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频生物节律是什么意思

中频生物节律是什么意思,第1张

生命现象中的规律性变化。节律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生命过程中,从分子、细胞到机体、群体各个层次上都有明显的时间周期现象;其周期从几秒、几天直到几月、几年。广泛存在的节律使生物能更好地适应外环境并通过适配。中频生物节律有:体温,血压,血细胞数,糖皮质激素,代谢水平等。机体在维持内环境稳态和对外环境适应的过程中,各种功能活动常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而复始的节律性变化,称为生物节律。有按年、按月、按周变化的低频节律,如育龄妇女的月经周期,又称为月周期。有按日变化的中频节律,如体温、血压、血细胞数、糖皮质激素、代谢水平等均呈昼夜节律变动,又称日周期。还有节律周期短于1天的高频节律,如呼吸周期、心动周期等。生物节律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机体本身具有的内在节律;二是受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生物节律与环境同步。据研究,下丘脑存在有控制生物节律的中心。

生物节律与周期现象有哪些

1、日节律:以24小时为周期的节律,通称昼夜节律(如细胞分裂、高等动植物组织中多种成分的浓度、活性的24小时周期涨落、光合作用速率变化等)

2、潮汐节律:生活在沿海潮线附近的动植物,其活动规律与潮汐时相一致

3、月节律:约295天为一期,主要反映在动物动情和生殖周期上

4、年节律:动物的冬眠、夏蛰、回游,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等现象均有明显的年周期节律

一种认为生物体系根据外界自然周期现象定时,因而产生了与天体物理因子等同步的节律这是一种外源说生物节律

另一种假说是内源说,它认为生物钟是先天性和遗传性的,是一种内在的振荡机制;节律周期之所以与自然周期一致,则是在外界调时因子作用下,长期适应和自然选择的结果1974年D恩贾斯曾提出生物钟的膜模型,以离子浓度和离子运转功能间的反馈循环所产生的振荡,解释昼夜节律AF温弗里(1971)和T帕夫利迪斯(1969)认为,昼夜节律可能来源于一些周期为分钟量级的生化振子的偶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次研究证明哺乳动物的时间结构位于视交叉上核(SCN)如佐佐木正己1980年提出,视交叉上核通过上颈部神经节向分布在松果腺的交感神经细胞不断发放信号,促使正肾上腺素不断释放,从而控制松果腺分泌褪黑激素的过程,而褪黑激素具有昼夜节律美国哈佛大学用猴子试验并观察患者证实,人脑视交叉上部宽度不到1/4毫米的细胞群为时限细胞,是生物钟细胞的一种

根据周期长度,将生物节律分为四种: 近昼夜节律(Circadiane Rhythmus)来自拉丁语“circa”(大约)和“dies”,为接近24小时长的节律,如人类睡眠和苏醒、植物的叶运动等。

研究得最彻底的是近昼夜节律,当然有历史的原因——近昼夜节律比周年节律更明显,但更重要的是近昼夜节律对人类来说更有现实意义。以下讲解若无特别说明,都是指近昼夜节律。

以上就是关于中频生物节律是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中频生物节律是什么意思、生物节律与周期现象有哪些,其机制是什么、时间生物学的生物节律的种类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2995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