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怎样去世的急!

开发三味2023-05-07  36

1965年前的8月23日,老舍先生投太平湖自尽

附:傅光明:

我被历史搞糊涂了

傅光明对于“老舍之死”的研究始于10年以前,他尽可能地遍访了当年的当事人,两年以前写出了一本研究综论《太平湖的记忆—老舍之死》,今天的同名DVD光盘,是这一研究过程中实地、实人采访的影音版本。

谈到这些年的研究体会,傅光明语气怅惘地说:“老舍先生倏忽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连骨灰都没有留下。我们都知道他在死前经受了突然的暴力和侮辱。紧接着,便在太平湖发现了尸体。但这位自称‘写家’和‘文牛’的人,竟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没有人知道这位曾在小说中多次为善良人物安排投水自杀结局的老人,在死前经历了心灵和肉体怎样巨大的双重苦痛。在奔波访问后,我却越来越发现,我们其实只能无限近地接近历史,却根本无法还原历史的本真。”

傅光明说,通过采访过的数十人,他几乎可以得到数十种版本对当年情景的描绘,“几乎每一位口述者对几十年前的这‘实人实事’的叙述都不尽相同”,于是他被历史搞糊涂了!在《太平湖的记忆》中,老舍之死没有确定的答案,甚至不能够根据所谓逻辑,推导出所谓的历史真实。

舒乙:

他走前问过家里还有钱用吗?

舒乙先生今天谈到老舍之死的言语是无奈的。“我和我妈妈是当年事情最重要的当事人了—我是收尸人,妈妈是埋葬人。妈妈说,老舍受到拳脚和侮辱的当天晚上回到家,他们俩说过好一阵子话,之后两个人相背而睡,其实都是一夜无眠。第二天,老舍就走了不归路。妈妈说,老舍的走没有什么迹象,一向不管钱的他,只是在那天晚上曾经问过家里还有钱吗?够不够孩子们一时之用?第二天早上,他让妈妈去正常上班,之后只和一个人说了一句话—有如《茶馆》里一样的情景,他叫过自己当时只有三岁的小孙女,弯下腰,用很慢的语速说:‘跟爷爷说再—见!’那天,是我一个人赶去收的遗体,我记得很清楚,骄阳似火的8月天,傍晚天突然下起了毛毛雨……”

在舒乙的眼里,与“文革”中许多类似事件一样,老舍之死是一部“独角戏”,因此事隔多年,同一个情景出现多种样式的回忆情景,应该不意外。人们按照自己的想象和主观意愿重新组合、过滤了历史,“这是社会的、人性的原因造成的,因此这类事情,没有答案的本身就是答案。”

持久的思想文化价值

《太平湖的记忆——老舍之死》的书和光盘中,有这样的文字:“在1966年8月的一天,人们在北京的太平湖发现了一个老者的尸体。他被静静地打捞上来,并在当天火化,然而他的名字却没有随同那疲惫瘦弱的身体一起消失。相反,许多年以后,每逢这位老人的诞辰纪念日,人们都要将不朽的光环献给他。他的谜一样的‘非正常死亡’,早已在不经意间成为历史传说的一部分……我们无意还原历史,只是想把老舍在生命最后时刻的种种境遇,连同后人的思索一起,悬挂在历史的挂钩上,以活的记忆来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信仰基督教,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由于受到文革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老舍之死,给人们留下种种话题。在我看来,老舍之死,主要基于三点精神心理原因,即大屈辱、大痛悔、大悲愤。屈辱感,来自外在政治强权十七年来之凌辱;痛悔感,来自对内在性格十七年来之自贱自辱的悔恨;悲愤感,来自对屈辱和痛悔交加而生的悲哀和愤怒之情。这种精神心理,是人生的失败感,掺杂着强烈的羞愧和丢脸之感,这是一种悔悟。倘若他始终坚持人格尊严,不追随强权势力,虽有外力加辱,尚有内心人格做自己的骄傲和生命的支柱,仅仅外力不足使他自杀;倘若他真诚相信并跟随强权,虽有一时外力,因为他真信那套,亦大抵不会自杀;唯有软弱、敷衍、放弃自尊、明知邪恶却俯首追随,一旦外力来到,大辱加身,才会使他痛悔自辱自误,外无尊严内无元气,生命只剩下一个空躯壳,必然内心崩溃、精神解体。这种内心精神崩溃和丧失人格尊严,往往是知识分子死亡或自杀的最大原因。

欲解老舍自杀时的心态,亦需细读他的作品。他的多部小说,探讨过生命的意义,揭示过国民的性格弱点,描写过许多人物走向自杀的心理,值得读者玩味。

老舍是一位很有思想、富于文化深思精神的作家。他在作品中艺术地思考中国人的生活、习气、性格及其文化问题。从第一部小说《老张的哲学》到《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贯串他对中国人的性格与文化问题持续不懈的反思。最后,他以决然的自杀,为这种文化反思做出他的愤慨回答。

1965年前的8月23日,老舍先生投太平湖自尽

附:傅光明:

我被历史搞糊涂了

傅光明对于“老舍之死”的研究始于10年以前,他尽可能地遍访了当年的当事人,两年以前写出了一本研究综论《太平湖的记忆—老舍之死》,今天的同名DVD光盘,是这一研究过程中实地、实人采访的影音版本。

谈到这些年的研究体会,傅光明语气怅惘地说:“老舍先生倏忽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连骨灰都没有留下。我们都知道他在死前经受了突然的暴力和侮辱。紧接着,便在太平湖发现了尸体。但这位自称‘写家’和‘文牛’的人,竟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没有人知道这位曾在小说中多次为善良人物安排投水自杀结局的老人,在死前经历了心灵和肉体怎样巨大的双重苦痛。在奔波访问后,我却越来越发现,我们其实只能无限近地接近历史,却根本无法还原历史的本真。”

傅光明说,通过采访过的数十人,他几乎可以得到数十种版本对当年情景的描绘,“几乎每一位口述者对几十年前的这‘实人实事’的叙述都不尽相同”,于是他被历史搞糊涂了!在《太平湖的记忆》中,老舍之死没有确定的答案,甚至不能够根据所谓逻辑,推导出所谓的历史真实。

舒乙:

他走前问过家里还有钱用吗?

舒乙先生今天谈到老舍之死的言语是无奈的。“我和我妈妈是当年事情最重要的当事人了—我是收尸人,妈妈是埋葬人。妈妈说,老舍受到拳脚和侮辱的当天晚上回到家,他们俩说过好一阵子话,之后两个人相背而睡,其实都是一夜无眠。第二天,老舍就走了不归路。妈妈说,老舍的走没有什么迹象,一向不管钱的他,只是在那天晚上曾经问过家里还有钱吗?够不够孩子们一时之用?第二天早上,他让妈妈去正常上班,之后只和一个人说了一句话—有如《茶馆》里一样的情景,他叫过自己当时只有三岁的小孙女,弯下腰,用很慢的语速说:‘跟爷爷说再—见!’那天,是我一个人赶去收的遗体,我记得很清楚,骄阳似火的8月天,傍晚天突然下起了毛毛雨……”

在舒乙的眼里,与“文革”中许多类似事件一样,老舍之死是一部“独角戏”,因此事隔多年,同一个情景出现多种样式的回忆情景,应该不意外。人们按照自己的想象和主观意愿重新组合、过滤了历史,“这是社会的、人性的原因造成的,因此这类事情,没有答案的本身就是答案。”

持久的思想文化价值

《太平湖的记忆——老舍之死》的书和光盘中,有这样的文字:“在1966年8月的一天,人们在北京的太平湖发现了一个老者的尸体。他被静静地打捞上来,并在当天火化,然而他的名字却没有随同那疲惫瘦弱的身体一起消失。相反,许多年以后,每逢这位老人的诞辰纪念日,人们都要将不朽的光环献给他。他的谜一样的‘非正常死亡’,早已在不经意间成为历史传说的一部分……我们无意还原历史,只是想把老舍在生命最后时刻的种种境遇,连同后人的思索一起,悬挂在历史的挂钩上,以活的记忆来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

参考资料:

>

以上就是关于老舍怎样去世的急!全部的内容,包括:老舍怎样去世的急!、老舍是哪年死的、老舍为什么要自杀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3121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