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什么之爱为题从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圆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中选一个为题作文600字

唯有蜻蜓蛱蝶飞2023-05-07  30

爱竹说(爱莲说仿写)
竹秀于林,为岁寒三友。世间文人墨 客,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今 蓉城人盛爱牡丹。予惟爱竹之风骨, 立于青山之间,藏于绿荫小径。 窗前 屋后, 于风寒中不屈不挠。 挺拔直立, 不蔓不枝,可当藩篱,可焙竹筒饭, 香远益清,沁人心脾。 予谓梅,冬之傲寒者; 兰,花之清秀 者;菊,花之隐逸者。咦!竹之爱, 君之品格也。

来自那遥远时空的《诗经》,作为轴心时代的原典,许多次地精心描绘了竹的意象,也为后世留下了规定性的、原创性的意义,赋予竹以阳刚的品质、文雅的气质,因此,后人沿着这样的路径,将竹丰富发展为“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竹文化
竹雕的原材料就是竹子,来源广泛,易于雕刻,价格低廉,所以供人发挥的空间很大。最早的竹器,目前能够看到比较成形的带有雕工的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竹勺,勺柄上带有很精细的雕工。竹雕艺术在唐宋史籍中都有很明确的记载,但能够看到的出土实物并不多。
明中叶以后,竹雕艺术迅速崛起。我们已知的明代竹刻大家,都不仅限于竹雕,包括犀角、象牙和紫檀等材料也能雕刻,但为什么都称他们为竹雕大家呢?因为中国文人赋予竹子很高尚的品格。比如图案中常见“竹梅双喜”、“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这些都反映出中国人赋予竹子的优良品格,这种品格第一是清高,第二是坚韧。
中国的竹文化是一种非常广泛的文化,深入民间。比如清代大画家郑板桥有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写的“六分半书”被文人称赞为“乱石铺街”;他画的竹子受到推崇,非常有名。今天不仅能欣赏到他的绘画,还能在其他雕刻艺术上见到他的竹石,这些都彰显出竹文化如何深入人心。民间还有这样的话:“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这是文人通过观察自然植物后所赋予的一种人格化的品质。竹子是空心的,在汉语中与虚心非常巧合。
在所有雕刻使用的材料中,竹子是最便宜最易得的。今天到南方去,能看到大片竹林。文人使用竹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参与、设计,使这样一种普通的材质能够达到非常高的境界,化腐朽为神奇。
明中叶以来,有名有姓的刻竹名家就有几百人之多。有一本书叫《竹人录》,作者金元钰,记载了当时著名的竹刻高手。另外,许多艺术家的名字也散见于各类笔记中,但不一定留下其作品。
金元钰在《竹人录》中说:“今流传人物花鸟笔筒,及行草秘阁,秀媚遒劲,为识者所珍。”当时流行人物花鸟笔筒和行草秘阁,被认识它们的人所珍爱。这里提到了一个词,“秘阁”,什么是秘阁呢?秘阁就是“臂搁”,一种非常重要的文房用具。臂搁的形状是竹形瓦面,所以用竹子来做最合适。一般都是裁一节竹子,纵向一分为三,正好形成一个瓦面。臂搁能防止把墨迹蹭脏。我们都知道,只有中国字是竖行右行,先在最右边竖写一行,再往左边写。过去古人要求自己悬肘、悬腕,悬空写字。明朝人的大袖子都比较长,写字的时候速度快,有时这行没干透,就要写下一行,很容易蹭脏衣服,或者蹭脏字迹。在这种情况下,臂搁就起作用了,把它罩在刚写好的那行字上,臂搁是中空的,不会蹭脏字。写一行挪一行,等你挪到第二行的时候,第一行的字就干透了。
我曾经买过这样的竹雕行草臂搁,上面有刻字,写得非常有意思。当我把这个臂搁拿到手的时候,就体会到古人的自我修养。古人会把一些名言警句刻在上面,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这个臂搁上写的是:
不到极逆之境,不知和顺之安;
不遇至刻之人,不知忠厚之善。
不到最倒霉的时候,不知道平常就是一个好日子;不遇到最尖刻的人,不知道忠厚就是一个好人。古人写得多好啊!联系今天,四川汶川地震就是到了极逆之境,所有汶川同胞的感受都是:平时的日子再苦,也是一个安生的日子。

以上就是关于我的什么之爱为题从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圆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中选一个为题作文600字全部的内容,包括:我的什么之爱为题从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圆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中选一个为题作文600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2554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