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没有
需要经过禅让才算正规篡位,皇室内部不公开化的继承斗争不能完全算
王莽篡西汉
曹丕篡东汉
司马炎篡魏
东晋赵王伦篡惠帝,后被推翻
刘裕篡东晋
南朝萧道成篡宋
南朝萧衍篡齐
南朝陈霸先篡梁
北朝高澄篡伪东魏
北朝宇文泰篡伪西魏
北朝杨坚篡伪周
李渊篡隋
王世充篡隋
朱温篡唐
石敬唐篡后唐
郭威篡后汉
赵匡胤篡后周
之后就没有禅让事情发生了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因国君姓李,故又称李唐。唐王李渊于618年逼隋恭帝禅位,取代隋朝,国号为唐(自称大唐[2]),建立了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京城(后称西京、中京、上都),作为首都,后又设洛阳为东都(后称东京),太原为北都(后称北京),作为陪都,与长安合称“三都”,之后又陆续建立了一些陪都如成都、凤翔、江陵等,但很快取消,在其鼎盛时的7世纪,中亚的绿洲地带也受唐支配。690年,武则天代唐并建国号为周,迁都神都(洛阳),史称武周,一直到705年,唐中宗复辟称帝,才恢复唐朝,把首都迁回长安。唐朝的国力在开元末年达到顶峰,天宝末年后开始走下坡路,尤其是发生于天宝十四载(755年12月16日)的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的分水岭,其后,唐朝走向衰落,唐末民变后帝国中央政府实际权力被梁王朱全忠控制,首都迁往洛阳,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禅位,唐朝遂亡,被朱全忠所建立的新王朝—后梁所取代,开始了五代十国时期。唐朝共存在了274年,传位21代。
李渊开国
贞观之治
永徽之治与武周代唐
韦后专权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藩镇宦官
永贞元和
甘露之变
大中之治
唐朝灭亡
唐高祖和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李渊隋大业年间,由于隋炀帝政治改革的措施过早实施和三征高句丽失败造成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民变在各地兴起不止[4]。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造反,十一月攻下隋京大兴城,拥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隋恭帝。遥尊炀帝为太上皇。
李渊的母亲是北周明帝皇后的妹妹、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姐,故在历朝受重用。李渊祖父李虎随北周建立者宇文泰入关中,西魏时,赐姓大野氏,官至太尉,与李弼等八人助周代魏有功,皆为柱国,号“八柱国家”。北周孝闵帝受禅后,虎已经去世,故追封唐国公,父亲李昞袭封唐国公,李渊十岁不到已经袭唐国公爵。隋炀帝时,李渊受隋炀帝信任并重用,李渊在大业十二年(616年)被派为太原留守。 他见天下大乱,故起兵反隋(一说被李世民,刘文静,裴寂合谋)。他联合突厥攻入大兴城(长安)后,拥杨侑为隋恭帝,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大业十四年(618年)五月,李渊篡隋,自己称帝,国号唐,是为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大兴城,并改名为长安。封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嫡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嫡三子李元霸早夭、嫡四子李元吉为齐王。 唐朝建立后,李渊派李建成、李世民、平阳公主等子女一一征讨四方,剿灭各方群雄。 在扫平群雄后,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起冲突,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李渊见状于是宣布退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
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后,励精图治,纳谏如流,使得唐朝国运蒸蒸日上,唐太宗成为一代有为之君。
对外方面,太宗时期将原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纳入版图,唐朝西北方的诸民族专称李世民为天可汗。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派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通婚,稳定了唐蕃两国的关系。
在内政方面,唐太宗又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
在职官制度上,则承继了秦汉以来的宰相制度,发展并完善了隋朝所开创的五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为后世所效仿。唐太宗不计出身,网罗了一大批精明强干的大臣,比如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徵、马周、高士廉和萧瑀等文臣,尉迟敬德、李靖、侯君集、程知节、李绩和秦叔宝等武将。
这时期社会秩序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四年(630年)一斗米不过三、四钱,全年死刑犯仅廿九人。其政绩的总结《贞观政要》成为日本和朝鲜的帝王教科书,亦为后世君主模彷学习的对象。
永徽之治与武周代唐
唐太宗晚年,因为皇太子的问题而烦恼,三个嫡子当中,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内斗,使得太宗废掉太子李承乾,在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的劝谏下,放逐魏王李泰,改立嫡三子.人称性格“仁孝”的晋王李治为太子。唐太宗死后,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高宗即位后改元永徽,永徽年间,贞观之治得以延续,被称为永徽之治。
唐高宗在太宗晚年,结识了唐太宗的才人武媚娘,在太宗死后,武氏出家为尼。时高宗的王皇后与萧淑妃内斗,准许高宗接武氏回宫。武氏入宫后,先后使高宗废了王皇后及萧淑妃,并不顾众多大臣的反对,立武氏为皇后。
高宗健康状况不好,自显庆元年(656年)以后,因为头痛而不能处理政务,许多政事都交给皇后武媚娘来处理。武则天实际成为唐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与高宗并称“二圣”,加尊号为“天后”。在武后辅佐高宗的时期,对外消灭西突厥,使大唐帝国的疆域达到极盛;接受了新罗之请,终于灭了高句丽和百济并打败日本援军[5],协助新罗统一朝鲜半岛,而唐朝亦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安东都护府,恢复自汉朝末年失去的领土。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李治死后不久,武后成为皇太后,立太子李显为帝,是为唐中宗。因为中宗与武太后不合,不久又废中宗为庐陵王,改立另一个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平定了李敬业领导的反叛后,武太后在天授元年(690年)废睿宗帝号,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周,迁都洛阳(号称神都),称“圣神皇帝”,改立李旦为皇嗣。武氏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成为皇帝的女人,从高宗后期算起,武氏前后掌权50余年。由于武氏死后的谥号中“则天”二字,所以近代以来学者多称其为“武则天”,但是,这是一个不严谨的称号。
在武则天实际统治中国的近50年时间里,她为了制衡甚至打击北魏以来的世家大族的权力,对以科举进身仕途的官员大力提拔,并首创殿试。狄仁杰是其中的代表。她又安排她的侄儿武三思和武承嗣等人担任重要机务,并曾经打算改立皇嗣。传统史学家对武则天批评则往往集中在酷吏制度上,如索元礼、来俊臣和周兴等官员在她的鼓励下替她以告密、酷刑等监视群臣。武后又设北门学士,常绕过门下省,中书省直接对官员发号施令,开了破坏官吏制度的先例。武则天还发明了一系列全新的汉字(史称则天文字),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日月当空”这个字——曌(汉语拼音:zhào,注音符号:ㄓㄠˋ),并作为女皇帝的名字,表示其名包含月和日,日与月在天空之上,月为阴日为阳,阴阳调和主宰天下。
武则天有男性内侍张昌宗弟兄和薛怀义等,这是她为宋代以后以程朱理学为准绳的史学家所不齿的原因,不过传统男性皇帝的后宫亦很多。武则天对佛教亦大力推崇,武周时期的佛寺兴建频繁,使用出自佛经的年号,例如长安、证圣、大足等;这与李氏皇帝的年数大多出自道教典籍如贞观、永徽、景云、开元等年号相对。另外武后成了后来唐朝后宫女性争权时效法的榜样,例如韦后毒杀唐中宗等。
但是,武则天在统治全中国的半个世纪里,政绩斐然,不容置疑:对外战争多数胜利,巩固并拓展了中华帝国的版图;开创殿试和武举,发展了科举制度;继续推行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生产;文化艺术事业亦有所进步;国家较贞观之治时期更有所发展,史称“武周之治”,被后来的郭沫若等史学家赞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韦后专权
神龙元年(705年),宰相敬晖、张柬之、韦彦范、崔玄暐和袁恕己等人发动政变,杀女皇男宠张氏兄弟,逼武则天退位,拥立中宗李显复辟称帝,恢复了唐朝的政权,史称“神龙革命”或“五王政变”。李旦被晋封为安国相王,太平公主被晋封为镇国太平公主。中宗一直受到韦皇后、女儿安乐公主和武后的旧有党羽武三思等人的影响,拥立功臣张柬之和敬珲等人不久被全部流放诛杀。而过去与李显共患难的韦皇后有意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安乐公主则曾要求被立为皇太女,他们母女两人与上官婉儿联手培植自己的党羽,并杀太子李重俊。景龙四年(710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中宗,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殇帝,并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的儿子,当时是临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协助下发动政变,诛尽韦皇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复辟称帝。
开元盛世
唐玄宗是有唐一代国势衰弱的转折点。后世史学家常感叹大唐盛世是瞬间的没落。李旦继位以后,称睿宗,其妹太平公主与其子李隆基发生权力之争,睿宗左右为难。延和元年(712年),睿宗让位于太子李隆基,是为唐玄宗,又称唐明皇。先天二年(713年),太平公主本欲发动政变,却被唐玄宗提前反制,最后被赐死于家中,其党羽或杀或逐,结束了武后以来女人参政的局面。同年改元开元。唐玄宗在位44年,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任用姚崇和宋璟等贤能为相,经济迅速发展,农业上发明了曲辕犁和筒车,使得农业生产力大幅提高,国力迅速上升,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放纵享乐,从此不问国事。在纳儿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罢免良相张九龄,改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六年,使得朝政败坏。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天宝十载(750年),由高仙芝所率领的唐军在中亚的怛罗斯战役中为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所挫败,唐朝经营西域的进展受到了阻碍,因此唐朝便整顿了在中亚的布局,准备趁阿拉伯帝国内乱时,再次发兵。但是唐朝内部也有隐忧。由于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又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和征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
加上李林甫为杜绝边将入相之途,于是以胡人为节度使。其中以胡人安禄山最著。安禄山一人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掌握重兵,因与杨国忠不和,在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九日趁中央政治松懈、重军多部署在边境之机以讨杨国忠为借口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十二月十三日,东都洛阳沦陷。次年六月九日,潼关失守,长安告急。六月十三日,玄宗吓得从长安出逃到成都,次日途经马嵬驿时,禁军把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杀死,又要求玄宗绞杀杨贵妃,才继续西行。太子李亨起初在灵武募兵,后来被宦官李辅国拥立为帝,是为肃宗,奉玄宗为太上皇。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至德二载(757年),叛军内讧,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但是同时,史思明与安庆绪之间关系也开始冷淡。同年九月,长安光复,十月,洛阳光复。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在魏州自称大圣燕王,之后他又杀死安庆绪,返回范阳自称大燕皇帝。
之后叛军又再次攻克洛阳。但是由于他性格残忍好杀,其部下又在上元二年(761年)立其子史朝义为帝。之后,叛军内部分崩离析,一蹶不振。宝应元年(762年),唐朝回纥联军攻克洛阳。史朝义向河北流窜。宝应二年(763年)正月,他就在石头城(今唐山东北)附近的森林里自缢。安史之乱经过八年时间至此才告平定,但是北方地区经过这场战争后人丁锐减,土地大量荒芜,社会生产严重倒退,藩镇割据的原因也与此有关。唐朝从此也失去继续经略中亚地区的实力、埋下了日后吐蕃、回纥侵犯京都长安的危机。安史之乱乃成为唐朝历史上由盛转衰的大分水岭。
藩镇割据和第二次宦官时代
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步入衰落。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成为唐朝政治的毒瘤。
因为安史之乱的教训,朝廷遍地安置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为藩镇。此举原意为加大地方军事掌管力度而防叛乱再起,但因节度使的权利多无限扩增,而至统领地方军事民政乃至经济,使得割据形成。
代宗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个宦官拥立即位的皇帝。代宗即位后,虽然一心希望改革朝政。但是,国家受创巨大,边防空虚,外患严重,东南地区又爆发了民变。吐蕃军队也攻入关中,长安一度沦陷。河北降将的不驯与回纥的勒索也大大消耗了国力。由于河北诸将的反复无常,藩镇割据的局面在代宗晚期正式形成。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廿日,代宗去世。
接替代宗即位的是其长子李适,号为德宗。德宗即位后,一直试图削灭藩镇之祸害。建中二年(781年)正月,德宗与山南、淄青等节度使之间爆发战争,但是由于补给不足,唐军发生哗变,德宗仓皇出逃到奉天。这次战争进行了五年,虽然最后叛乱首领朱泚和李希烈等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从此割据局面进一步深化。此外,从德宗在位期间开始,宦官开始掌控禁军,担任监军,宦官滥权的局面也宣告形成。从此以后唐朝皇帝的废立都掌握在宦官手里。德宗虽然早年起用杨炎为相推行两税法,以刘晏改革漕运,改善了国家的财政形势,但之后却开始信用奸臣卢杞,并听信其谗言,先后诛杀了杨炎和刘晏两位能臣。之后,德宗就对大臣非常猜忌,甚至在其晚年还对大臣进行特务式的监视。贞元廿一年(805年)正月廿三日,德宗去世。但是,此时唐朝的政治环境已经江河日下了。
永贞革新和元和中兴
德宗死后,做了26年皇太子的顺宗李诵即位,改元永贞。顺宗即位后,启用以王叔文为首的一批改革派官员进行改革,改革了德宗朝留下的诸多不合理吏治。王叔文罢去了宫市和五坊小儿等欺压平民的机构,减轻税赋,罢免了贪官京兆尹李实,抑制地方藩镇势力。但是,改革的施行触动了诸多守旧派官僚的利益,受到了越来越大的阻力。永贞元年(805年)六月廿日,王叔文就因为母亲去世被迫离职,后来被贬为渝州司护参军。其他主要的改革派官员:“二王八司马”(王叔文、王伾、韩晔、韩泰、陈谏、凌准、程异、韦执谊、刘禹锡、柳宗元)都被放逐成为地方官。永贞革新因此快速烟消云散。永贞二年(806年)正月初一,顺宗在兴庆宫进行内禅,正月十九日,他在兴庆宫咸宁殿去世,终年46岁。
顺宗内禅后,太子李纯即位,是为宪宗,改元元和。宪宗在位期间,勤勉政务,着手削藩,开创了唐朝的中兴气象。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剑南西川节度副使刘辟发动叛乱,被宪宗讨平。全国藩镇因此震动,许多藩镇因此上表归顺朝廷。宪宗善于纳谏,并扩宽财路,积极敛财的同时皇室开支却力行节俭。国家因此有财力得以继续进行对拒不归顺的藩镇的战争。元和九年(814年)十月,宪宗开始讨伐淮西藩镇吴元济,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吴元济势力被消灭。元和十三年(818年)正月,各地藩镇都派使节到长安献地纳贡,以示归顺。宪宗十分崇佛,曾经赴法门寺奉迎佛骨,结果遭到了刑部侍郎韩愈的反对。后来,韩愈也被贬为潮州刺史。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廿七日,宪宗在大明宫中和殿内被宦官所杀。宪宗的去世,也让唐朝的中兴气象到此告一段落,藩镇割据与朋党之争再告猖獗。
甘露之变和牛李党争
宪宗李纯去世后,穆宗李恒即位,他即位后游乐无度,藩镇割据又出现,宦官的权势更加膨胀,朋党之争亦越演越烈,朝政又开始走下坡。穆宗即位仅三年就去世了。接替即位的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宗李炎都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且都是宦官拥立,又都是非正常死亡,反映出了唐朝的政治形势已经越来越坏。
敬宗即位后,完全不理朝政,专好游乐击球摆宴,连上朝都很少。敬宗过度的玩乐为他最后的结局埋下祸根。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初八日辛丑,敬宗出去“打夜狐”,回宫后又大摆宴席,在酒酣之时被宦官害死,时年仅十八岁。
接替即位的是文宗李昂,文宗勤勉听政、生活节俭、打击宦官。但是,最后因为触犯宦官集团的利益,在甘露之变中密谋诛杀宦官失败。甘露之变而后,宦官团结一致;大臣唯有借藩镇兵力对抗宦官权力,埋下残唐时藩镇和宦官的直接冲突。开成五年(840年)正月初四,文宗在大明宫太和殿去世,时年33岁。
接替文宗的是武宗,建元会昌(841年)。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拥立下继位。由于当时朝廷派系林立,仇士良不得已只好让武宗亲自处理朝政。武宗重用李党首领李德裕,削减仇士良的权力,也提出一连串振兴朝廷的政绩,史称会昌中兴。他大力推行灭佛,史称会昌灭佛,在佛教史上他被列为三武灭佛的三个君主之一。武宗推行道教,希望长生不老,最后因为服用丹药去世。
在这四朝期间,牛李党争进行得异常激烈,严重损耗了唐朝的国力。牛李党争起始于元和三年(808年)的科举考试,举人牛僧孺、李宗闵、皇甫湜等在考卷里批评朝政要求改革。考官认为两个人符合选择的条件,便把他们推荐给宪宗。这引发了当时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的父亲)的不满。引发两派激烈争夺,最后李吉甫贬为淮南节度使,另任命宰相。朝中大臣由此开始分为两派。唐穆宗即位后,又举行进士考试。由牛党人物钱徽主持,却被告徇私舞弊。在时任翰林学士的李德裕的证实下,钱徽被降职,李宗闵也受到牵连,被贬谪到外地。从此李宗闵和牛僧孺与李德裕结怨。牛僧孺、李宗闵与科举出身的官员结成朋党,李德裕也与士族出身的官僚结成朋党,两派明争暗斗的很厉害。唐文宗即位以后,李宗闵通过巴结宦官而成为宰相,牛僧孺也一同高升,两人掌权后极力打击李党,李德裕被贬为西川节度使。武宗即位后,牛党失势,李德裕成为宰相,极力排斥牛党。唐宣宗即位后,对武宗时期的旧臣一概排斥,李德裕被贬黜到海南。至此,长达四十年的牛李党争才宣告收场。
大中之治
会昌六年(846年),武宗李炎驾崩后,宣宗李忱在宦官的协助之下即位,改元大中(847年)。未即位前的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君主。但即位以后励精图治,是以唐朝又出现了短暂的复兴景象,时人称他为“小太宗”。宣宗察访政事、加强皇权、抑制宦官政权,也结束了牛李党争。大中之政可算为当时黑暗的唐朝点亮一缕曙光。宣宗崇奉道教,一直希望能够通过服用丹药来长生不老。但是,大中十三年(859年)五月起,宣宗由于服用丹药过度,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到了八月就宣告驾崩。次年二月,葬于贞陵。
唐朝灭亡
唐末农民战争形势图宣宗之后,懿宗李漼与僖宗李儇是著名的无能之君,使唐朝的国势一直走下坡。
懿宗骄奢*逸,宠信宦官。懿宗即位时(859年),社会贫富差距很大,民变四起,而南诏又在此时向唐朝发动战争。防备南诏攻击的桂林军人反因为迟迟不能回乡而哗变,拥粮料判官庞勋为首领,再度爆发民变。但是,懿宗却依然沉湎于游乐,仍然好大喜功,任用奸佞,唐朝的政治局势日益恶化。
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十九日,懿宗驾崩,接替即位的是僖宗。僖宗专好斗鸡打毯,终于酿成黄巢民变。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长安被黄巢攻克,僖宗逃亡到四川。后来农民军被以朱全忠为首的政府军击败。但是,由于宦官与藩镇之间再爆斗争,僖宗又被宦官挟持到凤翔,而藩镇的军队则在长安城大肆抢掠。文德元年(888年)三月六日,僖宗驾崩。接替即位的是其弟昭宗李晔。昭宗即位之初还有恢复之心,但藩镇势力已尾大不掉,昭宗的改革遭到失败,他的意志也日益消沉。天复三年(903年),昭宗被朱全忠押解回京,朱全忠发兵将宦官全部杀死。天佑元年(904年),朱全忠又提出迁都洛阳,长安宫室因此完全被毁。天佑元年八月十一日夜,昭宗被害。接替即位的是昭宗第九子哀帝李柷。此时唐朝已经名存实亡,哀帝不过是个傀儡。天佑二年(905年),朱全忠大肆贬逐朝官,并全部杀死于白马驿,投尸于黄河,史称白马之祸。天佑四年(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柷禅位,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都于开封。唐朝灭亡。
欧阳修、宋祁的《新唐书》在南诏传批评唐朝:“唐之治不能过两汉,而地广于三代(夏、商、周),劳民费财,祸所繇生。晋献公杀嫡,贼二公子,号为暗君。明皇一日杀三庶人,昏蔽甚矣。鸣呼!父子不相信,而远治阁罗凤之罪,士死十万,当时冤之。懿宗任相不明,籓镇屡畔,南诏内侮,屯戍思乱,庞勋乘之,倡戈横行。虽凶渠歼夷,兵连不解,唐遂以亡。《易》曰:‘丧牛于易。’有国者知戒西北之虞,而不知患生于无备。汉亡于董卓,而兵兆于冀州;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易》之意深矣!”
需要经过禅让才算正规篡位,皇室内部不公开化的继承斗争不能完全算
秦朝:秦二世;
汉朝:汉文帝;
隋朝:隋炀帝;
唐朝:唐太宗、唐玄宗、唐肃宗;
宋朝:宋太宗;
元朝:元文宗;
明朝:明成祖、明英宗。
造前朝反的开国皇帝。
王莽篡西汉 建立新朝
曹丕篡东汉 建立魏
司马炎篡魏 建立晋
东晋赵王伦篡惠帝,后被推翻
刘裕篡东晋 建立宋
南朝萧道成篡宋 建立齐
南朝萧衍篡齐 建立梁
南朝陈霸先篡梁 建立陈
北朝高澄篡伪东魏
北朝宇文泰篡伪西魏
北朝杨坚篡伪周 建立隋朝
李渊篡隋
王世充篡隋
武则天篡唐改国号为周
朱温篡唐
石敬唐篡后唐
郭威篡后汉
赵匡胤篡后周
隋炀帝是大暴君,只是,暴君不是昏君,隋炀帝虽然无德,但是有功。只是他的功业,没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统一起来,所以才会有“巍焕无非民怨结,辉煌都是血模糊”的说法。”“确实,隋炀帝有功,但是无德。
所谓无德,就是不识人君之大体,不知道君、臣、民之间到底应该怎样处理关系。也就是内圣不足吧。隋炀帝是个绝对的个人英雄主义者,这种个人英雄主义,表现在他对于自身建功立业的狂热追求上。
事实上,正是因为隋炀帝盲目追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英雄业绩,忽略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忽略了人民的幸福感,才会有滥用民力的行为,才会有最终的失败。帝王这种形式的纵欲带来的灾难,远大于追求个人享乐所带来的灾难。
扩展资料:
隋炀帝一上台,那些彪炳史册的大工程就连续上马,老百姓也都被动员起来到各个工地劳动了。
就拿隋炀帝时期最著名的三项工程来说,大业元年(605)修东都洛阳,总计用10个月的时间,每月用工200万,大业三年(607)修长城,发丁百余万,大业元年到大业六年(610)修大运河,累计用工300万以上。
从仁寿四年(604)隋炀帝即位到大业八年(612)第一次东征高句丽,八年之间,隋炀帝一共兴修了22项大的公共工程,总共动用的人力达到3012万人次。
要知道,隋炀帝时期全国人口才4600万,八年时间就动用了3000多万人,每年平均征用400万左右的劳动力,占到了将近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几乎就是全国男丁的总数。
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学者评隋炀帝:无德但有功 罪在当代利在千秋
隋炀帝失败的地方是用民过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伟业了。三驾辽东不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军队,而且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主要是兵役太重。本身修建大运河就伤民大重,损伤国体。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也同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隋炀帝因过分自信与轻敌,导致第一次征高丽的失败,并陷入战争泥潭。致使不满的士兵发动兵变。人民也为逃避沉重的负担纷纷起义造反,为大隋王朝的覆灭打下了伏笔。但大隋是有能力平定起义、叛乱的,这一点可以从他的手下李渊的军队后来平定叛乱可看出。 战功显赫的皇子 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这和后来编写史书的人的观点有关,加上对他的谥号"炀"是最贬义的一种,所以,后来的人们都认为杨广和秦二世胡亥一样,是最坏的皇帝。其实,杨广时期开凿的大运河至今还在起作用,这是他的功绩,应该肯定。既然对于秦始皇修建长城没有完全地否定,那么对于杨广开凿大运河也应该给予肯定。总之,杨广应该是个毁誉参半的皇帝,这样才符合历史事实。 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又名杨英,小名是阿麽。父亲杨坚建立隋朝后,杨广被封为晋王,当时只有十三岁。除了王位外,还让杨广做并州(治所是现在的山西太原市)的总管。 杨坚之所以要让很小的儿子担任并州总管,拱卫京城,是吸取了北周没有亲近的重臣辅佐,而被自己灭掉的教训。为了让儿子得到锻炼,真正能在以后胜任,杨坚让很有才干的大臣王韶担任杨广的辅臣。王韶没有辜负杨坚的信任,对杨广尽心尽力,有一次,在他出巡长城时,杨广便趁机造园林,结果等王韶回来后立即劝止了杨广。 后来,隋朝兴兵灭南朝的陈,刚二十岁的杨广是统帅,但真正领兵作战的是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将领。灭掉陈后,进驻建康,即现在的南京,杨广表现得很有气度:杀掉了陈后主陈叔宝的奸佞之臣,封存府库,不贪钱财,最后将陈叔宝及皇后等人押回京城。灭掉陈后,杨广进封太尉之职。 此后,杨广也是屡建战功:在公元590年,奉命到江南任扬州总管,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乱;公元600年,北上击败突厥进犯。这些功劳是其他皇子所没有的。从这点来看,他和李世民有些相似,都是次子,都有战功,都是通过非常手段得到的皇位,只不过李世民比杨广的政绩突出一些,也许因为这个原因,后来的人们就对李世民称誉多一些,对杨广贬低的多一些。 历史不公正的待遇 历史是客观的,但记录历史的人却必然逃脱不了当时主观性和时代政治家们的要求。所以看待历史必然要放在当时的角度来看,分析当时的情况。 一。至于所说的劳民伤财,不断的伐高丽,以及修大运河这些。哪个朝代没有,康熙退位留给雍正已是一个烂摊子,康熙平准格尔丹,灭三藩,这些战争消耗的人力物力,和对人民生产生活的破坏绝对不在杨广之下,而杨广如此还有为国为民族战争的意义所在,而康熙耗举国之力,为其满人爱新觉罗一氏的利益和权力而战。 二。说杨广性情暴虐,杀人如麻。试问,天下几个皇帝不是如此,从汉武帝,到朱元璋,哪个皇帝不是如此?为了自己的权力,宣武门之变,陈桥兵变,哪个皇帝的位置不是杀人得来的,有杀主子的,有杀兄弟父亲的,杨广做的其他皇帝也做了,比他还恨。李世民杀其兄李建成,其弟李元吉,而后将兄弟两家其子侄一辈悉数杀光,特别是建成之妃,已有一子,不过几岁,我们的明君唐太宗,垂涎美色把哥哥的老婆霸占了,而把这个妃子的儿子也杀了。 唐太宗不暴虐? 三。说杨广性情猜忌,心胸狭隘。 当皇帝的恐怕没有一个不是如此吧?我们再说唐太宗,和他好了很多年的魏征去世之后,太宗很是伤心,事后发现魏征不仅私自结党隐私,而且故意把给皇帝的上书给褚遂良这些大臣看,来故意博得清名,太宗很是闹怒,本来答应的将公主许配给魏家当媳妇的也不答应了,追回赐谥,并将魏征墓碑都砸了。 可见伴君如伴虎,但是大家都这样,为什么偏拿杨广说事儿呢? 综合就一个原因,李世民,朱元璋,汉武刘彻,他们去世后,都有自己的政权继续存在,而杨广的隋朝已经覆灭,墙倒众人推,什么屎盆子都往上扣。杨广死后,义宁二年,李渊篡隋登基,谥号隋炀帝。 试问,夺权者对原来的权力所有者的评价能做到客观而不撇私么?如果,李世民之后也被另一姓氏夺权。我们今天读到得唐太宗李世民可能就完全是另外一个版本,而且谥号也不会是太宗了,他的宣武门之变和种种必然也是他人生品格的最大诟病了。 可惜啊!杨广本是个了不起的好皇帝,居然被说成是千古暴君,真是哗天下以大谬。只有那些庸庸路人,会随波逐流,听那些糟糠之论,不明就里的人云亦云。 是谁在抹黑隋炀帝? 隋炀帝之功劳可比秦皇汉武,秦始皇修建长城抵御匈奴,汉武帝北伐匈奴捍卫国家。而隋炀帝“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修通大运河,可谓之千古奇功!但是就这么一个皇帝,为什么饱受争议,世人谓其千古暴君呢?因为中国自古就有一个帝王定论,就是,改朝换代时,必须赞扬开国君主为明君,给后世的帝王做楷模,就必须贬低亡国君主成昏君、暴君以警示后世帝王,要他们小心,不要重蹈亡国灭国的覆辙。而隋炀帝就不幸成为怎么一个反面教材,所以就在隋书中处处进行贬低,以作警示。 第一类型:李唐。 唐朝作为取代隋王朝的朝代,它不可能说自己是造反,而是为了百姓被迫起的兵,所以必须进行抹黑、妖魔化隋朝的末代君主如何如何的暴政,如何如何的昏庸,如何如何的腐败,以至于亡国,以证明唐朝其取代隋朝是顺应天意民生,不是造反。 第二类型:历代“正统”儒家史学观。 由于中国有个定论叫做盖棺定论,就是人死后一切定论就定型了,所以至唐开始妖魔化隋炀帝后,以后的历代儒家学者几乎全部是按照唐的理论进行评价,在他们眼里,隋炀帝就是唐统治者所说的那样,这就是儒家所倡导反对的对象,完全把隋炀帝给否定,给后世帝王作为警示,以证明隋炀帝就是因为暴政,昏庸,腐败等等才导致的亡国,要他们不要重蹈覆辙。 第三类型:稗官野史。 作为官修国史,稗官是没有权利参与修订国史的,往往在民间搜刮一些刻意夸大的奇闻异事,道听途说而自己修史。所以《大业略记》《通史》等等就出来了。 第四类型:民间演义小说。 市井小民,多为无知,很容易就跟着瞎起哄,因为古代民间不像现在有那么多娱乐可供消遣,就听说书先生说故事,说书先生为往往会刻意的夸张放大,真的事,给说书先生能说成假的,假的事,他能说成真的。 第五类型:民间盛传。 经过演义小说的进一步渲染,民间的百姓们就会相信,跟着人云亦云,接着听风就是雨,无休止尽…… 经过五步,就是一好人也会变成十恶不赦的坏人,而况是已经亡国的隋炀帝。 试问,如果没有他四处征战开疆扩土,万邦诸国怎能来朝称臣朝贡从而奠定中华天朝的地位?如果没有他北修长城北伐突厥,唐初北疆怎能比较安定?如果没有他三征高丽,唐初东北怎能相安无事?如果没有他开通运河,宋的繁荣怎么来?如果没有他开创科举,庶族子弟怎么有机会位列人臣?如果…… 隋炀帝是被大业给压垮的皇帝,他为的不仅仅是他自己,他更是为了百姓,为了国家! 即使是亡了国,也给后世留下了很多。 他为什么在十年里压缩了一百年的工程,我想是因为他还有更加宏伟的蓝图,他可能怕他有生之年不能全部完成,所以要加快实施,他想为后世留下财富,留下文化,留下真正的大隋精神!结果却被大业给累垮了。 过了一千五百年,隋炀帝却臭了一千五百年。民间的力量是可怕的,不过都是没有文化跟着瞎起哄的愚民!在他们眼里隋炀帝几乎没有任何功绩可言,几乎全是败绩,一文不值。真是为隋炀帝感到不值,唉,不值……
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这和后来编写史书的人的观点有关,加上对他的谥号"炀"是最贬义的一种,所以,后来的人们都认为杨广和秦二世胡亥一样,是最坏的皇帝。其实,杨广时期开凿的大运河至今还在起作用,这是他的功绩,应该肯定。既然对于秦始皇修建长城没有完全地否定,那么对于杨广开凿大运河也应该给予肯定。总之,杨广应该是个毁誉参半的皇帝,这样才符合历史事实。
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又名杨英,小名是阿麽。父亲杨坚建立隋朝后,杨广被封为晋王,当时只有十三岁。除了王位外,还让杨广做并州(治所是现在的山西太原市)的总管。
杨坚之所以要让很小的儿子担任并州总管,拱卫京城,是吸取了北周没有亲近的重臣辅佐,而被自己灭掉的教训。为了让儿子得到锻炼,真正能在以后胜任,杨坚让很有才干的大臣王韶担任杨广的辅臣。王韶没有辜负杨坚的信任,对杨广尽心尽力,有一次,在他出巡长城时,杨广便趁机造园林,结果等王韶回来后立即劝止了杨广。
后来,隋朝兴兵灭南朝的陈,刚二十岁的杨广是统帅,但真正领兵作战的是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将领。灭掉陈后,进驻建康,即现在的南京,杨广表现得很有气度:杀掉了陈后主陈叔宝的奸佞之臣,封存府库,不贪钱财,最后将陈叔宝及皇后等人押回京城。灭掉陈后,杨广进封太尉之职。
此后,杨广也是屡建战功:在公元590年,奉命到江南任扬州总管,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乱;公元600年,北上击败突厥进犯。这些功劳是其他皇子所没有的。从这点来看,他和李世民有些相似,都是次子,都有战功,都是通过非常手段得到的皇位,只不过李世民比杨广的政绩突出一些,也许因为这个原因,后来的人们就对李世民称誉多一些,对杨广贬低的多一些。
另一种看法:历史是客观的,但记录历史的人却必然逃脱不了当时主观性和时代政治家们的要求。所以看待历史必然要放在当时的角度来看,分析当时的情况。
杨广堪称千古明君,其文治武功文才,不在康熙,唐太宗之下,而其性格才情又堪称是个英雄性情的皇帝。正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 唯大英雄方能本色。
一。至于所说的劳民伤财,不断的伐高丽,以及修大运河这些。哪个朝代没有,康熙退位留给雍正已是一个烂摊子,康熙平准格尔丹,灭三藩,这些战争消耗的人力物力,和对人民生产生活的破坏绝对不在杨广之下,而杨广如此还有为国为民族战争的意义所在,而康熙耗举国之力,为其满人爱新觉罗一氏的利益和权力而战。
二。说杨广性情暴虐,杀人如麻。试问,天下几个皇帝不是如此,从汉武帝,到朱元璋,哪个皇帝不是如此?为了自己的权力,宣武门之变,陈桥兵变,哪个皇帝的位置不是杀人得来的,有杀主子的,有杀兄弟父亲的,杨广做的其他皇帝也做了,比他还恨。李世民杀其兄李建成,其弟李元吉,而后将兄弟两家其子侄一辈悉数杀光,特别是建成之妃,已有一子,不过几岁,我们的明君唐太宗,垂涎美色把哥哥的老婆霸占了,而把这个妃子的儿子也杀了。 唐太宗不暴虐?
三。说杨广性情猜忌,心胸狭隘。 当皇帝的恐怕没有一个不是如此吧?我们再说唐太宗,和他好了很多年的魏征去世之后,太宗很是伤心,事后发现魏征不仅私自结党隐私,而且故意把给皇帝的上书给褚遂良这些大臣看,来故意博得清名,太宗很是恼怒,本来答应的将公主许配给魏家当媳妇的也不答应了,追回赐谥,并将魏征墓碑都砸了。
可见伴君如伴虎,但是大家都这样,为什么偏拿杨广说事儿呢?
综合就一个原因,李世民,朱元璋,汉武刘彻,他们去世后,都有自己的政权继续存在,而杨广的隋朝已经覆灭,墙倒众人推,什么屎盆子都往上扣。杨广死后,义宁二年,李渊篡隋登基,谥号隋炀帝。
试问,夺权者对原来的权力所有者的评价能做到客观而不撇私么?如果,李世民之后也被另一姓氏夺权。我们今天读到得唐太宗李世民可能就完全是另外一个版本,而且谥号也不会是太宗了,他的宣武门之变和种种必然也是他人生品格的最大诟病了。
可惜了,杨广本是个了不起的好皇帝,居然被说成是千古暴君,真是哗天下以大谬。只有那些庸庸路人,会随波逐流,听那些糟糠之论,不明就里的人云亦云。
玄武门之变 - 唐朝历史事件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
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唐朝建立。
高祖即位后,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为文官集团代表。李世民为秦王,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功劳也最大。
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同时李世民集团亦不服太子,双方持续明争暗斗。
经过长期的斗争,李世民集团逐步占上风,控制了局面,最终李世民设计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被唐高祖李渊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 宰相篡位 的史实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国 宰相篡位 的史实、唐历史问题、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真实的谋朝篡位的例子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