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毒素位于细胞壁的最外层、覆盖于细胞壁的黏肽上。各种细菌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较弱,大致相同,可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休克等。内毒素耐热而稳定,抗原性弱。
大多数外毒素蛋白由A、B两个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是毒素的毒性部分,决定毒素的致病作用。B亚单位无致病作用,是介导外毒素分子与宿主细胞结合的部分,具有对靶细胞的亲和性。
外毒素对组织器官具有选择作用,通过与特定靶组织器官的受体结合,直接或进入细胞后引起特征性的病变。绝大多数外毒素不耐热,对化学因素也不稳定。
扩展资料
内毒素的主要成分是胞内多糖,它赋予某些细菌一定的致病特性。只有当细菌死亡时,内毒素才会被释放到环境中(比如肠腔)。当内毒素被释放时,会触发宿主的免疫系统,最终产生针对这些相同的、但有活性的致病菌(类似于疫苗)的抗体。
如果不加控制,内毒素会进入血液,引起内毒素血症,如果免疫反应过于强烈,则会导致感染性休克。在内毒素浓度较大时可导致失血性休克和严重腹泻等后果,但在内毒素浓度降低时仍可致发热,降低抗感染能力,并且抑制采食量和生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内毒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外毒素
细菌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不同点在于它们的存在部位、化学组成、稳定性和毒性作用。
1、存在部位:外毒素由活的细菌释放至细菌体外;内毒素为细菌细胞壁结构成份,菌体崩解后释出。
2、化学组成:外毒素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分子量27,000~900,000);内毒素主要成分为磷脂一多糖一蛋白质复合物(毒性主要为类脂A)。
3、稳定性:外毒素不稳定,60℃以上能迅速破坏;内毒素耐热,60℃耐受数小时。
4、毒性作用:外毒素毒性强,微量对实验动物有致死作用(以ug计量)。各种外毒素有选择作用,引起特殊病变,不引起宿主发热反应。抑制蛋白质合成,有细胞毒性、神经毒性、紊乱水盐代谢等。
内毒素毒性稍弱,对实验动物致死作用的量比外毒素为大。各种细菌内素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粒细胞减少血症、施瓦兹曼现象等。
扩展资料:
细菌内毒素这个概念在1890年的时候就已被提了出来,它是在研究发热物质过程所引起的,1933年Boivin最先由小鼠伤寒杆菌提取出来,进行化学免疫学方面的研究
到1940年时候,Morgan使用志贺氏痢疾菌阐明了细菌内毒素是由多糖脂质及蛋白质三部分所组成的复合体,到了1950年以后,随着生物学,物理化学,免疫学以及遗传学等的进步发展,细菌内毒素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其化学结构组成及各种生物活性间的关系也更加明确起来。
外毒素毒性极强,极微量就可使实验动物死亡。重要的外毒素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在体外产生并引起食物中毒的外毒素。它们所致的疾病不是传染过程,而是由于食入含有这类毒素的食物引起的中毒过程。主要有肉毒杆菌产生的肉毒毒素和金**葡萄球菌产生的肠毒素。
另一类是在体内产生并引起重要致病作用的毒素。这类毒素有的作用于全身,有的作用于局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细菌内毒素
百度百科-细菌外毒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1 拼音
wài dú sù
2 英文参考exotoxin
3 注解
菌体向培养基中放出的毒素,主要是革兰氏阳性菌产生的,也有例外是由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根据目前进行研究的结果,认为这种毒素都是蛋白质,并且毒性极强。1毫克破伤风毒素具有足以杀死100万只以上豚鼠的效力。毒性依不同的动物种类和器官而具有相当强的特异性。通过种种试剂的处理,可以制出失去毒性而保留抗原性的类毒素。
有些细菌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外毒素,并可从菌体扩散到环境中。若将产生外毒素细菌的液体培养基用滤菌器过滤除菌,即能获得外毒素。外毒素毒性强,小剂量即能使易感机体致死。如纯化的肉毒杆菌外毒素毒性最强,1mg可杀死2,000万只小白鼠;破伤风毒素对小白鼠的致死量为106mg;白喉毒素对豚鼠的致死量为103mg。
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主要是某些革兰氏阳性菌,也有少数是革兰氏阴性菌,如志贺氏痢疾杆菌的神经毒素、霍乱弧菌的肠毒素等。外毒素具亲组织性,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些组织和器官,引起特殊病变。例如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及白喉杆菌所产生的外毒素,虽对神经系统都有作用,但作用部位不同,临床症状亦不相同。破伤风杆菌毒素能阻断胆堿能神经末梢传递介质(乙酰胆堿)的释放,麻痹运动神末梢,出现眼及咽肌等的麻痹;白喉杆菌外毒素有和周围神经末梢及特殊组织(如心肌)的亲和力,通过抑制蛋白质合成可引起心肌炎、肾上腺出血及神经麻痹等。有些细菌的外毒素已证实为一种特殊酶。例如产气荚膜的甲种毒素是卵磷脂酶,作用在细胞膜的磷脂上,引起溶血和细胞坏死等。
一般外毒素是蛋白质,分子量27,000900,000,不耐热。白喉毒素经加温58~60℃1~2小时,破伤风毒素60℃20分钟即可被破坏。外毒素可被蛋白酶分解,遇酸发生变性。在甲醛作用下可以脱毒成类毒素,但保持抗原性,能 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毒素。
外毒素是指某些病原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一种代谢产物,为次级代谢产物其主要成分为可溶性蛋白质 所以 这是抗原经03~04%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仍保留抗原性的外毒素称为
类毒素,这也是抗原
外毒素的抗体(即抗毒素)是抗体,含有这类抗体的血清叫抗毒血清
1外毒素是指某些病原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一种代谢产物,为次级代谢产物。其主要成分为可溶性蛋白质。许多革兰氏阳性菌及部分革兰氏阴性菌等均能产生外毒素。外毒素不耐热、不稳定、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可中和外毒素,用作治疗。
2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叫做脂多糖。脂多糖对宿主是有毒性的。内毒素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所以叫做内毒素。其毒性成分主要为类脂质A。内毒素位于细胞壁的最外层、覆盖于细胞壁的黏肽上。各种细菌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较弱,大致相同,可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休克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内毒素耐热而稳定,抗原性弱。
3细菌的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毒性消失仍留其免疫原性,即成类毒素。在毒素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铝等吸附剂(佐剂)即成为精制吸附类毒素。吸附剂可延缓类毒素在体内的吸收,使之能较长时间作用于机体,以增强免疫效果。如此既可减少注射次数又可减少用量。常用的类毒素有破伤风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等。类毒素可与死菌苗合制成联合疫苗。目前使用的白、百、破三联疫苗即白喉类毒素、百日咳死菌苗与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成,主要用于儿童。
4抗生素是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人工合成的类似物,通俗地讲,抗生素就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抑制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
其主要用途是抑制其它种类微生物的生长(抑菌作用)或将它们杀死(杀菌作用),一般情况下对其宿主不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由于最初发现的一些抗生素主要对细菌有杀灭作用,所以一度将抗生素称为抗菌素。1981年,中国第四次全国抗生素学术会议决定将抗菌素正式更名为抗生素。
5 细菌毒素(通常指外毒素)的对应抗体或含有这种抗体的免疫血清。它能中和相对应的外毒素的毒性作用。机体经产生外毒素而致病的病原菌,如白喉、破伤风、气性坏疽等菌感染,即能产生抗毒素。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可丧失毒性而保持抗原性,成为类毒素。在医疗实践中,应用类毒素进行免疫预防接种,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毒素,可以预防疾病。在免疫治疗中,常用细菌的外毒素、类毒素或其他毒物(如蛇毒等)对马进行免疫注射,使马产生抗毒素,然后取其血清,经浓缩提纯制成抗毒素,这不仅可以提高效价,而且可以减轻副作用。
在产生形式、毒性作用和抗原性三方面有所区别。
1、产生形式不同:
外毒素指的是在细菌在生活过程中菌体内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素,大多为蛋白质,易提取,不耐热。
内毒素指的是某些革兰氏阴性菌在生活过程中产生,以脂多糖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壁上,菌体裂解后释放,不易提取,耐热。
2、毒性作用不同:
外毒素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内毒素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DIC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等
3、抗原性不同:
外毒素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液处理脱毒形成类毒素;
内毒素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作用弱;甲醛液处理不形成类毒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细菌毒素
细菌的外毒素与内毒素有很大差别,外毒素可以由细菌分泌到细菌的外面,从而导致疾病。而内毒素主要是存在于细菌细胞壁里面的,细菌分解掉之后才能够释放内毒素。外毒素的致病特点各不相同,根据每个细菌的不同,所能够导致的症状也有所不同,比如破伤风梭菌所分泌的外毒素中有破伤风的痉挛毒素,可以导致肌肉的痉挛,这是破伤风主要症状的原因。而溶血性链球菌导致的猩红热,也是因为它所分泌的外毒素,因为主要引起皮肤猩红色的皮疹,所以也称作红疹毒素。像白喉杆菌所分泌的外毒素,可以造成灰白色的假膜。它们所产生的外毒素都是各有特点的,而内毒素的特点差异没有这么大,主要是造成发热的症状。
以上就是关于内毒素、外毒素有哪些特性全部的内容,包括:内毒素、外毒素有哪些特性、细菌内毒素与外毒素有哪些不同点、外毒素简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