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满周岁的儿童代称是襁褓;2—3岁的儿童代称是孩提;童年的代称是总角,垂髫。
8岁的男孩代称是龆年;10岁以下的儿童代称是黄口;10岁女童代称是髻年。
12岁女童代称是金钗之年;13—14岁女童代称是豆蔻年华。
13—15岁儿童代称是舞勺之年;15岁女童代称是及笄之年;15岁男童代称是志学之年。
16岁女童代称是碧玉年华;15—20岁儿童代称是舞象之年。
扩展资料:
儿童称谓
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
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是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髫[tiáo]年就是童年;束发是指青少年;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膝下是指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婴儿:人初生时;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一至三岁的孩童。《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垂髫:七、八岁以下的幼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髫(tiao):儿童垂下的头发,因此通称儿童或童年为垂髫;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始龀:女孩七岁称髫年,男孩八岁称龆年或髫年。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
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十岁以下通称。
幼学:满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总角:童年是十一二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金钗之年:女孩到了十二岁带钗。
豆蔻年华:豆蔻,一种多年生植物。豆蔻年华喻指十三四岁的姑娘。
志学之年: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束发:古代男童成为少年,将头发束成一髻。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之年:古代女子十五岁就把头发梳拢来,挽一个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饰,叫笄礼。加笄后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ji)年”,又称“及笄”。《礼•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舞勺之年:十三岁至十五岁通称;
舞象之年:十五岁至二十岁通称。
破瓜之年: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也称〖碧玉年华〗。
弱冠:《仪礼•曲礼》中将男子二十岁初初成年称“弱”,到这个年龄就可举行冠礼。其时身体尚弱,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二十岁女子、〖花信年华〗二十四岁女子、〖待字之年〗待嫁女子、〖标梅之年〗出嫁女子。
小姑娘的雅称是比如令嫒,千金,小女,爱女等等很多。也有叫闺女,姑娘,宝贝,丫头,小家碧玉,掌上明珠的称呼。在古代也有把十三岁的小女孩叫豆蔻,俗称豆蔻年华。它是一种初夏时开花的,初夏还不是盛夏,形容人还未成年,所以叫豆蔻年华。
小女孩的别称
1、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2、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3、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4、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5、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6、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7、红颜——年轻人的红润容颜。代指少年。
8、处子——未出嫁的女子。
9、千金——对人家女儿的的敬称,多指未婚者。
十岁的雅称是黄口。
黄口,典故名,典出《淮南子》卷十三《氾论训》。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及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简介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赤子、襁褓——泛指不满周岁的初生婴儿。
3、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
4、童龀——龀,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
5、垂髫——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髫,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
6、龆——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7、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8、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9、周晬——指婴儿周岁。
10、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
11、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2、孺子——儿童。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
13、红颜——年轻人的红润容颜。代指少年。
14、黄口——十岁以下。
15、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扩展资料描写儿童的古诗: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音同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白话译文:
茅屋的屋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翠绿的青草,用吴地的方言,互相逗趣取乐 ,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大儿子在河东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手艺真巧。最令人欢喜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趴在溪头草丛, 剥着刚刚采下的莲蓬。
赏析:
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古代儿童的生活:
稚子们在家庭里的嬉戏总散发着一种依恋的味道,不仅孩子们会主动“牵衣戏我前”,成人们也会禁不住“弄儿床前戏”。
当幼童们没能实现其愿望时,家庭生活中的游戏则会伴有小儿的哭闹与缠烦,如白居易“无奈娇痴三岁女,绕腰啼哭觅金鱼”,韦庄的小女“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诗人们还在内容上记录了儿童的长篇大“玩”,如西晋左思在《娇女诗》中再现了小女纨素和惠芳的十八般嬉戏。唐朝李商隐《骄儿诗》和路德延《小儿诗》都从内容上给他们“散诞无尘虑,逍遥占地仙”的儿女留下了嬉戏的完整档案。
一周岁的雅称包括旬岁、周岁、环岁、初度等,均指的是小儿周岁,旬即是满的意思,所以旬岁即满一岁,因周与环同意,古人又将满一岁成为环岁,初度则出自清代文学家《幼学故事琼林》,后来泛指生日为初度,六十周岁则称为六十初度。
关于年龄的其他雅称
襁褓:周岁以下。襁褓[qiǎngbǎo]是一个汉语词语,襁: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子;褓:包裹婴儿的被子。襁褓意思为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借指指婴幼儿。出自《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
孩提:2至3岁。“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咳”的古字,《说文解字》:“孩,古文咳从子。”小儿笑貌,就是小孩的咳咳笑声;“提”的本意是“抓住小孩的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
垂髫:童年。髫:古代指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头发。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赤子、襁褓——泛指不满周岁的初生婴儿。
孩提——一般来指2—3岁的儿童。
总角——借指幼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
垂髫——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髫,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
龆——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女。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及笄——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花信,开花的信息,指花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于年轻貌美的年龄。
处子——未出嫁的女子。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岁。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姥——年老的妇人。
对于古代称呼小孩的名称家长了解多少呢?现在家长称呼小孩,有宝宝、宝贝。数来数去也就这几个。古代对于小孩的称呼都划分了年龄段,还分男女。
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在宝宝刚生下来都是称之为婴儿。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2、在古代宝宝在1岁以下的时候,父母称他们为襁褓。襁是指婴儿的带子,褓是指小儿的被子。
3、孩提是古代对2~3岁宝宝年龄的称呼,是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孩,不是现在孩子的意思,在古代是“咳”的古字,是指小孩咳咳的笑声。孩提中的“提”的意思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
4、在女孩7岁的时候被称作髫年,是指古时女孩没有把头发扎起来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所以也称作“垂发”。
5、在男孩8岁的时候被称作龆年,是指古时男孩没有把头发扎起来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所以也称作“垂发”。
6、女孩在7岁的时候被称作始龀,男孩则是8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始龀就是指小孩刚换牙的时候。
7、总角是对于古代宝宝幼年泛称。总角是古时汉族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借指童年时期。
8、古代把10岁以下的小孩称之为黄口。它原本是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在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后来慢慢发展为无知的年轻人,用以讥讽他人年幼无知。亦作“黄颔小儿”、“黄口小儿”、“黄口小雀”。
9、幼学是指十岁的小孩,一般是指初入学的学童。大部分用来称男孩,但是女孩也是可以用的。
10、在孩子13~15岁的时候被称之为舞勺之年。是指古代儿童学文舞。这一词大多数是指13-15岁的男孩。
拜托采纳一下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对少年儿童的代称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古代对少年儿童的代称是什么、孩童在各个年龄段的叫法、小姑娘的雅称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