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是怎样形成的

雪是怎样形成的,第1张

雪是怎样形成的

雪是怎样形成的,在我国北方,冬天的时候会下雪,这是气候、地形、温度等要素的影响,雪其实就是凝结后的固态水,在温度极低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有时候冬天看雪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情,但是我国每年都会有雪灾相关的新闻,雪其实并非那么浪漫。

雪是怎样形成的1

从混合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态的固体水,是温度极低的温度条件下,水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自然现象。

雪花多呈六角形,花样之所以繁多,是因为冰的分子以六角形为最多,对于六角形片状冰晶来说,由于它面上、边上和角上的曲率不同,相应地具有不同的饱和水汽压,其中角上的饱和水汽压最大,边上次之,平面上最小。

在实有水汽压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冰晶各部分饱和水汽压不同,其凝华增长的情况也不相同。雪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雪是具有很好保温效果的物质,可以在寒冬保护植物不被冻伤,来年开春雪水融化可以为植被提供良好的供水。

雪是怎样形成的2

雪的形成

大气中的水蒸汽直接凝华或水滴直接凝固而成,就是雪。也可说是云中的温度过低,小水滴结成冰晶,落到地面仍然是雪花时,就是下雪了。冰融化时会吸热,所以地面气温会比下雪时低。

1。大气中需含有较冷的冰晶核。

2。充分的水汽

3。0℃(冰点)以下。如该冷空气相当强烈,并带着湿气,1℃至10℃的气温同样可以降雪。

能降雪的地方

气候区属中纬度至高纬度(即大约于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的地方就会有降雪的机会,如果于低纬度地方中有些地势高于海拔2000米的中山或高原也有同样的机会。

海洋气流也能间接影响该区下雪的机会率

如果在高纬度地区一带有较多暖流支配,会减低该区下雪的机会(例如日本本州至九州一带)。

降雪级别划分

降雪等级标准通常是指在规定时间段内持续降雪或降雪量折算成降雨量为等级划分的标准。该标准一般采用持续时间12小时和24小时两种标准。

以24小时降水量为划分标准

其中,降水量0。1~2。4毫米为小雪,1。3~3。7毫米为小到中雪,2。5~4。9毫米为中雪,3。8~7。4毫米为中到大雪,达到5。0~9。9毫米为大雪,7。5~14。9毫米为大到暴雪,降水量达到或超过10毫米为暴雪。

以12小时降水量为划分标准

其中,降水量0。1~0。9毫米为小雪,0。5~1。9毫米为小到中雪,1。0~2。9毫米为中雪,2。0~4。4毫米为中到大雪,达到3。0~5。9毫米为大雪,4。5~7。4毫米为大到暴雪,降水量达到或超过10毫米为暴雪。

我们知道,大气中的水蒸气上升到高空受冷,形成许多极小极小的小水滴,组成云,雨滴就是由这些小水滴凝聚而形成的。那么,雪是怎么形成的呢

我查阅了许多资料,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原来,当高空的气温下降到0℃以下时,这些小水滴就变成了极小极小的小冰晶,冰云就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这些小冰晶在相互碰撞时,冰晶表面会增热而有些融化,并且会互相沾合又重新冻结起来。这样重复多次,冰晶便增大了。另外,在云内也有水汽,所以冰晶也能靠凝华继续增长。但是,冰云一般都很高,而且也不厚,在那里水汽不多,凝华增长很慢,相互碰撞的机会也不多,所以不能增长到很大而形成降雪。即使引起了降雪,也往往在下降途中被蒸发掉,很少能落到地面。

最有利于云滴增长的是混合云。混合云是由小冰晶和冷却水滴共同组成的。在混合云里,当很冷水滴和冰晶相碰撞的时候,就会冻结沾附在冰晶表面上,使它迅速增大。当小冰晶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

同样雪的大小也按降水量分类 雪可分为小雪,中雪和大雪三类。

雪的形成

温度会影响雪晶的生长,进而影响最后的形状。

在接近零下2摄氏度的条件下,冰晶长成小而扁的盘状。

在零下5摄氏度,它们形成细长的柱形和针形。

在接近零下15摄氏度时,它们形成最薄同时最大的雪花。

在低于零下30摄氏度情况下,它们再次形成柱形。

雪花的形状

1、雪晶最基本形态

这是雪晶的最基本形态。类似这样的雪晶个头通常很小,很难用肉眼进行观察。六棱柱状雪晶是绝大多数雪花开始时的样子,随后长出“枝杈”并形成更为精巧的结构。

2、普通棱柱状雪花

这种形状的雪花与六棱柱状雪花较为相似,不同的是,它的面装饰着各种各样的凹痕和褶皱。

3、星盘状雪花

这种薄薄的盘状雪晶拥有6条宽大的“枝干”,形成与星星类似的形状。它的面经常装饰着极为精细的对称性花纹。星盘状雪花在气温接近零下2摄氏度或者接近零下15摄氏度时形成,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雪花形态。

4、扇盘状雪花

这也是一种星盘状雪晶,所不同的是,在邻近的棱柱面之间长有独特的脊,指向边角。

5、星形松针雪花

这种外形的雪晶个头较大,直径通常可达到2到4毫米,很容易用肉眼观察。他们是所有雪晶类型中最受欢迎的一种,我们能够在各种各样的假日装饰物上看到他们的身影。

6、星形蕨草状雪花

树枝星状雪晶的枝干生有大量边枝,看起来很像蕨类植物。他们是所有雪晶中个头最大的,直径通常可达到5毫米或者更大。尽管是个“大块头”,但他们仍是单一的冰晶,由水分子首尾相连而成。滑雪时飞向膝盖的粉末状雪就是由这种雪晶构成。他们通常很薄很轻,能够形成一个低密度积雪场。

7、空心柱状雪花

这种雪花是一个六角形柱体,两端呈锥状中空结构,个头很小。

8、针状雪花

针状雪晶是一种身材“苗条”的柱体,在大约零下5摄氏度时形成。如果飘落在袖子上,你很有可能将他们误认为白头发。当温度发生变化时,雪晶形状便会从薄而扁平的盘状变成细长的针状,这也是它们最为奇妙的地方。迄今为止,科学家仍无法解释为何会出现这种变化。

这个是什么,看不太懂,你的这个防写好歹要有一个这个句子才可以吧。下面是一些无关紧要的来源于百度百科!!!

雪[xuě]

自然现象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45个义项

科普中国 |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审阅专家 杨平恒

雪:从混合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态的固体水。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雪晶)和其聚合物(雪团)组成的降水。雪是水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自然现象,或指落下的雪;雪是水在固态的一种形式。雪只会在很冷的温度及温带气旋的影响下才会出现,因此亚热带地区和热带地区下雪的机会较微小。[1]

中文名

外文名

snow

颜色

白色不透明

分类

自然现象,降水的一种形式

成分

主要为冰晶

精品荐读

北方:“好大雪” 南方:“我也好大雪”

作者:星球研究所

快速

导航

形状雪的形成降雪级别划分我国降雪特征降雪的作用和影响雪资源的利用雪灾雪害

简介

雪(snow)是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雪晶)和其聚合物(雪团)组成的降水。[1]

水是地球上各种生灵存在的根本,水的变化和运动造就了我们今天的世界。在地球上,水是不断循环运动的,海洋和地面上的水受热蒸发到天空中,这些水汽又随着风运动到别的地方,当它们遇到冷空气,形成降水又重新回到地球表面。这种降水分为两种:一种是液态降水,这就是下雨;另一种是固态降水,这就是下雪或下冰雹等。[1]

雪大多降自雨层云和高层云,降水强度变化较慢;冷天积雨云的降雪有阵性特征,称为阵雪。[1]

降雪由大量不同大小的雪晶组成,一般小的比较多。为了描述同时下落的雪晶群体的大小分布特征,常用雪晶谱或雪晶溶化后的溶液谱。[1]

雪晶主要是在云中凝华增大的,首先在冷云中通过冰核的作用产生冰晶,通过凝华(冰晶过程)长大成雪晶,以后还能撞冻过冷水滴而长大。雪晶撞冻过冷水滴很多时,外形会改变。雪晶具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这同它们生长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有关。[1]

降雪量同所有降水量一样,用相当的水层厚度来度量,单位是mm。实用上有时也用降雪在平地上所累积的深度来度量,称为积雪深度。[1]

形状

各种雪花的形状

雪花多呈六角形,花样之所以繁多,是因为冰的分子以六角形为最多,对于六角形片状冰晶来说,由于它面上、边上和角上 的曲率不同,相应地具有不同的饱和水汽压,其中角上的饱和水汽压最大,边上次之,平面上最小。在实有水汽压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冰晶各部分饱和水汽压不同,其凝华增长的情况也不相同。例如当实有水汽压仅大于平面的饱和水汽压时,水汽只在面上凝华,形成的是柱状雪花。当实有水汽压大于边上的饱和水汽压时,边上和面上都会发生凝华。由于凝华的速度还与曲率有关,曲率大的地方凝华较快,故在冰晶边上凝华比面上快,多形成片状雪花。当实有水汽压大于角上的饱和水汽压时,虽然面上、边上、角上都有水汽凝华,但尖角处位置突出。水汽供应最充分,凝华增长得最快,故多形成枝状或星状雪花。再加上冰晶不停地运动,它所处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也不断变化,这样就使得冰晶各部分增长的速度不一致,形成多种多样的雪花。[1]

以上就是关于雪是怎样形成的全部的内容,包括:雪是怎样形成的、雪是怎么形成的小学科学、雪怎么形成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2045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6
下一篇 2023-05-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