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认为学习包括以下过程:
1、注意过程。
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在注意过程中,示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以及观察者和示范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2、保持阶段。
示范者虽然不再出现,但他的行为仍给观察者以影响。要使示范行为在记忆中保持,需要把示范行为以符号的形式表象化。通过符号这一媒介,短暂的榜样示范就能够被保持在长时记忆中。
3、复现阶段。
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即再现以前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这一过程涉及到运动再生的认知组织和根据信息反馈对行为的调整等一系列认知的和行为的操作。
4、动机阶段。
能够再现示范行为之后,观察学习者(或模仿者)否能够经常表现出示范行为要受到行为结果因素的影响。行为结果包括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这三种强化作用看成是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的动机力量。
扩展资料:
班杜拉观察学习实验
观察学习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观察学习的学习者则可以不必直接地做出反应,也不亲自体验强化,而只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观察他人的行为,并观察他人行为的结果就能完成学习。观察学习理论是建立在班杜拉及其合作者大量的实验基础之上的。
他把儿童分为三组,首先让儿童观看**中成年男子对一个充气玩偶拳打脚踢的攻击行为。在影片结束后,第一组儿童看到**中的成人榜样被表扬。第二组儿童看到成人榜样受批评,第三组看到成人榜样的行为既不受表扬也不受批评。然后把三组儿童都带到一间游戏室,里面有影片里成人攻击过的对象。结果发现,榜样受奖组儿童的攻击行为最多,榜样受批评组儿童的攻击行为最少。
这说明,成人榜样的攻击行为的后果是儿童是否自发模仿榜样这种行为的决定因素。观察学习表现为一定的过程,班杜拉认为这个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学习。因为人类具有认知能力,能够更多地得益于经验,因此,大部分的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
②社会学习理论将人类的学习分为两大类,一是直接经验的学习,二是间接经验的学习。前者可以从自身活动以正反两方面结果及其经验教训中学习。
③观察学习不要求必须有强化,也不一定产生外显行为。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以下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动机过程。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在研究方法、强调行为模仿在道德学习中的作用、强调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但忽略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以及儿童自身的认知结构对其道德发展的影响。
(2)教育意义
①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对于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积极影响,尤其是对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情感、促进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于探讨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②班杜拉在论述创造性示范的影响时指出:接触多种榜样的人更具有创新性,观察学习是创造性行为的主要来源,榜样越是多样化,观察者就越有可能做出创造性的反应。这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就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示范者。
③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为教育中的示范教学、观摩教学以及教学演示等行为提供理论依据。观察学习是人们行为习得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观察学习中,示范者对学习者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示范不仅仅影响人们的行为反应,在不同类型的示范影响下,人们通过观察学习,可以学到许多东西。
社会学习理论[1] 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1年提出的。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基本概述
编辑
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基本观点
编辑
班杜拉指出,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理论无法解释人类的观察学习现象。因为刺激一反应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个体会表现出新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个体在观察榜样行为后,这种己获得的行为可能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出现等现象。所以,如果社会学习完全是建立在奖励和惩罚之结果的基础上的话,那么大多数人都无法在社会化过程中生存下去(Bandura,1969)。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班杜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在科学的实验基础上建立起了他的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生理因素的影响和后天经验的影响在决定行为上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很难将两者分开。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
班杜拉提出观察学原理对的。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子过程,分别是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第一,观察学习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班杜拉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示范行为,在自己尚未表现行为时就已经学到了如何去做,这样就可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错误。他指出如果只能通过嚐试错误的方式去学习,个体的生命都会有危险,例如学习游泳,学习驾驶汽车等。
第二,观察学习并不依赖直接强化。因为观察者仅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学习到复杂的行为过程,因此,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班图拉认为强化在观察学习中并非关键因素,没有强化,观察学习照样可以发生。
主要贡献:
中国著名心理学家车博文在《西方心理学史》一书中认为:
1、提出了观察学习,为心理学的后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把学习心理学的研究和社会心理学研究结合在一起,对学习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独树一帜的贡献。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包含观察学习,自我效能,行为适应与治疗等内容。他把观察学习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动机四个阶段,简单地说就是观察学习须先注意榜样的行为,然后将其记在脑子里,经过练习,最后在适当的动机出现的时候再一次表现出来。
观察学习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和动机过程。
人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会某种复杂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无尝试学习。而班杜拉认为,即人的一切社会学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的。
班杜拉观察学习的实验基础:充气娃娃实验。著名心理学大师班杜拉曾经做过一个儿童模仿攻击充气娃娃的实验。 在这项实验中,实验者先要求儿童观看成人攻打充气娃娃的视频,之后,一组儿童看到的是这个成人得到了奖赏,即实验者称赞他是英雄。
而另一组儿童则看到成人得到了惩罚,即实验者批评了他。之后,将儿童带如了有充气娃娃的房间,告诉儿童,可以自由玩耍,而实验者则出来躲在单向玻璃后面。
扩展资料:
班杜拉根据观察者观察学习的不同水平,把观察学习划分为三种类型:
1、直接的观察学习,即学习者对示范行为简单的模仿;
2、抽象性的观察学习,学习者从示范者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
3、创造性观察学习,学习者从不同示范行为中抽取出不同的行为特点,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行为方式。
班杜拉把这三种对行为结果的评价分别称之为: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这三种强化都是制约示范行为再现的重要驱动力量。因此,班杜拉把它们看成是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的动机力量。
观察学习并不依赖直接强化。因为观察者仅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学习到复杂的行为过程,因此,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班图拉认为强化在观察学习中并非关键因素,没有强化,观察学习照样可以发生。
观察学习具有认知性。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就能学到复杂的反应,这种学习无疑具有认知性。班图拉认为观察学习基本上是认知过程。观察者需要利用内部的行为表象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学习活动必然包含内部的认知过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五种效应:习得效应;抑制效应与去抑制效应;反应促进效应;刺激指向效应;情绪唤醒功能。
班杜拉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他区分了人类学习的两种基本过程,即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
提出了观察学习是人类间接经验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普遍地存在于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学习者中,他的社会学习理论进一步发展了传统的强化理论,并且以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实践意义。
扩展资料: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也有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它的局限性在于它不适合于解释和说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和复杂的、高难度的技能训练的过程。
仅适用于解释和说明观察,模仿等社会性学习的过程。但有的学者认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还有被发展、深化的余地。
只要加以适当地发展性研究,就可能繁衍出一些适用于解释特殊社会环境和特殊社会成员的社会性学习的理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班杜拉
以上就是关于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认为,学习包括哪些过程全部的内容,包括: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认为,学习包括哪些过程、简述班杜拉的社会理论的教育启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什么实验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