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文化 >> 民族
问题描述:
韦姓的起源于何时何因?
解析:
关于韦姓的姓源,《姓纂》上面是这样记载的:“出自颛顼大彭之后,夏封于豕韦,苗裔以国为姓,家彭城。”
另外,《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对于韦姓的出处也更加详细的说明:“夏时封颛顼孙大彭为诸侯,少康时封其别孙元哲于豕韦,苗裔以国为氏。”
由此看来,韦姓也是千古人瑞彭祖的后氏,传到4000多年以前曾经中兴夏室的少康的时候,又把彭祖的一支别孙封在一个叫做豕韦的地方,这一支子孙后来也依照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统统改姓为韦,而子孙世代繁衍到今天。因此,韦姓与彭姓,在4000多年以前原本是一家人,两姓之间有着十分微妙的血缘关系!
韦姓的最初发源地“豕韦”,据后世考证,大致是在今江苏省铜山县的附近,因为,当初彭祖的封地是在大彭,大彭就是现在的江苏铜山,而《姓纂》上指出“家彭城”,彭城也就是今江苏徐州的古称,所以,当初豕韦的位置,也应该不离江苏铜山的附近。
第一个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韦姓杰出人物,就是把家从彭城迁到邹的韦孟。据史书记载,他精于鲁诗,他的子孙传到韦贤,五世都是邹、鲁的大儒,当时,为诗并有韦氏之学,足见韦氏一门诗学的造诣之高。
唐代长安城南的韦氏,被称为“去天尺五”,当时韦氏所享权势直逼霄汉,可以想像得到。而这份权势的得来,主要是靠当时曾破吐蕃48万大众,军功彪炳非凡的一代名将韦皋。据《唐书》记载,韦皋当四川安抚史前后经略滇南十一载,曾大破吐蕃48万,取铁桥16城,俘其五王,把南诏打得献地图和上贡求降,并且为他立纪功碑,威武之至。凭着这样的赫赫事功,他被大唐天子封为南康郡王,他给韦氏带来的荣耀,使世代子孙享用不尽,而终于成为了当时“离天尺五”的名门钜族。这位使吐蕃望风披靡的大将,治绩也很高明,据说,他治理四川11年,载誉于道,当地的老百姓见其像必拜,深得民心。
1、韦坚
字子金,唐代京兆万年(今陕西省长安)人。为唐代大臣,由秘书丞历任奉先(今陕西省蒲城县,位渭南县北)、曾任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令,以才能卓越、办事精干而闻名。
742年(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擢升为陕郡太守、水陆转运使,时运进长安的江淮粮食财帛均经渭水(亦称渭河),但渭水曲折淤浅,不便漕运,韦坚主持征调民工,在汉漕渠和隋广通渠的基础上修筑运渠,在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壅渭修建兴城堰,引渭水入渠。
向东作一条与渭水平行的渠道,在华阴县永丰仓附近复与渭水汇合,渠成后每年运粮200余万石,提高效率10余倍。又在禁苑之东筑望春楼,下凿广运潭以通漕运,使每年至江淮载货之船舶在潭中集中。
后升兼江淮南租庸、转运、处置等使,又兼御史中丞。后为李林甫所谄,被长期流放岭南(今广东省广州市)遭害。
2、韦应物
(737~792),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一说卒于贞元九年(793)。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
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
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代表作有《观田家》。
3、韦皋
(746-806),字城武,唐代京兆万年人。一代名将,曾任监察御史、知陇州行营留后事、陇州刺史、奉义军节度使等职。韦皋始仕为建陵挽郎。张镒节度凤翔,署营田判官。唐德宗狩奉天,授陇州刺史。置奉义军,拜节度使。帝自梁洋还,召为左金吾卫将军,迁大将军。
贞元元年,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当四川安抚史前后经略滇南十一载,曾大破吐蕃48万,取铁桥16城,俘其五王,把南诏打得献地图和上贡求降,并且为他立纪功碑,威武之至。
凭着这样的赫赫事功,他被唐天子封为南康郡王,他给韦氏带来的荣耀,使世代子孙享用不尽,而终于成为了当时“离天尺五”的名门钜族。
这位使吐蕃望风披靡的大将,治绩也很高明,据说,他治理四川11年,载誉于道,当地的老百姓见其像必拜,深得民心。
4、韦述
京兆人。韦景骏之子,唐朝史学家,位列唐玄宗时期十八学士的第八位。韦述小时就将家二千卷书阅尽,“黄墨精谨,内秘书不逮也”。中进士时年纪还小,身材还不高。考功郎宋之问说:“韦学士童年有何事业”?韦述对曰:“性好著书”。
宋之问说:“本求异才,果得迁、固”。开元时,诏秘书监马怀素编次图书。怀素乃奏用韦述、元行冲、齐浣、王珣、吴兢等二十六人,同于秘阁详录四部书,五年始成《唐书》一百卷。张说引他任集贤院直学士,累迁尚书工部侍郎。
韦述在书府四十年,任史职二十年。补遗续缺,勒成国史一百一十二卷,事简记详。萧颖士将他比作谯周、陈寿之流。安史之乱时,流亡至渝州卒。韦述好谱学,撰有《开元谱》二十卷,著有《两京新记》。
5、韦绍光
广东香山(今广东省中山)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首领。菜农出身,喜习武术。1841年5月29 日,盘踞四方炮台的英军窜至三元里一带肆行*掠,调戏其妻,即与乡民奋起反击。
怒杀敌兵10余名,旋与乡众聚集三元古庙,联络103乡人民,共商战计,并决定以古庙三星旗,“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
30日诱敌至牛栏冈,分割围歼,毙敌200余人,生俘20余名。时番禺农民周春率沙亭冈乡众,城北三家店打石工人邓潜率石工亦参加战斗。事后仍以种菜为生。享年80余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韦坚
百度百科-韦应物
百度百科-韦皋
百度百科-韦述
百度百科-韦绍光
韦姓的起源 源流一源于姬姓大彭氏,出自颛顼帝曾孙吴回之子陆终的儿子]铿(彭祖)之后。《竹书纪年》:“伯靡(彭祖曾孙)杀寒浞。少康自纶归于夏邑(乙巳年)”少康复国,封伯靡(彭祖曾孙)之子元哲于g韦(今河南省滑县)立国,因善于养猪,并用猪皮制作大鼓,被称为豕韦国。《国语・郑语》记载“大彭、豕韦为商所灭矣”。《竹书纪年》:“四十三年,王师灭大彭。五十年,征豕韦,克之。”至商武丁四十三年打败大彭氏灭其国,武丁五十年灭豕韦氏,子孙四散逃难;其后,豕韦国子孙以国名为氏,称韦氏。汉丞相韦贤诗曰:“肃肃我祖,国自豕韦,黼衣朱绂,四牡龙纭!薄对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只载这支说明韦氏在唐之前源流少,在唐代,多为其后。韦氏族人大多尊奉元哲为得姓始祖源流二出自韩姓,为汉初韩信之后裔,为避难简改为韦氏。据明末小说《樵书》传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韩信一族遭灭门之灾,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幼子送往南越王那里(今广东、广西一带)躲避,为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主要在广西,还有唐代碑文。源流三出自汉代西北少数民族中疏勒国有韦氏。据史籍《汉书・西域传》记载,汉朝时期,西域少数民族中疏勒国(今新疆 尔自治区喀什市)中有韦氏部落,但不属于匈奴民族的别支,而是出自古代韦国灭亡后融入西羌民族的韦氏族人,亦有从杜陵沿丝绸之路进入西域地区的汉化韦氏人。源流四出自赐姓而来。《新唐书q桓彦范传》:“加赏彦范特进一职,封扶阳郡王,赐姓韦”。《朝野佥载・卷三》:隋开皇中,京兆韦衮有奴曰桃符,每征讨将行,有胆力。衮至左卫中郎,以桃符久从驱使,乃放从良。桃符家有黄迹宰而献之,因问衮乞姓。衮曰:“止从我姓为韦氏。”符叩头曰:“不敢与郎君同姓。”衮曰:“汝但从之,此有深意。”源流五源于蒙古族,出自清朝时期察哈尔蒙古章佳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章佳氏,亦称张佳氏、张家氏、斋佳氏,为察哈尔蒙古的主体部落成员,以地为氏。其中,元朝成吉思汗后裔之一,今有分支在今山东省费县。源流六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清朝时广西庆远府、贵州贵阳府定番州、湖广施南古巴地和海南东方市及仫佬、苗、瑶、水等许多少数民族均有韦姓。明、清时期,广西庆远府、贵州贵阳府定番州、湖广施南古巴地和海南东方县等地区,在仫佬族、苗族、瑶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韦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 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韦氏,世代相传至今。始祖 :元哲为彭祖玄孙(彭祖生,生寿,寿生靡,靡生元哲),彭祖为颛顼五世孙,颛顼为黄帝孙(第3代,孙),故属黄帝后裔。韦氏先祖伯寿、伯靡均有史载,将韦氏可考历史推至4000年前,比较古老的姓氏,形成于夏朝少康时代,发源于今河南省滑县,是夏王朝的重要支持力量之一。在商朝时发展为东方大国,上古五霸之一,被商武丁灭国,子孙以国为姓。子孙北上经华北进入东北、蒙古高原,称豕韦、失韦、室韦,融入北方各族中;向南进入荆楚、云贵川、岭南地区。分布韦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韦孟四世孙韦贤被封为扶阳节侯,又徙京兆杜陵,这样一来,汉代韦姓已是分布于河南、山东、陕西、山西、河北等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韦姓人除避战乱者有南迁情况外,大部于原籍繁衍生息,“京兆郡”即在此时产生了,成为以后韦姓分支的主要源头。隋唐时期,韦姓的繁衍仍以“京兆郡”即陕西一带为盛,盛唐时韦姓名人如韦应物、韦庄皆出于“京兆”,另外,因韦姓显赫之家多居于陕西长安县,而设韦曲镇,可见唐朝韦姓的主要居住地为陕西,同>>
广西壮族韦氏起源 壮 族
壮族(原作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已有人口155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33%,是我国唯一的1000万人口以上的少数民族。
在壮语里,将姓称作“栏”,即房屋的意思。表明壮族“姓”的本义是指生活在同一间大房屋里同一血缘人群的共同称号。
壮族早期的先民没有姓氏,是古代“百越”的一个分支。秦末自立为“南越武王”的赵陀,虽然已有赵姓,但他是由河北真定迁入壮区的中原人士。另据多种姓氏辞典对“韦姓”的解释,有一支韦姓出自韩姓,是汉代功臣韩信被杀后,萧何暗中将其子孙送往南粤(今广西、广东一带),韩信子孙为避祸,以韩字半边“韦”字为姓。这是秦汉时期中原人士迁居壮区的又一例证,说明壮族与汉族交往由来已久。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壮族姓氏是《新唐书》中的“列传・南蛮”:“西原蛮(即壮族古代称谓),居广容之南,邕桂广西。有宁氏者,相承为豪。又有黄氏,居黄橙洞……天宝初,黄氏疆(强),与韦氏、周氏、侬氏相唇齿,为寇害,据十余州。”可见当时已有了黄氏、宁氏、韦氏、周氏、侬氏等大姓。习惯上把这些大姓聚族而居的区域,以“洞”命名,分别称作“黄洞”、“侬洞”、“吴洞”等等。反映了这些姓氏与氏族部落组织的密切关系。
关于壮族姓氏的来源,有以下几种:
① 赐姓
据壮族民间传说,其先民原来没有姓氏,各部落首领在一个叫江岩的地方 ,商定姓氏。因主持人势力强大,被推为首领,以“黄”(皇帝)为姓。其余养黄牛的,就以“莫”(黄牛)为姓;会猎鸟的以“陆”(鸟)为姓。大家都因有了姓而高兴。但当时为大家杀牛做饭之人,却因未得姓而发怒,以刀拍击砧板愤愤不平。主持人见状,灵机一动,就以“岑”(砧板)给他为姓。
②以居地为姓
壮族部分姓氏与居住的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如:农姓,汉语是指农耕种植,而壮语却是森林或树木浓密的意思,即指住在森林里的人;甘姓,汉语是甜的意思,壮语却是岩洞的意思;谭姓,汉语中是谈的意思,壮语却是指水塘,意指住在水边的人们。
③以职业技艺为姓
前述“莫”。汉语中是“无”、“不”的语思,而壮语中却指黄牛,意为养牛人。蓝姓,汉语中指颜色,壮语中却指用竹或藤编织的篮子,可知其祖先擅长于篮筐编织。巫姓,可能是与为人驱邪祈祷的巫术有关。
④以原始的图腾崇拜为姓
壮族先民与其它民族一样,也曾经历过原始的氏族社会,故而部分姓氏由原始的图腾崇拜发展而来。如龙姓,即源于对古代蛟龙(鳄鱼)的崇拜;麻姓,在壮语中是狗的意思,源于对狗图腾的敬仰。狗在古代壮族中有很崇高的地位,可能与西南各族传说中的神犬盘瓠有关。此外如陆姓,壮语中为鸟,与鸟的崇拜相关。
⑤受外族特别是吴越和汉族影响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壮族统属于“百越”,秦汉时期,就有汉族移民迁居壮族地区。如前述南越王赵佗,即因战乱入居壮族地区,必然会对壮族姓氏文化产生一定影响。现今壮族中的部分汉姓,即是汉族文化影响的结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从表面上看,有些壮族姓氏与汉姓相同,但从读音和词义上考察,却有很大差别。如前述“莫姓”(黄牛)、“陆姓”(鸟)、“麻姓”(狗)、“黄姓”(皇帝)等,即是成例。
当今壮族,以黄、韦、侬、莫、岑为大姓,多为历代部落首领土官世家。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免遭世人对“蛮夷”的歧视,在其所修族谱、家谱或其它传记中,多攀附内地迁来的汉族或功臣名将为自己的祖先。将祖籍说成是来自中原内地。如泗城岑氏,称其先祖岑仲淑是浙江余杭人,宋时随狄青平定侬智高,以功封镇其地。再如南丹州莫氏土官,在唐开宝七年(974年>>
姓韦的由来? 韦氏起源
一、豕韦
豕,即古代猪的意思,韦即是围起来。豕韦合起来就是在某地围起来饲养动物的地名,原始社会属于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要食物来源,狩猎到多余的猎物就圈起来饲养,需要派人去训养和守护;这个地名就叫豕韦;
《史记。夏本纪》载:……天降二龙,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姓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
《氏族志》载:祝融之孙,分为八姓:己、秃、彭、姜、u、曹、斯、芈。己姓之嗣f叔安,其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焉。乃学扰龙,以事帝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Q川。Q夷、彭姓豕韦,皆能驯龙者也。豢龙逢以忠谏,桀杀之。凡因祝融之子孙,己姓之班,昆吾、籍、扈、温、董。秃姓Q夷、豢龙,则夏灭之。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后有刘累,能畜龙,孔甲赐姓为御龙,以更豕韦之后。至周为唐杜氏。
《汉书韦贤传》载:肃肃我祖,国自豕韦,黼衣朱绂,四牡龙纭M弓斯征,抚宁遐荒,总齐群邦,以翼大商,迭披大彭,勋绩惟光。至于有周,历世会同。王赧听谮,实绝我邦。我邦既绝,厥政斯逸,赏罚之行,非由王室。庶尹群后,靡扶靡卫,五服崩离,宗周以队。我祖斯微,迁于彭城,在予小子,勤诶厥生,厄此秦,耒耜以耕。悠悠秦,上天不宁,乃眷南顾,授汉于京。
豕韦韦鼎编《韦氏谱》七卷:初,韦鼎之聘周也,尝与高祖相遇,鼎谓高祖曰:“观公容貌,故非常人,而神监深远,亦非群贤所逮也。不久必大贵,贵则天下一家,岁一周天,老夫当委质。公相不可言,愿深自爱。”及陈平,上驰召之,授上仪同三司,待遇甚厚。上每与公王宴赏,鼎恒预焉。高祖尝从容谓之曰:“韦世康与公相去远近?”鼎对曰:“臣宗族分派,南北孤绝,自生以来,未尝访问。”帝曰:“公百世卿族,何得尔也。”乃命官给酒肴,遣世康与鼎还杜陵,乐饮十余日。鼎乃考校昭穆,自楚太傅孟以下二十余世,作《韦氏谱》七卷。
唐《宰相世系表》载:韦姓出自风姓,彭祖之后在豕韦,周赧王时始失国(周赧王灭豕韦),后子孙以国为姓,即韦姓。《宰相世系表》和韦贤传相互印证了一个事实,周赧王灭豕韦后,才有豕韦民逃到彭城(徐州),以故豕韦住地为姓,周赧王从公元前314年开始在位,就算一上台就灭掉豕韦,到公元前180年韩信幼子成年实际相差134年,最多就3、4代人。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有姓名即是贵族,遍阅古籍无一韦姓人,最早韦姓人就是从韦孟开始,就算他五代祖即改韦姓,也不能算迄今5000年或4000年。
关于韦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韦姓的来源 历史上的韦姓名人 韦姓人口数量 韦姓族谱 30分 韦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韦孟四世孙韦贤被封为扶阳节侯,又徙京兆杜陵,这样一来,汉代韦姓已是分布于河南、山东、陕西、山西、河北等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韦姓人除避战乱者有南迁情况外,大部于原籍繁衍生息,“京兆郡”即在此时产生了,成为以后韦姓分支的主要源头。隋唐时期,韦姓的繁衍仍以“京兆郡”即陕西一带为盛,盛唐时韦姓名人如韦应物、韦庄皆出于“京兆”,另外,因韦姓显赫之家多居于陕西长安县,而设韦曲镇,可见唐朝韦姓的主要居住地为陕西,同时,江苏、四川、安徽等地有韦姓南迁于此。从五代十国到宋元明清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韦姓人又有南迁者,但数量较之北方留居者仍为少数,基本上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今日韦姓以广西、河南等省区居者最多,约占全国汉族韦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韦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大约为370万。
有没有谁知道韦氏家族的来源? 得姓始祖
元哲,为彭祖四世孙,彭祖为颛顼四世孙,颛顼为黄帝二世孙。这样,元哲为黄帝十世孙,故韦氏数黄帝子孙。与钱姓、彭姓同出一宗,形成于商代初年,发源于今河南省滑县。少康为夏帝时,封大彭氏国支孙元哲于豕韦(今河南省滑县),并建立诸侯国,成为夏的同盟部落,是夏王朝的重要支持力量之一。豕韦国又称韦国,夏末时被商汤所灭,韦国王族四散出逃,其子孙后代便以原国名韦为姓,遂成韦氏。
韦(Wéi 韦)姓源出有五:
1、出自彭姓,为颛顼高阳氏大彭之后裔,以国名为氏。据《姓纂》记载:“出自颛顼大彭之后,夏封于豕韦,苗裔以国为姓,家彭城(今江苏省徐州的古称)。”又据《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资料所载,韦姓出自颛顼高阳氏大彭之后裔,夏朝中兴少康当政时,封大彭氏的别孙于豕韦(在今江苏省铜山县的附近),豕韦国又称韦国,商时称韦伯,周襄王时始失国,迁居彭城,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韦氏。史称韦氏正宗。这就是河南韦氏。由此可见,四千多年前韦氏和彭氏同出一祖。
2、出自韩姓,为汉初韩信之后裔,为避难简改为韦氏。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韩信一族险遭灭门之灾,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儿子送往南粤(今广东、广西一带)躲避,韩信的儿子为了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
3、出自汉代西北少数民族中疏勒国有韦氏。据《汉书・西域传》所载,汉代西北少数民族中疏勒国(今新疆 尔自治区喀什市)有韦姓。
4、出自赐姓而来。据《唐书・桓彦范传》所载,桓彦因功受赐韦姓,其后人以韦姓自居。
5、出自其它源流有韦氏。清朝时广西庆远府、贵州贵阳府定番州、湖广施南古巴地和海南东方市及仫佬、苗、瑶、水等许多少数民族均有韦姓。
请问广西东兰韦氏(壮族)的宗祠出自何处?姓氏由来?何处迁至 壮族又怎么来由?望前辈指点! 在广西相传着:韦氏属韩信后代。文字记载是有,但不全,版本也多,大同小异。(欢迎感兴趣的、有识之士前来考究。)
今年又逢清明节,(4月11日)我们再相约来到都街山顶做韦天贡太公太奶清明,巧遇从环江川山来的一位八旬老翁,(他们说几乎每年都看到此翁。)
老人的一席话让我想到很多很多……
摘:
宗源史诗二首 韦天贡
《一》
楚汉争雄论战场,碧波潋滟柳风扬。
信翁率部征齐地,铁马金戈陷城阳。
不是信公龙虎斗,何来吕后马头娘?
奸人毒害千家苦,后世同思汉齐王。
《二》
鼻祖英豪建汉邦,名登青史世流芳。
钟灵毓秀丹心上,显贵成章正气扬。
相传兰桂思德远,永葆荣华礼仪昌。
宗源鲁地兖州府,遗脉贤孙镇南疆。
请参考
hongdougxnews/1
rxzx/showaspid=41
韦姓氏的由来主要分布在哪些省 韦氏的主要来源主要有
1、以国为姓。根据有关历史文献所载,夏朝中兴少康当政时,封大彭氏的别孙元哲于涿韦(今河南省滑县妹村)立国,涿韦国又称韦国,商时称韦伯,周襄王时始失国,迁居彭城,子孙以国为姓,称韦氏。史称韦氏正宗。这就是河南韦氏。由此可见,四千多年前韦氏和彭氏同出一祖
2、出自韩姓。相传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儿子送往南粤躲避,韩信的儿子为了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
3、是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姓氏。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汉代疏勒国亦有韦氏
4、成吉思汗后裔。元末明初北元皇族一部分被圈降后,编入明朝军籍,因靖难之役有功受封, 且赐汉姓韦
二、 迁徙分布
韦姓的发源地虽在河常境内,但自称韦氏已居彭城,即今江苏境内。其早期的迁播情况大致如下:韦伯遐24世孙孟为汉初太傅,辞位后移居鲁国邹县;孟四世孙贤为汉相,后迁杜陵。这就是说,早在汉代,韦氏就已经分布在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了,而且有韦氏南迁。三国以后,韦氏盛于今陕西省境内,唐朝时韦姓在陕西省境内得到了大举繁衍,以至盛唐时期的韦氏大多在陕西省。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韦氏移居到今江苏、四川、安徽登地,多为京兆郡望的分支。韦氏的大举南迁却是在晚唐以后。唐代以后,韦氏才遍及大江南北。总之,历史上的韦氏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
合称、并称在古代很常见,以下是古人合称、并称大全,希望对你有帮助。
二人并称二马:一作“两司马”,指汉司马迁(字子长)、司马相如(字长卿),均以文辞著称,在文学史上很有影响。
2二王:一作“两王”,指晋王羲之(字逸少)、王献之(字子敬)父子。
3二窗:指南宋吴文英、周密,均工词。文英号梦窗,有《梦窗词》;密号草窗,有《草窗词》,故称。
4二阮:亦作“大阮小阮”,指魏晋之际阮籍、阮咸叔侄,名列“竹林七贤”。唐皎然《送德守二叔侄上人还国清寺觐师》诗:“道贤齐二阮,俱向竹林归。”
5二苏:一作“两苏”。(1)指宋苏轼、苏辙兄弟。(2)指宋苏舜元、苏舜钦兄弟。
6二李:(1)指唐李白、李贺,均为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元杨维桢《赵氏诗录序》:“《风》、《雅》而降为《骚》,而降为《十九首》,《十九首》而降为陶、杜,为二李,其情性不野,神气不群,故其骨骼不庳,面目不鄙。”(2)指五代南唐李煜、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均以工词著称。
7二妙:指唐贾岛、姚合,均擅五言律诗。宋赵师秀辑其诗为《二妙集》一卷行世,故称。
8二贤:指唐颜真卿、宋范仲淹。《元一统志·饶州路·古迹》:“二贤堂,堂在饶州路。二贤,唐颜真卿、宋范仲淹也。”
9二晏:指北宋晏殊、晏几道父子,皆以词名。夏承焘《〈二晏及其词〉序》:“二晏词情意窅渺,非如苏、辛、姜、史之易求归趣。”有《二晏词》传世。
10上饶二泉:指宋赵蕃、韩淲 。赵蕃号章泉,韩淲号涧泉,均为江西派诗人,故称。
11南北二玄:指晋谢玄、张玄之。《晋书·谢玄传》:“玄字幻度。少颖悟。……久之乃转授散骑常侍、左将军、会稽内史。时吴兴太守晋宁侯张玄之亦以才学显,自吏部尚书与玄同年之郡,而玄之名亚于玄,时人称为'南北二玄’,论者美之。”
12南唐二主:指五代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均以词著称,有《南唐二主词》传世。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陈卧子《山花子》词)凄丽近南唐二主,词意亦哀以思矣。”
13济南二安:指宋李清照、辛弃疾。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辛弃疾字幼安,均济南人,故称。
14双白石:指宋黄景说、姜夔,景说字岩老,夔字尧章,皆号白石,皆工诗,故称。
15马杜:指汉司马相如、杜笃,均以文学著称。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程器》:“况马杜之磐悬,丁路之贫薄哉。”
16王韦:指唐王维(官至尚书右丞)、韦应物(曾官苏州刺史),均工山水田园诗,恬淡清雅,风格别致。唐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谈丛四》:“至李杜、王孟、高岑、韦孟、王韦、韦柳诸合称,则出自后人,非当日所定。”
17王杨:指唐王勃、杨炯,均以工诗著称,名列“四杰”。唐李商隐《漫成五章》之一:“沈宋裁词矜变律,王杨落笔得良朋。”
18王孟:指唐王维(字摩诘)、孟浩然。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七:“苟诗家独取李杜,则沈宋、王孟、韦柳、元白,将尽废之耶”
19王谢:指晋王坦之、谢安,并为名士。
20王裴:指唐王维、裴迪,均工山水田园诗,且相友善,尝同居终南山,相互唱和。清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凡例》:“盛唐王裴辋川唱和,工力悉敌。”
21元白:指唐元稹、白居易,二人交谊深厚,唱和较多,文学主张相近,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并名于世。
22韦刘:指唐韦应物、刘长,均工山水田园诗,清新淡雅,自然简练,有“五言双璧”、“韦刘诗派”之誉。
23韦杜:指唐韦应物、杜甫,均工诗。韦应物以山水田园诗著称,杜甫则诗坛泰斗,二人诗作皆本色天然,故称。
24韦孟:指唐韦应物、孟浩然,均工诗。韦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语言简淡;孟诗清淡,长于写景,但多反映隐逸生活。
25韦柳:指唐韦应物、柳宗元,均工诗,艺术纯熟,境界高远,诗风清朗、淡雅,后人论诗常相并提。宋包恢《答傅当可论诗》:“唐称韦柳有晋宋高风。”清王士禛《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六:“风怀澄淡推韦柳,佳处多从五字求。”
26史班、班马:指汉司马迁、班固。
27老庄:指春秋末老子、战国时庄子,均道家代表人物。《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晏,何进孙也。……好老庄言,作《道德论》及诸文赋著述凡数十篇。”
28刘白:指唐刘禹锡、白居易。《新唐书·白居易传》:“白居易字乐天。……与元稹酬咏,故号'元白’;稹卒,又与刘禹锡齐名,号'刘白’。”
29刘柳:指唐刘禹锡、柳宗元,二人政见相同,遭遇相似,交谊深厚,诗风亦相近。
30苏米:指宋苏轼、米芾,名列“宋四家”。清赵翼《送刘石庵相公还朝》诗:“余事到挥毫,苏米不足夸。”
31苏辛:指宋苏轼(号东坡居士)、辛弃疾(号稼轩居士)。
32苏黄:指宋苏轼、黄庭坚。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元祐后,诗人迭起,一种则波澜富而句律疏,一种则锻炼精而情性远,要之,不出苏黄二体而已。”《宋史·黄家庭坚传》:“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
33苏梅:指北宋苏舜钦、梅尧臣。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苏舜钦,以诗得名,学书亦飘逸。然其诗以奔放豪健为主。梅尧臣亦善诗,虽乏高致,而平淡有工,世谓之'苏梅’。”
34李杜:①指唐李白、杜甫。均以工诗著称,其诗作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将古典诗歌艺术推上高峰。唐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②指唐李商隐(字义山)、杜牧(字牧之)。均以工诗著称。
35沈宋:指唐沈佺期、宋之问,均宫廷诗人,多应制奉和之作,讲究平仄属对,精研声律,于唐代律诗之定型颇多贡献。
36枚马:指汉枚乘、司马相如,均汉代前期的大赋代表作家,对汉赋的发展颇有影响。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汉初词人,顺流而作,陆贾叩其端,贾谊振其绪,枚马同其风,王扬聘其势。”
37欧苏:指宋欧阳修、苏轼,均工诗文,名列“唐宋八大家”。宋王十朋《梅溪集》前集卷十九《读苏文》:“唐宋文章未可优劣,唐之韩柳、宋之欧苏,使四子并驾而争驰,未知孰后而孰先。”
38欧秦:指宋欧阳修、秦观。王国维《人间词话》三三:“美成词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周邦彦,字美成。
39欧晏:指宋欧阳修、晏殊。近代冯煦《唐五代词选叙》:“吾家正中翁(指冯延巳)鼓吹南唐,上翼二主,下启欧晏,实正变之枢贯,短长之流别。”
40欧梅:指宋欧阳修、梅尧臣,二人为诗均不满宋初人沿袭晚唐诗风,志在复古。宋黄庭坚《次韵文潜立春日三绝句》之一:“渺然今日望欧梅,已发黄州首更回。”金元好问《论诗》之二七:“讳学金陵犹有说,竟将何罪废欧梅”
41周柳:指宋周邦彦、柳永,均工于音律,喜用长调,长于铺叙,好写艳情。宋张炎《词源》以“周情柳思”论之。清曹溶《〈古今词语〉序》:“豪旷不冒苏辛,秽亵不落周柳者,词之大家也。”
42周姜:指宋周邦彦、姜夔,均工于音律,能自创新调,为格津词派代表词家。
43周贺:指宋贺铸、周邦彦。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周贺词语意精新,……用心甚苦。”宋周密《浩然斋词话》:“周贺词用唐诗。”
44郊岛:指唐孟郊(字东野)、贾岛(字浪仙)。
45屈宋:指战国楚屈原、宋玉。屈原为骚体的开创者;宋玉略后于屈原,为著名的辞赋作家。《文心雕龙·辩骚》:“屈宋逸步,莫之能追。”《周书·庾信传论》:“摭六经百氏之英华,探屈宋卿云之秘奥。”
46屈贾:指战国楚屈原、汉贾谊,皆长于辞赋,又同遭谗讥,抑郁不得志,南朝梁武帝《设谤木肺石二函诏》:“怀傅吕之术,抱屈贾之叹。”唐杜甫《水上遣怀》诗:“中间屈贾辈,谗毁竟自取。”
47姚贾:指唐姚合、贾岛。二人为诗友,所作皆喜写荒僻之景,抒愁苦之情,又俱好苦吟锻炼,同擅五律,后世效者甚众。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姚合》:“合,陕州人,宰相崇之曾孙也。以诗闻。……后仕终秘书监。与贾岛同时,号'姚贾’。”
48贾马:指汉贾谊、司马相如。“西都贾马,耀灵蛇于掌握;东汉班张,发雕龙于绨椠。”清刘熙载《艺概·赋概》:“贾生之赋志胜才;相如之赋才胜志。
49贾董:指汉贾谊、董仲舒,均以文才著称。元周伯琦《考试乡贡进士纪事》诗:“事忆欧苏远,词怀贾董雄。”明孙柚《琴心记·阳关送别》:“惭愧孙吴将略,卫霍功勋,贾董文才。” 50晏周:指宋晏殊、周邦彦。清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初学琢得五七字成句,便思高揖晏周,殆不然也。”
51晏秦:指宋晏几道、秦观,均工词,词风皆深婉有致。后世词论家常以二人并举。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九:“晏秦之妙丽,源于李太白、温飞卿。”
52高岑:指唐高适、岑参,均边塞诗代表作家,多用七古诗描写边地风物及边地战事,诗风颇相近。
53陶韦:指东晋陶潜、唐韦应物。韦应物诗宗陶潜,风格与陶诗相近。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韦诗)闲淡简远,人比之陶潜,称'陶韦’。”
54陶谢:指东晋陶潜、南朝宋谢灵运,均工诗,俱长于描绘自然景物,其创作开创山水田园诗派,对后世作家影响颇巨。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55黄秦:指宋黄庭坚、秦观。清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三:“刘后村克庄词以才气胜,迥非剪红刻翠比。然服膺周清真邦彦不容口,见之于《最高楼》一词云:'周郎后,直数到清真。’'欺贺晏,压黄秦。’……当时'黄秦’并称,大有老子、韩非同传之叹!”
56曹谢:指三国魏曹植、南朝宋谢灵运。唐韩愈《县斋有怀》诗:“事业窥皋稷,文章蔑曹谢。”宋晁补之《即事一首次韵祝朝奉十一丈》:“子常妙工诗,苏李掩曹谢。”
57韩杜:指唐韩愈、杜甫。清伤时子《苍鹰击·好逑》:“马班良史,渊云赋手,韩杜诗文不朽。”
58韩孟:指唐韩愈、孟郊,二人文学主张相近,诗风亦相似,均好用硬语,追求险奇,并多联句之作,工力相敌。宋欧阳修《读蟠桃诗寄子美》诗:“韩孟于文词,两雄力相当。”
59韩柳:指唐韩愈(字退之)、柳宗元(字子厚)。宋欧阳修《唐柳宗元般舟和尚碑跋》:“子厚与退之,皆以文章知名一时,而后世称为韩柳者,盖流俗之相传也。”
60温韦:指唐温庭筠、唐末五代韦庄,均“花间派”词人,以描写闺情见胜。
61温李:指唐温庭筠、李商隐,均工诗,作品皆有绮丽精巧的特点;温词比诗更为有名,后世奉为“花间派”鼻祖。
62鲍庾:指南朝宋鲍照、北周庾信。《平山冷燕》第一回:“元白风流不一而足,鲍庾俊逸屈指有人。”
63鲍谢:指南朝宋鲍照(字明远)、谢灵运。宋黄庭坚《寄陈 用》诗:“寄我五字诗,句法窥鲍谢。”
64大小苏:指宋苏轼、苏辙兄弟,均以文学著称。
65大小杜:又称老杜小杜,指唐杜甫、杜牧。均以工诗著称。宋潘若同《郡阁雅言·杜牧》:“(牧)与杜甫齐名,时号'大小杜’。”
66大小谢:指南朝宋谢灵运、谢惠连。并有诗名,故称灵运为“大谢”,惠连为“小谢”。
67小李杜:指唐李商隐(号玉溪生)、杜牧(世称杜樊川)。以别于李白、杜甫之并称“李杜”。清薛雪《一瓢诗话》:“筹笔驿'笔’字,不可实作笔墨之笔用。唐人如杜樊川之'挥毫胜负知’,李玉溪之'徒令上将挥神笔’,皆实作笔墨之笔用矣。小李杜尚欠主张,况他人乎”
68大坡小坡:指宋苏轼(号东坡居士)、苏过父子。《宋史·苏轼传》:“过字叔党。……晚权通判中山府。有《斜川集》二十卷。其《思子台赋》、《飓风赋》早行于世。时称为'小坡’,盖以轼为'大坡’也。
69南洪北孔:指清洪升、孔尚任。
70柳七黄九:亦作“黄九柳七”,指宋柳永、黄庭坚。
71秦七黄九:指宋秦观、黄庭坚。秦观排行第七,黄庭坚排行第九,故称。
72豪苏腻柳:指宋苏轼、柳永。苏轼之词豪放,柳
73大柳舍人小柳舍人:指唐柳公权、柳璟。唐赵璘《因话录》卷三:“长庆已来,柳尚书公权,又以博闻强识工书,不离近侍。……尚书与族孙璟,开成中,同在翰林,时称'大柳舍人、小柳舍人’。”
三人并称1三苏:指宋苏洵、苏轼、苏辙父子。
2三曹:指三国魏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均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文化成就,显赫于世。
3三曾:指宋曾巩、曾布、曾肇兄弟。
4三谢:指南朝宋谢灵运、谢惠连,南朝齐谢朓(字玄晖)。均以山水诗知名。
5三豪:指宋欧阳修(字永叔)、石延年(字曼卿)、杜默(字师雄)。宋石介作《三豪诗送杜默师雄》,谓欧阳修为文豪,石延年为诗豪,杜默为歌豪。
6词坛三绝:指宋周邦彦(号清真道人)、姜夔(号白石道人)、王沂孙(号碧山)。均以工词著称。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词法之密,无过清真;词格之高,无过白石;词味之厚,无过碧山,词坛三绝也。”
7词家三李:指唐李白、五代南唐李煜、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清舒梦兰《白香词谱笺》卷三:“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李白,故称'词家三李’。
8词家三绝:指清初顾贞观、陈维崧、朱彝尊。《清史稿·顾贞观传》:“贞观,字梁汾,无锡人。康熙十一年举人,官内阁中书。工诗,自定集仅五言三十余篇,清微婉笃,上睎韦柳;而世特传其词,与维崧及朱彝尊称'词家三绝’。”
9桐城三祖:指清方苞、刘大櫆、姚鼐。文学流派“桐城派”的创始人。
10元嘉三大家:指南朝宋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11江右三大家:指清袁枚、蒋士铨、赵翼。三人主张诗写“性情”,力戒蹈袭,重视创作,反对规唐模宋,只讲格调和摭采藻绘的风气,因以并称。
12海内三布衣:指清姜宸英、朱彝尊、严绳孙。
13程朱:指宋程颢、程颐、朱熹。
14刘元白:指唐刘禹锡(字梦得)、元稹(字微之)、白居易,均以工诗著称。
15公安三袁:指袁宗道、袁中道、袁宏道。
四人并称1四杰:指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初唐著名诗人。《旧唐书·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2四大家:指元马致远(号东篱)、郑光祖(字德辉)、关汉卿、白朴(字仁甫)。均著名杂剧作家。
3四布衣:指清初李因笃、姜宸英、严绳孙、朱彝尊。俱属布衣而名满京畿。
4宋四家:亦作“词家四宗”,指宋周邦彦(号清真居士)、辛弃疾(号稼轩居士)、王沂孙(号碧山)、吴文英(号梦窗)。
5永嘉四灵:指宋徐照、徐玑、翁卷、赵师季。照字灵晖,玑字灵渊,卷字灵舒,师秀字灵秀,均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皆工诗。
6苏门四学士:宋黄庭坚(字鲁直)、秦观(字少游)、晁补之(字无咎)、张耒(字文潜)。皆以文学游于苏轼(字子瞻)、苏辙(字子由)兄弟之门。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苏门四学士》:“黄鲁直、秦少游、张文潜、晁无咎称'苏门四学士’。”
7吴中四才子:指明徐祯卿、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吴中,吴郡或苏州府的别称。四人均苏州府(治今江苏苏州)人,以诗文书画著称于时,故称。
8王扬枚马:指汉王褒、扬雄、枚乘、司马相如。南朝梁锺嵘《诗品·总论》:“自王扬枚马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陈延杰注:“王褒、扬雄、枚乘、司马相如,并汉代赋家。”
9王孟韦柳:指唐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均工山水田园诗,诗风清微淡远。清胡凤丹为辑《唐四家诗集》行世,其序云:“王则以清奇胜,柳则以清俊胜,韦则以清拔胜,孟则以清远胜。”清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唐人王孟韦柳,皆陶之一体。”
五人并称1元剧五大家:指元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均著名杂剧作家。
2二陆三张:一作“三张二陆”。指西晋陆机、陆云兄弟与张载、张协、张亢兄弟。《晋书·张载传》:“(张)亢字季阳。才藻不逮二昆,亦有属缀,又解音乐伎术。时人谓载、协、亢,陆机、云曰'二陆三张’。”南朝梁锺嵘《〈诗品〉序》:“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
3四贤一不肖:指宋范仲淹(谥文正)、余靖、尹洙、欧阳修、高若讷。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九辑司马光《涑水记闻》。“……'四贤’,希文、安道、师鲁、永叔也,'一不肖’,若讷也。”
六人并称六先生:指宋周敦颐(濂溪先生)、程颢(朋道先生)、程颐(仞川先生)、张载(横渠先生)、邵雍(谥康节)、司马光(涑水先生)。
七人并称1七才子:又称“前七子”,指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年间的七位文学家。
2后七子:指明李攀龙、谢榛、王世贞、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嘉端(1522—1566)、隆庆(1567—1572)年间继“前七子”之后的七位文学家。
3竹林七贤:指魏晋之际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4建安七子:指东汉孔融、陈琳、王粲、徐斡、阮瑀、应玚、刘桢。建安,献帝年号。七人同处建安年间(196—220),并以文学著称于时,故称。
5后吴中七子:又称“吴中七家”。指清戈载、沈彦曾、朱绶、陈彬华、吴嘉洤、沈传桂、王嘉禄,均嘉庆(1796—1820)、道光(1821—1850)年间“吴派”词人。
八人并称1唐八家:指唐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韩愈、李商隐,得名于清陈明善所辑之《唐八家诗钞》。沈德潜序称王士禛生前欲刻八家诗集而未果,陈氏成此编以继其志;并谓“八家之诗,洵可概一朝之诗也”。
2明八大家:指明宋濂、刘基、方孝孺、王守仁、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茅坤。八人诗文成就大致相称,所作又均以古文见长,清初张汝瑚辑八人文章为《明八大家集》行世,“八大家”之说遂为文选家、文论家所接受。
3唐宋八大家:指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
韦氏英
韦孟
韦遐
韦贤
韦昭
韦方山
韦为宏
韦玄成
韦叟
韦子粲
韦睿
韦元恢
韦孝宽
韦节
韦衮
韦桃符
韦总
韦园成
韦匡伯
韦圆照
韦思言
韦思齐
韦思仁
韦匡伯
韦尼子
韦贵妃
韦尼子
还有很多呢,实在不想打了哦,对不起
《汉魏六朝散文·萧统·《文选》序》原文鉴赏
式观元始,眇觌玄风1。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2,世质民淳,斯文未作3。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4,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治5,由是文籍生焉。《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6。”文之时义远矣哉7!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8,大辂宁有椎轮之质9;增冰为积水所成10,积水曾微增冰之凛11。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12。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
尝试论之曰:《诗序》云13:“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14。荀、宋表之于前15,贾,马继之于末16。自兹以降,源流实繁17。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18,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19。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又楚人屈原,含忠履洁20,君非从流,臣进逆耳21,深思远虑,遂放湘南22。耿介之意既伤,壹郁之怀靡诉23。临渊有怀沙之志24,吟泽有憔悴之容25。骚人之文, 自兹而作。
诗者,盖志之所之也26,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关睢》、《麟趾》27,正始之道著;桑间,濮上28,亡国之音表。故风雅之道,粲然可观。自炎汉中叶29,厥途渐异。退傅有《在寝》之作30;降将著“河梁”之篇31,四言五言,区以别矣32。又少则三字,多则九言33,各体互兴,分镳并驱34。颂者35,所以游扬德业,褒赞成功。吉甫有“穆若”之谈36,季子有“至矣”之叹37。舒布为诗,即言如彼38;总成为颂,又亦若此39。次则箴兴于补阙,戒出于弼匡40,论则析理精微,铭则序事清润41,美终则诔发,图像则赞兴42。又诏诰教令之流,表奏牋记之列43,书誓符檄之品,吊祭悲哀之作44,答客指事之制,三言八字之文45,篇辞引序、碑碣志状46,众制锋起,源流间出。譬陶匏异器47,并为入耳之娱;黼黻不同48,俱为悦目之玩。作者之致,盖云备矣49。
余监抚余闲50,居多暇日,历观文囿,泛览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51。自姬汉以来,眇焉悠邈52,时更七代,数逾千祀53。词人才子,则名溢于缥囊54;飞文染翰,则卷盈乎缃帙55。自非略其芜秽,集其清英56,盖欲兼功,大半难矣57。若夫姬公之籍58,孔父之书59,与日月具悬,鬼神争奥,教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岂可重以芟夷60,加以剪裁老庄之作61,管孟之流62,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今之所撰63,又以略诸。若贤人之美辞,忠臣之抗直,谋夫之话,辨士之端64,冰释泉涌,金相玉振65。所谓坐狙丘,议稷下66,仲连之却秦军67,食其之下齐国68,留侯之发八难69,曲逆之吐六奇70,盖乃事美一时,语流千载,概见坟籍71,旁出子史72。若斯之流,又亦繁博,虽传之简牍73,而事异篇章,今之所集,亦所不取。至于记事之史,系年之书74,所以褒贬是非,纪别异同75,方之篇翰,亦已不同。若其赞论之综辑辞采76,序述之错比文华77,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78,故与夫篇什,杂而集之。远自周室,迄于圣代79,都为三十卷,名曰《文选》云尔。
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
注释 1式:发语辞。元始:即原始,指远古时代。眇:通渺,谓远。觌:看。玄风:远古的风俗。2冬穴夏巢:冬天掘洞而居,夏天搭棚而住。茹毛饮血:生吃鸟兽之肉并饮其血。3质:质朴。文:文章。4逮:到。伏羲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八卦:《周易》中八种基本图形,名为乾、坤、坎、离、艮、震、兑、巽。分别代表八种自然现象。5书契:指文字。结绳之政:传说在没有文字的上古时期,曾用结绳的方法纪事,大结记大事,小结记小事。6天文:指日、月、星辰。时变:四季的变化。人文:指文化典章等。7时义:对于时代的意义。8椎轮:最简陋的小车。辂:车。9宁有:犹言何有。10增:通层。增冰:厚冰。11曾微:犹言曾无。凛:寒。12踵:因、继。华:文饰。变本:改革原貌。厉:甚。13《诗序》:指《毛诗序》。14古诗二句: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这两句言:赋本是古诗的一种,现在则被称为赋了。15荀:即荀子,著有《赋篇》。宋:宋玉。著有《风赋》、《高唐赋》等。16贾、马:指贾谊和司马相如。同为汉赋作家。贾谊有《鵩鸟》、《吊屈原》等赋。司马相如有《上林》、《子虚》、《大人》等赋。17以降:以下。18述邑居:描述都市风物。凭虚:即凭虚公子,为张衡《西京赋》中的假托人物。亡是:即亡是公,为司马相如《上林赋》中的假托人物。19畋:打猎。《长杨》、《羽猎》二赋为杨雄所作。制:即作的意思。20屈原:名平,别号灵均。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诗人。含忠履洁:满腔忠诚,行为高洁。21匪:非。从流:从善如流,喻勇于求善。臣进:谓臣下所进之言。22放:放逐。湘南:湘水之南。23耿介:刚直。壹郁:忧愤不平。靡:无。愬:倾诉。24临渊句:《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乃作《怀沙》之赋。” 25吟泽句:《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6所之:意为所适。所往。27《关睢》:为《诗·周南》的首篇。《麟趾》:即《麟之趾》,为《诗·周南》的末篇。28桑间:地名,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南。濮上:濮水之上。《礼记·乐记》:“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 29炎汉:古人讲阴阳五行,汉被认为属于火德,故称炎汉。30退傅:退位之傅,指韦孟。韦孟曾做过楚元王及其儿、孙的傅、退位后居邹,作《在邹》诗。此诗今存,为四言句式。31降将:指李陵。李陵在汉武帝时被拜为骑都尉,率兵出击匈奴,战败投降。旧说为李陵所作的与《与苏武》诗有“携手上河梁”之句。32四言五言:指诗歌的句式。33三字:指三言诗,如汉《安世房中歌》等。九言:指九言诗,据说最早的作者为魏高贵乡公曹髦。34分镳并驱:原指骑乘各异而并驰。比喻各种诗体并兴与发展。35颂者:《毛诗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36吉甫:即尹吉甫,周代卿士,据说《诗·大雅·蒸民》为他所作。诗中有“穆如清风”之句。37季子: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他聘问鲁国观乐时,听到歌《颂》,便赞美道:“至矣哉。”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38舒布:展示敷陈。言。助词。39总成:总括而成。40箴:一种寄寓规戒的文体。补阙:弥补缺点。戒:一种君主、长辈劝戒臣属、晚辈的文体。弼匡:帮助匡正。41论:一种分析事理的文体。铭:一种记赞题刻事、物的文体。《文心雕龙·铭箴》:“铭者,名也。观器必也正名,审用贵乎盛德。” 42美终:赞美有功业而终者。赞:一种赞颂人物德行功业的文体。此句吕延济注:“若有德者,后世图画其形,为文以赞美也。”(六臣注《文选》) 43诏诰教令:为四种文体,属于古代帝王或朝廷所发的不同种类的公文。表奏:古代臣下对其主进言陈事的两种文体。笺记:亦为二种文体。《文心雕龙·书记》:“记之言志,进已之志也。笺者,表也,表识其情也。” 44书誓符檄、吊祭悲哀:为古代的八种文体。45答客:亦为文体之一种,如《答客难》、《答宾戏》之类。46篇辞引序、碑碣志状:并为文体名。47陶:指埙,古代吹奏乐器,用土制成。匏(pao):葫芦的一种。在此指用匏作成的乐器。48黼黻(fufu):古代礼服上绣饰的花文。49备:完备。50监:监国,谓皇帝外出,由太子代摄国政。抚:抚军,谓从天子外出巡行。51文囿:文坛,文苑。晷(gui):日影。52姬:指周代,周为姬姓。眇焉悠邈:谓年代久远。53更:更替。七代:指周、秦、汉、魏、晋、宋、齐。祀:年。54缥囊:盛书的淡青色布袋。55缃帙:用浅**织物作成的书套。56芜秽:糟粕。清英:精华。57大半难:非常困难。58姬公:指周公。为周武王之弟。武王死死曾辅政多年。59孔父:指孔子。60芟夷:原指除草,此谓删节文章。61老庄:指老子、庄子。二人为先秦道家学派代表。其著作为《庄子》、《老子》。62管孟:指管子与孟子。其著作为《管子》与《孟子》。63撰:编选。64端:舌端:《韩诗外传》:“避辩士之舌端。”65金相玉振:金质玉声。谓内容丰富,文彩斐然。66狙丘、稷下:并为齐国地名。《文选·与杨德祖书》李善注引《鲁连子》:“齐之辩者,曰田巴,辩于狙丘而议于稷下。” 67仲连:即鲁仲连。《战国策·赵策三》载:赵孝成王时,秦围邯郸,魏王使者辛垣衍劝赵尊秦为帝。鲁仲连时在赵,严斥辛垣衍,秦将闻此事,退军五十里。68食其(yiji):即郦食其。楚汉战争时,他说服齐王田广归汉,下齐七十余城。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69留侯:张良的封号。《史记·留侯世家》载:汉高祖刘邦听郦食其之言,欲复封六国之后,张良用八事难之,遂使高祖转意。70曲逆:陈平的封号。《史记·陈丞相世家》载:陈平辅佐刘邦,曾六出奇计。71坟籍:在此泛指书籍。72子史:指诸子之作与史家之书。73简牍:古代无纸,书于竹上曰简,书于版上曰牍。74系年之书:谓史书。75纪别异同:记述远近异同之事。76综辑:联缀。77错比:巧妙地组织安排。78翰藻:文华辞藻。79圣代:指梁。
今译 回顾一下遥远的原始时代的民情世风,那时人们在冬天就掘洞而处,夏季便搭棚而居,并且生吃鸟兽的肉,饮它们的血,世风质朴,民情淳厚,连文字,文章也没有。到伏羲氏为天下王时,才开始作八卦,造文字,以此代替了结绳的记事办法,随之就有了文字记载。《周易》云:“观察日月星辰等天体现象,以了解时代的变化,观察人文(文化典章等),以施教化,可服天下。文的时代意义是非常大的。大车是由简陋的小车发展而来的,但后者已不象前者那样粗质;厚冰是因积水结冻而成,可积水远没有厚冰那般寒冷。为什么呢是由于事物继续发展、变化所致。事物是这样,文也是如此,它总是随时代而变化,很难一一论述清楚。
可以试着分析一下。《毛诗序》云:“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至于当今的作者,已不同于古人了。在古代本属于诗的那种文体,现在全被称为赋。这一情况在以前表现在荀子、宋玉的身上,后来又被贾谊与司马相如继承下来。自那时以后,开的源流就繁多了。记述邑居的有《西京》、《上林》等赋,劝戒不要沉溺于野游田猎的作品则有《长杨》、《羽猎》等。至于那些记一事,咏一物及表现风云草木,鱼虫禽兽的赋作,若推而广之,则更多了。另有楚国的屈原,满腔忠诚,行为高洁,然而楚国的君主就不愿从善,听不进逆耳之忠言,至使深思远虑,一心为国的屈原被放逐湘水之南。挫伤了他的刚直之心,其胸中愤闷也无处诉说。屈原在江边写了《怀沙》之作以抒志意,行吟于泽畔面容憔悴。骚体之作,即由此而兴。
诗歌乃是思想感情的表现,情动于内就要从语言上反映出来。《关睢》、《麟趾》即体现了正确和基本的大道,而产生于桑间、濮上的音乐,则具有亡国之音的性质。因此风雅道是粲然可观的。自汉代中期,情况开始渐渐变化。退位之傅韦孟写了《在邹》诗;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作了“河梁”诗。四、五言诗便区别开来。另外有些诗句少则三言,多则九字,各种体裁互兴,分别发展。颂这种文体主要在于歌功颂德。尹吉甫有“穆若”之美词,吴公子季札有“至矣”的赞叹。敷陈成诗,象前面(韦孟、李陵之诗)那样;总括成颂又如这般。再有箴这一文体由弥补差缺的动机而产生,戒则出于帮助匡正的用意,论的特点是详尽分析事理,铭在于叙事清新圆润,诔记述已死而有功业者,赞也基本如此。是随着画家赞美有德者。另外还有诏、诰、教、令、表、奏、笺、记、书、誓、符、檄、吊、祭、悲、哀、答客、指事、三言、八言、篇、辞、引、序、碑、碣、志、状等。这些文体大量兴起,种类繁多,就象土制乐器与竹木制乐器,彼此虽然不同,但同样使人悦耳。又象相异的刺绣那样,均让人有悦目之感。作者的种种情致都可得到表现。
我除监国抚军之外,闲暇之日亦不少。历观文苑,泛览书卷,常常心向神往。以至长时间不觉疲倦。自周、汉以来,年月是很久远的。朝代更替了七个,时间超过了千年,见于纪载的文人才士是如此之多,所存的书籍文章又这般繁富,倘若不略其糟粕,集其精华,是很难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的。周公与孔子的著作如同日月悬天。其深奥玄妙可与鬼神相敌,实为孝敬的准则法式,人伦的良师益友,怎可重新加以剪裁删节呢老子、庄子、管子、孟子的著作,以立意为主,本不在于文辞,所以此次编撰也略之不取。至于贤人的美好言词,忠臣的刚直之言及谋士、辩士之言,既有内容又具文彩,辩议于狙丘、稷下,鲁仲连之却秦军,郦食其之下齐国,张良所阐述的八难,陈平所言的六奇之计,都为当时之美谈,且传于后世,可以在书籍中见到。只是它们太繁博,虽被记载下来,可毕竟还是别于文学篇章,所以此次编撰亦不收录。记事系年的史书,主要在于褒贬是非,纪叙史事,和文学篇章也不同。至于那些史书中的赞、论、序、述等,都是运用文学手段,经过深思,以华美的辞藻表现出来的,所以此次将它们与文学篇章一同收录。远到周代,止于今朝,总共为三十卷,名为《文选》。
文章编排的体例,各以类分。诗与赋的文体既已不同,将其再作分别。同类之作,又以时代前后为次序。
集评 阮元《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后》:“专名为文,必沈思翰藻而后可也。”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昭明此序,别篇章于经、史、子书而外,所以明文学别为一部,乃后世选文家之准的也。”
总案 萧统此序在说明编纂《文选》的目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文学见解。在作者看来,文学作品不同于经、史、诸子之作,文学有自己的独立地位。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是“辞彩”、“文华”,而且必须要“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萧统认为,文学作品由于具有上述特征,因此便能够给人们一定的审美愉悦。
如果仅就此序所论及的方面而言,萧统对文学审美特征的理解主要侧重于形式方面,这种理解代表了南朝士人审美意识的一般倾向,它既有消极的方面,又有积极的方面。就前者而论,它基本忽视了文学作品的内容,因此很难在理论上达到完备性。就后者来看,它又将文学的形式美提到了一个较高的地位,从而为后来的综合提出了可思考的方向。
以上就是关于韦姓的起源于何时何因全部的内容,包括:韦姓的起源于何时何因、史上姓韦的都有哪些名人、韦姓的由来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