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的称谓 不同年龄段的称谓

孔子的主要思想2023-05-07  21

导读:如今我们称呼年岁直接说是多少岁,没有古代那么复合的叫法,不过年龄的称谓也是我国文化习俗之一,所以了解古代不同年龄段的称谓,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那么各阶段年龄的都怎么称呼呢?和我一起去查询了解下吧。

年龄的称谓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弱冠是男子二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耋指八十岁。鲐背之年指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不同年龄段的称谓

1襁褓:

亦写作“襁緥”、“襁保”、“繦緥”、“襁葆”。原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旧说长一尺二寸至二尺,阔八寸左右,后亦指婴儿包或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

指2-3岁的儿童。出自《老子》:“如婴儿之未孩。”也作“孩抱”和“提孩”。也见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提携”等为其衍生词。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咳”的古字。(《说文解字》:“孩,古文咳从子。”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

3总角

借指幼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语出《诗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又《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以后称幼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4垂髫、髫年:

借指幼年。髫,儿童头上扎起来下垂的短发。古时汉族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豆蔻:

指女子十三四岁。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6束发、成童:

指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也指束发的头饰。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汉贾谊《新书·容经》:“古者年九岁入就小学,蹍小节焉,业小道焉;束发就大学,蹍大节焉,业大道焉。”

7及笄:

女子十五岁左右,亦作“既笄”。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 。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8弱冠:

指男子二十岁。类似的表述还有: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知命、半百:五十岁;耳顺:六十岁。出自《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9花甲:

六十岁,也说六十甲子。古时在计算年龄时,以天干地支的顺序来表示。一个循环从甲子开始,接着是乙丑、丙寅……依序共有六十个组合,因此,干支每六十年就会循环一次,即一个人到61岁(出生时1虚岁)时,就逢一甲子。所以,六十岁又名“花甲”,与天干地支有关。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10古稀:

七十岁,亦作“古希”。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杜甫慨叹人生苦短,能活到七十岁,自古以来十分稀少。

11耄耋:

指七十到九十的老人。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12期颐:

一百岁。语本《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代年龄段的称呼如下:

岁:初度——指小儿初生之时。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1岁:牙牙——婴儿学语的声音。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2-3岁的儿童)

8岁:总角——古代儿童将垂发扎成两个发髻,形状似羊角,(“总”为聚拢的意思)故称“总角”。

1岁: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古代年龄称呼有:汤饼、初度、生小、总角、垂髫、始龀、教数、外傅、束发、舞勺、及笄、舞象、待年、弱冠、而立、不惑、强壮、艾、花甲(耳顺)、古稀、皓首、耄耋、黄发、鲐背、期颐。

1、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2、初度:周岁。

3、生小:幼年。

4、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5、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6、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7、教数:9岁。

8、外傅:10岁,出外就学。

9、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10、舞勺:13岁。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11、及笄:指女子15岁。“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12、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

13、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14、弱冠:指男子20岁。弱,弱小。

15、而立:指30岁。

16、不惑:指40岁。”

17、强壮:指四十。

18、艾:指50岁。

19、花甲(耳顺):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20、古稀:指70岁。

21、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22、耄耋:指八九十岁。

23、黄发:指长寿老人。

24、鲐背:指长寿老人。

25、期颐:指百岁。

扩展资料:

称谓来历:

1、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2、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3、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4、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5、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刚出生叫婴儿,1~12叫小孩,13~17叫少年,。。未满18岁叫未成年人。19~22叫成年人,。23~27叫青少年人28~35叫青年人,36~55叫中年人56~70叫老年人,。。。71~80叫老人家,。。。。81~100叫老老人。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20岁(男)——弱冠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12

回答者:

沉在水裏

以上就是关于年龄的称谓 不同年龄段的称谓全部的内容,包括:年龄的称谓 不同年龄段的称谓、各个年龄段 所称呼的词有哪些、古代年龄段的称谓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2518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