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演变顺序大致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主要特点:
甲骨文:图画性强、笔画繁多、线条细瘦、笔画多放折等。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
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金文:西周早期的金文从书体和书法风格来看,总的情势是清秀优美,笔道首尾出锋,有明显的波磔,结构严谨,行款章法自如。其前期的作品风格质朴平实,多挺拔的悬针笔法,仍带有甲骨文的影响。如武王时的利簋和天亡簋(或称大丰簋),字体平易古朴,笔划方圆兼备,具有凝练平直之气。利簋仅用短短 32 字就记述了武王代商的重大历史事件,因而被称为武王克商簋,是迄今所见西周最早一件铸铭铜器,开创了西周金文书法的先例。 后期的风格凝重雄放,已显出金文的独特艺术。如成王时的令、保卣,康王时的大盂鼎、大方鼎等,书法凝练奇古,雄伟挺拔,遒劲华丽,从人形或以人为偏旁的字及王字等,多用肥笔,用笔轻重明显,被书法家称之为“波磔体”。尤其是大盂鼎的金文,共
19 行,291
字,记载了康王追述文武受命,克殷建邦的伟绩,其文字端庄典雅,大小得体,形态生动,为成康之世金文书法造诣最高一品,其拓本摹本尚被书法大家所珍视。
篆书: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篆书的特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篆书形状比较细瘦,讲求每个字都横是平的,竖是直的。每个字大小的形状都比较的平均,大小非常的和谐。形状从远处看上去是一个竖着的长方形,但是篆书书写起来非常的慢,效率很低。篆书是一种形状非常像所描述事物的字体,即是一种象形字体。篆书包括大篆字体和小篆字体。篆书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的发展和变化,代表人物有秦时的宰相李斯。篆书作为一种古代的汉字的代表,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1大篆字体特点
大篆字体是西周时才出现的。大篆字体有两个特点:一大篆字体随着发展和变化逐渐和事物的形状不是很相像了,这为现代汉字奠定了基础;二、大篆字体写起来很简单流畅。
2小篆字体特点
小篆字体是带秦朝时,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统一使用的汉字形式一直到西汉末年时期 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小篆的特点:小篆字体在远处看呈长方形,每一笔每一画都力求横平竖直。除此之外,小传还很讲究字的对称,包括字的左边和右边的对称和上边和下边的对称,它非常力求运笔的顺滑流畅 。
隶书:隶书的特点主要有:
1字形稍扁,呈现出一种左右分展的趋势。字形由内向左右两边展开。
2笔锋藏匿于字体的结构当中,收燕尾。
3笔画直立,没有小篆的圆润,字形呈现出一种方形的状态。
4在写隶书的过程中,笔画转承起伏比较明显,有粗有细。
楷书:1字体端正2笔画工整3结构之间没有连接,一笔一划都是独立的
4书写起来较慢。楷书不会像草书和行书一样笔画之间会有连笔,而且楷书对提笔和顿笔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因此写字的速度会放慢来保证其字体的规整。
草书
草书的种类诸多,分别是草篆、草隶、章草、今草、狂草等。草书的主要特征突出地表现为书写的草率、简约、自由、笔画连贯,书写流便迅速,其形态比其他任何字体更活泼灵动。具体而言,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特征:
1点画简:化繁为简,点画相连是草书的主要特点之一。草书行笔快捷,主要在于简化和连笔。所以草书点画之简体现在笔画省减上。这种现象比较普遍,一般两笔以上的笔画往往一笔带过,相邻字之间笔画可以借用,以及对不易处理的点画进行合理化变形等。其次,草书点画之简还表现在草书符号的广泛应用上。草书符号是约定俗成的一种替代草书偏旁部首或整个字的简单符号,是草书特有的与该字正体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简单写法。草书符号的运用,使草书书写大大减化。此外,对于大草、狂草,往往还表现在对具体笔画书写的简化,如书写时常常省去了藏锋、回锋等修饰性因素。
2结构活:我们并未发现有关草书结构的具体法则,原因就在于草书结体的灵活多变,很难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规定。当然,草书在一定程度上也遵循″穿插避就"、"向背揖让"等规则,但要灵活得多,也丰富得多。特别对于大草,常常多字连绵在一起,单个字的结构部分或完全打破,形成一组字的“结构单元″。可以说,草书结构最不拘一格,完全摆脱了“四平八稳″的楷书结字原则,形成了生动活泼、奇险多变的书体面貌。
3章法:草书相对于其它书体动感更强烈,更鲜明,章法更富于变化。一方面,字距、行距都力避平均单调,打破局部平衡,打破横成行、竖成列的一般章法模式。特别对于大草、狂草,忽而密不透风,忽而疏可走马,气势连贯,血脉不断,在变化中求统一,给人以摇曳生姿、气势磅礴的运动之美。另一方面,章法变还表现在墨色的丰富上。通过墨色枯湿浓淡的对比,增加虚实的反差,从而形成气象万千的笔墨效果。其他书体有时也讲究墨色变,远不如草书运用得普遍。
行书:
1笔法多变:行书的用笔与楷书大同小异,但由于行书的书写节奏比楷书快。下笔、收笔、转折多顺势而为,灵活多变、各有千秋。其主要表现在藏露结合,露锋居多。如“列”;方圆兼备,圆笔为主,如“觞”;提按明显,节奏感强,如“亦”,“足”等。
2活泼有神:写楷书,一笔一画,起止分明。而写行书的节奏比楷书要快,往往会随着笔势很自然而然地带出一些附钩或者连接前后笔画的牵丝。但由于这种附钩或牵丝的呼应和牵引,反而加强了笔画与笔画,字与字之间的联系,显得更加生动活泼,贯气有神。如“是”、“能”、“无”、“茂”等。
3书写便捷:楷书笔画一笔不苟,横就是横,竖就是竖。而行书为了书写便捷和美观,对楷书的某些笔画或某些部位可以进行简省或变化。或以点代横,或以点代竖,或以点代撇,或以点代捺。如“老”、“竹”、“流”、“未”等。
4结体多姿:结体多姿又是行书的一个特点。工整的楷书也最忌“上下方整、前后齐平、大小雷同”,更何况是书写自由、活泼有神的行书。行书往往打破了楷书的横平竖直,端正平稳的严整性。
1、甲骨文
古代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现在发现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甲骨文大部分也是象形字或会意字,形声字只占20%左右。甲骨文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2、金文
古代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金文始见于商代二里岗的青铜器,不过商代二里岗发现的青铜器有金文的只有少数几件。
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金文增多;至西周时,青铜器上金文已经较为普遍。商代金文多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会意字。这些字像一幅幅图画,生动逼真,浑厚自然,有的呈团块状。
3、大篆
据传为周朝史籀所创,故又称籀文、籀篆、籀书等。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大篆是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汉字字体。
4、小篆
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相对于大篆而言,小篆的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与大篆相比,小篆的图画性已经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经比较固定。
相传小篆是战国时期秦国宰相李斯负责整理出来。如果小篆的确是在短时期内整理出来的,则在秦国国内必然有一个主动推广小篆和主动摒斥包括大篆在内的古字的改革过程。
5、六国文字
秦国以外的国家所用的文字统称为“六国文字”。六国文字属于古字范畴,图画性强,形状不定,难以识别。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攻破齐国首都临淄,齐亡。至此,秦统一六国。秦王嬴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实行一系列的巨大改革,以加强和方便他所代表的地主阶级对全国的统治力量。文字改革就是其中之一。
7、隶楷
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间又创造一种比小篆更为简便、更为定型的新书体。这就是“隶书”。隶书开始时是写得比较草率的和不够规范的小篆。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时,隶书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规范的字体。隶书改篆书一味圆转的线条为方折的笔画,顺应了社会对书写方便和规范的需要。
8、简化
汉字中许多字自古以来在民间就有多种写法,有的写法笔画多,有的写法笔画少。笔画多的叫做繁体字,笔画少的叫做简体字。
扩展资料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但是在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
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
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
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字演变
汉字字体的演变
(一) 汉字字体的演变
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从比较成熟的甲骨文算起,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从甲骨文产生至今,汉字字体发展经历了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可分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四个阶段 今文字阶段可以分为隶书、草书、楷书等几个阶段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甲骨文主要记录商代王室贵族有关占卜活动的内容,因为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面的,所以人们称之为甲骨文甲骨文的主要特点是:图画特征明显,由于是用刀在龟甲兽骨上刻写的,因此笔画比较细瘦,字形大小不一
附图:
2、金文 金文又叫钟鼎文,它是西周及春秋时代浇铸在青铜器——钟鼎、生活用品、武器等上面的文字古代称青铜叫金,所以后世称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金文主要记录的是统治者祭祀、分封诸侯、征伐及器主的功绩等内容金文的主要特点是:笔画肥大厚实,结构、行款趋向整齐,图画特征明显减少,文字符号特征有所加强
附图:
3、大篆 大篆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流行的汉字字体大篆这种字体是从西周金文直接发展而来,其形体及结构特点与金文大体相同,变化小而规范,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出汉字字体发展的痕迹大篆的主要特点:字形整齐匀称,笔画粗细一致,趋于线条化,比金文前进了一大步
4、小篆 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通行于全国的标准字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的政策,以秦国流行的大篆作为整理汉字的基础,省改大篆的笔划和结构,使之更加简易、规范,从而使原来纷繁复杂的汉字字体统一起来,有了共同的标准,这种统一的字体就是小篆小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的产物,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篆的通行,结束了从甲骨文以来一千余年汉字形体纷繁、写法多样的混乱局面 小篆的主要特点:笔画、结构简易规范,字体、字形高度统一
附图:
5、隶书 隶书是出现于战国,形成于秦代,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字体秦代的一些下层办事人员,为了省时、快速,在抄写东西时不完全按照小篆的笔画、结构书写汉字,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字体因为这种字体多为下层官吏、徒隶等使用,所以被称为隶书在秦代,隶书只对小篆起辅助作用,正式场合仍然要用小篆到了汉代,隶书终于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汉字字体,并取代了小篆成为通用字体隶书的主要特点:完全打破了小篆的结构,形成了点、横、竖、撇、捺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普遍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
1甲骨文
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2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3大篆
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4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
5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
6草书
汉字的一种书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7行书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扩展资料: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对周边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是其它文字的母字。它是记录事件的书写符号。
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但总的体系仍属表意文字。
所以,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汉字是汉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终生的良师益友,
汉字更是民族灵魂的纽带,在异国他乡谋生,汉字便是一种寄托,哪怕是一块牌匾、一纸小条,上面的方块字会像磁铁般地吸引着你,让你感受到来自祖国的亲切。因为那中国人的情思已经浓缩为那最简单的横竖撇捺。每一笔,都是饱蘸着华夏碧血写就的。
在海外,无论你功成名就还是漂泊沦丧,只要有方块字的伴随,你就会有几多慰藉几多寄托,因为无论是象形还是指事,无论是会意还是形声,每一个字都有深远的来历,每一个中国人就是那一撇一捺,已经成为方块字的魂魄。
1、从中国考古发现来看,最早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因此有些国外的专家学者不承认中国有5000年文明史,只承认自商代以来的3500年文明史。
2、商朝灭亡了,但甲骨文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演变为金文字形。西周时,金文大量铸刻在青铜器上,与青铜器一起见证了当时的社会风貌。甲骨文和金文都属广义上的大篆。
3、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流行使用“集大篆之大成,开小篆之先河”的石鼓文。
4、秦灭六国后,将文字统一为小篆,后演变为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直至今天所认识和使用的简化汉字。
扩展资料:
汉字特点
汉字源于图画,由原始的图画演变而成。其似画非画,似字非字,我们称为图画文字。图画文字经过了三千多年的逐渐演变,由象形文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到楷书,以至于现代的电脑字体。图画文字已成为笔划省简、具规模的汉字了。
汉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汉字在世界文字体系中有着独特而又崇高的地位。
以上就是关于汉字的演变顺序是怎样的全部的内容,包括:汉字的演变顺序是怎样的、中国文字的演变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分几个阶段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