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佛 历史

mp4音乐下载2023-05-07  36

弥勒佛

弥勒,为梵文 Maitreya 的音译,意译慈氏,为姓,一说名阿夷多。弥勒菩萨为佛弟子,先佛灭度,居住在六欲天中的兜率天宫,在那里讲经说法,由于释迦牟尼佛预记他在兜率天寿命终尽时将下生人间,继之为佛,因此他又被称为一生补处菩萨,即下一辈子即可替补成佛的菩萨。由于他将来必定成佛,因此也被称为弥勒佛。

弥勒的名字在早期的《阿含经》里就已经出现了。在《阿含经》中,弥勒是继释迦牟尼之后出世的未来佛,弥勒佛出世时,土地平整,七宝充满,花香浓郁,果味甘美,国土丰乐,人民善良,人的寿命达到八万四千岁,女子五百岁才出嫁。弥勒佛父名修梵摩,为大臣,母名梵摩越,为公主,可见其出身高贵。弥勒下生之后,在龙华树下坐禅成道,又设三会度脱众生,初会度九十六亿人,第二会度九十四亿人,第三会度九十二亿人。

弥勒形象的出现一方面可能有某一历史人物为原型,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人们对释迦牟尼佛入灭之后信仰对象空却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弥勒信仰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东汉至两晋所译的大乘般若类经典如《道行般若经》、《放光般若经》、《摩诃般若经》、《维摩经》等都有弥勒信仰的内容,其他如西晋竺法护译的《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持心梵天所问经》、前秦竺佛念译的《菩萨处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的《思益梵天所问经》等也都有类似的内容。而集中表述弥勒信仰内容的则有竺法护译的《弥勒下生经》、鸠摩罗什译的《弥勒成佛经》、沮渠京声译的《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三部,号称“弥勒三部经”。

弥勒信仰主要包括上生信仰与下生信仰两种。《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等经表达了上生信仰。弥勒菩萨本来为释迦牟尼佛弟子,颇受佛器重,但他享寿不高,在释迦牟尼入灭之前便去世了。在弥勒去世之前,佛便为他授记,预言他命终之后,当上生到兜率天宫。佛教将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欲界有六天,自下而上依次为: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兜率天上琼楼玉宇,金壁辉煌,莲花盛开,仙乐奏鸣,更有天女围绕、宫娥曼舞,算是世人艳羡不已的天堂,不过弥勒菩萨住在天宫的内院,其中庄严清净,无诸欲乐,与天神所住的外院有所区别,此处又称为弥勒净土。世人只要持戒修禅、积累功德,或称念弥勒名字,死后即可往生弥勒净土。进入弥勒净土不仅可以不入轮回,还可以常听弥勒讲经说法,将来还能与弥勒一同下生世间,解脱成道。上生信仰主要是对弥勒菩萨的信仰,也是近期可以到达的目标(死后即可往生),但此处只是解脱的中间环节或中转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地。

下生信仰见于《弥勒下生经》、《弥勒成佛经》等。据佛经记载,弥勒在兜率天的寿命是四千岁,换算成人间的时间则是五十六亿年,他命终之后,便下生人间成佛。弥勒下生之后,人民不仅生活幸福,还有受度解脱的机会,这对于生活在黑暗的世间的人民来说,吸引力不可谓不大,尽管佛经明文规定要等五十六亿年后弥勒才会下生,但在苦难之中饱受煎熬的老百姓却急盼弥勒早日来临,因而下生信仰很快便取代了早期流行的上生信仰,成为弥勒信仰的主流。

弥勒信仰在中国经历了世俗化与民族化的过程。最初的弥勒信仰基本上完全照搬印度佛教,尤其表现在上生信仰上,基本上全是依照印度佛教经典,没有多少创新之处,其信奉者也主要是信仰坚定、文化层次较高的高僧大德。由于此时的弥勒尚为菩萨,因而上生信仰就是对弥勒菩萨和弥勒净土的信仰。表现在造像上,最初的弥勒多为头戴宝冠、身披璎珞的菩萨装,姿势基本上是交脚坐式,其造型带有浓郁的印度风格。其后也出现了弥勒佛的形象,中国的大佛有很多与弥勒有关,如浙江新昌大佛、南京栖霞山大佛、河南浚县大佛、四川乐山大佛、荣县大佛、宁须弥山圆光寺大佛等。早期的弥勒形象严格按照佛经要求的三十二相、八十好等制作,可以说是一种“金身弥勒”,从中看不到太多中国化的痕迹。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民族,尤其表现在对佛教的接受与改造上,弥勒信仰也不例外。随着弥勒下生信仰的逐渐流行,对弥勒形象的改造也在悄悄运作。由于人民渴望弥勒早日下生,因而这种宗教热情往往为人利用,不少人打着“弥勒佛出世”的旗号鼓动起事,其中的情况比较复杂,既有农民起义,又有别有用心者迷惑群众、乘机叛乱,或者借此敛财骗色等不法行为。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一些作乱者多假托弥勒下生,以白衣长发的形象出现,这表明“白衣长发”成了当时社会所认可的弥勒新形象,可以称之为“白衣弥勒”。

白衣弥勒意味着弥勒形象的本土化和世俗化。白衣弥勒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经典的依据,但作为弥勒的一种标准形象在印度并没有出现过。白衣不仅仅包含着尚白的意思,更重要的是代表了在家信徒即居士的身份,从其留有长发更足以表明这一特征。白衣居士也可以作为弥勒佛的化身,是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傅大士开始的。

傅大士,名傅弘,或名傅翕,梁代著名居士。他自称“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即弥勒的化身,又经常显弄神异,道俗归心,连梁武帝都受了他的迷惑,一时影响极大。但他又借口为天下人赎罪,让众多的弟子代他烧身,且道冠儒履,不僧不俗,显得不伦不类。

白衣长发的弥勒形象是否受到了傅大士的影响不得而知。但不论是故作神秘的傅大士还是托名作乱的邪盗,都不再是印度高高在上的金身弥勒的庄严形象了,而是成了一个有情有欲的俗人,而且都是现世的中国人,这表明弥勒形象已经走向本土化、世俗化、民间化了。

白衣弥勒虽然是中国本土佛教的产物,但形象怪异、行为乖戾,既不符合正统佛教的要求,也得不到官方的支持,在民间也只能是秘密流传,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并未虽然一时也有影响,毕竟不能成为普遍接受的弥勒形象。晚唐五代之后,以游方僧人契此为原型的“大肚弥勒”流行起来,成为长期流传和普遍欢迎的中国弥勒佛。

契此,明州奉化县人(今宁波奉化),生活在唐末五代。他是一个下层游方僧人,由于经常被着一个布袋,又被称为布袋和尚。他的形貌很有特征,“形裁腲脮,蹙頞皤腹”,皱鼻梁,大肚子,身体十分肥胖。他的行为也很奇特,天将旱时便穿高齿木屐,天将涝时穿湿草鞋,人以此得知天气,而且他随处寝卧,冬卧雪中,身上一片不沾。他没有固定的住处,经常到市场上乞食,不管荤素好坏,入口便食,还分出少许放入布袋,更奇特的是他在哪里行乞,哪里的生意便分外好。他平时说法不多,后梁贞明二年(916)于奉化岳林寺东廊下入灭,临终前说了“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四句偈语,人们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弥勒佛的化身。

作为一个游方僧人,契此是十分贴近民间的,因而很受普通百姓的喜爱。他的形象和蔼可亲,虽然不象金身弥勒那样庄严肃穆,却增加了一种亲和力。他虽然显现神通,却又只是暗示于人,更不以此为己谋利,直到临终,他才暗示自己就是弥勒的化身,这又与傅大士公开宣称自己就是弥勒的化身,并以此惊动朝野、大获名利形成鲜明的对照,亦与那些以此迷惑群众、煽动叛乱的白衣长发的假弥勒完全不同。

契此为人所重不仅因为其形象的奇特,更因为其思想的超脱。他留下的诗偈不多,却都富有特色。他有一偈:“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这一偈语反映了当时游方僧人的生活,青目一句用了稽康用青白眼对待知己与俗人的典故,表明他不为人知的寂寞与孤独。他还作有一歌,强调只有心才是最真实的,是“十方世界最灵物”,出家人只须腾腾自在、闲闲无为,不用分别凡圣,不用执着经论,与禅宗的风格一致。

契此的大肚和布袋成为一种宽厚、包容的象征。他有一偈:

是非憎爱世偏多,子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

他强调要大度能容,不要计较人世间的是非憎爱,要“宽却肚皮”、“豁开心地”,只要肚量大、心胸宽,遇到冤家也能与之和平相处,甚至还能由此悟道成佛,证得六度。

以契此为原型,后人又加上了笑口常开的特征,从而形成矮身大肚、蹙鼻笑口的典型的弥勒佛的形象。大肚弥勒寓神奇于平淡,示美好于丑拙,显庄严于诙谐,现慈悲于揶喻,代表了中华民族宽容、和善、智慧、幽默、快乐的精神,不仅成为中国佛教的形象大使,也是中华民族的形象代表。

大肚弥勒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2000年6月,契此故里浙江奉化举行了弥勒文化节,并在契此灭度的岳林寺召开了弥勒文化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和教界高僧呼吁将弥勒佛的道场岳林山作为中国佛教第五大名山,弘扬弥勒文化,发扬弥勒精神,将之推向世界,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一般佛教说的“六祖”是禅宗六祖,六位祖师,而不是六位佛祖。禅宗六代祖师之统称,即一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

从3000年前到9000年后,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位佛祖所传法。

释迦牟尼的故事:

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有个叫迦毗罗卫的小国。国王名净饭,王后名摩耶净饭王性情淡泊,抚恤百姓,深受人民爱戴,摩耶王后,端庄秀丽,然而,时光流逝,仍是膝下无子。

王后郁伤不止一日在睡眠之际,梦见一头六牙白象腾空而来,从她的右胁进入身体,顾见自身,如日月照,见此端相,廓然而觉,不久摩耶王后就怀孕了。

摩耶王后怀胎十月,正值四月初八日,风和日丽,舂光明媚,引诸婇女游监毗尼园大吉祥地,园中有一大树名波罗义,树枝柔软低垂夫人即举右手攀彼树枝,遂生太子名悉达多,当时天上的帝释将精细殊妙的乔尸迦衣里在手上,用来承接太子。

四大天王抱看太子放在圣母面前,太子不用人扶朝东、南、西、北四方吝走了七步,举足出大连华观自四方,口自唱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旨苦,吾当安之。是时九龙吐水浴太子身,不料太子出生七天母亲摩耶于后便不幸去世了净饭王悲痛不已。

扩展资料:

释迦牟尼简介: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逐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逝世。

佛光普照来源:

释迦牟尼静坐菩提树下得大觉悟后,创立了佛教基本教义,他广收门徒,组建僧团,度人不计其数,总计其一生,说法四十余年,谈经三百余会,功德无量。自他灭度后,佛教弟子多次聚集,追述他所教的学理,编集成卷帙浩繁的大藏经。

他的生平事迹,也随着佛教在亚洲地区的传播而流传开来,并逐渐被后人赋予神秘的色彩,他本人也被神化为法力无边的佛祖。

我国汉族地区人们习俗上称他为如来佛,如来,是佛的十种称号之一,“如”即“真如”,指佛所说的“绝对真理”,循此真如达到佛的觉悟。“如来者,乘如宝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释迦牟尼

《弥勒擒黄眉》的梗概:黄眉怪原来是东来佛祖笑和尚的座下童子,他趁佛祖不在家时,偷了金铙、人种袋两件宝贝,下界成精。黄眉怪假设雷音寺,诱使唐僧师徒上当,并把孙悟空扣在金铙里。又施展人种袋,数次把孙悟空和天兵天将收入袋子。后来弥勒佛前来相助,让悟空变成西瓜,被黄眉怪吃下,弥勒佛趁黄眉怪疼痛之际收了他。

《弥勒擒黄眉》的故事

《弥勒擒黄眉》出自《西游记》第二十四章,主要内容如下:

唐僧师徒来到了小雷音寺,唐僧还以为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倒头就拜,可谁知道,这个地方是黄眉老怪变得,他的目的就是抓住唐僧,好自己去西天取经。悟空在解救师傅的过程中,还被妖怪用金铙装了起来,无奈之下,他叫来了二十八星宿,才把自己救出来。

正当众位天兵天将和妖怪大战的时候,妖怪突然拿出一个口袋,把所有人都装了进去。原来这个妖怪是弥勒佛的弟子,用的也是弥勒佛的宝贝,最后还是弥勒佛用计才将妖怪成功收服,唐僧师徒也得以继续西天取经。

师徒四人不畏艰险,日夜赶路。终于在太阳落山前赶到了驼罗庄。

故事接上一篇弥勒教(一),感谢大家支持!

看着那莲台上佛光璀璨夺目之人,李长清惊诧不已,过了许久才从震撼中清醒过来。

他不信眼前之人会是弥勒佛下世,心中认定必是妖邪所幻化,不禁朝其怒喝道:“何方妖孽,竟敢假扮佛教未来佛主,真是胆大包天,罪不可恕。”

那弥勒开口笑道:你这无知道士,你扰我信徒,伤我护法,我本为慈悲为怀,不在追究,你却一再放肆,恶言相向,当真以为我没降魔手段不成?”

李长清一声冷笑,“一群鞋魔歪道真把自己当做神灵了,盛世之时,天清地明,你们诚惶诚恐,如鼠藏匿,藏头缩尾,乱世之下,世道浑浊,你们便如饿狼倾巢而出,蛊惑人心,扰乱人间,当真以为无人降服你等?

“今天我便要看看你究竟是那何方妖怪,胆敢如此猖獗!”说罢,以手抹眼,急速念起咒语,“太上老君分三清,三官大帝定三魂,天地三合三把火,赐我法眼观真假,急急如律令!”

“开”随着一声轻喝,李长清天眼一开,双目如炬,立即向那弥勒凝神看去,欲透过虚幻看破真假,可在满天佛光下,只见那弥勒端坐莲台,巍然不动,容貌无二,依旧庄严神圣。

这……这怎么可能?李长清终于面目骇然,心中更是惊骇不已,犹如泛起惊涛骇浪。

他这自幼修行的天眼法术乃是大神通,无往不利,但凡妖怪在天眼之下皆是无所遁形,可眼前之人却怎么又看不破他的虚实?

莫非,他真是西天弥勒神佛不成?

可弥勒佛乃是三大神佛之一,是世尊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未来将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为娑婆世界的佛主,怎么会成为邪教之主,为护一妖邪就降临尘世?

弥勒教本是一群妖人不甘心平庸,乘机作乱造反,蛊惑人心而创立,又怎会真得弥勒庇佑?

难道,弥勒教的幕后之人真是弥勒佛不成?可若真是弥勒佛,历朝弥勒教作乱又怎会次次失败?

李长清顿时满目疑惑,一时间心中思绪如麻,理不清事情缘由。

带着不解再抬眼看去,李长清发现弥勒佛也在凝视着他,面容似笑非笑,那双眼睛突然变的深邃浩瀚,就如同两个世界,左眼显化当世,尽显人世百态,右眼演绎轮回,尽是无间炼狱。

李长清觉得很是震惊,不知这是什么手段,那双眼竟能演绎出世界与轮回,看着那些人世悲欢离合,众生之相,只觉一股悲意渐起,在心中不断流淌。

多看几眼不由怔住了,渐渐沉溺其中。

再见那些作恶之人,死后饱受炼狱之苦,不停哀嚎挣扎,心中更是莫名升起一股忏悔之意,如一颗种子在心底迅速生根发芽,随着往事一一浮现,那忏悔之意更深更浓。

李长清只觉自己罪孽深重,心中压抑万分,不禁面目悔意,开口祈求大呼:长清罪孽深重,还请佛祖超度!”说着双手合十,一步步向那法身走去,目光呆滞,面色虔诚狂热。

未走几步,李长清陡然觉得胸口一阵清凉,心中一惊,瞬间从呆滞中清醒过来,看着离那弥勒佛已经不过几丈距离,不禁吓得魂飞魄散,不寒而栗,急忙蹬步连连后退,心悸不已。

这是什么妖术?一眼便能使人迷失心智,李长清即使见多识广,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实在恐怖至极。

由此,李长清也更加肯定眼前之人不是弥勒佛,乃是妖邪所化。

想到这,赶紧低头往怀中取出一块有些古朴的圆形护身玉,上面已是有了道贯穿玉身的裂缝,清晰可见。

这护身玉乃是李长清拜师修道时师父所赠,看着平凡无奇,佩戴也只为尊师重道,缅怀已逝之人,不想却有如此奇效,关键时刻救了他性命。

那弥勒佛依旧笑容可掬,也不多言,手掌陡然往前一推,一道佛光从掌心突兀而出,直奔李长清而去。

李长清心生畏惧,不敢迎其锋芒,急忙再从怀中取出一钟,放于掌心,此钟亦不是凡物,乃是放在道观神像旁,受香火温养多年,不过拳头大小,上面密布道家符文。

“大!”

李长清也不念咒,只是对那小钟一声轻喝,小钟顿时迎风暴涨,顷刻之间便有两丈之高,化作透明状,将他扣入钟内。

这时佛光已至,在钟上溅起一片涟漪,使得大钟摇摇欲坠,似随时都会倒塌,李长清心中一急,掐诀闭眼,又不断念起咒语。

只见钟上经文突然活了过来,开始不停闪烁,发出耀眼光芒,不停往那道佛光汇聚而去,势要一较高低。

弥勒眼中闪过一丝惊奇,再次手掌一翻,一道佛光又至,可大钟在李长清咒语下稳如泰山,光芒更甚。

弥勒眉头一皱,双手一合,一道更加凝练的佛光从两掌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射出,大钟顿时一顿,不过坚持片刻便一声轰隆,应声破碎。

李长清只觉一股大力传来,犹如排山倒海,势不可挡,身体不停后退卸力,胸口却气血翻腾,忍不住喷出一口鲜血。

“怎会这么强?”李长清以剑拄地,一脸震惊,不敢相信世间法力能有如此强大之人,让修道有成的他连一个回合都抵御不住。

“咦,想不到你这道士还有些本事。弥勒缓缓开口,目中对李长清多了一丝赞赏。

既然不是那无用之材,只是思维冥顽,我慈悲于你,也不忍你就此丧命,若你能皈依我教,修得弥勒真意,以后我教发扬光大,你做个十住菩萨,受众生供奉,名扬万古,岂不美哉?

李长清面色坚毅,冷哼道:“邪教妖孽,我道心依旧,你迷惑不了我,也劝服不了我,你弥勒教作恶多端,终有伏法之日。”

李长清言语铿锵坚定,断言弥勒教不吉,令弥勒佛终于大为恼怒,当即脸色一沉道:“你不愿意,可皈不皈依也由不得你了!”说完两手合十,开始念起经文。

霎时,万千佛陀皆盘坐虚空,与弥勒佛齐诵经文,那恢宏经声再次响起,佛音缭绕,好似无处不在。

李长清见弥勒换了手段,更不敢大意,立马封闭六根,静心以待,可不及片刻,陡然脸色大变,那喃喃经声竟能直入人心,摄人心魄,经文分明深涩难懂,却仿佛大道至简,化作最简单的文字烙印在灵魂深处,让他意志沉溺,忍不住就要跟着念诵。

故事未完……

以上就是关于弥勒佛 历史全部的内容,包括:弥勒佛 历史、中国六位佛祖的故事、弥勒擒黄眉的故事情节概括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3622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