声匿迹的歌星汗颜。而且我们欣赏邓丽君最大的困难就是打着灯笼也很难找到一首难听的歌。正如台湾电视公司著名主持人田文仲先生所言:邓丽君的歌老少咸宜,从懂话的两岁娃娃到两百岁的老人都爱听!

神奇的邓丽君,她浓缩了历史,一个人完成了正常情况下好几代人才能做完的历史问卷。很多港台和内地通俗歌手的所谓个人风格在她清纯自然的形象面前都显得做作可笑,唯一看似可行的办法就是远远地绕开她,有时还假装无视她的存在,心里却不得不服。

在这座高峰前,很多明星如梅艳芳、王菲亦只能位居其次(至少王菲曾坦言她最愿学的歌手就是邓丽君)。至于被誉为玉女、备受推崇的范晓萱,唱《甜蜜蜜》的水平简直不能相提并论。尽管多年来总有那么一些人用所谓“酒廊情歌”、“靡靡之音”来贬损她,可是贬来贬去除了更加反衬出邓丽君的无法超越外,所谓的天后阵营至今仍未见可与之比肩的超级巨星。

邓丽君的歌具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美,如高山飞瀑、潺潺溪流。人们欣赏她只要靠审美本能而无需绞尽脑汁。其实艺术的共同点就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功到自然成,就像夜来香开放一样顺理成章,毫无斧凿痕迹,但又比任何设计和精心包装来得更出其不意、妥帖、周密。今天许多歌手唱的歌缺乏感染力,就在于属于包装的东西太多了!这就好比本来相貌平平的**太太硬是靠整容术增添了几分姿色,却总让人觉得缺点内涵。

记得自己曾经对高胜美的歌十分欣赏,以为这就是最好的通俗歌曲,后来才感到十分脸红。在一个拥有邓丽君的民族和国度,居然到处可以听到那么多不知所云的通俗歌曲,想来实在是悲哀。有些影视明星从来没唱过歌也来个“演而优则唱”,更有些歌手得了一点奖就盲目地妄自尊大,连自己究竟算老几都没搞清楚,自以为干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其实翻了半天跟斗还在如来掌心。

所幸的是我们中的很多人虽然无缘与邓丽君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但现代高科技使我们又可以回过头来重新复习邓丽君了,惭愧之余,激动之至。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平心而论,论美貌邓丽君不能说是风华绝代,但她的歌却实在让人难以拒绝。可是,邓丽君这样的女人在今天是越来越少了,街上的女人越来越妖冶、越来越性感,满足男人们古典情怀的女人几近绝迹了。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倘若苏东坡和后唐主李煜还健在的话,也必将惊异于邓丽君对《但愿人长久》、《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独上西楼》超凡的倾情演绎。我们有理由相信:十年后,甚至一百年后,邓丽君的歌依然会被我们的后辈传唱不衰。她的声音绝不会因为离开我们而消失。

何日君再来

五十年岁月,不过浮生一掠。浪花淘尽英雄,何况秋风秋雨。历史长河中,能铭记于中流砥柱的名字少之又少,但若论华人歌者,邓丽君当之无愧站在二十世纪歌坛之巅,论唱功论才艺论影响,试问神州大地,谁与争锋? 如果不是1995年暮春的一次恍惚,邓丽君今天已届50。红颜总遭天妒。

1953年1月29日,台湾省云林县褒忠乡龙岩村的三合院中,邓丽君出世。“丽君”此名,是邓爸爸军中的袍泽提议仿效宋朝那位当上宰相的奇女子“孟丽君”而取,一个古代的传奇名字,在现代得到不让古人的延续。

在20世纪最后一年,香港电台综合专业推介与民意选出的“20世纪十大中文歌曲”,邓丽君名曲《月亮代表我的心》昂首入选。而在当年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及日本纷纷举行的20世纪不朽名曲选举活动中,邓丽君是唯一一位在三地都有歌曲获选的歌者。20世纪的歌坛灿烂星光,几乎被她一人独占。

但我对邓丽君另一首名曲《何日君再来》,怀有更深的情意结。那是在16年前,父母从香港旅游回来,带了一盒《邓丽君NHK演唱会》的录像带,入境时却被审查,并抹掉了其中一首歌曲,就是《何日君再来》。这首美丽的歌曲不幸香消玉殒,只留下长达五分钟的屏幕雪花,和老式电视机前的一个无知少年的疑惑。这样凄美的歌曲,难道从它出生那天起,就注定了这种悲剧的结局?《何日君再来》的命途多舛,也可算是华语歌曲的经典冤案。这首带有浓重探戈味道的歌曲,出生于1936年,是由创作过无数爱国抗战歌曲的作曲家刘雪庵为一部广告宣传歌舞片《三星伴月》所写,而导演方沛霖未经刘雪庵同意,就让编导黄嘉谟填写了歌词,对此刘雪庵极为不满,但碍于朋友情面未公开抗议,却为他将来的坎坷命运埋下伏笔。

1939年香港一部抗战**《孤岛天堂》将《何日君再来》选为插曲(黎莉莉演唱),描述青年男子参军前与女友依依不舍的情景,歌曲韵味恰到好处。此后这首歌被李香兰翻唱并收入唱片,很快就家喻户晓,所以至今许多人仍认为《何日君再来》是李香兰首唱的经典歌曲。

转眼到了文革期间,这首流传极广《何日君再来》被别有用心的人配上有政治意味的歌词,一时风行。当时更有人指这首由李香兰唱红的歌曲是刘雪庵为汉奸所作。刘雪庵就因这首移花接木的《何日君再来》被错划为右派,关进“牛棚”22年,受尽折磨导致双目失明,文革结束9年后才获平反,冤案因此产生。

《何日君再来》在上世纪80年代初因邓丽君的翻唱进入大陆而再度走红,却被错误认为是“精神污染”、“汉奸歌曲”因此被禁,同样是一桩历史冤案。如今刘雪庵被平反,《何日君再来》已解禁,其中体现出的开放与包容,值得人民欢欣鼓舞,改变使人进步。

但事过境迁后回头一看,《何日君再来》太过冤枉。作曲家刘雪庵创作了包括《流亡三部曲》在内的大量爱国歌曲,获得全国人民一致赞誉;演唱者黎莉莉,不仅是当时的著名影星,更是被誉为“龙潭三杰”的优秀***员钱壮飞的女儿;**《孤岛天堂》更是一部以抗战为题材爱国**,虽然《何日君再来》歌词略为轻佻,不算根正苗红,但也确实不应该被禁。

1995年5月8日,邓丽君在泰国清迈结束了她美丽而短暂的一生,当我从电视上看到这则新闻,耳畔响起的第一首歌,就是《何日君再来》。这首歌确实可作为邓丽君一生的微雕,对爱情的向往,对时光的悲叹,做平凡人的梦想,和做歌女的哀伤,都蕴涵在这短短的三分钟里,最惹人怜的是,这首歌与邓丽君一样,虽然都红遍了整个华人地区,却不得其正门而入。红颜薄命,歌亦然。 

漫步人生路

十多年前,还是少年的俺生活在延边地区的一个小县城里。那时候家里借了别人的一台砖块三洋收录机,放学的俺没有任何娱乐就捣鼓的听收音机,那个年代才开始流行台湾校园歌曲,俺知道了苏小明,王洁石、谢莉斯什么的。除了听翻录了不知道几十遍的劣质磁带外就没有歌曲来源了,于是俺开始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收听当时禁止收听的台湾广播,当然俺对政治是没有兴趣滴,就是想听歌。在中广流行网里,俺第一次知道了邓丽君,听到的第一首歌曲是《小村之恋》,后来是《何日君再来》和《空港》、《再见我的爱人》等。那是一种从未听过的娓娓如诉的轻柔女声,它忽远忽近,忽高忽低,一波又一波的冲击着俺,纠缠着俺,让俺欲罢不能,几乎每晚都是在邓丽君美妙的声音在俺的小屋中弥漫飘散中沉醉中睡去。

俺就此朦胧的不由自主的喜欢上了被称之为靡靡之音的岛国情歌和邓丽君,后来领潮的同心人会从广州进走私货了,在别人都渴望各种奇形怪状的电子表的时候,俺请人买了一些属于禁品的邓丽君的磁带,有彩色封面印了歌词的,虽然也是劣质盗版,但总算能听到更多了。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从广州带磁带是唯一的渠道。几次后俺就已经收集了很多邓丽君的磁带了,以至于邓丽君的歌曲俺90%以上都会唱。那是俺少年时代第一次如醉如痴的迷恋偶像,邓丽君是第一个,直到现在也是。无论俺的电脑硬盘空间多紧张,俺收集的邓丽君歌曲是万万舍不得删的。

俺还佩服邓丽君的原因是她通晓多种方言外语,俺听过她的歌曲和演唱会版的讲话中有粤语、闽南语、国语、英语、日语、法语和东南亚也不知道是什么的语言。

成龙的评价‘邓丽君的美,天真之中又有几分雍容,永远的不可救药的温柔,兰花一样的气质,使她的歌与她的人完美地结合为一体。她永远是那样的毫无瑕疵,你甚至难以在她的CD中寻找到换气的声音,除了花的香气花的姿态花的倩影,她什么都不想给我们留下。对于这个时代来说,邓丽君是最后的古典。古典是一种意境,是一种灵魂深处的气质,非人工斧凿而能为。自她以后,再无人能唱出在水一方的空灵,能让人在荻花飞舞中感受秋霜的迷离。

有道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的歌声。在很多人心目中邓丽君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女歌手,她将永远拥有这一地位。

1995年5月8日下午,这个天才的歌手因气喘病发猝逝泰国清迈,享年四十二岁,在生命的美好时光遽然离去,永远离开了喜爱她的人们。一个歌手,逝去在艺术和生命的顶峰,如一首柔美动人的旋律在高潮处嘎然而止,留给人们无尽的怀想之情。

新一代的人们有自己的审美趣味,自己的偶像,他们有很多奇装异服和头发花里胡哨的偶像。而俺们这代终将老去的人是喜欢不起来这些的,就让邓丽君的歌声,长伴着我们,在她的歌声里,找回那属于自己的青春梦想和追求。再次聆听她甜美的歌,让心里充满感激与怀念,怀念邓丽君,怀念她的歌声,怀念那个逝去的年代、远去的青春,怀念那充满活力充满幻想的岁月。

邓丽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永远的绝唱!

河北省大名县人。

邓丽君(1953年1月29日-1995年5月8日),出生于中国台湾省云林县,祖籍河北省大名县,本名邓丽筠,是台湾至亚洲地区均有广大影响力的指标性音乐人物。1967年发行第一张个人唱片专辑,1970至80年代在华语地区达事业高峰,之后又在日本乐坛发展并大获成功,影响力遍及台湾、日本、中国大陆、香港、泰国、马来西亚、朝鲜半岛等。1990年代初淡出乐坛。

邓丽君生于外省家庭,因父亲是中华民国国军军人,邓丽君毕生致力慰问国军官兵,故又有“军中情人”之称。1995年气喘发作猝逝于泰国清迈;身后台湾与香港歌坛分别颁发金曲奖特别贡献奖及金针奖以纪念“一代巨星”的光荣成就。

扩展资料:

早年生活——

1953年1月29日的清晨,邓丽君在中华民国台湾云林县褒忠乡田洋村出生。父亲邓枢是河北省大名县大街乡邓台村人,因第二次国共内战而随中华民国政府迁台的国军军官,母亲赵素桂则是山东省东平县人。

父母以“丫头”作为邓丽君满月前的诨名,邓枢其后请部队中颇有学问的杨姓军官,为她取名丽筠,虽然本字应念“云”音,但家人与邻居把“筠”字发“均”字音(与“君”亦同音),故邓丽君就成为她日后投身歌唱事业的艺名。她在家中排第四,有三兄一弟。

及至两三岁,邓丽君随家人先后迁居台东县池上乡及屏东市。1959年,父亲退役,举家迁往台北县芦洲乡(今新北市芦洲区)眷村,而邓丽君入读芦洲国小。

邓丽君是中国的!

籍贯:河北省大名县邓台村

出生地:台湾省云林县褒忠乡龙岩村

邓丽君

——星耀天际半世纪,十亿个掌声的天籁女王

原名:邓丽筠

小名:丽君

艺名:邓丽君

英文名:Teresa Teng

日文名:テレサ·テン

昵称:Teresa、丽君、小邓、テレサ

称号:天才歌手、学生情人、君中情人、演歌女王、有线女王、永远的邓丽君、华人最伟大的歌手

性格:亲切、诚实、天真、坚强

语言:国语、粤语、闽南话、山东话、英语、日语、法语、马来西亚语等

生日:1953年1月29日 周四 壬辰年腊月十五日

星座:水瓶座

血型:O

属相:龙

身高:167

体重:47

形体:826091

优点:腿形修长,宛若天仙

烦恼:担心发胖

职业:歌手,慈善家

签约公司:宇宙、丽风、宝丽多、宝丽金、Taurus(金牛宫)

出道年代:1967年 9月·台湾 1974年 3月·日本

籍贯:河北省大名县邓台村

出生地:台湾省云林县褒忠乡龙岩村

家庭成员:父母和兄弟

喜好

喜欢颜色:紫色、桃色系列

喜欢跳舞:DISCO

喜欢运动:网球

喜欢服装:网球装,牛仔服,露被装

喜欢香水:青草香型

喜欢饰物:项链、戒指

喜欢珠宝:钻石

喜欢玩具:洋娃娃

喜欢收藏:自己的新闻剪报

最贴身首饰:左手的玉镯

喜欢动物:小松鼠(小动物)、海豚(大动物)

喜欢花卉:玫瑰花

爱好趣味:听音乐

休闲方式:一个人冲杯茶听音乐

喜欢书籍:日瓦戈医生

最大愿望:念书,交男朋友

儿时理想:当护士

慈善关怀:老人和儿童

喜欢蔬菜:空心菜

拿手菜肴:炒空心菜

喜欢口味:辣的食物

喜欢食物:猪脚 辣的食物都爱吃

喜欢饮料:香吉士

最苦的食物:苦瓜

最甜的食物:羊羹

喜欢建筑:小木屋

喜欢城市:香港、金门

最难忘风景:槟城

最难忘演出:马来西亚

最喜欢旅馆:印尼、新加坡旅馆

最喜欢地区:新加坡、金门

最难忘的事:第一次上台视群星会忘词

流泪唱的歌:《再见,我的爱人》

喜欢的老师:初中级任老师

最信任的人:爸妈

最感谢的人:家人,尤其是父母

最难忘的人:小学同学

撒娇的对象:哥哥

生气的对象:经理人

喜欢**:《乱世佳人》

喜欢影星:劳伯瑞福

喜欢歌星:戴安娜罗丝

最崇拜人物:南丁格尔

最羡慕美人:西施、林黛玉

最怕的人:蛮横无理的人

最怕的歌:肉麻的歌

最怕动物:老虎、蛇

最怕**:恐怖片

最怕食物:鳗鱼

最怕衣服:没有

最怕问题:问年龄

最头痛的事:背书

最喜欢打听:她的歌是否流行、男歌迷的年龄及婚否

最喜欢手势:V字手势

最长来信:十五页

最短写信:六十个字

初恋年龄:八岁或七岁

最初赚钱:十二岁

最大财富:十亿个掌声

邓丽君无疑是华语乐坛最具影响力的歌手,即使这个人已经离开人世20多年。用天后形容邓丽君是不足以描述她的,但是可以用来称呼王菲。

王菲从小嗓子就好,人称小邓丽君,当年她就模仿唱过很多邓丽君的歌曲。那时候邓丽君的歌曲正在大陆风行,给长期没有听过这种温婉歌曲的人们以慰藉。1995年邓丽君不幸离世,王菲纪念这位深深影响过她和那么多国人的歌者,出了一张专辑,在港台名为《菲靡靡之音》。

这个专辑名字大有深意。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邓丽君的歌声飘进内地,人们不能光明正大欣赏,人们只能夜里偷偷来听,因为按照有关方面的说法,邓丽君的歌声只唱男欢女爱,消磨人的意志,是一种靡靡之音。几年之后邓丽君的歌曲被允许在内地公开发行,靡靡之音的说法才成为笑谈。而这次王菲出版纪念专辑,就巧妙地借用了这样的说法。不过内地还是感觉不好意思,引进出版后命名为《但愿人长久》。

听这张专辑里的王菲,不管是《又见炊烟》《南海姑娘》,王菲都不再追求炫技,而是老老实实地唱,诚心诚意为偶像送行。

不管是歌曲风格还是演唱技法,邓丽君当年的演唱偏于传统,而王菲赶上了唱片业发展的黄金年代,她的歌曲和演唱风格变得更加洋气。不管如果论时代的影响力,王菲影响再大,歌迷再多,她也只是一个演唱者,而由于时代不同,邓丽君对于内地来说是一种超越了音乐范畴的存在。

对于现在很多只欣赏王菲的人来说,邓丽君的唱法和包装都有些土气,但对于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来说,邓丽君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尽管她从来没有来过大陆,也没有在大陆开过演唱会。但无数的国人被她感染,她给国人带来的震撼,是其他任何歌手都无法相比的。

以上就是关于邓丽君的歌是怎么传到大陆的全部的内容,包括:邓丽君的歌是怎么传到大陆的、邓丽君为什么至死不来大陆的原因、邓丽君的情况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3811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