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出神经主要有哪两种递质

努力奋斗的句子2023-05-07  20

递质: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也有少量的肾上腺素。

受体:也分为两类。

一、胆碱受体及效应

能选择性地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称胆碱受体。由于其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又可分为:

(一)毒蕈碱型胆碱受体(简称M受体) 能选择性与毒蕈碱结合的受体。主要分布在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官上。

(二)烟碱型胆碱受体(简称N受体) 能选择性 与烟碱结合的受体,可分为N1 受体N2 受体两种亚型。N1受体主要分布在植物神经节神经元细胞膜上,当其被激动时,可引起神经节兴奋,冲动沿节后纤维传递,可使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及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从而出现相应效应;N2受体主要分布在骨骼肌,当其激动时表现为骨骼肌收缩。

二、肾上腺素受体及效应

能选择性地与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称肾上腺素受体。

(一)a肾上腺素受体(简称a受体) 一般可分为a1及a2两个亚型。

(二)β肾上腺素受体(简称β受体) 可分为β1、β2及β3三个亚型。β受体主要分布在交感神经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

(三)多巴胺受体(简称DA受体) 能选择与DA结合的受体。

望采纳!

重要的神经递质和调质有:①乙酰胆碱。最早被鉴定的递质。脊椎动物骨

骼肌神经肌肉接头、某些低等动物如软体、环节和扁形动物等的运动肌接头等,都是以乙酰胆碱为兴奋性递质。脊椎动物副交感神经与效应器之间的递质也是乙酰胆

碱,但有的是兴奋性的(如在消化道),有的是抑制性的(如在心肌)。中国生理学家张锡钧和JH加德姆(1932)所开发的以蛙腹直肌标本定量测定乙酰

胆碱的方法,对乙酰胆碱的研究起了重要作用,至今仍有应用价值。②儿茶酚胺。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Ad)、肾上腺素(Ad)和多巴胺(DA)。交感神经节

细胞与效应器之间的接头是以去甲肾上腺素为递质。③5-羟色胺(5-HT)。5-羟色胺神经元主要集中在脑桥的中缝核群中,一般是抑制性的,但也有兴奋性

的。中国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在针刺镇痛中5-羟色胺起着重要作用。④氨基酸递质。被确定为递质的有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和甘氨酸(Gly)。

谷氨酸是甲壳类神经肌肉接头的递质。γ氨基丁酸首先是在螯虾螯肢开肌与抑制性神经纤维所形成的接头处发现的递质。后来证明γ-氨基丁酸也是中枢的抑制递

质。以甘氨酸为递质的突触主要分布在脊髓中,也是抑制性递质。⑤多肽类神经活性物质。近年来发现多种分子较小的肽具有神经活性,神经元中含有一些小肽,虽

然还不能肯定它们是递质。如在消化道中存在的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胆囊收缩素等都被证明也含于中枢神经元中

神经递质是神经系统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一,在神经细胞中必须有合成这种物质的原料与酶,并按照生理需求来合成,当酶活性被抑制或破坏,这种化学物质就很难合成。

二,合成后的这种物质储存的地方。

三,当神经冲动到来时,递质能由储存的地方放出来,并发挥相应的作用。

四,在递质发挥作用的地点,有能与递质相结合的特异性部位,这种特异性部位即为受体,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一把锁一样,因此每一种递质都有与之相结合的受体,并发挥特定的作用。

五,递质在发挥作用后能及时的被分解破坏清除。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2 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3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4 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5 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通常以毫克计6.药物: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7.毒物:为对动物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物质。

8.制剂:按《兽药典》或《兽药质量标准》将药物制成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称制剂。

9.剂型:将药物加工制成适用的、安全、稳定的及使用方便的一定形式称剂型。

10.处方:兽医根据畜禽等动物病情开写的药单,处方是有法律意义的文书,也是药房司药的依据。

11.药典:药品或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

12.药物消除:指药物在动物体内代谢(生物转化)和排泄。

13.首过作用: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由门静脉进入肝脏,受肝脏的作用,使吸收的药物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物减少,导致疗效下降或消失的现象。

14.生物转化:药物在动物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改变,也称为药物代谢。

15.药物作用:药物在机体内与机体细胞间的反应。

16.兴奋药: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该药物称兴奋药。

17.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的目的或达到预防、治疗疾病效果的作用。治疗作用效果不同有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之分。

18.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机体产生不适或有害之作用。

19.副作用:在用药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副作用为药物所固有,选择性作用低的表现。20 毒性反应:常常由于用量过大而引起,也有连续长期用药因药物积蓄中毒而发生的。

21.剂量:为用药数量,有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之分。临床的治疗量或常用量应在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的用药量。

22.配伍禁忌:指药物在体外配伍间直接发生物理性或化学性的变化,出现如沉淀、变色、潮解或失效,导致药物疗效降低或消失。

23.拮抗作用:两药配伍(联合用药)使药效小于各药单用的效应之和。

24.增强作用:又称协同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超过各药单用时的效应之总和,如磺胺类与增效剂甲氧苄啶(tmp)并用,其抗菌活力远远大于各药单用的效应之和的几倍或十几倍。

25.相加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为各药单用效应的总和,如青霉素与链霉素合用。

26.抗菌药:能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

27.抗菌谱: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体的范围。

28.抗菌活性: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其活性高低表示抗菌能力的大小。

29.耐药性:又称抗菌性,指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下降或消失。

30.交叉耐药性:在某一微生物对某种抗菌药产生耐药性后,有时对同类的其它抗菌药也产生耐药性,称为交叉耐药性。

31.最小抑菌浓度(mic):在体外试验中,指药物能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32.最小杀菌浓度(mbc):在体外试验时,药物能使活菌生长减少99%以上的最小浓度。

33.广谱抗菌药:是指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立克次氏体、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及某些原虫如阿米巴原虫、球虫等的多数病原体有抑制作用的抗菌药。

34.防腐消毒药:为防腐药及杀菌药之总称,防腐药为抑制病原体生长药;消毒药为杀灭病原体的药物,二者在使用浓度上有所差异,其化学本质无异之药物。

35.休药期:指食品动物从停止用药到许可屠宰或其产品如食用性动物组织、蛋、奶等产品许可上市的间隔时间。

36.继发作用:也称间接作用,为原发作用产生后所引起的作用。强心苷引起血循环加强所致的利尿作用。

37.对症治疗:为用药的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的临床症状,也称治标。如用解热镇痛药所消除机体发热之症状。

38.对因治疗:也称治本、用药的目的在于消除发病的原因,去除疾病的根源。如抗菌药物杀灭或抑制病原体。

39.药物残留:为动物在使用药物后蓄积或贮存在动物细胞、组织和器官内的药物或化学物的原形,或代谢产物等,直接影响可食用的组织器官的质量。

40.肝肠循环:有些药物由胆汁排出,进入肠道后经水解,或解离出药物在肠道内再吸收进入血循环,称为肝肠循环。肝肠循环的药物往往具有持效时间长的特点。41兴奋药: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药物。42 抑制药: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药物。43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效应。44 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物质。45 肝药酶:肝细胞的平滑内质网脂质中的微粒体酶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酶系统,称为“肝药酶”,影响药物的药效。46 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47 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48 首过(关)效应:又称第一关卡效应。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肝脏,有些药物在通过粘膜及肝脏时极易代谢灭活,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大部分被破坏,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49 耐受性:指药物连续多次应用于人体,其效应逐渐减弱,必须不断地增加用量才能达到原来的效应。50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51 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52 反跳现象:长时间使用某种药物治疗疾病,在症状基本控制或临床治愈后突然停药,由此造成的疾病逆转叫药物“反跳”现象。53 化学治疗:化学治疗是利用化学药物来治疗癌症。54 抗菌谱:系泛指一种或一类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所能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类、属、种范围。55 二重感染:又称重复感染,系指在一种感染的过程中又发生另一种微生物感染,通常由于使用抗菌药物所诱发。56 胆碱危象:即新斯的明过量危象,多在一时用药过量后发生,除上述呼吸困难等症状外,尚有乙酰胆碱蓄积过多症状:包括毒碱样中毒症状(呕吐、腹痛、腹泻、瞳孔缩小、多汗、流涎、气管分泌物增多、心率变慢等),烟碱样中毒症状(肌肉震颤、痉挛和紧缩感等)以及中枢神经症状(焦虑、失眠、精神错乱、意识不清、描搐、昏迷等)。57 水杨酸反应:水杨酸样反应:系指水杨酸纳和乙酰水杨酸等引起的反应,当大剂量应用该类药物时,可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听减退,重者出现精神错乱,皮疹,出血等症状,称为水杨酸样反应58 首剂现象:又称首剂综合征或首剂现象,系指一些病人在初服某种药物时,由于肌体对药物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不可耐受的强烈反应。59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CCNSA):指对处于细胞增殖周期中的各期(G1、S、G2、M)或是休止期的细胞(C0期)均具有杀灭作用的药物。它们大多能与细胞中的DNA结合,阻断其复制。从而表现其杀伤细胞的作用。60 细胞周期特异性生物(CCSA):仅对恶性肿瘤细胞增殖周期中某一期细胞有杀灭作用的药物。61 完全激动剂:有很大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产生最大效应。62 部分激动剂: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但是内在活性低,与受体结合之后只能产生较弱的效应。63 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Na+、K+)以细胞膜特异载体蛋白携带下,通过细胞膜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的跨膜转运称为主动转运。主动转运的特点是:必须借助于载体、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并需要能量。64 被动转运: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两种形式。 (1)单纯扩散:指小分子脂溶性物质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2)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移动的过程。65 一级动力学消除: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消除某恒定比例的药量。66 零级动力学消除:单位时间内消除向等量的药物,也称衡量消除动力学。67 房室模型:药物可按其在血浆消除的速率分成一室模型或二室模型的药物。

(1)一室模型:是假定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在体内的分布是瞬即均衡的。

(2)二室模型:是假定身体由一个中央室和一个周边室相连接的模型,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中央室的分布是瞬即均衡的,但进入周边室则有一个分布过程,须经一定时间才能同中央室保持均衡。68药物的选择作用:药物进入机体后并非对所有的组织脏器都产生作用,在一定剂量时只对少数组织和器官产生明显的作用

1、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单胺类或乙酰胆碱类物质。还有其他种类的物质,如脑内神经递质分为四类,即生物原胺类、氨基酸类、肽类、其它类。但中学阶段生物中,神经元间的神经递质是指乙酰胆碱类物质。

2、重要的神经递质和调质有:

(1)乙酰胆碱。最早被鉴定的递质。脊椎动物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黑质就被称为“神经递质”。

(2)儿茶酚胺。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和多巴胺(DA)。交感神经节细胞与效应器之间的接头是以去甲肾上腺素为递质。

(3) 5-羟色胺(5HT)。 5羟色胺神经元主要集中在脑桥的中缝核群中,一般是抑制性的,但也有兴奋性的。中国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在针刺镇痛中5羟色胺起着重要作用。

(4)氨基酸递质。被确定为递质的有谷氨酸、y氨基丁酸和甘氨酸,谷氨酸是甲亮类神经肌肉接头的递质,

(5)多肽类神经活性物质。发现多种分子较小的肽具有神经活性,神经元中含有一些小肽,虽然还不能肯定它们是递质。如在消化道中存在的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胆囊收缩素等都被证明也含于中枢神经元中。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神经递质的作用过程 4 神经递质的分类 5 常见的神经递质 1 拼音

shén jīng dì zhì

2 英文参考

neurotran itter

神经递质,有时简称“递质”,是在神经元、肌细胞或感受器间的化学突触中充当信使作用的特殊分子。神经递质在神经、肌肉和感觉系统的各个角落都有分布,是动物的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一环。神经递质大都是分子量较小的简单分子,包括胆堿类、单胺类、氨基酸类和多肽类等30多种物质。根据功能可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

3 神经递质的作用过程

突触前神经元负责合成神经递质,并将其包裹在突触小泡内,在神经元发生冲动时,突触小泡通过胞吐作用,将其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通过扩散作用神经递质分子抵达突触后膜,并与其上的一系列受体通道结合,起到改变通道蛋白构相、激活第二信使系统等作用,进而导致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或代谢等变化。

神经递质可看作是神经元的输出工具。每一个神经元只带有一种神经递质。

同一种递质对不同的受体可能产生不同的作用。

4 神经递质的分类

神经递质按照作用后果可分为离子型(Ionotropic)和代谢型(Metabotropic)两类。其中离子型受体按照电位变化可分为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类。

5 常见的神经递质

最常见的神经递质是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堿。

在化学突触传递中担当信使的特定化学物质,简称递质。递质是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递质——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上的受体,将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产生突触后电位)。

递质是一种传送兴奋或抑制兴奋的物质

神经递质主要以旁分泌方式传递信号,因此速度快、准确性高。在神经元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当一个神经元受到来自环境或其他神经元的信号刺激时,储存在突触前囊泡内的递质可向突触间隙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将递质信号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扩展资料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如肌肉细胞、腺体细胞等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根据神经递质的化学组成特点,主要有胆碱类(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单胺类(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羟色胺)、氨基酸类(兴奋性递质如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抑制性递质如γ氨基丁酸、甘氨酸和牛磺酸)和神经肽类等。

作为神经递质应具备以下条件:

①在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能合成递质的物质及酶系统;

②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内,不被胞浆内其他酶所破坏,在神经冲动到达时,能被释放进入突触间隙;

③递质通过突触间隙,能够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殊受体,产生突触后电位;

④递质能迅速失活;

⑤能人工地把该物质直接作用于突触后膜,产生与突触前膜释放该递质相同的生理效应;

⑥其作用能被特异性药物阻断或加强。

以上就是关于传出神经主要有哪两种递质全部的内容,包括:传出神经主要有哪两种递质、神经递质哪些作用是什么、神经递质是怎么分泌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3395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