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在中国的字典里没有“外交”二字,对所有的外国只存在“剿夷”和“抚夷”两种态度,听话朝贡的就赏赐珍宝以示安抚,不听话闹事的就派遣天兵予以剿灭,至少十九世纪以前一直是这样的。
清朝建国后一直实行的是“一口通商”即所有的西洋商人都集中在广州一个口岸进行交易,交易也只能跟清政府规定的十三家商铺进行,也就是著名的“广州十三行”,另外还规定夏秋两季是通商季节西洋人可以住在十三行,其他时间他们必须前往澳门,禁止带武器入境同时洋人女性也不得入境而且还禁止他们学习中文。
清朝初年的海关关税是自主的而且很轻,中央政府并不重视海关的这点收入,但是广州当地的官吏就不同了,他们自行设立各种名目的税目全部加起来一般可以达到货物价值的五分之一左右,当然这个价格是可以谈的,就跟现在的南亚某大国差不多(印度:大国?没错正是在下!)。司法方面,如果是洋人与洋人之间的刑事案件,广州官府一般不管让其自己协商,如果是中国人杀死了洋人官府本着杀人偿命的中国传统思想会秉公审理,这点倒是让洋人很满意,反之如果洋人杀了中国人,官府也会要求其交出凶手法办,至少十八世纪中叶以前洋人大多是遵从的。
时间到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情况发生了变化,主要原因是英国凭借工业革命迅速崛起,机械大生产取代了原本低效率的手工业,于是海外商品市场对英国而言愈发重要,并且当时英国已经击败法国完全掌握了印度的控制权,西方对中国的贸易开始集中到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手中。
为了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英国趁乾隆帝八十岁生日之际(1792年)派出全权特使马嘎尔尼侯前往北京祝寿,同时提出四点交涉目的;
1、英国希望可以派出大使常驻北京,如果清朝愿意派大使前往伦敦,英王将给予最高规格的礼遇;
2、英国希望加开通商口岸;
3、英国希望清政府公开制定海关税率;
4、英国希望租借一个小岛用于居住和储藏商品就和葡萄牙人的澳门一样。
当年英国特使是怀着相对平等的思想去找乾隆帝商议,然而他们的这些提议都没来得及提就卡在了第一步上,乾隆帝要求英使行跪拜礼,马嘎尔尼侯起初不答应,后来提出条件如果将来清朝使臣也跪拜英王那么他就行跪拜礼。但显然作为天朝上国的大清不可能答应,乾隆帝也很不高兴,就更别提什么通商租岛了。
此次平等交涉算是完全失败,但英国当时也没法继续思考对策,原因出在英国本土,熟悉 历史 的朋友应该知道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欧洲革命老区法兰西正在闹革命、科西嘉吃人妖怪拿破仑带着法军席卷西欧。
甲午海战前,清庭一位大臣出使日本,谈判结束,双方举行联合记者会,日本人不但要在世人面前炫耀武力,还想在文化上玷污清国。记者云集后,日方突然提了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我们日本有上联对不出下联,只好求于汉字发源地的人了。”言罢亮出白绢上书写的上联,联曰:“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并肩居头上,单戈独战!”
日本人的上联意思是说:我大日本兵强马壮,驾驭的是奇异的千里马,张的是长弓;文的也不简单,光“大王”就有八个,他们都有雄才大略。示之以文德,陈之于武功,日本“单戈独战”可踏平中国。谁知,清臣也不示弱,先要日方准备砚台磨好墨,再铺好白绢,然后大笔一挥写下联:
\^:iDg9此资料来源于:和风 日语 >
以上就是关于清朝固步自封,不知以前的“红毛鬼”已变成“日不落”全部的内容,包括:清朝固步自封,不知以前的“红毛鬼”已变成“日不落”、我们为什么把日本人叫日本鬼子,把欧洲人叫洋鬼子,把荷兰人叫红毛鬼为什么都带个鬼呢、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