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淡如菊,情深似茶

dominate2023-05-07  23

一杯清水,喂养一朵枯萎的菊花, 没有阳光雨露,没有泥土滋养,也会开出不一样的美丽与淡淡清香。

菊花从清丽娇美的盛放,到枝叶枯萎,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菊花的淡,是一种对自我的坚守,淡在荣辱之外,淡在名利之外,却淡在骨气之内。这样的淡,谢绝繁华,回归简朴,别有深情。

人淡如菊,生活中不缺少激情,但生活终将归于平淡,一如平实淡定的菊花。

而当你饮一杯菊花茶,却知原来情深似海。你若嗅一嗅那风干了的菊花,便可恍悟,深情而执着者的气韵。

一朵枯萎的菊花,慢慢舒展在水中,每一杯菊花茶里,都是一种接受和给予,是柔软的融合,是感恩和奉献。

是轻轻绽放着的美丽,是缓缓流淌着的一抹馨香,是一抹柔情与温暖,是将每一瓣心香奉献的过程。

终有一杯水,会温暖了一朵花。终有一朵花,会惊艳了一杯水。

其实人也可以是一朵有情意的菊花,清得秀丽脱俗,雅得韵致天然,却有着遗世独立的从容和淡定。

纵然北风吹过,严霜打过,纵然岁月流转,情深不寿,若你自有一脉清香,无人能夺,自然会历久弥香……

意思:心情平静的就象是没有一丝涟漪的湖水,澄明宁静;人的品行、性格就像菊花一样淡泊。

心静如水:同心如止水。有时也指人的内心很平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人淡如菊:出自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的《典雅》,原文如下: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

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译文如下:

用玉壶载酒游春,在茅屋赏雨自娱。

坐中有高雅的名士,左右是秀洁的翠竹。

初晴的天气白云飘动,深谷的鸟儿互相追逐。

绿荫下倚琴静卧,山顶上瀑布飞珠。

花片轻落,默默无语,幽人恬淡,宛如秋菊。

这样的胜境写入诗篇,也许会值得欣赏品读。

鉴赏:

本诗前四局为我们展现出一位居士在自己的隐居中逍遥自在的生活场景。

中间四句是居士生活的环境之优美。

后四句则展现了居士内心深处的思想境界,淡泊明志,恬静典雅。

扩展资料:

作者介绍:

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其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

资料来源:司空图 百度百科

二十四诗品 百度百科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二句出自唐代司空图所著的《诗品二十四则》的《典雅》篇章,想来这两字恰是我此刻心理最好的写照,原玉曰:“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意思也不难破解,赏雨时节委坐于茅屋之中,斟一壶美酒,悠悠然,欣欣然的欣赏绵绵春雨,旁边有知心好友相伴,四周有修林茂竹(这让我想起了兰亭,想必魏晋时期的兰亭一定也是这样的)雨过天晴,蓝天上白云朵朵,林中有鸟相逐。弹琴者眠于绿荫之下,静听高峰上挂下来的瀑布。入眼处皆花,花落无声,人亦淡泊自如,若同那菊,(菊---华贵而高洁之物,记得曾写过一篇菊的诗句:小院残红曲径,秋深凄雨幽簧,恋花叠影怕风凉,雁捎春信去,偏有一枝香。香气凝寒沉露,最浓冷月青霜,冰池正好照梳妆,东篱相做伴,不肯为春伤。)

我爱这诗如人生的境界,或许这也是我能在诗画中可以了然的一种心境,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人生于天地间,理该处处是青山呀!见山是山,见山也不是山,那与大自然之间的不需言语亦相知的灵犀相通,是怎样的诗意人生啊~~~

手中有酒,座中有友,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再谈“不需言语亦相知”,这也是我所喜欢的一种境界,该句出自诗品中的《含蓄》篇,“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这冥冥的世界中真有主宰,操纵着万物的生灭沉浮。清酒满杯,顷刻间便尽了;百花争艳的春天,谁说不是预示着秋天的来临悠悠红尘,说来说去无非是一个空,就像瞬息生灭的海上泡沫。无论你涉世有多深,有多浅,纵然获取再多,到头来也被那主宰所收取。

都说是: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然万千说法,也抵不过一个“南柯之梦!”

“冲和淡如”又是一种心境,诗品中《冲淡》篇谈到“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苒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让我们静默地顺从自己的本性,奇妙的机缘是那样地隐微,饮之以冲和的真元之气,把那些孤鹤之类作为同伴吧,与它们一起飞翔。那温和的风,苒苒地吹动着衣袂,翩然飘逸。听,风吹修竹发出的声音多么悦耳动听!将那美好的感觉满载而归。此情此境并不深邃,然却不能着意追寻。倘然一动了追寻之念,顷刻间就会感到与初心相违。

头上青天白云飘,满目青山入眼来,但是,青山不碍白云飞。山自青,云自飞,两幅景象,一种境界。犹如花开,犹如花落,有如风来,有如风去。

于是,任凭那风动,任凭那幡动,惟心不移。

微笑如花,人淡如菊。犹之惠风,苒苒在衣。

《诗品旷达》篇如此说道:“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何如尊酒,日往烟萝,花覆茅檐,疏雨相过。倒酒既尽,杖藜行过,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虽说是“旷达“,也难免以酒浇愁。何也人生不过百年,算来又有几何欢乐时光太短暂了,而忧愁多多。何不想开一些,携一樽酒,每日里往那烟蓼叠翠,鲜花覆盖的茅檐前喝酒,相伴的有疏疏落落的雨点儿。喝尽樽中的美酒,手持着杖藜从山坡上逍遥走过。人世间,谁没有作古的那一天呢,只有那悠悠南山,巍峨依然。

无门和尚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一曲春歌行被当代全球著名的作曲家何训田闭门6年,用其任意创作法,创出了《云钟》---“雷峰夕照”的乐章,其大气之作,犹如清风拂面一样,将天人合一的境界感性地呈现在聆听者面前。----题外记)

随顺自然,无丝毫刻意,天天如此,天天便是好日子。这是一种“观自在”的心境,《诗品疏野》篇章中曰:“惟性所宅,真取弗羁,拾物自富,与率为期。筑屋松下,脱帽看诗,但知旦暮,不辨何时。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若是天放,如是得之。”以性情为依托,真正拥有而不受羁绊,取物于自然,当然自感富足,并以天性率真为期望。筑屋于松树底下,脱了帽子,无拘无束地看诗。只知道太阳升起了又落下了,根本不知世间是何时,也不想知道。像这等怡然自乐而志趣闲适,又何必一定要有所作为如若能够放任自然,才能得到真正的疏野之趣。

毫无负担地生活着,有自然之美,有自然之亲,无俗欲之累。坐看花开花落,卧观云起云涌。没有官海浮沉,亦无声色犬马。惟有一颗如洗的心,置于山水之间,有如闲庭信步。桃花红,李花白,融融岂只一色燕子语,黄莺鸣,关关非为同声。这边厢红了樱桃,那边厢绿了芭蕉。

这正是:

琴书堪慰客中身,山馆栖迟悟净因。

闲启半窗看暮雨,晚凉新绿最怡人。

 

    奶奶去世快二十年了,她是祖辈里面中最后一个离开我们的老人,也是在我印象里最深刻、感觉最温暖的、学习到最多人生感悟的长辈。至今,她留在我记忆中的仍是那张无时无刻都流露着发自内心的、满脸皱纹的、却总在抿嘴笑呵呵的模样,像冬天里的暖阳、春日里的和风、夏季里的清水池塘…   

      第一次见到奶奶时应该还是上幼儿园的时候,奶奶已逾七旬,具体情景已不大记得清了。不过,我想也应该是很开心、兴奋的,仿佛很自然我应该有一个奶奶,和别人家的一样。

      父亲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爷爷奶奶和最的小儿子住在城西的老屋。从城东我们家去四方城孝肃路,都是由父亲骑着自行车带着一家子人——母亲抱着我坐在后面、妹妹被安排在前档上的座凳上面。一到爷爷奶奶家门口,我和妹妹就大声地叫道:“爷爷、奶奶,我们来了噢——”然后推开老房子左右两扇木门,沿着青石条铺成的台阶向下,蹦蹦跳跳跑进院子里。奶奶每次都是颤微微地从正房或是厨房里走出来,笑咪咪地召唤我们:“慢点儿、慢点儿,别摔着了哟!”当我和妹妹嘻嘻哈哈在院子里面玩耍的时候,奶奶照例从房间里的木柜子里翻出好吃的来,有时是花生、有时是瓜子、有时是糖果,还有一些不知哪里来的土特产,山芋干啦、绿豆糕、麻饼啦、寸金糖啦啦…然后不停地喊我们过来吃。童年奶奶家的记忆就是这么美妙甜蜜:四方的老屋子,带门拴的大门、踩得滑溜的石阶、好大的天井、躲猫猫的后院,还有两口让人既害怕又好奇的的老井,更有一位永远笑容和善、从不空手相待的奶奶在那里宠着我们!

      只是,我没有料到,与奶奶相处的日子这才开了个头儿。等我上小学时,因为年龄不足和身高原因,我家附近的小学不肯接收,看着同龄差不多大小的孩子都去上学了,父亲于是找到在红旗路(双莲寺)小学教书的姨奶奶(就是奶奶的胞妹),将我安排在这间学校读书。那时候,从人民路造纸厂到孝肃路红旗路小学,路程要走好远,骑自行车要一刻钟左右、走路起码四十分钟、坐公交车差不多也得半小时。当时,父母都在上班,没法按时接送我,尤其是中午,时间根本来不及,因此决定把我放在奶奶家吃个中饭、顺便休息一下,晚上再自己回家。对这样的安排,我自然不会反对,觉得既可以在奶奶那里自由自在,又少了父母监管的时间。

      小学五年,我都是在奶奶那边这样渡过的。每天中午,我不慌不忙地从学校出来,一路和同行的小伙伴们吵吵嚷嚷、打打闹闹地来到奶奶家。一进门,奶奶将早已经准备好的饭菜,摆上四方桌,然后召呼爷爷、小姥还有大表姐(她那时在念初中,也住在奶奶家里就近念书)一起过来吃饭。虽然小时候条件有限没有什么大鱼大肉,但是奶奶做的菜真的非常可口,即使炒青菜、炒毛豆、炒青椒这样的素菜,从来都是清清爽爽、咸脆适中的。印象最深的是——每餐肯定都会做一道汤,菜秧汤、豆腐汤、丝瓜汤、豌豆汤、鲫鱼汤、排骨汤…而且,每次都嘱咐我在饭后才能喝汤,说是有利消化。长大后我渐渐养成了餐中喝汤的习惯,在家里或外面吃饭时,如果没有上汤的话,会感觉十分别扭,似乎菜饭难以下咽。

      午饭之后,通常是我自由活动的时间,不是找住在附近大伯父家里的堂兄弟们玩儿、就是自已打打乒乓球、或者听听广播,什么《岳飞传》、《隋唐演义》、《杨家将》…差不多12点半左右,奶奶就会叮嘱我去午睡了,不管我愿意不愿意,都必须上床睡一会儿,假如我反抗,她就拿出我父亲来吓唬我——这样又培养了我另外一个习惯,坚持午睡。而奶奶,好像是从没有这个习惯的,在安排我们休息后,她通常又走进厨房,去烤几个番薯、烘一下早餐剩下的饼子,或午饭余下的锅巴,这些都将变成我们下午上学时的零食小吃。有时候,实在没有这些东西了,她还会从橱柜里抓一把花生米(平时为爷爷喝酒时准备的),给我们带在路上吃。——五年里,我不知吃了多少回这样的美食,只是每当嚼着脆生生香喷喷的零食时,从没有细想过它们是奶奶每天中午辛劳得来的成果!

      小学生活简直幸福极了!并且,奶奶从不发脾气。无论对谁她总是和颜悦色,即使你有天大的怒火、气极败坏地想发泄,奶奶总是笑脸相迎,端上一碗水、泡上一杯茶,先听一听你的叫嚣、陪着你一阵唠嗑、稳住了你的性子,再笑眯眯地劝慰你几句,最后拍一拍你的肩膀胳膊,轻缓柔和地道:“过去了哈,不要再生气了哟!”——对着这样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没有哪个人还能腆着脸再发脾气了。对于我们孙子辈,奶奶更是不曾动过怒,不要说打骂,就是稍微重一点的话也从没有说过。即使我们真的惹她不高兴时,她也只是做出个假装要打我们的样子,仿佛要给我们吃一个脑瓜蹦儿,嘴角带笑地骂道:“你个‘小砍头的’东西,看我待会儿不告诉你爸爸去!”这时,我们通常都会借风使舵、嘻皮笑脸地跑了开去。

      只有一回,奶奶是真的生了我气。记得那是小学三、四年级时,一天中午在院子里和堂兄们玩,同时在老屋大院里住着的是还有一对同龄的弟兄俩,不知什么原因那弟兄俩和我的堂兄发生了矛盾,我于是上前去帮忙,争争吵吵之下几乎要打斗起来了,爷爷奶奶听见了,自然赶过来要拉我们回去。我不知道哪个筋蹦起来了,在奶奶牵着我衣袖的当口,一把挣开了冲上前去,打了其中对方其中一个人的耳光。这时候,对方的家长也已经出来了,看到了我打人,不免狠狠地教训了我几句,此外也没有更过激地举动了。奶奶把我拉回来后,唯一一次对我严厉地讲话了:“这还了得,大人劝都劝不了啦,还学会了打人!你可知道对面是什么人呐?是一个房里头的同辈兄弟呀,以前都和你们说过的,今天还在外面这么撒野,哈?”看到奶奶这么严肃地样子,我自觉理亏,一句话不敢作声。当天下午,奶奶让小姥(父亲的小弟)转告了这件事,不过她一方面让我父亲好好教导一下我,另外也特别嘱咐让父亲不要打我。通过这件事,我才感到在老屋那个院里,平时依仗着自己学习还不错、人也小聪明、招老人喜欢的劲儿,是有些嚣张霸道。同时,也真正认识到,同在大院里住的四五个家庭,都是同宗族的亲戚,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应该和平共处、互敬互爱的!——那天被我打了一巴掌的那个弟兄,实际就是五姥(父亲的表兄)家的孩子。

      等到上中学,就不再奶奶家那住了。不过这反而更令我回想起奶奶往日里对我的好,同时更多体会和感受到奶奶为人处世的道理来了。并且,奶奶的形象也似乎在心底里更清晰起来。记忆中的她——不高的身量、不到一米五;削瘦而佝偻的身材、花白的头发、虽是满脸皱纹却又感觉皮肤很光滑;总是一副笑呵呵的模样,让人时刻心生欢喜和亲切之感。春夏通常穿着灰色或兰黑色的中式对襟褂衫、下面套着黑色的直筒宽松裤子,许是奶奶偏瘦的缘故,裤子总是显得空落落的样子;冬天即使穿着棉裤夹袄,身上也不觉臃肿。虽然七八十岁的年纪,也从没有穿过什么华贵的衣服,但是奶奶很是注重礼表,在家里外面都收拾得利利索索的——脸虽苍老却总是干净舒坦的、花白的头发梳得齐整平滑、兰黑色的衣服从不打皱、腰间一律别着条干净的手帕,春夏则时常在胸前挂上一朵泌人心脾的玉兰花。不论外出串门,或是去子女家里小住,见过奶奶的熟人和邻居们,没有一个不由衷地夸赞:“老太太真精神哟,一天到晚都是‘清丝丝’(干净舒爽的样子)滴!”

      与众不同的是,奶奶有一双“小脚”,那是小时候家里人给她裹脚的结果(奶奶出生在19世纪初),这是她一生为数不多、颇为烦恼和不满意的地方,常常对我们讲:“奶奶什么都不怨家里人,就是给我裹脚这件事,害我走路做事不方便哟!”——所以她走路总是很慢,步态显得不稳,一晃一晃的,仿佛总要跌倒似的。所以,奶奶很少出远门,走路稍长一点就会脚痛、停下来就要揉一揉。

      另外一件令她遗憾的事就是,没有念过什么书。奶奶家在旧时安庆算是比较富裕的,父辈们看着一间中药铺,在城里还挺有名气的,叫“陶裕和”。奶奶在家中姊妹中排行最大,下面还有两个妹妹,正是因为她出生得早,反而没有赶上读书的时机,在她适龄上学的阶段,安庆城还没有女子小学和中学,否则依当时家庭条件,上学堂肯定没有问题的——后来两个妹妹都分别读完了女子中学毕业,最小的妹妹甚至还去了南京继续深造了。因此,奶奶总会以这段经历鼓励我们孙子辈们要好好读书,不要像她那样识不了多少字、也见识不了大的世面、只能在家里做做事。但实际上,家族中或外面那些凡见过奶奶的人,没有一个人认为她是没有见识、不明是非的人,甚至都齐声称赞奶奶通情达理、洞晰人情、讲信修眭、礼下于人,真乃是宜家宜室的模范!在我的印象中,奶奶家里一年四季都常有串门的人,不是众多的亲戚们、就是家中子女们的朋友或周围的邻居们。对待每一个人,爷爷奶奶都是热情好客的,尤其是奶奶——无论家里的条件怎么样,总是会想办法尽力照顾和接待好来访的人,或是端杯奉茶、或是留人用餐、或是送伴手之礼总之,极少让来客空手空口而归的时候。解放后,家里条件其实已大不如前(爷爷被定性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地主,家产绝大部分都被充了公),甚至有时候要靠典当过生活。即使这样,父亲回忆说,只要家里有一口吃的或用的东西,奶奶从不吝啬与家族里或亲友们分享。因此,纵使家族里虽人多嘴杂、众口难调,但几乎没人说过奶奶的不是,反而一提到她——“四奶奶”(爷爷在同一辈中排行老四)都会敬重有加!奶奶既然这般照拂和礼敬家人和亲友,上门的人也少不了孝敬和回礼的,所以奶奶那里经年累月也似乎总也有拿不完的东西,仿佛像藏了个聚宝盆一样,进进出出好不热闹!

      奶奶一共育有八个子女,有两个在解放前不幸夭折了。在世的六个子女(四子、二女)先后成家立业,在她六七十时就已经儿孙满堂了。一大家子的人,都将爷爷奶奶那儿当做一株老树的根,常依偎在它周围,感受着老树的福荫与温暖。儿孙们都十分乐意去老太太那里探望、聊天、玩耍、聚会,爱看老太太的笑脸、听老太太讲古拉家常,哪怕有什么事被老太太数落几句,也绝不会恼火甚至心甘情愿——因为奶奶从不会刻薄或严厉地训斥过人,即使心生不满,嘴上也不会不饶人的。所以,一到周末节假日,老屋子通常都是热闹非凡,每到这些时候,爷爷奶奶也照例特别的高兴,奶奶更是一天到晚笑得合不拢嘴,忙进忙出的毫不嫌累。不过,随着她年纪渐大,招待客人和下厨做饭的事儿,基本上都是子女们分工代劳。

      只有一次例外,是爷爷八十岁生日那天,家中的子女和孙辈们都过来祝贺,同时来了几个亲友及街坊,一时人声顶沸、热火朝天。奶奶提前就告知了小姥,她要在当天做一道特别的菜——“海糊”!何谓“海糊”呢?原来是安庆人俗称螃蟹为‘海子’,将螃蟹肉和蟹膏先拆解下来,再佐以茭白丝、五花肉丝、蛋黄丝、姜丝、蛋清等食材,勾匀了芡汁后,一同下锅熬煮,最后用醋汁收束调味后而成的稠糊,名曰“海糊”也。这种旧时的吃法极费工夫,操作繁杂,家族中已基本没人会做了。为了给爷爷祝寿,奶奶决定不辞辛劳。菜的味道,至今我已经无法回味得出来了,只是记忆里难以磨灭的印象就是——十分独特、非常好吃。螃蟹的鲜美、配料的丰富、醋汁的酸爽、汤汁的稠滑,一起融合叠加在味蕾上,别有风味!可惜的是,也只是吃过那么一回,从那之后,奶奶再也没有重演过她这项惊艳厨艺了。成年后,我时常会问起周边的人,知不知道有这么一道菜?都说从来没有听过、更不要说尝过了。因此,我对奶奶更多了一份钦佩和自豪之感。

      奶奶的身体一直挺不错的,在她八十岁以前,很少见她有什么感冒咳嗽、头痛脑热的情况。后来她透露说,年青的时候家里开了中药房,经常会将一些没法卖出去的人参、天麻或鹿茸末子,熬汤喝下,许是那时候打下了一些强身的底子。另外,在生下几个孩子的时候,家里经济条件还比较宽裕,“做月子”都是雇佣奶妈照顾小孩。不过,解放后随着家产的没收,爷爷又不给安排工作,日子渐渐过得颇为艰难,奶奶陪嫁过来的首饰、器皿,甚至衣服等等,凡是能换来粮食的东西,几乎都典当一空,最困难的岁月幸亏有外地亲戚伸出了援手才解了危难。但是,也没有听爸爸说奶奶在家里有什么抱怨的话。六十岁后奶奶满嘴的牙齿差不多掉光了,她每餐只能吃软一点的稀饭或汤饭,虽然装了一排义齿,也不太管用。吃饭慢慢嚅嚅的,胃的消化功能差,经常吃着吃着就打起了一长串的呃。见我们吃那些香脆的东西,她偶尔也透露出一丝羡慕和叹息的表情。

      奶奶一生都勤劳不已,能自己动手动脚的事,从来都不假手于人。她常说:“人身体好就要活动嘛,我做事就是运动呵。不动的话,人不就僵掉了哈!”我上小学那会儿,奶奶还经常独自去老屋后面的井里打水回来,浇浇花、烧烧水、洗洗衣、摘摘菜;闲下来的时候,就拿个小木椅坐在那儿纳鞋底、缝鞋边;天气晴朗的时候,不是在院子里晒被子就是搓煤球…年纪更大些,家里人都劝她不要做这些了,她总是不当一回事儿,笑道:“噢,我现在就什么都不做了呀,就白吃白喝等着阎王来收我了么?”——之后,仍然照做不误。八十多快九十了,有一次邻居在离家不远的菜市场见到奶奶独自买菜,很是惊奇,连忙跑回来对家里人说了。那是冬天,家里人都吃惊不小,坚决劝说她不要一个人再往外面跑了,从这以后奶奶才安定下来。

      97年爷爷因病去世后,奶奶的精神就日渐变差了。爷爷在世时,奶奶一直都悉心照顾着他——爷爷有小酌的习惯,奶奶每餐不是准备一条小鱼、就是炸麻花或花生米什么的给他佐餐;一年四季的衣服、被褥、鞋袜,一应生活所需,都是奶奶一手操持;年轻时做生意时,爷爷就要半夜起来吃东西的习惯,奶奶总是会饼干糕点什么的;家里家外凡事都以爷爷为先,如果有人对爷爷使性子,奶奶必会上前数落那人几句。几十年来,爷爷奶奶一直相敬如宾、相濡以沫,我从没有看过他们拌嘴吵架的。爷爷去世了,奶奶失落得很,经常念叨着。再加上家里人害怕她经常运动不小心摔着了,都劝她少活动些。奶奶因此坐着和躺在床上的时间增多了,不料渐渐地她身体反而变虚弱了,以至于后来身背和是臀部居然长起了缛子,那时家中的条件不好(父母和兄弟姐妹都在国营单位,九十年代中后期正面临改制失职潮时),也没有安装空调,奶奶在天热时不免受了不少苦。弥留之际清醒的时候,提出想身后进行土葬,家里人自知无法满足她的要求,只好劝导她说:爷爷是火葬的,已经埋在公墓了,如果她要是土地葬的话,身后就没法和爷爷葬在一处了!——听到家里人这样讲,奶奶便不再坚持了。

      奶奶去世的时候很平静,当我听到消息赶过去的时候,心里既难过又很安静,仿佛奶奶并没有真正离去,只是暂时告别了我们。记得大表姐来祭拜时,还特意掀起了盖在奶奶脸上绸被,奶奶的面容并没有什么变化,好像生前一模一样,这让我们一家人心里欣慰了不少。

      2020年,奶奶离去已经二十年了。然而她留给我们的印象、风貌依然久久难以磨灭和忘怀。今年春节大表姐来访我家,她现在开发地产,经营得颇有声色,近几年也一直在热心帮扶家族中的兄弟姐妹和叔伯辈们。我因此称赞她,大表姐笑着说:“这没有什么,想想奶奶吧,我们有一个好榜样在前面呢!”           

                  2020年12月11日

            (庚子年十月二十七日)

岁月静好下一句是现世安稳胡兰成的名句“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意思是生活平安宁静为好,现在安定健康为佳。这是他对张爱玲的承诺。词句中透出作者宁静,恬淡的生活态度,不愿致身于利欲之中,一种和谐的认知态度。

心灵犹如竹简一般,平和淳朴。处世如同菊花似的,淡泊名利。

出处: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的《典雅》。

解释:

“人淡如菊”是一种平和执着、拒绝霸气的心境。人淡如菊,要的是菊的淡定和执着。它有的是“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坚贞和执着,少的是“我花开后百花杀”的霸气。这样的淡,淡在荣辱之外,淡在名利之外,淡在诱惑之外,却淡在骨气之内。

这样的淡,能够让我们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击破纷扰,洞察世事,谢绝繁华,回归简朴,达到“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心素如简”的境界。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二十四诗品》产生以后,对中国文学史发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历代各种丛书,均有辑录,同时,在中国近古文学史上标榜“性灵”与“神韵”的两个重要流派,都从中寻找自己的理论依据。现代学者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美学史,也都把《二十四诗品》看作意境诠释的典范。

这是诗词中的一个主要意象,诸如唐诗名句“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秋潮”在这里也是如此意境,上片一开始便是说词人正在写信,在词的结尾,词人写的这句“分付秋潮,莫误双鱼到谢桥”,便是说信要寄出去了。要将信托付给秋潮,告诉那个收信的人,自己的心意是怎样的。

整首词全是词人的比喻和典故,基本上没有真实场景的出现,但通读全词,每一句都是浑然天成,与下一句连接得十分巧妙。一首爱情小词能够写到如此的境界,纳兰的手笔,不愧为才子之法。

以上就是关于人淡如菊,情深似茶全部的内容,包括:人淡如菊,情深似茶、心静如水,人淡如菊是什么意思、请问谁知道“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意思和出处啊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3755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