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学会分享(10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随笔应该很熟悉吧?随笔是一种很灵活随便的笔记或文体。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教育随笔:学会分享,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随笔:学会分享1
今天下午放学,我们幼儿园老师的孩子月月,又来我们教室玩了。听着他那声甜甜的“老师好”,看着他那憨态可掬的小模样,我们真是打心眼里喜欢他。所以,每次他一来我们教室玩,张老师总是变着法儿的从口袋里或者是包里掏出一块糖、一个小面包塞到孩子的手里。今天也不例外,看见月月过来,张老师从桌子上抓出两块糖,塞到孩子的手里。得到零食的月月刚要吃,看到自己班里的孙老师过来。就伸手把自己手里地糖递给孙老师,孙老师也没怎么在意,说了声谢谢后就顺手接了过来。没成想小月月的脸一下子垮了下来,眼泪汪汪的说:“可是那是张老师给我的,我还没吃呢”孙老师一听,忙说:“你不是送给老师了吗怎么又要要回去呢”“可是,以前你们都会还给我”孩子委委屈屈的答道。
经过“月月送糖”这件事,我突然间发现了一个我们教育的误区:每次孩子分享时,我们总不舍得要,习惯性的夸他们一句:你真大方、真懂事,然后,就把东西又还到孩子的手里。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我让让就行,别人是不会要的,东西还是我的,我还会得到赞扬”的错误意识,这也就形成了我们俗称为“假大方”。而当有的人真正接受了他们分享的东西时,他们会受不了,出现跟月月一样的表现,这是我们最不想见到的。
所以,从现在起,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接受孩子分享给你的每一颗糖、每一朵花,然后告诉孩子你的感谢,并在适当的时候把你的东西分享给他,让他体会到相互分享的快乐。
教育随笔:学会分享2我们班很多幼儿非常喜欢把图书带到幼儿园来,唯有小乐舍不得带,而且还总抢别人的书。
一天,他跑来告状:“老师,小帅不让我看书,还打我。”我找到小帅问原因,小帅委屈地说:“小乐不带书,总是抢我的书看,还把书弄破了。”听了这话,小乐赶快解释:“我不是故意撕的!”我问:“小乐,你很喜欢小帅的书,是吗?”他点了点头。“你该怎么向他借书呢?”我问。“我和他商量了,可是他还是不给我看。”小乐不高兴地说。“两个人都想看一本书,怎么办呢?”我又问。旁边的小佳搭话说:“两人一起看。”我又继续问小乐:“你这么喜欢看书,为什么不从家带书来?”“我怕别人弄破书。”我说:“是啊,大家都很爱护自己的,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友好地看,都像护自己的书一样爱护别人的书,就不会破了。”他说:“那明天我也带一本书来。”第二天他果然带来了一本新书,并且特意让我看:“老师,这是我昨天新买的《脑筋急转弯》。”我高兴地说:“这本书我真喜欢。”并特意向大家介绍这本书,还随及向大家出了一个急转弯题目。为了激发小乐的读书兴趣,利用游戏时间让他给大家出脑筋急转弯题,并和大家一起猜,他非常高兴。下午离园时,他说:“老师,我把这本书带回家,明天再换一本。”
从此,小乐经常到图书区来,他不仅在这里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他懂得了怎样与同伴共享与交流,也改正了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
教育随笔:学会分享3面对“四二一”式的家庭,正确引导小朋友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每一位幼儿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如今,很多小朋友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我班的李新勇小朋友就是其中的一员,我行我素,放任自流,分不出自己的东西还是别人的东西,只要自己喜欢就会争抢。
刚开始,小班的小朋友们来上幼儿园一般家长会给他们捎上很多零食吃,但是李新勇从来不捎零食吃,可是,当小朋友们只要拿出零食来吃,李新勇就会说:“老师,我也想要。”无奈之下,我只好让别的小朋友分给他吃。时间久了,小朋友们都不愿意分给他吃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想总该想办法来引导李新勇这样的小朋友从小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为此,我为了让李新勇小朋友能尽快地融入集体,我把这些情况告诉了他的家长,他奶奶告诉我:“他闲把零食放在书包里背着是个累赘,不喜欢背。”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我便想尽一切办法解决问题,刚开始,我就让他家长帮着他把书包、零食带到学校里来,再后来,我就充分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告诉小朋友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慢慢地李新勇小朋友也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自己带零食到学校了;再后来,我就告诉小朋友们不要在校园里随便吃零食了。通过我与家长的共同努力,密切配合,李新勇小朋友终于改变了不好的习惯了。
看着李新勇小朋友的进步,使我认识到:老师应该做好孩子们的领路人,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为孩子们今后的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迈出坚定的第一步。
教育随笔:学会分享4案例:
这个月,我们区域的主题是“各种各样的汽车”,所以,我请孩子们将家中的小汽车到幼儿幼儿园来,用于区域活动时,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孩子们纷纷带来了他们的小汽车放在区域内,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我们楠楠小朋友也带来了好几辆小汽车,但是他不肯拿出来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一直自己抱着一个人玩。我过去跟他交流,他还是一样,不肯分享。
分析:
楠楠的爸爸妈妈都忙于工作,平时对他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不够,都完全交给他的爷爷奶奶照看。而爷爷奶奶对这个孙子又是有求必应,比较溺爱,想要什么都能马上得到。父母也和爷爷奶奶一样,只要他不吵闹,他要什么就给他买什么。平时也不带着孩子到外面去走走,在家中也不太和其他小朋友交流,分享玩具,也许这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导致男男不懂得与别人分享玩具。
措施:
一、采取家访的形式。
由于男男的父母平时忙于工作,很少来接男男,都是由家中的老人代接,若是通过电话的形式去跟他们交流的话,很难解决问题。于是,我们决定,进行家访。来到他家,才知道,男男有一间专门的放小汽车的房车,大大小小的汽车摆满了整个房间。但是他在家里,若是有小朋友来家里,他也不肯把自己的小汽车拿出来给他们玩,因为他觉得这是他的最爱,不能和别人分享。我和他父母进行了交流,将这个方面给他的父母说,他的父母也觉得苦恼,平时怎么说也没用。我对他们说,你们对他的关心够吗?陪他的时间多吗?平时和孩子一起睡吗?交流多吗?他们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这点可以说明,他们被我问倒了,他们没有做到。于是我将我的一些建议告诉他们,比如:多陪陪孩子,带孩子出去走走,多与其他小朋友交流等等。他们表示,他们今后会努力做到。
二、榜样示范。
平时在集体教学上,经常表扬一些能懂得和其他小朋友进行分享的孩子,鼓励其他孩子也能将家中的玩具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鼓励和刺激这种分享行为。用正面刺激的方式,教育孩子,关注孩子的发展。循序渐进,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大胆介绍自己的玩具。
请男男小朋友每天带一辆小汽车来幼儿园,大胆地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小汽车,也引导去关注其他小朋友带来的玩具,让他知道,小朋友都愿意和他一起分享他们的玩具,也希望他也能和小朋友一起分享自己的玩具。
教育随笔:学会分享5一转眼的功夫,已经与孩子们相处了两个月了,在这两个月的相处过程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成长,慢慢的互相了解,以前只是知道每个孩子的个性都是不一样的,但在这两个月里,对这一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每次为我们班的小朋友添加新材料的时候,他们都显得异常兴奋,一到自由选择区域进行活动的时候,就总是会有许多小朋友想要选择新添加的活动材料。但是在孩子们游戏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
最近,我为我们班的数学区添加了“小鸡吃虫”的活动材料,培养幼儿对于数与量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由于这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到“小鸡吃虫”游戏,在活动开始前,我先讲述了游戏规则,根据色子上的数字,帮小鸡吃到相应数量的小虫,并会用小鸡嘴上的吸铁石吸取小虫。
在游戏中,我发现恒恒小朋友对于游戏规则并不十分的了解。在游戏刚开始没多久,我就发现恒恒直接从篮子中抓了一把小虫子放在自己的面前,我问他为什么要抓这么多小虫,他说一会儿就会没有的,我要先拿好点小虫子玩,我说你拿了那么多小虫,其他小朋友不就没有了么,你应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然后我又说,你看,其他小朋友有没有和你一样,把小虫子都放在了自己身边。恒恒往其他小朋友那里看了一下,过了一会儿,他就把他拿的几条小虫子放了回去。我又问他,现在你的小虫子是你扔色子之后帮小鸡吃到的吗,他说是的,我让他再演示一遍。在恒恒的演示中,我发现他在扔完色子后,直接用手从篮子中抓取相应的小虫,我跟他说小虫子应该用小鸡嘴上的吸铁石吸起来,而不是用手抓。我问他为什么要用手,他说在之前试了几次,都没有把小虫吸起来,我说你在游戏中要有耐心,并为他示范了一遍。在我的讲解和演示下,恒恒懂得了小鸡吃虫的游戏规则。
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应该学会分享,在分享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分享是风险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另外,在我看来,我们做任何事都需要耐心,教师对于孩子的教育需要耐心,孩子的学习、游戏也需要耐心,正如柏拉图所说:“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
教育随笔:学会分享6随着社会环境发生的深刻的变化,幼儿成了“家庭中心”,父母对孩子的过多保护、迁就,与同伴间交往的明显减少,均不利于幼儿的社会化,也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有的孩子玩玩具时,自己不玩的玩具也不让别人玩;有的孩子吃东西时总是把最大的、最好的抢到自己的手中,类似这样的行为称之为“独占”行为。这种行为不仅影响孩子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到孩子之间的交往和感情。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是指幼儿与他人共同享用物品,它的对立面是“独占”、“独享”、“多占”。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形成健康个性的基础。与人分享不是幼儿自发的,而是由老师或者孩子周围的人教给孩子怎样去做,久而久之才形成的。现谈谈工作中我是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的。
一、 营造亲密、信赖、和谐的氛围
要形成分享行为,首先应该让幼儿信任对方,关爱对方,必须在幼儿之间、师生之间建立信赖和亲密的感情,这是基础。于是,从幼儿一入园开始,我便有意识地注重培养这一氛围,无微不至地关爱孩子们的生活与活动。积极利用幼儿园的集体环境和教育情景来帮助他们学会分享。从最简单的游戏《找朋友》中让孩子们从互相陌生到熟悉,让他们感觉到和好朋友在一起玩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并且鼓励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增加交往的机会。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故事《孔融让梨》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事例。通过学习故事,让他们懂得分享和谦让是一种优良的品质,并同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孔融学习,从而体会到学会谦让也是一总快乐。在游戏或者是手工课中,我也无时无刻地训练幼儿的分享行为,如在分发物品(浆糊、剪刀、蜡笔等)时,我会有意识地将这些物品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如一组一起使用一箩筐蜡笔,一起用一盒糨糊等;当自己有了快乐体验时,我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幼儿听;当孩子们在活动时,我常以“伙伴”的身份加入到他们的活动中去,和他们一起游戏,一起“出谋划策”让他们充分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从而自觉地产生分享的动机。幼儿们的心灵是纯净的,在老师们的引导之下,他们相互亲近,相互友爱,彼此信赖,开始逐渐形成关心他人、同情他人和帮助他人的意识。
二、在幼儿中树立榜样,进行教育
榜样可以是老师,因为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威信,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教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的关系,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我们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于是,我就从自己身边的琐碎小事做起,先是和搭班教师一起制作教玩具,一起布置环境,两人使用同一份教材时的表现等等。两人之间的亲密、信任,在无形中都为幼儿提供了积极的行为榜样。相反,如果教师间产生某些独占、独享行为也会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当然,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或者说老师对有分享行为的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也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于是,在游戏中,幼儿也会不自觉地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分享行为,当我们引导那些具备分享意识能力强的幼儿与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时,也不失为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如在游戏看书时,我们小朋友如果都想看一本书时,教师应引导他们合着一起分享一本书;在家中,如果有两个孩子,但只有一只苹果时,该怎么办?这就需要在大人的引导下,让幼儿明确苹果应两个人一起分享。
三、以正面教育为主,激励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
孩子总喜欢老师的表扬,因此不管是物质享受还是情感享受,当他们有了分享行为时,就应及时鼓励、奖励、激励的方法来促进孩子的分享行为,他们就会感到愉快和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意识。例如:一天嘟嘟带来一个洋娃娃,并告诉我是带来和小朋友一起玩的,但是在玩的时候他却只愿让小朋友看,不准碰他的洋娃娃。我见状就对他说:“嘟嘟今天真乖,把自己的洋娃娃带来给小朋友玩,但是嘟嘟请你和小朋友一起玩好吗?”嘟嘟一开始不情愿地把洋娃娃给晨晨玩了,但是过了一会,他们俩在一起一个模仿爸爸抱着洋娃娃、一个模仿妈妈喂娃娃吃饭,玩得非常高兴。这时,我就抓住这一教育时机,在集体面前给予了嘟嘟表扬和奖励,同时教育其他小朋友:有好东西应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对,正因为嘟嘟把洋娃娃和小朋友一起玩,所以才合作地那么愉快、玩得那么高兴。针对类似的情景发生,我都会注意及时引导和教育,这样小朋友在今后就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当教师发现幼儿有分享行为时,还可采取向幼儿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或用手轻轻抚拍其肩、头等方式,使幼儿因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带来快乐和满足,从而在今后更愿发生类似的行为。这样不仅能使幼儿得到正确、适当、长效、深刻的行为教育,同时还有助于幼儿学会注意、体会别人的情绪情感,有助于幼儿社会情感认知的培养。
四、 创造分享的机会
分享是和他人在情感与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具有它的性质和目的。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因此,幼儿与他人分享的机会也比较少。为了给幼儿提供充足的分享机会,我设立了专门的分享日。
1、礼物分享日:在班中规定每星期一为“礼物分享日”,让幼儿在这一天将自己最喜爱的一样东西带来与同伴分享,还可以同伴之间相互介绍自己的礼物,这样他们在相互介绍、相互游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分享。
2、新闻分享日:利用晨间谈话的时间,让幼儿说说身边及周围发生的有意义的有趣的事情。这样既锻炼了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会产生一种因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
3、活动成果分享日:一个主题结束后,可以向全园开放,让所有的小朋友一起来分享取得的成果和快乐。如开展主题“汽车叭叭叭”时,举办“亲子手工制作展”让幼儿向哥哥姐姐或者弟弟妹妹介绍自己与家人一起制作的汽车,体验分享的乐趣。
4、建立牵手小组:发挥家委会的作用,对一些任性、不愿意与同伴交往的幼儿,将班内幼儿四至五人分成一组,鼓励他们利用双休日相互上门拜访,让幼儿轮流做一次小主人,让他们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会分享。
这样,通过一些分享日的设立,本班共同分享的制度已经很好地建立起来了,这为幼儿今后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分享行为的培养对于全面提高幼儿素质,将来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实践证明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来培养幼儿自发的分享行为,幼儿充分体验到了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
教育随笔:学会分享7观察实录:
早晨来园以后,基本上早来的孩子我们总是以桌面玩具居多。那玩什么玩具的决定自然就落到最早来的小朋友手中。梁奕小朋友每天来园都不怎么早,等他来时,玩具已经分的差不多了。梁奕看了一眼桌上的玩具所剩无几,便对旁边的小朋友说:“我没有玩具了。你们谁分我点吧!”似乎没有人愿意把自己手中搭好的玩具拆下来。梁奕生气了,直接把边上小朋友搭好的积木破坏了,然后拿了一部分到自己身边。这时的边上的小朋友当然不依了,来老师处告状。梁奕不甘心被告状,就说:“那我玩具这么少,谁让你们都不分我一点的。”
听了梁奕的话,我便当着全班的面说,梁奕来的晚,没有玩具玩了,我们该怎么办呀?这时旁边的小朋友都腾出了一小部分玩具给他。同时,我也告诉梁奕,没有玩具的时候不仅仅只有破坏别人的玩具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或许会有更多的好办法。
分析:
解决同伴争执,培养幼儿化解冲突的技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幼儿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针对梁奕小朋友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语言表达与动作能力不同步,总是话没说完直接插手,引起其他幼儿的误会。大班的孩子对如何交往和合作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老师提醒一下他就能明白抢夺不是一种好的行为。通过语言解决矛盾,很关键。
措施:
运用一些故事和其他表现好的幼儿作为榜样,让他从故事和其他幼儿身上学习与人交往的方法,当遇到问题发现错误及时批评和纠正。家长方面,则可以告知家长幼儿园的教育方法,请家长积极配合。相信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在交往方面的能力会更好。
教育随笔:学会分享8和小班孩子们一起生活在这个温馨的小家里,我觉得我很幸福,但带了两个月的小班孩子,经常会发现幼儿流露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他们“霸道”地认为:“我喜欢的东西就是我的!”这显然不会受集体的欢迎,更不利于他们健康的成长。
我发现龙龙小朋友在区角活动里玩耍时,经常和大家闹得不愉快,不是哭就是大闹一场,老师怎么调节他都不高兴,问了和他在一起玩区角活动的小朋友,他们告诉我说:“龙龙抢玩具,他不给我们玩,东西都拿在自己手里,我们大家都玩不到了。”还有一个最小的小家伙告诉我说:“老师,我都喊他哥哥,他都不给我玩还打我呢。”听了孩子这么一说,我明白了,原来是他把玩具都揽到自己手里,不愿意和大家交流和沟通。这样小朋友都不敢接近他。
我看了看了坐在旁边小椅子上的龙龙,还在那里张着嘴巴大哭,我轻轻地走到他跟前,蹲下来问:“龙龙你看一看,别的小朋友玩得快乐吗?”(快乐)那你快乐吗?(我不快乐,他们都不给我一起玩,还要我手里的玩具)龙龙你看一看,你的几个小伙伴们在那里干什么呢?他告诉我说:“在那里说话呀!”他们有东西玩吗?没有(这时他低下头),看着自己口袋里的玩具很不高兴,我想请你把你口袋里玩具和大家一起玩好吗?他说得时候,自己还是低头。这时我对着其它的小伙伴说:“瞧,龙龙现在要和大家一起玩了,你们高兴吗?高兴!其它几个孩子一起回答我,这时的他愿意把自己拿的玩具,分给其它小伙伴们玩了。
事后,我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利用龙龙的这件事,把龙龙请到我的故事中,这样让龙龙在听故事时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最后,小朋友知道龙龙愿意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和同伴们一起分享玩具,我问其它幼儿,你们愿意和龙龙一起做游戏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愿意!”龙龙的小脸蛋上也有了微笑,这时,我们一起唱了《找朋友》这首歌,有很多孩子都愿意主动地去与龙龙做好朋友。
我利用故事把这件事说给大家听,让孩子知道会分享的孩子,能够得到大家的喜欢,如果不愿意和伙伴分享玩具,会得到大家的排斥。还运用了《找朋友》这首歌,让龙龙小朋友知道周围的小伙伴都有同情心、爱心。当你孤独的时候,大家都愿意和你做好朋友,在玩玩具时主动去鼓励孩子,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让他们主动地交换玩具玩,这样对培养他们分享玩具时,有很大的好处。
教育随笔:学会分享9为了增加孩子的阅读量,我们幼儿园发动孩子拿来了各种各样的图书,大家拿的图书都不一样,可以互相换着看。可是,问题来了,有的孩子很大方,自己的图书谁看都可以,可有的孩子就不行了,自己的图书谁也不许碰,有的甚至哇哇大哭,特别是航航,谁看一下他的书,他就哭。航航的妈妈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她特别支持幼儿园的这一活动,因为航航在家有什么东西都是自己独享,谁也不给,希望借这一活动能改掉孩子自私的毛病。
首先,我把孩子拿的书都收起来,充实到阅读区中,有几个孩子不太情愿,但看到别人都交给老师了,虽然有些不舍,可也勉强交上了,只有航航,紧紧地抓住自己的书不放,我也没有勉强。接下来,我为大家一一介绍,这一本是谁拿的,是什么故事,可有趣了,以后老师每天会给大家讲书上的故事的。每天饭前、午睡前、午睡后、离园前,我都会指定一个孩子去拿书,然后我读,被指定的拿书的孩子都会特别自豪,总是先拿自己的书让老师读。我故意不让航航拿书,别的孩子自豪的说:“老师今天讲我的书了。”我看到航航露出了羡慕的眼神,小声说:“我也拿了。”我问:“航航,你拿什么书了?可以让我们看一下吗?”航航犹豫了一下,拿出了他的书,说:“我的是《黑猫警长》的,可有意思了。”我接过书讲了起来,孩子们当然爱听了,讲完后,我说:“航航的书这么有趣,我们一起谢谢他吧。”孩子们齐声说:“谢谢航航。”航航的脸红红的,都不好意思了。我问大家说:“自己的东西和大家分享,你快乐吗?”“快乐!”孩子们响亮地回答。航航说:“老师,我家里还有好多呢,我还拿,让你们看。”看来,这个“小气”的孩子也学会分享了。
现在的孩子,在家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好东西都是自己的,不会和别人分享。等来到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中,就有些适应不了了,所以孩子们之间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你抢我的玩具了,我碰你的东西了,这一类的状告的特别多,幼儿园多开展些这样的的活动,会让孩子们逐渐学会彼此分享的。
教育随笔:学会分享10今天的晨检活动是桌面益智玩具,孩子们来到幼儿园就自己拿积木玩,佳童小朋友来的活动室抓起一把积木就跑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玩起来,我走到积木盒边一瞧,里面的积木都空了,紧接着,我听到俊浩小朋友主动跟老师打招呼:“老师好!”师:“你好!”去拿点积木到座位上玩吧。我知道玩具盒里已没有玩具了,可我还是站在旁边观察着俊浩的一举一动。开始时,俊浩就站起来去拿积木,可是在看到积木已没有时,我以为他会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的安排,结果却恰恰相反,只见他走到佳童旁边说:“请给我一些玩具玩玩吧!,本想佳童回很高兴的把积木分给俊浩,可是,佳童却说:“这是我的,我不给你玩。”俊浩:“给我玩一些吧!我们两个一起玩”佳童说什么也不给他玩。最后,俊浩看到小朋友不给自己玩玩具就跑到别的小朋友的身边玩了起来,其他小朋友看到佳童这样,都不理她了。佳童看到小朋友们都不跟自己玩了连忙说:“我给你们玩积木,我们一起玩好吗?”
这时,我走了过去对佳童小朋友说:“你看,你不给小朋友玩玩具,小朋友都不跟你玩了吧!所以,我们有什么好玩的、好吃的……都要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不能自私的自己玩,好吗?”佳童小朋友抬起小脑袋瓜说:“恩,老师,我知道了,我以后有什么好玩的,我都和小朋友一起玩。”师:“那我们一起玩具,共同努力插一个大高楼好不好!”“好”佳童和小朋友们大声的回答到。之后,孩子们融到了一片,在充满欢声笑语中,共同努力插起了一个好大的高楼。
看到孩子能够及时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主动的提出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作为老师的我真为她感到高兴,不仅挽回了自己的友谊,还和小朋友们融到了一片。是的,只错能该就是好孩子。反之,她会永远都没有朋友,你们说对吗?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或集体的行为,为他人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反社会行为是指个体或集体的行为,对他人或社会有害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塑造与改变:
1 提倡正面、积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 培养爱心和同情心,鼓励和支持共同努力和协作精神。
3 培养个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4 强化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鼓励个体参与社会群体和组织活动,感受社会正能量。
5 支持和鼓励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和表现,通过各种方式奖励和表彰个体或集体的亲社会行为。
反社会行为的塑造与改变:
1 建立明确的行为准则和法律法规,引导个体产生对违法行为的恐惧感。
2 提供教育、心理咨询等支持性活动,例如矫正反社会个体的不良行为习惯,重建健康的心理状态。
3 限制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社会资源和机会,例如限制犯罪个体的社会资源和设施接触。
4 适时引导和转移反社会行为个体的行为目标,例如培养其参与有建设性的社会活动,引导其利用自己的技能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增强其对社会的认同感。
5 对于反社会行为个体的刑事制裁和教育处罚,同时也要加强康复和再教育,恰当地引导他们重建对社会、对法律的信任和认同。望采纳
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社会性行为,根据其动机和目的,可以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大类。
亲社会行为又叫做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
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反社会行为也叫做消极的社会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损害的行为和倾向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
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行为可分为两类,敌意的攻击行为和工具性攻击行为。
第一类是指以伤害他人,使别人痛苦为目的的侵犯性行为。
第二类是指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以攻击行为作为手段。
到幼儿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频率、表现形式和性质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研究发现,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
社会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生物因素
(二)环境因素
(三)认知因素
社会性行为的培养和训练
(一)移情训练
(二)交往技能和行为训练
(三)善用精神奖励。
问题一:作为中学生怎样培养亲社会行为?? 一 我们要学会谦让、分享、助人。
二我们要为社会做贡献 ①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②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
③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问题二: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一、优化家园环境,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
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当一个人心情愉快的时候,更容易做出利他行为,幼儿在情绪良好的时候也更乐于做出友好举动。因此,不管家庭、幼儿园或社会都应该给幼儿提供一个优美、清洁的环境,使幼儿感到舒适、愉悦,从而增强其亲社会性。我们不但应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物质环境,鼓励幼儿与环境积极互动,还应为幼儿创设一个接纳、关爱和支持的精神环境。
1丰富、多样的物质环境。在外在环境的创设上,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设立开放、自主的活动空间。丰富的物质环境能充分支持幼儿的自由自主的活动,也可以避免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相互争执,这对于喜欢模仿同伴的幼儿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2宽松、接纳的精神环境。精神环境比外在的物质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更深刻和持久。首先,教师应与幼儿建立平等、民主的师幼关系。其次,家长与幼儿应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最后,我们应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让幼儿感受邻里间的和睦、社区的精神文明、家乡的文化等,激发幼儿爱家乡、爱自然、爱社会的情感。宽松、接纳的精神环境最直接和显而易见的意义是能赋予幼儿一个良好的社会界定,给他们一个积极的“他人眼中的自我”,使幼儿积极、自信,有利于其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二、挖掘生活素材,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
生活教育,即生活与教育的结合,是生活对教育的影响。同认知教育相比,社会性教育更具有贴近生活的特征,它不像认知教育那样脱离生活进行。亲社会教育需要教师在大量的生活细节中,将与某种生活内容或生活方式相应的社会性目标结合进去。
幼儿园是一个集体,细心的教师可以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挖掘的具有教育价值的生活素材。贴近幼儿生活的社会教育,能使幼儿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真正意识到生活中的好与坏、善与恶。同时,教师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高度关注,能使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影响,在班级里形成积极的、良性的循环,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三、利用移情,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移情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一种旨在提高儿童善于体察他人情绪、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从而与之产生共鸣的训练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培养幼儿理解和认识他人的情绪情感,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幼儿自发做出亲社会行为。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为幼儿提供移情线索和情感信息,使他们能站在他人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理解他人的处境,从而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和亲社会行为。
四、利用榜样,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学习和形成,主要是通过观察性的学习和模仿达到的,所以,榜样是很重要的。教师和家长应以身作则,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熏陶幼儿。我们可以在幼儿面前经常表示对长辈的关爱,对有困难的人提供尽可能的帮助等。成人行为的榜样对幼儿的激励作用远大于言语指导的 ,在榜样的作用下,幼儿很容易产生亲社会行为。当幼儿执行了利他行为,成人就应及时强化,使幼儿获得积极反馈,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意识,从而有效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和巩固。
五、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可以促进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是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有效手段。幼儿在游戏中需要相互适应,服从共同的行为规则,从而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学会与别人交往的正确方式。游戏为幼儿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和机会,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有助于我们了解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指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有效促进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
问题三:作为中学生怎样培养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一切符合社会规范并且对社会交际或人际关系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它包括分享
问题四:什么是亲社会行为,教师如何培养 亲社会行为是指对行为者本身并无明显好处,而对行为的指向对象,即他人和社会带来利益的行为,如助人、分享、合作等。
教师应该注意:
(1)树立正确的班级舆论
(2)强化学生的责任心
(3)训练学生的社会技能
(4)选择合理的训练方法。培养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方法有:角色扮演法、移情训练法、榜样示范法和行为训练法。
问题五: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1、要学会谦让;2、要学会分享;3、要帮助他人;4、要关心社会发展。 1、提供亲社会行为的榜样。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着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多采用较为温和的、非强制性的说理方式来教育幼儿,幼儿也从父母的教育、教养行为中习得了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同时,家长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注意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积极合作,并热心为他人排忧解难等,优化幼儿的生活环境,让幼儿从中找到学习、模仿的良好榜样。2、移情训练。移情训练是指引导幼儿体验在某些情境下他人的心理感受,进而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能作出恰当的反应。利用移情来教育幼儿,使其具有内在的自我调节能力,比一味地限制、要求等外部约束要有效得多。幼儿遇到类似情境时,在作出消极行为前,便会回忆起以往的体验,浮现出受害同伴痛苦的表情,于是便会抑制自己的消极行为,而做出互助、分享等积极行为。3、表扬和奖励幼儿亲社会行为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需要得到群体的认可。因此,精神奖励对巩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幼儿一旦出现了亲社会行为,家长要及时强化,如表扬、奖励等,使幼儿获得积极反馈,达到逐渐巩固的目的。反之,习得的亲社会行为可能会消退。恰当地运用表扬、奖励,能有效地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亲社会行为已引起发展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重视,成为教育心理学家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促使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将有助于儿童更好的适应社会,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也有利于学校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它受到人类社会的肯定和鼓励。独生子女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他们的道德行为的产生和发展相一致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成为独生子女的心理品质的过程,就是儿童道德认识水平提高,道德情感日益丰富,在活动中有效地掌握帮助别人的知识、技能及锻炼意志的过程。这些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生育政策下产生的独生子在社会交往中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这些亲社会行为受生物因素、认知因素、自我概念、性格因素等主题因素及家庭、社会、学校等主体外因素的影响,因此,通过学校、家庭等途径对儿童亲社会行为进行培养,具体来讲,可以用角色扮演法、榜样示范法、移情训练、组织游戏等方法进行。亲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在生命早期即已出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然而,随着家庭生活环境的日益优裕,幼儿倍受家人的厚爱与照顾,其亲社会行为却明显减少。因此,从幼儿1~2岁开始,家长就应注意其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这不仅能够加快幼儿的社会化进程,也是幼儿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探讨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问题六:怎样养成亲社会的行为 1、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融入社会,自觉养成亲社会行为
2、能力: 提高适应社会生活、服务社会的能力
3、知识:
⑴、学会谦让、分享、助人⑵、懂得为社会做贡献。
与人多多交往,体验世间冷暖!
问题七: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一、优化家园环境,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 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当一个人心情愉快的时候,更容易做出利他行为,幼儿在情绪良好的时候也更乐于做出友好举动。因此,不管家庭、幼儿园或社会都应该给幼儿提供一个优美、清洁的环境,使幼儿感到舒适、愉悦,从而增强其亲社会性。我们不但应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物质环境,鼓励幼儿与环境积极互动,还应为幼儿创设一个接纳、关爱和支持的精神环境。 1丰富、多样的物质环境。在外在环境的创设上,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设立开放、自主的活动空间。丰富的物质环境能充分支持幼儿的自由自主的活动,也可以避免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相互争执,这对于喜欢模仿同伴的幼儿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2宽松、接纳的精神环境。精神环境比外在的物质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更深刻和持久。首先,教师应与幼儿建立平等、民主的师幼关系。其次,家长与幼儿应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最后,我们应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让幼儿感受邻里间的和睦、社区的精神文明、家乡的文化等,激发幼儿爱家乡、爱自然、爱社会的情感。宽松、接纳的精神环境最直接和显而易见的意义是能赋予幼儿一个良好的社会界定,给他们一个积极的“他人眼中的自我”,使幼儿积极、自信,有利于其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二、挖掘生活素材,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 生活教育,即生活与教育的结合,是生活对教育的影响。同认知教育相比,社会性教育更具有贴近生活的特征,它不像认知教育那样脱离生活进行。亲社会教育需要教师在大量的生活细节中,将与某种生活内容或生活方式相应的社会性目标结合进去。 幼儿园是一个集体,细心的教师可以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挖掘的具有教育价值的生活素材。贴近幼儿生活的社会教育,能使幼儿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真正意识到生活中的好与坏、善与恶。同时,教师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高度关注,能使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影响,在班级里形成积极的、良性的循环,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三、利用移情,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移情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一种旨在提高儿童善于体察他人情绪、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从而与之产生共鸣的训练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培养幼儿理解和认识他人的情绪情感,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幼儿自发做出亲社会行为。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为幼儿提供移情线索和情感信息,使他们能站在他人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理解他人的处境,从而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和亲社会行为。 四、利用榜样,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学习和形成,主要是通过观察性的学习和模仿达到的,所以,榜样是很重要的。教师和家长应以身作则,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熏陶幼儿。我们可以在幼儿面前经常表示对长辈的关爱,对有困难的人提供尽可能的帮助等。成人行为的榜样对幼儿的激励作用远大于言语指导的 ,在榜样的作用下,幼儿很容易产生亲社会行为。当幼儿执行了利他行为,成人就应及时强化,使幼儿获得积极反馈,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意识,从而有效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和巩固。 五、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可以促进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是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有效手段。幼儿在游戏中需要相互适应,服从共同的行为规则,从而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学会与别人交往的正确方式。游戏为幼儿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和机会,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有助于我们了解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指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有效促进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
问题八:作为学生,我们怎样培养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一切符合社会规范并且对社会交际或人际关系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它包括分享、同情、合作、助人等内容。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但是,长期以来,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家庭往往比较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而忽视了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致使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偏低,普遍存在着自私、任性、嫉妒、自闭、缺乏同情等问题。这些对中学生今后的社会性发展,交往能力的提高以及文明习惯的养成,无疑会带来严重的影响。
那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呢?
一、 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说明培养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意义以及需要配合的地方。
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和生活氛围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不同的。根据最新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在年幼时期有比较丰富的与父母或兄弟姐妹的交往经验,那么较早倾向于对他人的情感更敏感,并且对自己的违规行为产生羞怯情绪。与父母亲人的交往一方面为孩子提供了道德定向的信息,另一方面也为孩子提供了意识这些定向的机会。而在现代家庭教育中,溺爱式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生活中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给予特殊的照顾。一味姑息迁就孩子的各种无理要求。或者无视孩子的独立要求,一切包办代替。种种特殊待遇,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感觉到高人一等,缺乏同情心,不关心他人,最后发展为极端的自私自利。因此,通过家长会可以使家长了解培养孩子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能获取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从而增强教育效果。
二、 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活动,让学生学会分享,乐于助人。
中学生的热情容易受具体事物和环境的支配,缺乏对某种事件的社会意义的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的深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断发展,其热情具有了一定的选择性。教师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机会,引导中学生积极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把他们的热情转移到活动中去。
如初一学生可以开展以“谁为我们做什么”为主题的活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辛勤的园丁在忘我的工作,科代表、小组长在不辞辛劳为大家服务,食堂的师傅在为我们的一日三餐忙碌,送牛奶的工人在暗夜里穿梭,邮电局的投递员风雨无阻及时将邮件送到人们手中,清洁工阿姨在清晨的街头默默奉献……通过细心的观察,细细的品味,学生会被身边这么多人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加深了他们对身边人的感情,萌发了“我也为别人做点事”的心愿。
还可以开展“我为大家做点事”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鼓励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身边的人做贡献,使中学生品尝到分享、帮助所带来的幸福与快乐。如发动学生将自己的课外读物、复习资料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和贫困地区的孩子“手拉手”,送他们礼物;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互相取长补短;帮助环卫工人一起清理草坪;为楼道里的邻居取报纸……让他们在实际活动中体会到:助人是快乐之本。逐步使他们学会尊敬师长、遵守公德、热爱劳动、辨别美与丑、善与恶,逐渐培养亲社会行为。
三、 言传身教,老师要做学生效仿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的模仿能力也很强,往往效仿成人(特别是父母和老师)。作为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的老师能对人彬彬有礼、乐于助人,那么他们从小受到熏陶,也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讲礼貌,同伴间能团结友爱,互相谦让;如看到老师常与其同事以及亲近的人粗暴无礼,他们也会出现厉声说话或动手打人的举动。这些行为多次反复,就会形成一种习惯,难以改掉。所以,要培养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老师首先应严于律己,做出表率,使自己的行>>
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环境因素:家庭(父母)和同伴对儿童亲社会性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与儿童的交往而发生作用的。儿童的亲社会性行为,如分享、谦让、协调、帮助、友爱、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等,就是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在父母的要求和指导下逐渐形成与发展的。
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对儿童与他人包括同伴的交往也有极为明显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儿童以后的人际交往态度、行为。
研究指出,婴儿最初的同伴交往行为,几乎都是来自于更早些时候与父母的交往。
认知因素:认知因素对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有很大影响。它主要包括儿童对社会性行为的认识和对情境信息的识别等。当儿童认识到“打人给别人带来痛苦和伤心,是不应该的行为"之后,其攻击性行为则会受到一定的抑制。如果儿童在头脑里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利他观念,他们在面临分离或帮助的情境时,会毫不犹豫地提供或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其他儿童。
02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移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夫曼对儿童移情及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多年的实验研究。他指出,移情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移情——是指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移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二是能在更高级的意义上接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即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处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因而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它会使儿童产生一种内在自觉性,要求自己能使别人快乐、幸福,否则自己会感到不愉快。
榜样: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学习和形成,主要是通过观察性的学习和模仿达到的。榜样在儿童亲社会行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儿童置身于社会之中,无论是周围的人们,还是**、电视、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儿童学习模仿的对象。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性。
利用归因原理:格鲁赛克等人(1980)做过一-项研究,使儿童有机会把自己的东西分给需要的人。一种情况是利用观念强化形成自我归因,告诉儿童他们分出自己东西的行为是因为他们有助人的精神。第二种情况是他们分出自己东西的行为受到表扬强化。第三种情况是什么也不说,然后使儿童有机会分出自己的东西。结果表明,归因和强化都增强了儿童的慷慨行为。
表扬、奖励:儿童亲社会行为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需要得到群体的认可。儿童一旦做出了利他行为,成人和教师及时强化,如表扬、奖励等,使儿童获得积极反馈,达到逐渐巩固的目的。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曾做过一项研究,采用创设需要谦让的实际情境和假设情景,并施以精神奖励法,对儿童进行谦让观念培养,恰当地运用表扬、奖励,能有效地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以上就是关于教育随笔:学会分享全部的内容,包括:教育随笔:学会分享、亲社会/反社会行为的塑造与改变有哪些、什么是亲社会性行为什么是反社会性行为在幼儿身上可能有哪些体现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