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阴阳学说中,“后半夜为阴中之阳”该怎么理解

在阴阳学说中,“后半夜为阴中之阳”该怎么理解,第1张

“后半夜为阴中之阳”的解释:

1、众所周知子时即半夜十二点就是阴之极盛,而过了子时也就是阴极而转阳的情况。

2、就像太极图画的黑色的阴在过了坎位之后就不断减少,而白色的阳则多了起来。也就是“后半夜为阴中之阳”的概念简化图。

关于《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

二、基本概念

任何事物均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

我们把对于人体具有推进、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归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归于阴,阴阳是相互关联的一种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互根互用的阴阳两个方面。

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学说认为: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系辞》。道:指“道理”、“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纳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三、相关特性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外延的、主动的、刚性的、方的、山南水北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内收的、被动的、柔性的、圆的、山北水南都属于“阴”。

1、相关性

阴阳的相关性指用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它应该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的,即在相关的基础上的。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不宜分阴阳。如:以天而言,则昼为阳,夜为阴。

2、普遍性

阴阳的普遍性指凡属于相关的事物或现象,都可以用阴阳对其各自的属性加以概括分析。如:水与火、动与静。

3、相对性

阴阳的相对性指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如:中原十月份的气候较之七月份的炎夏,属阴;但较之十二月份的严冬,又属阳。

4、可分性

阴阳的可分性指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如:以天而言,昼为阳,夜为阴;白昼又可再分,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黑夜亦可再分,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按脾属至阴,当为脾属达阴之意,即到达阴分之部位。其理由有二:一则从文字解,按(宋本玉篇》“至,达也”,即到达之意;二则从医理解,(内经)中又有将长夏称为至阴的记载,如《素问·痹论)日: “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而按五脏应五时,脾应长夏,而长夏是时令之气由春夏之阳转入秋冬之阴的季节,即由阳达阴之时,故将脾亦称至阴,而其含义即为到达阴分之意。若以阴阳理论阐释人体,则人体各种气机的运行,无外阴阳之气的交替转换、出入升降,而至阴承于将尽之阳气,启于将生之阴气,能承阳启阴,故可立枢转气机之功。这种转枢功能,仅就(内经》所载,便包括对五脏气机的转枢和营卫之气的转枢。

从子时到午时,天越来越亮,温度越来越高,是阳。

后夜是阳中之阴,上午是阳中之阳。

从午时到子时,天越来越暗,温度越来越低,是阴。

下午是阴中之阳,前夜是阴中之阴。

同理,从冬至到夏至为阳,从夏至到冬至为阴。

春夏为阳,春为阳中之阴,夏为阳中之阳。

秋冬为阴,秋为阴中之阳,冬为阴中之阴。

五脏六腑来讲,五脏位置固定为阴,六腑消化排泄运动为阳五脏再分,心肺居上为阳,脾肝肾居下为阴阴阳之中再分阴阳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阴中之阴,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脾为阴中之至阴

小肠

大肠

膀胱

三焦为孤腑,没有实质的脏器,不归属五行中医上常把三焦和心包作为表里之说

五腑再所对应的腑成表里关系

以上就是关于在阴阳学说中,“后半夜为阴中之阳”该怎么理解全部的内容,包括:在阴阳学说中,“后半夜为阴中之阳”该怎么理解、心为火脏,主神明,通于夏气,属阳中之阳。脾通于长夏,为何属阴中至阴,而甚于通于冬气的肾脏、上午:“阴中之阳”还是“阳中之阴”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3252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