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元白之交

养马岛2023-05-07  35

很正常的友谊表现。

唐贞元十九年前后,白居易结识了比自己小七岁的元稹。两人因"同登科第",彼此被对方才华倾倒而相识,后来又同被朝廷"授校书郎"。随后开启了长达三十余年的友谊。

其间,二人共同经历了仕宦沉浮,优乐人生。一起作诗,一起创作小说,一起提倡"新乐府运动",一起被贬官。虽然中间曾经产生过一些误会,最后还是又走到了一起。

在他们相知相惜的这一段人生当中,曾创作了超过一百首"唱和诗"。据白居易在《酬微之》中说,这样的作品已经达到"满帙填箱"的地步。

具体分析

元稹和白居易所处的时候,正是"安史之乱"结束后,唐宪宗上台,"元和中兴"之时。

经过的八年的战乱,宪宗励精图治,积极改革,在他执政的十五年中,在政治上采取了开明的态度。因此元、白这样的现实主义诗人,才得以在这个时期大展长才。

二人最初都有"达则兼济天下"的抱负。并且都是杜甫的仰慕者。他们主张诗歌要为政治服务,所以大力推动唐诗改革。

后来,元稹因得罪权贵被贬江陵,白居易上书《论元稹第三状》为他力争脱罪,没能成功。不久,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元稹寄诗以示安慰。

白居易收到诗时,感动不已,写诗作答说:"把君诗卷灯前看,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收到老友的诗,他竟然激动得挑灯看退宵,眼睛都看痛了,灯都熄灭了还坐在暗处回味,就是舍不得睡觉。

元、白二人的友情,后来因为政治见解不同,产生了一些隔阂。白居易晚年脱离政治,游戏人间,交游广阔,而元稹除了白剧易,朋友却不太多,因此虽然年龄比白小了七岁,最后却比白早死几年。

大概的背景就是:胡马和羌兵的践踏,使得唐代社会和各种矛盾更加激化,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土地兼并,民不聊生,边患四起,战祸频仍。乱世的文人们,位卑未敢忘忧国,他们用自己的文学创作来反映社会,汇导人情。以元稹和白居易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新乐府运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宗旨。

经此之后,后来就把这一类的诗词规为元白诗派。

当然,其中还是有很多的故事的,这个可以祥细的看下百科了。

白琁的解释

蚌珠的 别名 。《隋书· 礼仪 志六》:“ 陈 永定 元年 , 武帝 即位……侍中 顾和 奏:‘今不能备玉珠,可用白琁。’从之。 萧 骄子 云:‘白琁,蚌珠是也。’”

词语分解

白的解释 白 á 雪花或乳汁那样的 颜色 :白色。白米。 明亮 : 白昼 。 白日 做梦。 清楚 : 明白 。不白之冤。 纯洁 : 一生 清白 。白璧 无瑕 。 空的,没有加上其它 东西 的:空白。白卷。 没有成就的,没有 效果 的:白忙。白说。 没 琁的解释 琁 á 古同“璇”,美玉。 北斗第二星名。 琁 ó 古同“琼”。 部首 :王。

《白居易传》文言文翻译如下: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

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

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

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

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

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人宴饮集会。

这些人都是年纪大却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他们,有人给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

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

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白居易喜欢神仙,曾经自己造了一双飞云鞋,点起香举起脚,好像在腾云驾雾,云雾冉冉降临。

刚来九江时,居住在庐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炼制丹药。这座草堂如今还保存着。撰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集,以及所撰古今事件实情的,写了《六帖》,叙述作诗格式方法,想自己改掉其中的不足,名叫《白氏金针集》的三卷,都在世上流传。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书,封冯翊县侯。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小李杜是唐代的李商隐和杜牧,元白是元稹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父元宽,母郑氏。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元稹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汉族,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

二人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相近,在中唐诗坛影响很大但在主题集中、思想深刻、形象鲜明等方面,元稍逊于白

《新唐书·白居易传》载:自居易“初与元稹酬咏,故号元白”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也说:“江南士女,语才子者,多云元白”

本人观点:白居易比较谦虚,所以自称“元白”,另外也表达了对元稹的惺惺相惜之情,白不愧为中唐大家风范!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看待元白之交全部的内容,包括:如何看待元白之交、元白诗派是怎样形成的、元白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3564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