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什么

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什么,第1张

问题一:中国可持续发展包括哪些内容 浅论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前言

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但就中国的国情而言,人口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增长量大,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

二.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总是和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纠缠在一起:一个是环境问题,另一个就是人口问题。从环境问题本身来看,它的产生似乎同人口增长没有什么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但是,自从8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和经济几乎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加上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给我们这个地球增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同样是摆在人类眼前的事实。发达国家作为世界环境污染的主要出口商,他们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产、生活垃圾和废物的处理不当造成的,人口增长在其中的影响微乎其微。与发达国家截然相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则是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增加,这使本来已经相当脆弱的生存环境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在这些国家中,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好似一对苦难的孪生兄弟,而这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又相当复杂。

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模式。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是,为了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致遭受根本性的破坏,人类的选择又显得十分有限。促进经济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同时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有必要明确一点,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人类目前所采取的某些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有背于人类和地球的长远发展目标的。意识到这一点的意义在于,人类已经开始努力改进以往的不利做法,并力图去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克服种种阻力,人口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发展中国家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妥善地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这使今后的种种努力显得更为艰巨,也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与土地与粮食

中国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同时它也说明了中国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中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农林牧副渔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则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难度很高,成本极大。1952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6.2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2.8亩。当时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5.5 亩。虽然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一倍,却是中国50多年的最高水平。1997年,中国的耕地面积约为14.3亿亩,人均只有1.15亩,比1952年下降了一倍多。1952-1997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近2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亿5千万,人多地少的矛盾大大加剧。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还将进一步下降。预计15年后,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1亩以下。由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加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目前,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为1.5亿,到本世纪末,很可能突破2亿。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不仅表现在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且表现在对土地环境的污染破坏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徘徊不前。由于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迫使农民高强度地使用耕地,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严重。目前,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办>>

问题二: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

世界未来学会主席、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科尼什曾说过,就社会变革的角度而言,1800年―1850年可称为迅速变革的时期;从1950年开始,我们这个星球出现了一个彻底变革的时期;而70年代以来,变革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可称作“痉挛性变革时期”。社会以及人的能力的迅速发展,确实使人类在控制自然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宏观领域,人类制造的宇宙探测器已经飞出了太阳系,在微观领域,我们已经深入到原子核内部的研究,并把成果应用于解决能源问题和武器制造上。人们坚信:只要我们坚持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美好,我们的前途就会越来越光明。

但是,自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人类对自己的这些进步却产生了种种疑虑,人们越来越感到,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是不可持续的。我们迫切地需要对我们过去走过的发展道路重新进行评价和反思。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需要在价值观、文化和文明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更广泛、更深刻地变革,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我们的明智选择。

人们之所以对自己的发展产生疑虑,主要是因为传统的发展模式给我们人类造成了各种困境和危机,它们已开始危及人类的生存。(1)资源危机。工业文明依赖的主要是非再生资源(如金属矿、煤、石油、天然气等。据估计,地球上(已探明的)矿物资源储量,长则还可使用一二百年,少则几十年。水资源匮乏也已十分严重。地球上975%的水是咸水,只有25%的水是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而且这些水的分布极不均匀。发展中国家大多是缺水国家。我国70%以上城市日缺水1000多万吨,约有三亿亩耕地遭受干旱威胁。由于常年使用地下水,造成水位每年下降2米。(2)土地沙化日益严重。“沙”字结构即“少水”之意。水是生命存在的条件。人体70%由水构成。沙漠即意味着死亡。现在,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草场遭到严重破坏,世界沙漠和沙漠化面积已达4700多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30%,而且还在以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扩大着。(3)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固体污染、农药污染、核污染等等。由于工业化大量燃烧煤、石油,再加上森林大量减少,二氧化碳大量增加,因而造成了温室效应。其后果就是气候反常,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据统计,到2000年,可使地球温度上升27――81bC。由于氟利昂作为制冷剂的大量使用,使南极臭氧空洞不断扩大。据估计,南极春天臭氧层比15年前已变薄50%。(4)物种灭绝和森林面积大量减少。由于热带雨林被大量砍伐和焚烧,每年减少4200英亩,按这个速度,到2030年将消失殆尽。据估计,地球表面最初有67亿公顷森林,陆地60%的面积由森林覆盖。到80年代已下降到264亿公顷。由于丛林减少,使得地球上每天有50――100种生物灭绝,其中大多数我们连名字都不知道。

当代发生的各种危机,都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传统的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道路,是一种以摧毁人类的基本生存条件为代价获得经济增长的道路。人类已走到十字路口,面临着生存还是死亡的选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类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公布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标志着一种新发展观的诞生。报告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它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

问题三: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思想和目标分别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需要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奋斗。现在是从传统增长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转变时期,因而最近几代人的努力是成功的关键。必须从现在做起,坚定不移地沿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路走下去。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

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对此,人们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好象自己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长期掠夺资源而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然而,这种掠夺式生产已经造成了生态和生活的破坏,大自然向人类亮起了红灯。

问题四:XP会不会比98更加充分的发挥硬件的性能,从而使游戏运行更顺畅? 作为服役十余年的系统,它已经迎来了自己的归宿。现在,全世界的网友不禁为这一顽强存在于microsoft十余载的系统肃然起敬。只有不断地探索、尝试、创新,才能使系统运行更人性化。这一点,是XP无法与7和81相媲美的。

问题五:可持续发展是谁先提出的 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永恒主题。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环境与发展理念的不断更新中逐步形成。

1、《寂静的春天》――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

“可持续性”最初应用于林业和渔业,指的是保持林业和渔业资源延续不断的一种管理战略。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1962年发表了环境保护的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她告诉人们:“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一直是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人类出现后,生命才具有了改造其周围大自然的异常能力。在人类对环境的袭击中,空气、土地、河流及大海受到各种化学物质的污染,这种污染是难以清除的,因为它们不仅进入了生命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进入了生物组织内。”

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较早地引发了人类对自身的传统行为和观念进行比较系统和深入的反思。

2、《增长的极限》――引起世界反响的严肃忧虑:

受“罗马俱乐部”的委托,以麻省理工学院 D.梅多斯为首的研究小组于1972年提交了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报告认为:由于世界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五项基本因素的运行方式是指数增长而非线性增长,全球的增长将会因为粮食短缺和环境破坏于21世纪某个时段内达到极限。他认为、要避免因超越地球资源极限而导致世界崩溃的最好方法是限制增长,即“零增长”。《增长的极限》在国际社会特别是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但其反增长情绪曾遭受尖锐的批评和责难。

3、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正式挑战: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大会通过《人类环境宣言》,它向全球呼吁:现在已经到了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 的责任,也是人类的紧迫目标。各国 和人民必须为着全体人民和自身后代的利益作出共同的努力。《人类环境宣言》正式吹响了人类共同向环境问题挑战的进军号。

4、《我们共同的未来》――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

1987年,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任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大提交了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注意力集中在人口、粮食、物种和遗传资源、能源、工业和人类居住等方面。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她把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切实结合起来,实现了人类有关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

5、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环境与发展的里程碑: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地球 )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可持续发展得到了世界最广泛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

这次大会为人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出了总动员,为人类的环境与发展矗立了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综上,第一个正式提出这个词的是:1987年,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任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大提交了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问题六:可持续发展的例子 人口:计划生育,让人类不过于太多,资源:使用可再生资源,让后代也能享受到这种资源带来的方便环境:减少污染,给后代一片蓝天 具体的你要在生活中、学习中不断积累!

法律分析: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缩写SDGs,是17个新发展目标,在2000-2015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到期之后继续指导2015-2030年的全球发展工作。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即将在纽约总部召开,联合国193个成员国将在峰会上正式通过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旨在从2015年到2030年间以综合方式彻底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发展问题,转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将指导2015年至2030年的全球发展政策和资金使用。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了历史性的承诺:首要目标是在世界每一个角落永远消除贫困。

法律依据:《联合国宪章》 第一条 联合国之宗旨为:

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二、发展国际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

三、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四、构成一协调各国行动之中心,以达成上述共同目的。

尽管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了环境污染的危害,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但是治理污染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污染,才去治理。人们必须寻求一条和谐发展之路,让人类社会的进步不再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在发展中保护环境的模式代替先污染再治理的恶性循环。为了我们在宇宙中唯一能居住的家园,全人类第一次不分彼此,努力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

绿色技术的兴起、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理念的传播,无不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的实践。作为社会的一员,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中来,地球和人类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绿色的。绿色革命需要每一个人,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为地球和人类换一个绿色的未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意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因为:(1)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环境问题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人们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创新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但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是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在经历了一系列全球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的痛苦之后,人类开始积极反思,努力寻找新的发展模式,于是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了(3)实行可持续发展对中国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过建国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中国仍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还非常薄弱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4)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①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 ②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 ③加强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必要性:(1)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人地关系矛盾日益突出自然灾害的频繁加剧,反映出人地关系的矛盾日益突出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治理,我们将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将会成为泡影(2)人口形势严峻,环境压力增大庞大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及人口素质的低下,不但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且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负担(3)有限的资源浪费和破坏严重地大物博是我国国情的最大特点,但从人均角度来看,我国又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各类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又有极大的不均衡性有限的资源要求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必须精打细算主要政策措施:1、各级政府都要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实行领导责任制职能部门要加强监督、监测,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法》加大执法力度环境保护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严格控制水污染物超标准排放,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与排放2、加强市区、工业区等环境管理市区要把严格控制机动车辆乱鸣笛作为控制市区噪音的主要任务工矿企业要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和国家环境噪音标准,新、改、扩建项目,推行清洁生产工艺3、要加强对各种自然灾害的预测,从组织、人员、物资等方面提高防御应变能力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对此,人们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好像自己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长期掠夺资源而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然而,这种掠夺式生产已经造成了生态和生活的破坏,大自然向人类亮起了红灯。

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子呢?悲观主义者描述了世界末日的景象,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人们承认面临的严重危机,但是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战胜它,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一、罗马俱乐部与零增长理论

本世纪中叶以来,资源、环境、人口等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日益尖锐和全球化,所谓“人类困境”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其中,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成果最引人注目。罗马俱乐部成立于1968年4月,是一个由知名科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组成的小团体,宗旨是促进和传播对人类困境的理解,同时激励那些能纠正现有问题的新态度、新政策和新制度。1972年3月,米都斯领导的一个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一篇研究报告,题为《增长的极限》。他们选择了5个对人类命运具有决定意义的参数:人口、工业发展、粮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污染。

这项耗资25万美元的研究最后得出地球是有限的,人类必须自觉的抑制增长,否则随之而来的将是人类社会的崩溃这一结论。这篇报告发表后,立刻引起了爆炸性的反响。这一理论又被称为“零增长”理论。

二、和平、稳定才能持续发展

非洲许多国家的人民仍然为战争和饥饿所困扰,千百万人不得不长期生活在难民营中。国际救援机构提供的食物可以维持生存的最低需要,但是,烧煮这些食物的燃料却是一个大问题,难民们每天砍伐树木和灌木,使周围已越来越难找到树木作燃料了。难民营里的居民并非不了解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但是,当人们的周围笼罩着死神的阴影时,他们怎么能顾得上植物呢?战争和暴力不仅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许多难民,而且战争以及为战争服务的军火工业还大量消耗资源,减少人类可以用于发展和治理环境的资金。

三、可持续发展的初步成果

70年代以来,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引起了各国人民和政府的重视。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确定新的发展目标,开发新的清洁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尽管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只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能克服这些困难,战胜新的挑战。人类社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最初的几步,人们必将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策略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来自113个国家的1300多名代表聚集在一起,第一次讨论全球环境问题及人类对于环境的权利与义务。大会通过了划时代的历史性文献--《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郑重申明:人类有权享有良好的环境,也有责任为子孙后代保护和改善环境;各国有责任确保不损害其他国家的环境;环境政策应当增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潜力。会议确定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要求世界各国每年的这一天开展活动提醒人们注意保护环境。会后,尽管一些工业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区域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仍然日益严重。为此,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了“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大会回顾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以来全球环境保护的历程,敦促各国政府和公众采取积极措施,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作出共同努力。会议通过了关于环境和发展问题的《里约热内卢宣言》。还通过了《21世纪行动议程》,具体规定了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

五、人与生物圈计划

生物圈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底部在太平洋最深处,大约为海平面以下11千米;顶部大约在大气层距地面18千米的地方,总共不到30千米。这里有水、空气、土壤和阳光,温度比较适中,能够维持生命。生物圈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地,它不仅构成人们生活的环境,还是资源的主要来源。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护好生物圈,珍惜现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让资源能够有效的循环使用。

自从197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人与生物圈计划”以来,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项计划。20多年来,先后有10000多名科学家直接参加了研究工作,研究课题数超过1000项。世界各国建立的具有不同代表性的生物圈保护区已经有200多个,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生物圈保护网。计划的实施,将增进人类对整个生物圈的了解,加强对各种区域生态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研究,帮助预测人类活动将如何影响生物圈和资源,而生物圈和资源的变化又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研究成果将为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圈资源,保存遗传基因的多样化,以及改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六、绿色浪潮

绿色产品,就是不仅产品本身的质量要符合环境、卫生和健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公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

②、我国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和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才能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才能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1)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很有限,必须始终坚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能不能坚持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安全,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的质量,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

(2)可持续发展战略丰富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持续发展战略反映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相互协调,实现均衡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就是关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什么、联合国制定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意义、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未来的意义是怎么样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2381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6
下一篇 2023-05-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