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术的发源地是哪里

造纸术的发源地是哪里,第1张

发源地是中国古代东汉时期的洛阳。

从考古发掘的文物可知,早期的纸是由植物纤维(麻类)制成,因而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所说的“纸,絮,一曰苫也”中的“絮”指的就是麻纤维。

1933年,北京大学教授黄文弼先生在新疆罗布泊汉烽燧遗址首次发现一片麻纸,“同时出土者有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之木简,为汉宣帝年号,则此纸亦为西汉故物也”。

直至1990年,学者们在新疆、陕西、甘肃等地先后八次发现西汉初年至末年制造的麻纸,时间均在东汉蔡伦“造纸”之前。

到了东汉,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制造麻纸技术的经验并进行技术革新,组织生产了一批质量更好的麻纸。不仅如此,他还突破了木本韧皮纤维的造纸技术,主持研制成功楮皮纸,使得造纸原料更为广泛,推动了造纸术与造纸业的发展。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除麻纸、楮皮纸外,又制造出桑皮和藤皮纸;中原地区则普遍使用竹帘床模具抄造,使得纸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书写材料。隋唐五代时期是麻纸的全盛时期,而雕版印刷的发明更进一步促进了纸业的兴旺。

唐末南方制造出竹纸,这一时期还发明了在色纸面上饰以金银粉的金花纸、水纹纸和砑花纸。宋元时期皮纸与竹纸由于技术的进步而成为主要纸类,麻纸则因原料问题开始衰落。

明朝是造纸术的集大成阶段,其技术也被宋应星在《天工开物·杀青》中记载下来。中国造纸术在发明之后,开始向外传播到世界各地。

扩展资料:

中国造纸术最早是在汉字文化圈内传播。朝鲜半岛造纸是在魏晋南北朝之际,生产的主要是麻纸,后来才有楮皮纸和桑皮纸。现存最早的纸写本是韩国湖岩博物馆馆藏754年新罗的楮皮纸写本《华严经》。朝鲜造有皮纸,其特点是纸质较厚重、强韧而又洁白。

中国纸与书卷早在2世纪便已传到越南。在汉末、魏晋时期,越南北部地区已能造纸。据德国汉学家夏德研究,当时大秦不会自行造纸,所献纸为其在越南所采购,“东罗马使臣或亚历山大城商人来中国广东通商,途经越南时,将当地所造沉香、皮纸充作本国物品向中国朝廷作为进贡礼物”。

越南南方的纸是由北方输入。宋元以后,南方也可以造纸。陈朝艺宗绍庆元年(1370年),曾派遣使臣将所产纸扇送给明太祖朱元璋。清雍正年间,越南曾回赠清帝金龙黄纸二百张。晚期越南版书籍多以竹纸印刷,而此纸也与中国纸类似。

日本的造纸术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据《日本书纪》记载,中国纸和造纸术是通过朝鲜传入日本的,实际上,日本造纸早于此时,传授造纸技术的是450年从百济来日本的汉人五经博士王仁及其随行的汉人工匠。

根据对日本法隆寺、东大寺所藏飞鸟与奈良时代的用纸化验结果,当时造纸原料多是破麻布、楮皮和雁皮。其纸制浆技术同中国一样,用植物灰水对原料蒸煮,更在浆液中加淀粉糊。

日本典籍《延喜式》(905年成书)、《令义解》(833年成书)和《源氏物语》(1007年)等中均有关于日本官方造纸机构、材料与类型的论述。镰仓时代以后,日本麻纸渐少,皮纸占主要地位。江户时代手漉和纸得到较大发展。和纸文化在今天的日本仍受到高度重视。

陆上丝绸之路造纸术的外传。中原地区有两条陆上通道可达西域:一是从西藏经喜马拉雅山口南下,一是从今新疆经克什米尔至印度西北部。两条通道的中国一侧,新疆在十六国时期(304—439年)已于当地造纸,而西藏从唐初(7世纪前半叶)起就有了造纸作坊。

印度造纸法及纸的型制与新疆、西藏类似,印度现存最早的纸写本年代为1231年或1241年,因此在12—13世纪印度已有自己的造纸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造纸术 (中国历史)

古巴比伦(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250年之间)、古埃及(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600年)、古希腊(公元前3000年~1100年之间)、古印度(公元前2000年)、古中国(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西方人只认实物证据而不认学术,所以不承认五帝及夏时期,编者加)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发源地”。这是学术界认同最多的说法

文明古国 古埃及 古巴比伦 古印度 古中国

发源地 尼罗河流域 两河流域 印度河、恒河流域 长江、黄河流域

文明产生

时间 约公元前3500年 约公元前3500年 公元前2500年 约公元前2070年

社会等级 统治阶级:王室、

僧侣、贵族

被统治阶级:自由

民(包括工匠和农

民)、奴隶 统治阶级:奴隶主 被统治阶级:自由

民、奴隶 统治阶级:婆罗门、刹帝利

被统治阶级:吠舍、首陀罗 统治阶级:国王、贵族

被统治阶级:平民、奴隶



文字 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  甲骨文

历法 太阳历 太阴历、星期制  

建筑 金字塔、狮身人面像 空中花园  

数学 计算等腰三角形、长方

形、梯形、圆形的面积;推算出圆周率316 60进位法 发明阿拉伯数字和通用计数法 

中原最基本的意义是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地区,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这一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古代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现指河南一带

中原 最主要是指河南省,简称“豫”,省会是郑州河南是中华文明,华夏历史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4000多年前,河南为中国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简称“豫”,且有“中州”,“中原”,“中土”之称河南是华夏族早期主要居住的地方

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除了中国南北朝外,皆认为把中原纳入版图的王朝才是中国的正统王朝蒙古统治者和满族统治者皆以认为把中原纳入版图的王朝才是中国的正统王朝,而不是只统治蒙古旧地或满族(女真族)旧地,分别建立了统一中国的元朝和清朝

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先后有夏(阳城-郑州登封、夏邑阳翟-许昌禹州、斟鄩-洛阳偃师)、商(西亳、南亳、殷都、朝歌)、西周(成周洛邑)、东周、西汉(初期)、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等20多个朝代在河南定都,长达两千多年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有四个,分别为夏商郐管郑韩六国故都郑州、殷商故都安阳、十三朝帝都中京洛阳和七朝古都东京开封

中原大地处于北方,辽阔广袤,自远古以来就是北方民族与中原民族交错杂居的地带,中华各族人民之间的往来,通过各种渠道,在这里汇聚,因此,北方各游牧民族与中原华夏汉族之间两种相互区别而又相互依赖的历史文化,在这里融合从历史的发展顺序看,先秦时期的戎狄,秦汉时期的匈奴、鲜卑,魏晋北朝时期的柔然、敕勒,隋唐时期的突厥、回纥、奚,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的契丹、沙陀、女真,元明清时期的蒙、满等族都在北方这块土地上有过形成、发展、壮大和相互融合的历史“五胡”、契丹(辽)在这里有过割据称王的历史,因此,中原地域民族文化的融合浑成,不能不带有在这种自然地理和历史背景条件下所形成的双重蕴含,即:平原文化与草原文化;农耕文化与畜牧文化;华夏文化与胡族文化;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这是地域民族融合,互吸优长,共同发展的结果,中原区域民族融合的特征,而且表明了其在中华文明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1],以及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不过位居中原的河南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和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各路诸侯群雄逐鹿,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大批大批的河南人为了躲避战乱从黄河流域而迁往异域他乡,这极大地促进了祖国很多地方的开发和中华文明的传播

陕西是人类先祖的发源地之一。早在距今五六十万年前,“蓝田猿人”就在关中平原的灞河上游繁衍生息,用旧石器为工具,与大自然作斗争。到距今三四万年时,关中地区的原始人类逐步进入氏族公社时期,他们活动在西安附近和整个渭河流域。西安东郊半坡村遗址,原是六七千年前母系公社的一座村落。半坡人以渔猎和农耕为生,会制造很多精巧的石质工具,有了纺织和烧制陶器的手工业,会建筑能抵御风寒的房屋,身穿衣服,生活在组织的公社之中。大约又过了一两千年,西安附近的母系氏族公社逐渐发展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沣河流域发现有许多这个时期的遗址。这时的人类已使用木耒和石镰等新式工具,使农业生产向前进了一大步,畜牧业也有了发展,并且出现了新的社会分工。我们的祖先就是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动,改造自然,一步步地揭开了古代文明历史的序幕。 在达尔文建立进化论不久,即1871年,他紧接着发表了《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他在提出人是从猿猴进化而来的大胆论断时,也推测了人的发源地很可能在非洲地区。因为那里有大量的猿猴存在,而且从新生代以来,那里一直处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动、植物非常繁盛,这些都为猿猴进化到人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 发源地之争 但是,当1892年和1929年分别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和北京周口店发现猿人化石之后,特别是周口店.考古专家见到了5个猿人头、头盖骨、147颗牙齿、大量肢骨等,它们是分别来自40个大、小、男、女猿人;这里还有大量哺乳动物化石,1万多件石器;时代延续从距今60万至30多万年,使人类历史推前了几十万年。至此人们越来越认同进化论,并认为最早的人类发源地应该是在中国。故周口店尽管是北方偏僻小山村,但却是我国第一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与长城、故宫、埃及金字塔等并列。 到了20世纪60年代,西方大量学者涌到非洲地区进行研究、发掘,尤其是在坦桑尼亚、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地。他们接二连三地发现了距今3 000万年的埃及古猿化石、2 000多万年的森林古猿化石、l 000多万年的腊玛古猿,以及较多的属于人科的距今400万~100万年的猿人化石等,许多化石比中国所见的古老。因此,他们认为人类的发源地还应在非洲。 中国有重大发现 与此同时,我国学者也有了许多重大发现。如发现距今6(300多万年的最古老灵长类——娇齿兽化石;距今4 500万年的中华曙猿化石,还有距今3 000多万年的猿类化石。它们主要分布在云南和苏皖地区。如云南分别找到了森林古猿、腊玛古猿、西瓦古猿、粗壮地猿化石等。其中腊玛古猿是世界上化石保存最完整的,包括完整的头骨;在苏皖发现了双沟醉猿、江淮宽齿猿的化石等。 除此以外,我国还发现了大量猿人和智人化石。如距今180多万年的四川巫山县猿人、170多万年的云南元谋人、90多万年的陕西蓝田猿人、80多万年的湖北陨县猿人、60万~40多万年的南京猿人、30万~20多万年的安徽和县、山东沂源等地的猿人,还有各地各个时期的石器。 另外,早期智人(距今25万~4万年间)的化石地点分布多达12个以上,许多智人的头骨很完整;晚期智人(距今5万至1l万年间)的地点更多,至少有50多个,除了甘肃、新疆、江西、湖北尚未发现外,各地均有,包括台湾地区。 总之,我国从古猿至现代人的化石很多,系列非常完整,这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所以我国学者及部分西方学者认为,人类的发源地可能不止一个,除了非洲外,还应该有中国。除此,南北美洲、非洲、南极洲及欧洲大部分及俄罗斯,均未找到较古老的人类化石。 目光集中在苏皖 鉴于人类起源的重要性,1998年国家“九五”攀登项目“早期人类起源及其环境研究”正式启动了。经分析,学者们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应从化石入手,并很快地把目光投向苏皖地区。这主要是因为: 首先,安徽潜山县距今6 000多万年的地层中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灵长类——娇齿兽化石,它的大小、外形颇像鼠类。但由于它双眼在面前,不像兽类在两侧,而且头和脑较大,故它应归于最原始、树栖吃虫的灵长类动物。 其次,在江苏溧阳县距今有4 500万年的裂隙洞土中发现了中华曙猿化石,其大小仅十几厘米,有人认为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猿类,比过去认为最早的埃及古猿早了1 000多万年。但也有学者认为它是猴类(见图1)。值得注意的是,在山西垣曲县也发现这一化石,足见它分布较广。 第三,在苏皖交界的泗洪县发现了距今1 000年的双沟醉猿化石(见图2)。这种猿类很可能是南方古猿的祖先。并且,最近在安徽淮南县发现了距今300多万年的猿类化石,它们颇像南方古猿。由于目前发掘刚刚开始,深信今后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淮南猿类化石填补了我国这一时期猿类的空白。 除此以外,安徽繁昌裂隙洞黄土中发现了距今240万一200万年的石器和大量哺乳动物的化石,说明我国有能人存在,现正在发掘中(见图3、4);在南京汤山洞穴黄土中发现了分别为距今60万和40万年2个时期的猿人头骨化石;在安徽和县裂隙洞土中发现距今20多万年的猿人头盖骨和3颗牙齿;在安徽巢县洞中黄土发现距今约20万至16万年的早期智人枕骨和上颌骨残片;在江苏泗洪县和丹徒县分别发现了距今仅几万年的晚期智人化石;在溧水发现距今1.1万年的现代人化石,几乎各个时期的都有代表,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所以把这一地区称为人类的发源地是完全正确的,目前的研究工作还在继续进行中。 要给百姓普及知识 值得提及的是,苏皖地区目前采石时发现的裂隙洞、溶洞很多,而且这些洞中黄土里几乎都有哺乳动物化石存在,有的还非常丰富,显然在这些洞中发现人类及各种灵长类化石的机会较多。过去这些地区发现的许多重要线索,包括以上所述的重要发现,几乎都是当地人提供的。因此,对当地百姓普及这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当务之急。

意思:

1河流开始流出的地方。如:青藏高原 是 长江 的发源地。

2借指事物发端、起源的所在。

读音: [ fā yuán dì ]

出处: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七:“呵,呵。不要小看他。这小小的一沟却是 俄罗斯 舰队的发源地呢。”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一章:“党中央和 毛主席 住在 延安 , 延安 就成了 中国 的心脏,成了 中国 革命的司令部,成了胜利的发源地。”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六:“时候已经在停课准备学年试验的期中,风潮的发源地是 四川 最高学府的高等学堂。”《花城》1980年第7期:“他说,要在‘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再点一把文艺复兴的火。”

造句:

1 他听出这声音的发源地就是南邻,身上一下像通了电,小眼睛立刻闪起了亮光儿。

2 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正的文明,才是有生命有价值的文明。

3 然而在大西洋彼岸的非洲海岸奴隶贸易发源地的情形却依然故我。

4 而与此同时,这里又是超短裙的发源地,常有最新流行时装由此走向世界各国。

5 漂砾是由冰川搬运并在距发源地一定距离的地方堆积的巨砾

以上就是关于造纸术的发源地是哪里全部的内容,包括:造纸术的发源地是哪里、世界文明发源地在哪里、中华民族发源地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2667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