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辽东经略”和“蓟辽督师”是一个官职吗请知道的朋友解释一下,谢谢

明朝的“辽东经略”和“蓟辽督师”是一个官职吗请知道的朋友解释一下,谢谢,第1张

辽东经略

《明史职官二》言:天启元年,置辽东经略。经略之名,起于万历二十年宋应昌暨后杨镐。至天启元年,又以内阁孙承宗督师经略山海关,称枢辅。崇祯四年并入总督。十一年又增设总督于保定。

辽东经略一职,是专为辽东战事所设立的。孙承宗曾多次上疏,议论辽东兵事以及辽东经略。

其一,“乞皇上饬励诸臣,勿角口语,勿事虚文。司兵马者,不得恣意于不可度而不顾供应之难。司钱谷成造者,不得刻意于不可减而不顾星火之急。” ——这是指出了户部、兵部、工部对于前线要求,相互推诿,以至耽误国事。

其二,请重武人之权。明代规定文官挂帅,多瞎指挥。此前经抚不和,更是影响辽事。

其三,“中使观涉兵政,自古有戒”。即使是皇帝派来专门劳师的中使,孙承宗也一概否决。

这三点正是切中明代用兵之弊。军事由外行领导,太监对军务的过多干预,以及后勤部门的配合不利。这些问题不能够改善,则无论前方将士如何积极进取,也是难有所进展的。

蓟辽督师的全称是督师蓟、辽、天津、登、莱军务,就是说袁崇焕是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兼督师蓟、辽、天津、登、莱地区的军事防务,负责抵御后金军队南进,守卫山海关,保卫北京城。

战区司令

总督,通常指一个国家的某片相对自主的区域中实际或名义上的最高行政长官。许多国家都有或曾经有设置总督职位。 清朝时对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尊称为“督宪”、“制台”等,官阶为正二品,但可通过兼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与只掌握一省行政事务的巡抚不同,总督兼管数省,同时在政务之外也兼掌军务与经济[1]。有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和陕甘总督。此外明清也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专管某项政务的总督官职。

总督,中国明清地方军政大员。又称总制。正统六年(1441年)正月,明廷用兵麓川(今云南陇川西南),兵部尚书王骥主其事,首次以总督军务入衔。分专务和地方两种。专务总督有总督粮储、总督河道、总督漕运等名,各以所辖专务为职,提督军务为辅。明初常遣尚书、侍郎、都御史等官,至地方安抚军民,或主管兵事,事毕复命,名义或称巡抚,或称镇守。后以镇守侍郎与巡按御史不相统属,文移往来不便,乃定为都御史巡抚兼提督军务等名称(详见“巡抚”)。所辖多重者加总督。专务总督以所辖专务为职,提督军务为辅。地方总督多因防边或镇压人民而设,以所辖地区军务为主。正统六年(1441年)正月,首次以总督军务入衔。正统末至景泰初,地方亦多派总督。这些总督因事而设,事毕即撤。自成化五年(1469年)两广再设总督后,其职始专,近于定制。

职位概述

总督之“督”可见,在名义上不是地方官,是中央差遣的“派出”性质,由此可见中央是将地方权力牢牢握在手上的。地方没有名义上的大员,提督、知县等也皆属于中央官。

明代

明代正统末至景泰初,除于谦、王骥先后以兵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总督京师、南京军务外,地方亦多派总督。这些总督因事而设,事毕即撤。自成化五年(1469)两广再设总督后,其职始专,近于定制,但终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其中比较重要的总督有:

弘治十年(1497)置, 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一员,简称“三边总督”

弘治十年(1497)置,总督四川、陕西、河南﹑湖广等处军务一员,

正德八年(1510)置: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一员,简称“宣大总督”

嘉靖二十九年置: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一员,简称“蓟辽总督”

嘉靖三十三年(1550)置:总督浙江、福建、江南兼制江西军务一员,简称“浙直总督”,等等。

总督与巡抚皆为地方军政大员,合称督抚。但总督权力较巡抚大,巡抚位于总督之下。地方总督多由部院正官中推选,以尚书、侍郎任者,亦加都察院正官(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职衔。专务总督除部院正官外有寺卿至其位者,加官如尚书、侍郎制。

正德十四年,明武宗自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太师镇国公”,遂改总督为总制。嘉靖三十年,又以“制”字非臣子所用,复名总督,但习惯上仍尊总督为制台。在明朝政治中,总督举足轻重,入则为朝廷显官,出则为一方军政之首,巡抚、总兵官俱听节制,故时人称“文帅第一重任”。

《明熹宗实录》卷四十二:“天启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荫总督宣大王国桢子之仲、登莱巡抚袁可立子枢、通政使吴用先子 、河南巡抚冯嘉会子映鸾、太常寺卿桂有根子高攀各入监读书。”

总督在清代为地方最高级长官,总管一省或二三省,总督与巡抚皆为地方军政大员,合称督抚。但总督权力较巡抚大,多数地区巡抚位于总督之下,亦有总督兼巡抚者;总督辖区较巡抚广,一般都在一省以上,明末时有管辖五省、七省者;总督级别较巡抚高,总督一般为从一品到正二品,巡抚为从二品,地方总督多由部院正官中推选。在明代政治中,总督举足轻重,入则为朝廷显官,出则为一方军政之首,故时人称文帅第一重任。清初总督额数及辖区并不固定,乾隆以后成为定制,全国设有八个总督:直隶 、两江、陕甘、闽浙、两湖(即湖广)、两广、四川、云贵。总督一般均带兵部侍郎(或尚书)、右都御史衔, 其职掌综理军民事务、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为一方面军民高级长官世称封疆大吏。另有漕运及东河、南河总督三员 。光绪三十二年 (1906),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建行省,改将军为总督,名曰东三省总督。 《清史稿·职官志三》:“总督。从一品。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品级

总督在清代为地方最高级长官,正二品(若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位在从二品的巡抚之上,管辖一省或多省。各省总督依例均有兼衔,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规定,除授为尚书例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外,其余各省总督,俱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职能

总督的作用是,以文臣钳制武臣:协调各省、各镇关系:统一事权,防止各省、各镇互不相属,互相推诿。体现了中央对地方军事控制权的加强。

直隶总督——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顺治十八年(1661年)初设直隶总督,后裁;雍正元年(1723)年升直隶巡抚为直隶总督,为定制;

雍正八年(1730)设直隶河道水利总督,简称北河总督;

乾隆十四年(1749年)裁北河总督,遂以兼直隶河道事务,加管理河道衔;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兼巡抚衔;

咸丰三年(1853年)兼管长芦盐政,太平天国之乱后,盐运秩序被破坏,该职被自然停兼;

同治九年(1870)兼北洋通商大臣。

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

康熙元年(1662)以江南总督兼操江事务;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合并江南、江西两总督为两江总督,为定制,仍兼操江事务;

道光十一年(1831年)兼两淮盐政,太平天国之乱后,盐运秩序被破坏,该职被自然停兼;

同治十二年(1873年)兼南洋通商大臣;

另,清初两江总督就兼辖南河事务,协助总河,后逐步负责加重河道事务,最终全面统辖南河事务。

闽浙总督

闽浙总督——总督闽浙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兼巡抚事。不

乾隆三年(1738)合并福建、浙江两总督为闽浙总督,为定制;

光绪十一年(1885年)以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遂兼福建巡抚事务。

湖广总督

湖广总督——总督湖北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兼巡抚事。

顺治元年(1644年)初设湖广总督,后裁;康熙十九年(1680)改川湖总督为湖广总督,为定制;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更名为湖北湖南总督,但简称仍为湖广总督;

光绪三十年(1904年)裁湖北巡抚,遂兼湖北巡抚事务。

两广总督

明代

明景泰三年,两广始设总督。

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始设梧州。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迁肇庆。

清代

两广总督——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兼巡抚事。

清代两广总督的前身为顺治元年所置的广东总督,当时总督驻广州,兼辖广西。

顺治十二年,总督府迁往梧州。

康熙二年,别置广西总督,广东总督移驻廉州。

次年,撤销广西总督,广西政务复归广东总督管辖,广东总督迁驻肇庆。

雍正元年,重设广西总督,次年再次裁撤。

雍正七年,为统一西南军事指挥权,镇压苗族起事,广西政务暂归云贵总督兼辖。

雍正十二年,广西政务仍隶广东总督管辖,更号两广总督。

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广东总督为两广总督,为定制,驻肇庆府;

乾隆十一年(1746年)年移驻广州府;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裁广东巡抚,遂兼广东巡抚事务。

直到清朝灭亡取消两广总督。

陕甘总督

陕甘总督——总督陕甘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管理茶马、兼巡抚事。

顺治元年(1644年)初设甘肃巡抚,例兼管理茶马事务;

康熙十四年(1675年)初设陕甘总督,后多次更名与移治;

乾隆十九年(1754年)裁甘肃巡抚,遂以陕甘总督兼甘肃巡抚、管理茶马事务;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改甘肃总督为陕甘总督,为定制,仍兼甘肃巡抚、管理茶马事务。

四川总督

四川总督——总督四川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兼巡抚事。

顺治元年(1644)初设四川巡抚;十四年(1657)初设四川总督,后更名裁撤;

乾隆十三年(1748年)恢复四川总督,同时裁撤四川巡抚,遂兼巡抚事务。

云贵总督

云贵总督——总督云贵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兼巡抚事。

顺治十六年(1659年)初设云贵总督,后分设;

雍正十二年(1734年)合并贵州、云南两总督为云贵总督,为定制;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裁云南巡抚,遂兼云南巡抚事务。

东三省总督

东三省总督——总督东三省等处地方、兼管三省将军、奉天巡抚事。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盛京将军为东三省总督,以原关外三将军并为三省将军事务由其兼管;

同时设奉天巡抚,以原盛京将军本辖区域的旗兵改以副都统衔由其兼管;

宣统二年(1910年)裁奉天巡抚,遂兼奉天巡抚事务。

南河总督

南河总督——总督江南河道、提督军务,又简称江南河道总督。

雍正七年(1729年)改总河为南河总督;

咸丰八年(1803)裁撤,其事务并入漕运总督。

东河总督

东河总督——总督河南、山东河道、提督军务,又简称东河河道总督。

雍正七年(1729年)改副总河为东河总督;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裁撤,同年恢复;二十八年(1902)裁撤,其事务并入河南、山东二巡抚。

漕运总督

漕运总督——总督漕运、节制江北镇道各官。

顺治元年(1644)设漕运总督;

咸丰八年(1803)裁南河总督,兼管江南河道事务;

咸丰十年(1805)节制江北镇、道各官;

光绪三十年(1904)以无漕可运,改设江淮巡抚;

光绪三十一年(1905)以与两江总督事务重叠,裁撤,其事务并入两江总督。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松锦之战战败后被清朝俘虏,后投降成为清朝汉人大学士。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清朝大臣洪承畴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洪承畴生平简介

洪承畴出生于明朝年间,早年的时候深受明朝皇帝的恩宠,一路官至兵部尚书,在明清之战中,被清军击败,投降之后成为清朝的汉人大学士。洪承畴降清之后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洪承畴精通儒学,倡导满人学习儒家 文化 ,汉人 礼仪 ,淡化了满汉之间的差距,为满汉的和睦相处打下了基础。

洪承畴早年家境贫寒,学习十分刻苦,小小年纪就博览群书,从小就表现出了要为国效命,治理 天下 的报复。后来洪承畴连中举人、进士。崇祯年间,农民生活困苦,陕北地区的农民起义造反围困了韩城,当时还是参政的洪承畴临危受命,领兵出战,大败敌军,瞬间名声远扬。之后洪承畴连连升官,在原来的上司杨鹤被罢官之后,洪承畴继任了总督职位,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时候,他摒弃一开始的以安抚为主的策略,转而全力清剿,甚至还杀降。在洪承畴的清剿策略之下,明末时期的乱象略有好转,很多声名显赫的大型起义军如李自成、张献忠等等都或降或灭。直到1639年,李自成大败,农民起义自己宣告失败。

后来清军入侵,洪承畴在松锦兵败被俘,起初洪承畴坚决不降,绝食数日,皇太极派了很多人去劝降都被洪承畴给骂得体无完肤,后来皇太极亲自出马,对他十分关照,看他衣着单薄就把自己身上的貂裘批到了洪承畴的身上,洪承畴倍受感动,遂降了清朝。

洪承畴投降之后,起初很受皇太极打压,直到后来皇太极死后,顺治登基,才受重用,之后的日子里洪承畴为了清王朝的统治可以说是尽心尽力,在清军占领江南的过程中已改以往围剿义军时“一律清缴”的策略,改以安抚为主,为江南地区老百姓们恢复生产,维护社会安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如何正确评价洪承畴

洪承畴是明清交接之时的大臣,一直以来对于洪承畴的评价都有着激烈的争论。大致上有着两种说法,一是认为洪承畴本人作为明朝的官员,却降了清朝,是汉奸,而且早年的时候洪承畴能够身居高位也是从镇压农民起义开始的,过于血腥。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洪承畴在清朝初期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开疆拓土,促进了社会安定、国家统一,这是大功,应该对其持肯定的态度。

本文认为对于洪承畴这样复杂的 历史 人物,不能单纯的分出什么功过大小,也不能很简单的从现代的视角来看,而是应该双向的去看待。一方面洪承畴在清初的时候,提出的诸如“承明制”“学汉文”“抚民众”等多项政策对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都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在这一点上是要予以肯定的。另一方面,从当时的历史视角来看,洪承畴叛明降亲不得不说是没有气节的表现,在当时来说确实是一个“汉奸”,确实是大节有亏,而且洪承畴早年镇压农民起义过于血腥这也是不得不正视的现实。

洪承畴是明清之际的重要人物,洪承畴从小就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明期间,洪承畴血腥镇压了农民起义,身居高位,到了降清之后,为了天下的统一和缓解满汉之间的矛盾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洪承畴一生褒贬不一,功过皆有之,不能简简单单的一概而论。

洪承畴为什么降清

洪承畴是明朝大臣,是崇祯手下不可多得的人才,在洪承畴被俘之后,他曾经一度绝食来抗议,不肯投降,那么为什么到了后来洪承畴又改变了主意,降了清朝呢

关于洪承畴的投降一直以来有着几种种说法,第一种就是赫赫有名的庄妃色诱,据说当时洪承畴一直不肯投降,一副我就饿死算了的样子,皇太极很是着急,打听到洪承畴很好色之后,就豁了出去,让庄妃也就是日后的孝庄皇后去色诱。于是孝庄就带着人参汤前去“探监”,洪承畴当时已经是饿的迷迷糊糊的,看到有个美女进来,还以为是观音菩萨下凡了呢,当时庄妃喂洪承畴喝了人参汤,边喝边聊了几句,之后就发生了一点少儿不宜的关系,就这样绝食了好几天不肯投降的洪承畴降了。

第二种说法是当时洪承畴不肯投降,还绝食抗议,皇太极安排了很多人去劝降都被骂了出来,后来 范文 程受命去劝降,这个范文程倒是很聪明,见到洪承畴之后对于劝降之事只字不提,反倒是天南海北的聊了起来,在聊天过程中,洪承畴的衣服上沾染上了一点灰尘,洪承畴立马抹去,范文程就知道了洪承畴其实不想死,想想也是,连件衣服都这么珍视何况是自己的小命呢。后来皇太极礼贤下士,亲自劝说,并且看到洪承畴衣着单薄就把自己的外衣脱了给他,洪承畴深受感动,就降了清朝。

第三种说法是说当时洪承畴不肯投降,皇太极又爱惜他的才能,就把他给放了,洪承畴在回京的路上却得知,自己已经被当成战死沙场,如果这时候回去,不只是自己要死,连自己的全家都要死,索性就降了皇太极。

对于这三种说法,正史中记载的时第二种说法,这也是最可信的,毕竟对于洪承畴这样一个深受儒家文化熏陶,渴望建功立业的人来说,肯定是看出了大明大势已去,而且皇太极如此礼贤下士,是一个明主,值得自己投降。

1 洪承畴简介及故事

2 《洪承畴二事》阅读题的答案

3 清朝历史资料

4 皇太级的生平简介

5 洪承畴难过美人关的趣闻

是清朝萧显写的。成化八年(1472),明宪宗朱见深下旨,要在山海关的东城门上悬一“天下第一关”的横匾。镇守山海关的兵部主事不敢怠慢,派人爬上城楼丈量尺寸,随即请人制成一块长一丈八尺、高五尺的匾额。如此巨匾,自然须由大手笔题写,经过一番遴选,选定进士出身,已然辞官归隐的萧显。

扩展资料:

事件起因:

翌日,兵部主事造访萧府,说明来意。萧老先生略一沉吟,答应下来。不过,他提出个要求:写这种字,急不得,须酝酿一段时日。

不几天,兵部主事差人送给萧显数丈素绢和几支特制的大湖笔。送礼人回来禀报:萧老先生并未写字,而是手持一根扁担在院中练武,仿佛面临千军万马。兵部主事疑惑不解,心想,由他去吧。

过了半月,兵部主事又差人送去许多上好的宣纸和徽墨。送礼人回来说,萧老先生还未写字,只在房中吟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之类的诗句。兵部主事依然不解,心里还是想,由他去吧。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萧显题匾

以上就是关于明朝的“辽东经略”和“蓟辽督师”是一个官职吗请知道的朋友解释一下,谢谢全部的内容,包括:明朝的“辽东经略”和“蓟辽督师”是一个官职吗请知道的朋友解释一下,谢谢、总督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官、清朝大臣洪承畴生平简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2549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