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本帝国是从1868年到1945年期间日本的正式国号。
1867年11月9日(庆应3年10月14日),德川幕府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向登基不久的明治天皇归还政权,称为大政奉还。1868年1月3日(庆应3年12月9日),朝廷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根据大号令,以讨幕派的萨摩藩和长州藩的领导班子为中心组成了新的政府,天皇正式掌握政治实权。1889年,日本将国号改为大日本帝国,国家元首为天皇,政体为绝对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内阁及国会也渐次设置。
后来,“日本”、“日本国”、“大日本”、“日本帝国”、“大日本帝国”都曾经使用过,直到1936年(昭和11年),国号正式统一为“大日本帝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46年,战败后的日本新的国家体系形成,国号改为“日本国”。尔来“大日本帝国”又称“战前日本”或“帝国日本”。
日本明治维新后逐步成为了东亚的强国,但同时也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军国主义具有极其强烈的贪婪性和野蛮性,它把整个国家纳入军事管制之下,穷兵黩武,让国家拥有的一切都变成对外军事扩张和进行侵略战争的工具,最终目的是称霸世界。日本人知道,对外扩张必然要触及老牌列强的利益,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只能通过战争武力解决。而要发动战争,没有无敌于天下的强大军队那无异于痴人说梦。日本国小人口少资源匮乏,怎么武装强大的军队?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国外掠取财富。这就是日本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缘由。
当时的日本走的就是帝国(军国)主义道路、因为在当时弱肉强食的世界里他们坚信以武力来富国的道理,而且成功了一大半(虽战败了但对日后经济、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美国的经济压榨下仍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日本帝国主义从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形成并发展,其思想渊源为古代、中世纪的日本武士道精神。而在军国主义意识支配下的武士道,对内成为毒化和控制日本国民思想的工具;对外则疯狂扩张,踏上侵略亚洲各国的道路,同时也将日本民族引向灾难,成为侵略战争的罪恶之源。
日本近代帝国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孕育形成阶段,从明治政府成立起到西南战争结束的1877年。在这期间,日本确立和巩固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府,建立起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建立了军国主义的武装和警察、监狱,并开始对外实行侵略扩张。
第二阶段是近代日本军国主义体制完全确立阶段。以陆军卿山县有朋发布《军人训诫》和《参谋本部条例》的1878年至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1894年。这一时期,日本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思想各领域均确立起军国主义体制。
第三阶段是发展与演变阶段。从甲午战争后的1895年至法西斯军国主义败亡的1945年。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确立后,几乎是每5年就对外用兵一次,直至彻底败亡。1936年法西斯上台,则是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极端表现形式。
今天的日本军国主义仍然有残留,右翼势力极力抹杀在二战中犯下的滔天大罪,美化侵略,参拜神社等。招致了亚洲国家以及全世界的极力反对。
根源日本武士道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渊源,武士道既是日本武士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又是武士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包括效忠君主、崇尚武艺和绝对服从等封建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武士道对日本政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极其深远,使日本具有了军国主义思想文化传统。
日本近代军国主义渊源于古代中世纪的日本武士、武家当政及武士道精神。日本武士产生于8、9世纪,并随着封建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化,于11世纪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改革不彻底
明治维新这场日本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不彻底性。政治上掌握统治大权的多是封建武士出身者,武士道精神被继承和发展。旧武士等级不复存在,一批资产阶级化的“新武士”(士族)活跃在各领域且是主导力量。1871年时,中央9省(部)官吏87%是士族,至1880年时,中央及地方官吏的74%仍是士族。统治集团中的骨干多是武士出身者,最著名的“维新三杰”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以及垄断日本政权近50年的伊藤博文、山县有朋、松方正义等均为旧武士出身。到大正时代的首相原敬、加藤高明,昭和时代军部法西斯魁首东条英机、宇垣一成,板垣征四郎等也都是士族出身。士族及士族出身者极自然地成为推动日本军国主义产生发展的主要社会力量。
在经济原因方面,由于地税改革和士族授产等改革,使农村土地制度(寄生地主制)留有浓厚封建残余,农村成为“国内殖民地”,因而国内市场狭小。又使大批士族无法生存而对明治政权不满,统治阶级则以对外侵略扩张将心怀不满的农民、士族的不满情绪引向海外征战,使他们成为军国日本的基本社会力量。
起步较晚
日本资本主义起步晚,却迅速发展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日本实现民族独立,摆脱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危机,是以对东北亚弱小邻国进行领土扩张和武装侵略为重要手段的。正是将自己迅速转化为压迫民族才迎来了日本的迅速崛起。
明治政府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富国强兵”是主体,是诸政策之首。“强兵富国”路线的推行,使日本工业化的实现即产业革命的完成均与侵略中、朝的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紧密相连。待日本急速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更与侵略战争捆在一起,日本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特点,使日本被纳入军事、战争轨道,进入从战争走向更大战争的恶性循环之中。
无有制约
日本国内外均无制约和阻遏军国主义发展的形势和力量。日本国内曾有三次民主运动高潮,即自由民权运动、大正民主运动和护宪三派斗争、反法西斯斗争,但均遭失败;日本对外侵略时,屡屡冒险却均较轻易得手,更刺激其向军国主义道路迅跑。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侵占大片国土,实施“以华治华”的毒计,扶植汉奸傀儡卖国政权,残酷奴役、杀害中国人民,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产,严重的侵犯、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严重的分裂了中国,使中国国家的统一程度在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制造了一系列令人发指的暴行,比如在占领区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南京大屠杀;用中国人进行“活体解剖”细菌试验;制造平顶山惨案等;日军杀害中国平民数千万,并造成千万中国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扩展资料
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者悍然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疯狂叫嚣“三个月解决支那事变”,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在那一刻达到了历史最高点。
“天欲堕,赖于拄其间。”回望80年前那场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大决战,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考察那段历史,不难发现日本对华侵略蓄谋已久,且有颇多战争预兆值得反思。
因当时限于种种条件及日本的伪装,人们未必能看清楚,看到了也未必能确认。今天我们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在有关当时战争的一切几乎真相大白的时候,研究日本侵华战争蓄谋及战争预兆,更需要从中汲取教训,警惕历史悲剧重演。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日本侵华战争反思:蓄谋已久的祸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本侵华战争
首先,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该民族本身就有很强的危机感宽展疆土的意识,或者至少是获得本土以外的资源的意识就十分强烈
其次,当时的正处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时期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对于建立在经济和商业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更加明显那么基于这样的原因,国内的各种矛盾激化,势必导致社会动荡,政局动荡在这样的形势下,就有两条路线摆在政府的面前 一是在本国内部化解矛盾,罗斯福采取的就是这样的方法,具体做法不用细说 二是转嫁危机,而发动战争就是最好的方式 一方面可以拉动工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稳定这回另一方面,可以获得巨额的战争赔款来缓解经济上的危机德国,日本正是采取的这样的方式
当时亚洲国家普遍较弱,这又是发动战争的另一个好的机会另外,由于在一战中所得到的经验教训,发展海外殖民地的观念可能已经在日本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了
所以,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日本的动机了同时对中国和马来西亚等国的军事行动又可以对苏联的威胁,从而与欧洲战场进行呼应
以上就是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全部的内容,包括:日本帝国主义、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侵略战争、抗战时为什么把日本称之为日本帝国主义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