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汉江》这首诗好在哪里

《渡汉江》这首诗好在哪里,第1张

唐代诗人宋之问(一说李频)创作的《渡汉江》,全诗好在: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环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

此诗为初唐宋之问之作,堪称佳作。许多选本都选入了《渡汉江》。对于“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两句,各注本都一律解释为,反映了游子将要到家时的一种忐忑心理,担心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深受读者喜爱的,主要是这后两句。

原诗:

《渡汉江》唐代:宋之问或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释义:

久在岭南居住,家乡音讯全无;经历一个寒冬,又到立春时候。距离家乡越近,心中越发不安;遇人不敢相问,唯恐消息不祥。

扩展资料:

这首五绝共20个字,但腾挪跳跃,尺幅千里,不能不让人赞叹作者的安排之功。

宋之问和沈佺期是诗由古体向近体转化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宋之问虽然才大,但先后逢迎张易之和太平公主。武则天去世后,他被唐中宗贬谪到岭南的泷州,次年冒险逃回洛阳,这首诗便是逃归渡汉水时所作。

首句从空间上说,言岭南路途阻绝,亲友的书信消息不能到达这里。二句更深一层,从时间上说,无亲友消息,又在岭南度过了冬天和春天,更觉难以忍受。三四句是千古名句,在贬所时刻思念亲友,现在渡过汉江,离家乡已经不远,却不敢向人打听亲友的消息。

此首也有一说为晚唐诗人李频的作品,但从归乡路线看,宋之问河南人,从岭南到河南,汉江在必经之路上,而李频为睦州建德人,似不必取道汉江,因此暂归在宋之问名下。

宋之问,字延清,名少连,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他的诗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靡。放逐途中诸诗则表现了感伤情绪。律体形式完整,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

本首诗提到了两个地方:汉江和岭外。岭外,又称岭,指的是五岭以南地区,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而汉江是长江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所以这首诗在空间上的跨度很大。

诗人离家太久,怕听到亲友不好的消息。在诗人生活的唐朝,没有通讯工具和民用邮政,数月不闻,会担心家里发生了什么变故,所以“怯”字用得极为准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渡汉江 (宋之问或李频诗作)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为何“近乡情更怯”?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赏析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象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得。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分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联结在一起。这首诗便是一例。人们爱拿杜甫《述怀》中的诗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和这首诗作类比,这正说明性质很不相同的感情,有时可以用类似方式来表现,而它们所概括的客观生活内容可以是不相上下的。

宋之问·渡汉江

岭①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

①岭:南岭。

赏析

宋之问(公元656年—公元712年),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才比杨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中进士。初期仕途颇顺,颂德取悦,为武则天所宠。常做不义事,为人所诟病。后唐中宗继位,宋之问与杜审言等友皆遭贬谪。

宋之问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诸事艰难,慕念昔荣,次年春便秘密逃还洛阳,探知友人谋诛宰相,后使人告密,擢任鸿胪主簿,“由是深为义士所讥”。

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在朝廷党争中落败,下迁越州(今浙江绍兴市)长史。朝庭的政治动荡及个人宠辱无常,使宋之问感触良深。从朽烂陈腐的宫廷来到清新秀丽的水乡,也使他开始涤净心灵,境界升华,诗风骤变。唐睿宗时,改流桂州。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宋之问被赐死于徙所。

这首诗就是宋之问从拢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试想,贬斥蛮荒,本已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思乡之情可想而知。然而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的消息,担心听到坏消息。矛盾的心理描写得极其生动。

翻译: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渡汉江

唐代: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此诗不仅有巧妙的抒情艺术,而且有更深刻的体会。作者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读者却必需经过一番认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是唐代诗人宋之问被贬到泷洲后,次年春天秘密逃还洛阳探望友人所作的诗。

    好的诗作都是诗人的内在最真实情感的表达。历来思乡类诗歌,所抒发的感情大多都是迫切思念家乡的感情。宋之问的《渡汉江》,是所有思乡诗中最与众不同的一首。这首诗不像其它诗歌极言思念家乡,而是以“怕回家乡”反衬对家乡的思念。

  我特别欣赏的是第三句:“近乡情更怯”。“情怯”大概有两层原因。其一:由于音信断绝,所以特别渴望得到家人的信息,但由于离家日子久了,则又很害怕得到的是不好的消息,所以才会“近乡情更怯”。此处“情怯”,主要是对故乡人事的担忧。

    “情更怯”的另外一方面原因,跟被贬经历有关。被贬之后的孤寂冷落,辗转漂泊的飘零感,是让家人知道呢还是不让知道?从这个角度来说,此处的“情怯”是诗人孤独心灵的反馈。

  感情的真实,使得诗歌具有超乎寻常的艺术魅力。

宋之问的《渡汉江》

宋之问,唐代诗人,武则天时被召分直内文学馆。后与杨炯分直于洛阳西入阁。15年间,宋之问由九品殿中内教跻身五品学士,为世人钦慕。

《渡汉江》是宋之问从泷洲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时写的一首诗。诗中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心切,却又怕人知的矛盾心情。

前两句追溯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夏,挨过漫长的时间。

作者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籍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渡汉江》是唐代著名诗人宋之问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写离开家乡已逾半年的游子,能踏上归途,自当心情欢悦,而且这种欣喜之情,也会随着家乡的越来越近而越来越强烈。表达了诗人强自抑制的思乡之情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原诗: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词语注释:

汉江:汉水。宋之问因张易之事而被贬岭南,于神龙二年逃归洛阳。此诗作于途经汉水时。此诗原题李频作,误。

岭外:指岭南,大庾岭之外,就是广东。

书:信。

来人:指从家乡来的人。

译文:

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没有联系,已经很长时间了。此刻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怎知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渡江曲的解释

借指 《 桃叶 歌》 。相传该歌为 晋 王献之 于 秦淮 河 畔歌送其妾 桃叶 时作,其词云:“ 桃叶 复 桃叶 ,渡 江 不用檝。但渡 无所 苦,我自迎接汝。”见 《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桃叶歌》 引 《古今乐录》 。 宋 刘克庄 《贺新郎· 琼花 》 词:“白发愧无 《渡江曲》 ,与君家、 子敬 相酬酢。”

词语分解

渡的解释 渡 ù 横过水面:渡船。渡桥。渡河。摆渡。强渡。远渡重洋。 由此 到彼: 渡过 难关。 转手,移交:引渡。 过河的地方:渡口。渡头。 部首 :氵; 江曲的解释 江水 曲折 处。《宋书·谢晦传》:“齐轻舟於江曲,殄锐敌其皆湮。” 唐 李涉 《牧童词》:“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清 方朝 《碧落洞》诗:“日暮棹 秋水 ,烟花满江曲。”

以上就是关于《渡汉江》这首诗好在哪里全部的内容,包括:《渡汉江》这首诗好在哪里、宋之问《渡汉江》唐诗原文及赏析、古诗《宋之问·渡汉江》诗词注释与赏析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2266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6
下一篇 2023-05-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