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庄子的差别

公共安全事件2023-05-07  18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的差异

不同处:

一、人格型态不同 

老子比较深沉而坚实

庄子则比较豁达而透脱。

天下篇称老子为「博太真人」

庄子则近似天下篇所说的「天人」。

二、思想表达的方式不同 

老子的表达,比较有层次、有次序,运用西方哲学的方法,不难把老子连贯成一个井然有序的系统。

庄子的思想却不直用同样的方法处理,因为他的思想,有时像蓝天的浮云,轻盈忽,有时大海的水,汪洋恣肆,有时间直是一团混沌,大时又显得清无比。他的思想不是任何系统式的框架所能束缚得了的。他的思想极具吸引力,但要真正了解他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境界不同 

老子的思想是采取分解的式,遂使他无法达到游心于万化的浑一境界。

庄子反对一切的对待形式,因此在他精神世界里,没有精粗、常变之分,没有内外、本末之辨,他唯是「与天下一」、「与天为徒」,「精神回达并流,无所不极。」

四、应世态度 

老子的应世思想,既讲应世,那就表示对人际关系仍相当重视。

庄子对人际关系很少兴趣,他对人世间的态度是抱着不得已的心情,他强调「独志」、「自化」是一个颇为彻底的个人主义者。

五、返璞归真 

老庄都主张返璞归真,老子是基于他对横暴权力的深透了解,激起他对权力斗争的极端厌恶。

庄子的返璞归真,是基于他对生命本身的酷爱,反对传统的习俗、制度。

老子作品:《道德经》,主要思想是“道”的思想;“无为而治”;辩证法。

庄子作品:《庄子》,主要思想是“效法自然”。

(2014·十堰)“无为而治”观点体现老子的思想主张。

老子与庄子的区别有:

1、思想不一样:老子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2、作品不一样:老子的代表作是《道德经》(又称《老子》),庄子的代表作则是《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3、时间不一样:老子是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胡适曾推测老子生于周灵王初年,当公元前570年)。庄子是东周战国中期的人物。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庄子

百度百科-老子

我认为庄子和老子的思想有相同也有不同,主要区别如下:

老子的思想主要是“无为”加“自然”,其具体做法就是不主动去强行改变,一切顺应自然,时机到了然后“顺势而为”自然而然就可以成功,就如同水一样,它们每时每刻都是向着低洼处流动,这就是顺应自然,虽然看起来很柔弱,但是时机一道到立刻就有了“无所能挡”的威力,正如“虚而不屈,动之欲出,多言数穷,不若守中”。时机没到就安静的呆着不要乱动,时机一到自然而然就可以顺势而为解决问题。庄子有点虚幻的飘渺主义了,如他的作品《逍遥游》,此外我感觉庄子的思想有:“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的意思,比如庄子和惠子关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辩论,你不是鱼儿,你怎么知道鱼儿在水中一定快乐呢,有点“实践出真知”那种感觉了。此外他的理论相对比较积极,比如的名言还有“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就是鄙视一些人目光短浅,再比如《逍遥游》中鹏鸟和麻雀的对话,随风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鹏鸟竟然被小小的麻雀鄙视了,这里我认为庄子也是想表达自己想要“一飞冲天”,但是无奈边上都是一群“无知且快乐的”俗人。这个我感觉和老子的“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相对积极一点。至于他们的相同点我认为都有事物要分为“正反两面”看待,比如庄子“梦蝶”醒来后想着“到底是蝴蝶梦中梦见了我,还是我梦中梦见了蝴蝶”这里不管人做梦还是蝴蝶做梦都说的通,老子的“有无相生,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也是注重于表达事物都有两面性,不可能只有你“喜爱”的那一面。

这两位都是道家代表人物,他们的学说浩如烟海,每个人从中吸取的可能都不一样,所以很难说清。以上个人理解,供你参考。

1、保全自己方法不同。

道家的第一阶段是杨朱,通过“隐”,逃离人世,遁迹山林来保全自己。老子道家第二阶段,通过“道”,也就是宇宙事物变化的规律,让事情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来保全自己。庄子是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从“齐生死,一物我”的高度来看生死,超越现实的世界。

2、老子假无为,庄子真无为

老子思想的核心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但是老子关心政治,总是为统治者出谋划策,“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是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的目的,老子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通过“不争”达到“挣的目的”,老子思想中有权谋是不争的事实。

庄子是真正的无为。庄子看透成败,看透名利,他不是假清高,而是透彻。庄子主张“逍遥游”,人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的价值在于自由,这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所以说庄子是真无为。

3、老子寡情权谋,庄子善感人生。

老子的思想冰冷理智,显得不近人情。“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和圣人都不把万物和百姓当做一回事,体现了老子的寡情。

老子思想中充满权谋思想,为统治者出谋划策“”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这里的圣人指统治者),“治大国若烹小鲜”,“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等等,老子的思想有着权谋,甚至是阴谋论,这是不争的事实。

庄子的思想感性得多,《庄子》可谓是杰出的文学作品,“庄周梦蝶”就是充满着人生哲理的小故事。庄子看似无情,实际最有情。

庄子思想的核心是“逍遥游”,人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最的价值在于自由。庄子也是这样过自己的一生,他把个人自由,个人生命看得高于一切,人生自由才是庄子哲学所关注的。

相同处:

庄子思想是从老子思想发展而来,他把老子的道发展成主观唯心主义,把朴素的辩证法发展成为相对主义老子、庄子思想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超越人生伦理价值层次,不重视现实人生善恶的区别。他们探讨的是人生最根本的存在价值问题,也就是生死价值的问题。

他们凭着自己真实的人生体验,描述了人生存在客观而永恒的依据:道,所以,人们称他们为道家。

扩展资料:

老子的养生启迪:

1、遵道循德

道和德,既是构成老子博大深远哲学体系的本源和基石,也是贯穿其整个思想体系的脉络和主线。因此,要全面深入地理解其养生观点,首先,我们就必须要弄清道与德的含义与关系。

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身养性、完善人格的基本方法;德也不是通常说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应该必备的为人处世的方法。两者之间呈现一种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德是道的基础,道是德的升华。

没有坚实的德做基础,对个体而言,别说齐家治国,就连平时的为人处世,也都难以进行。而反过来,有道之人,无疑又为德的形成创造出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很容易让个体在拥有宁静心境、超脱人生的同时,修身养性、成已达人,最终实现理想人格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老子的众多养生观点,都是建立在道与德的前提和基础之上的。

2、无为而养

无为之说,是老子哲学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命题。尤其是针对阶级来说,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见解。“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爱国治民,能无为乎。”“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说的都是统治阶级在治国理政方面,要遵循天道,顺从自然,从而以逸待劳,达到无为而治、天下太平的效果。而引申到养生方面,我们便不难得出无为而养的启发。本来人生在世,无论是谁,都要面临生老病死的自然之道。

因此,在身体的保养方面,只要按照规律,顺其自然,就能达到目的,完全没有必要去过分为之。所以,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必要过分刻意地相信和追求所谓的保健之术。而应该吃则吃,该喝则喝,该工作时工作,该休息时休息,这样才能在无为而养之中,实现健康长寿的目标。

3、虚静守中

老子在论及芸芸众生如何认知自然、面对社会时,直言不讳地道出,其实,无论天地还是圣人,对个体而言,并没有什么仁爱之心,而只是像对待动物一样让大家自生自灭。

进而借用风箱的比喻明确指出:“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意思是说,天地之间,岂不像风箱一样,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所以,做人也要像风箱那样,保持虚静守中的状态。这不仅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当我们在生活中,面对纷扰复杂的人和事时,能够始终保持一种清静无为,淡然恬静的良好心态,那么,我们将会成为生活的智者,就永远不会有什么想不开的事,过不去的坎。其实,生活中,很多时候与自己过不去的,并不是别人,恰好是自己。

为此,我们要时刻注意调整心态,在恬淡从容之中知足常乐,拥有健康。

4、少言多行

老子在其论述当中曾反复强调少言多行的道理。“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说的是圣人治理国家,并不过多的发号令。赢得人们的亲近赞誉。“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不言胜有言,其实,在好多时候,我们所需要的,更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特殊效果。至于“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等这些经典之语的道理,更显不言自名,很容易理解。

联系到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喜欢夸夸其谈者,虽然花言巧语说得天花乱坠,可话说多了,难免又会出现差错和纰漏,结果往往又会言不由衷、适得其反。因此,对一个真正有涵养者来说,始终会做到谨言慎行、少说多做。

这样,既能修身养性,也能便于人际交往,从而对非常有利于个体的健康与发展。

5、低调内敛

在自己的著作当中,老子曾不厌其烦地告诉大家,在为人处事方面,一定要做到低调内敛。如果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从正面强调低调的重要性。

那么,“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从反面警示人们不能自高自满、自以为是。

“功成身退天之道”;“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可见,为人低调内敛的重要性。

老子还借海纳百川的道理来形容低调内敛的重要性;“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甚至还不忘把低调内敛同人的生死联系起来:“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而在现实中,也只有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庄子

百度百科-老子

人民网-老子的养生启迪

一、老子庄子思想的不同点

1、道和人的关系

观点表明尽管人无法与天、地 、道相比,却有别于万物,具有万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庄子的思想却彰显人与万物的一致性,将人等同于物。人没有任何特殊性,与天地万物具有相同的起源和地位。

2、处世哲学方面

老子和庄子虽然都推崇道,在自然观、天道观方面有其共同点。然而两人对道延伸出的不同的处世之道却相去甚远。主张顺应自然规律来治理国家。同时老子强调要循着道法自然,推崇不争、谦和。而庄子提倡齐物论,在庄子的视界中,世间的一切差异都是相对的。

3、老子与庄子不同的精神渴望

道家的“道境”就是自由之境,老子庄子的道之于无的意识是最高的自由意识,将无视为道的根本特征正是出于对自由的追求。从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思想出发,可知道倒可以自由地化生万物。

因此生命与道合一,这就是老子庄子所认为的生命最高境界--自由之境。但老子与庄子对这种境界的理解有些差异。老子的道是指纯真质朴本性的实现;而庄子的所认为的则是高度的、绝对的自由。因此老子的生命哲学具有极强的现实性。而庄子更高地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和超脱。

二、老子与庄子思想相同点

1、老子庄子的朴素的自然人性论

道是老子和庄子生命哲学的逻辑前提,也是生命追求的最高价值,与道融合即是生命最高价值的实现。在老庄思想中,道即是自然,生命对道的追求就是对自然的崇尚。对自然人性的破坏性越大,离人的自然本性越远。

通过对老子庄子思想的比较可以看出,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具有许多相同之处,其中“道”是老子庄子哲学的根据和基础。他们都认为生命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道。但同时老子与庄子的哲学也具有不容忽视的差异性,所以不能将老子庄子等同起来。

2、“有生于无”是老子与庄子思想的核心

“道” 是天地万物的法则。老子主张万物由道而生,只有顺其自然才是生存法则。老子的无为说法实际上是对人类在自然界所处的地位提出的一种质疑,是一种对人的行为方式的批判。道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万物的总根源,是因为道的“无为”。

庄子在与老子不同的思路下得出了与老子相似的“有生于无”的结论。但老子的道旨在强调道的无形,庄子的道是说“有”都是从没有、存在都是从不存在那里演化来的。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积极入世,庄子也主张无为而治,但消极避世 老子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他认识到一切实物都有矛盾的对立面,而且会互相转化;所以说:"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是朴素的辨证观点.他也认识到"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因而痛斥残酷的剥削者为"盗夸".更认识到人民在英勇斗争中的力量和牺牲精神,"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但他的政治理想却是倒退"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乌托邦,反映了一部分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无可奈何的消极幻想。庄子基本上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是其宇宙观和认识论。庄子没有专论宇宙观的文章,只在《大宗师》和《齐物论》两篇中涉及到。在《大宗师》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大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无论什么事都要遵循本源。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而在权术上,老子主张物极必反。”

老子和庄子在道论的许多方面都是相同的,但是在结论上,在社会观和政治归结方面,老庄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庄子认为生死齐一,无就是有,有就是无,实则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其意常超出生死有无之上。及其末流,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故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因而有与世同波、安时处顺一说,老子认为天道无为,实则无为无不为并重。《道德经》上下两篇,一曰道,一曰德,德者得也,两篇中一半篇幅是在讨论"得"。"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老子·二章》),用心乃在不去。庄子在社会观方面,只是一种消极的处世哲学,所谓"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恢恢乎其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其精义为艺术论。老子在社会观方面是一种独特的治世哲学,所谓"反者道之动","负阴而抱阳,知雄而守雌","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四十章、二十八章、四十三章。),其精义合于兵法。《庄子·知北游》:"光耀曰:'予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及为无有矣,何以至此哉!'"对于绝对知识的追求如同飞蛾扑火,有一去不复返之势,在抽象思辨的本体论方面长足进取,一贯到底。而老子在本质上则是致用的。老子说:"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行文常以圣人称,如侯王之说策。致用治世和消极处世,这是老子和庄子的最大差别,也是老子所以能先于儒墨诸家而与秦及汉初的政治成功地结合在一起的原因。

早期道家学说在社会政治实践上共有三条出路。其一是老子的"无为而治"。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在战国汉初又称为"君人南面之术"、"黄老道德之术"。汉初,儒学也称为"儒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与儒学同被视为一种政治策略,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政治概念。其二是庄子的齐生死和归根,认为人生的意义是被动的,生如得死如丧,因此要安时处顺。这基本上是指人的生命价值而言,是一种人生观,而不涉及社会政治因素。其三是庄子的随波逐流,要求人要因俗、因众,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一种消极处世的社会观。此外,在秦汉以后又有道教和方士,在人生和社会实践上主张养生、长生,有符录、内外丹等方法流派,但都已不是早期道家的本意。

在道教和方士的人生社会实践中,又以养生和长生最为原始。司马谈《六家要指》也说道家"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弊,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后世因而有道家惜命一说。但庄子已明说:"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形养之人,""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老子也说:"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认为抽象道论中的道超出形体的生死之上,抽象道论上的意义大于生物和生理上的意义。《南齐书·高逸传》载《正二教论》说:"佛明其宗,老全其生,守生者蔽,明宗者通。今道教谓长生不死,名补天正,大乖老之本义。"钱钟书《谈艺录》说:"然释氏末流亦言天堂地狱,修福而不修慧,以较道家末流之言不死飞升,养生而不达生,宜如同浴者不得相讥裸裎。"罗大经《鹤林玉露》引老子大患有身、庄子姬艾之泣、髑髅之对,以证道释一致不悖说:"而方士炼丹形解,适与老庄背道而驰。"并以欧阳修"道家贪生,佛家畏死"之言为非。钱钟书、罗大经等人的见解都是很正确的。

早期道家哲学在道论包括认识论、古代物理学和形而上学本体论方面基本一致,但是在人生体验和社会政治实践的出路上却存在较大的分歧。何以如此,原因即在于不同的实践主张引申自道论的不同层次。

道家在逻辑思维形式上有"相反相成"和"大象无形"两种高低不同的层次。相反相成是两个相反相成的概念互相对立,比如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等。大象无形是绝对的独立自存的概念,具有最大范围的内涵和外延,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相对称的概念与之对应,没有任何概念与之相参照,以致于这个概念本身也无名无形。这个概念比如称作"大方"、"大器"、"大音"、"大象"、"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辩"等等。老子再三论述的"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中的"翕"与"张","弱"与"强","废"与"兴","夺"与"与",和"曲则全,枉则正"中的"曲"与"全","枉"与"正","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中的"柔"与"坚"等等,都是属于相反相成的层次中的成对的概念。老子在哲学本体论上虽然有道论的形而上学的成就,但是在政治观和社会观上,却很大程度地引申于较低的相反相成的层次。所以司马谈、司马迁都是一面说老子的道论最难理解,一面又评价老子的政治主张最为简易可行。司马谈《六家要指》说:道家"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老子"著书称微妙难识"。又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原因即在于此。

庄子主张"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所可用乃为予大用",庄子的人生追求是要求与"大象无形"的绝对概念相一致。老子多言阴阳,庄子多言有无。阴阳是相互对应的一对概念,二者互为消长。有和无不仅是相互对应,而且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二者异名同实,各自代表着抽象思辨中的不同环节。阴阳是宇宙构成的概念,有无是哲学本体论的概念。老子注重阴阳对立概念的倚伏变化,其结果自然是要倾向为一种人道实践的策略方术。而庄子执着于本体论上的一贯追求,其结果也只有以牺性人的独立人格和人生实践为代价。《庄子·天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人之于道,如同器物之于大冶造化,须怀着十分的恭敬,谨慎郑重,决不可以任意。

老子和庄子虽然有极为相同的道论、认识论和逻辑推理,虽然同为早期道家的哲学大师,但是在社会实践方面,却有着不同层次的引申,有着方向相反的哲学目的和社会观。老、庄虽同为道家大师巨匠,但如从人道和政治实践的角度予以划分衡量,二人却要属于不同的文化模式和思想体系。老子与早期儒家以及其他先秦诸子趋向一致,而庄子则独立于诸子百家之外。

以上就是关于老子和庄子的差别全部的内容,包括:老子和庄子的差别、庄子和老子的思想有哪些异同点、老子与庄子的区别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3351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