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话讲狗贴草是什么草

客家话讲狗贴草是什么草,第1张

客家话狗贴草即狗贴耳,即鱼腥草。因为其生长在本地田埂间或河畔溪边,个头矮、伏地而生,有点俯首帖耳的样,所以叫狗贴耳。

鱼腥草又名折耳根、截儿根、猪鼻拱、蕺菜。鱼腥草味辛,性寒凉,能清热解毒、消肿疗疮、利尿除湿、清热止痢、健胃消食,用治实热、热毒、疾热为患的肺痈、脾胃积热等。临床报道鱼腥草广泛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肺脓疡、宫颈糜烂、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黄疸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等多种病症。国外还从鱼腥草中分离出一种防癌抗癌物质,除对胃癌有效外,并对中晚期肺癌、绒毛膜癌、恶性葡萄胎、直肠癌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在日本,鱼腥草受到青睐,除采用传统汉方、药膳食疗外,还以功能性保健食品,即茶、饮料等方式应用。

是,鱼腥草,别名蕺菜 、狗心草、折耳根 、狗点耳、臭菜、侧耳根、臭根草、臭灵丹等。

鱼腥草味辛,性寒凉,归肺经。有清热、解毒、利水之效。嫩根茎可食,中国西南地区人民常作蔬菜或调味品。凉拌折耳根是一道菜品,制作原料主要为新鲜折耳根。凉拌折耳根脆嫩爽口,富有折耳根特有的芳香,细细咀嚼,越嚼越香。

     折耳根,又叫“鱼腥草”,广东部分地区也叫“狗贴耳”,四川部分地区叫“猪鼻拱”,历史上也曾被叫过岑草、蕺菜、臭荞麦等别名。根据记载,鱼腥草属于腥臭草本植物,有异味,怕强光,喜欢潮湿温暖的生存环境,所以在我国陕西、甘肃及长江流域以南各省,以及日本、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多见。

     鱼腥草在历史记载中,最早出现于《吴越春秋》,原文记载“越王从尝粪恶之後,遂病口臭。范蠡乃令左右皆食岑草,以乱其气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越王勾践在卧薪尝胆时期,因为被逼尝过吴王夫差的粪便,嘴里就染上了恶臭,患了口臭病。范蠡便让大臣侍从们一起吃岑草,也就是折耳根,大家都染上了折耳根的臭味,这样就不显得只有越王有口气了。

     且不论这件事是否是真实的,但从中可以看出,折耳根的味道的确不同寻常,简直可以用“凛冽”来形容。折耳根的味道在我国西南地区收到很多人的喜爱,很有可能是因为在灾荒年间,折耳根是被当做充饥的野菜,让很多人都得以果腹。此外,折耳根还是一味药材,大家喝过中药都明白,有几味药材是好味道的呢?

     折耳根被人厌恶除了味道,还可能因为它会引发肾病,因为折耳根内部含有马兜铃内酰胺分子,但是这一点并不成立,除非大量食用才有可能造成有毒元素超标,否则适量食用并不会造成影响。

     折耳根其实和香菜、臭豆腐等食物一样,有的人喜爱,奉为天物,但是有的人就视为仇敌,避之不及。说白了,不过是个人口味喜好而已。

鱼腥草

鱼腥草[1](学名:Houttuynia cordata),又名折耳根、截儿根、猪鼻拱、蕺菜,客家话称之狗贴耳,在分类学上属双子叶植物三白草科蕺菜属,是一种具有腥味的草本植物。名见《名医别录》。唐苏颂说:"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1]产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四川广汉市高坪镇引入田间规模种植,现已带动周边乡镇近万亩种植面积,形成目前我国最大折耳根种植基地。

鱼腥草,名见《名医别录》。唐苏颂说:"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

鱼腥草

草本,高30-50厘米;茎下部伏地,节上轮生小根,上部直立,无毛或节上被毛,有时带紫红色。叶薄纸质,有腺点,背面尤甚,卵形或阔卵形,长4-10厘米,宽25-6厘米,顶端短渐尖,基部心形,两面有时除叶脉被毛外余均无毛,背面常呈紫红色;叶脉4-7条,全部基出或最内1对离基约5毫米从中脉发出,如为7脉时,则最外1对很纤细或不明显;叶柄长1-35厘米,无毛;托叶膜质,长1-25厘米,顶端钝,下部与叶柄合生而成长8-20毫米的鞘,且常有缘毛,基部扩大,略抱茎。花序长约2厘米,宽5-6毫米;总花梗长15-3厘米,无毛;总苞片长圆形或倒卵形,长10-15毫米,宽5-7毫米,顶端钝圆;雄蕊长于子房,花丝长为花药的3倍。蒴果长2-3毫米,顶端有宿存的花柱。搓破有鱼腥气。花期4-7月。

以上就是关于客家话讲狗贴草是什么草全部的内容,包括:客家话讲狗贴草是什么草、鱼腥草是不是我们常折耳根、折耳根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有的人很讨厌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3462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