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贪,嗔,痴,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的贪,嗔,痴,是什么意思,第1张

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答案补充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是不好的念头,(贪婪,嗔怒,愚痴)。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或者诋毁、抹黑其他宗教等等行为。《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清静智慧心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念想

三者关系

此有两种,痴毒独起,称为独头无明。与贪毒共起,称为相应无明。贪毒等,必与痴毒相应而起也。三毒中,痴毒为最重。

以上为佛家用语。原本五个字:贪嗔痴慢疑。←这些为不好的念头。

贪、嗔、痴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念为念想

所谓贪嗔痴,其实就是佛教说的三毒。

1、贪者: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欲望,因此叫做五欲。五欲执著不休,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异名。

《俱舍论》依贪著对象区别,将贪分为四种:一显色贪、二形色贪、三妙触贪、四供奉贪。《瑜伽师地论》中则分为事贪、见贪、贪贪、悭贪、盖贪、恶行贪、子息贪、亲友贪、资具贪、有无有贪等。

2、嗔者: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或者诋毁、抹黑其他宗教等等行为。《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活动。

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烦恼、躁动等精神作用,对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就是典型的反社会性人格。

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就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个人,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3、痴者:

是指众生不信因果,邪知邪见的愚痴心。常无因求果,以为烧烧香,看看风水,算算命就能消除烦恼痛苦,实则一切烦恼痛苦的根源皆来自往昔恶业的果报。

又称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清静智慧心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贪嗔痴是指:被佛陀称为导致人类灵魂六道轮回生生不息的三毒,分别用鸽子,蛇,猪来喻指。贪是贪得无厌,嗔是愤怒和憎恨,痴是愚钝而不识真理缺少智慧。慢是指傲慢,尤其是天界众生,由于是高贵的歌舞升平之地,因此傲慢心颇重。慢一般被归为痴一类。\r\n\r\n佛学上的贪是指有求心,即六欲(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法欲),它缘起于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不贪就是无求无欲,不贪是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和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的条件。\r\n嗔是指不平心,即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它缘起于五蕴(色、受、想、行、识)而成的第七识——思维意识。不嗔就是平等心,不嗔是第七识转为平等智的条件。\r\n痴是指妄动分别心,_它缘起于无明,也就是第八识——阿赖识。不痴就是清静心,不痴是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的条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八识转四智”。\r\n这就是佛学上的不贪、不嗔、不痴,即无欲心、平等心、清静心。要随缘随愿舍施你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能给他乐之心,名之为慈;能拔他苦之心,名之为悲;庆他得乐之心,名之为喜;于外物不著之心,名之为舍。

佛家有“贪嗔痴慢疑”五毒之说,贪即贪婪;嗔即常生气,对什么东西都分得很清楚,这是我,这是你的,爱较真;痴即痴迷、愚痴;慢即骄傲自大、慢性思维;疑即多疑、不信任。

1、贪

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人一辈子就是在这其中打滚,从而度过我们的一生。

因为我们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愿被它束缚,成为它的奴隶,甚致心安理得地让它牵着鼻子走。

我们除了晚上睡觉,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忙工作,忙于发财、享乐,同时又追求种种名誉、地位,有的还不择手段,不讲道德。

到了某一段年龄又对色欲(*欲)有种种的贪求,为了追求感观享乐,可以不讲家庭责任和社会道德。

如果再广泛一点讲,修行过程中执著、沉迷于某一状态或境界也为贪。

2、嗔

就是生气的意思,生气有很多种类,比如人家骂我们,不能忍受,起嗔心,继而将矛盾升级。

虽然有时我们表面上不声张,内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种嗔。

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我们拼命追求和贪恋。

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我们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3、痴

也称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

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比如人是怎样来的?死后怎样去?我们统统不理会,不以为然,甚致嘲弄他人对此有兴趣等都是痴。

对于真理、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不相信,感到好笑或无知,都是痴的表现。

还有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人家跟我们讲对的,我们以为是错;人家跟我们讲错的,我们却以为讲对。

总之,自以为是,过于执迷于自我的一切都为痴。

4、慢

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称为慢。

比如儿子做了官发了财后,做母亲的就觉得了不起,到处向人炫耀、卖弄。或是有人养了一只漂亮的狗,觉得了不起,带着那只漂亮的狗招摇过市;或是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能力和财产等,都称为慢。

有些人很有能力,地位、才华洋溢,高人一等,结果看轻别人也是慢。虚荣心强,爱攀比,当自己比别人差又不认输,却认为他人没什么了不起,这也是慢。

凡有自我膨胀的都是慢,比如修行人中也有“慢”,以为自己已有证悟,有了一定的智慧神通,瞧不起别人等都是慢。

5、疑

毫无道理和根据就怀疑、否定一切,自以为是、想当然地下结论,迷信自己的一切都为疑。

扩展资料:

佛曰:“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戒、定、慧”即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

1、戒,是指一种有道德的、有规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行为标准,斩断因为沾染喜爱外物而生起的执着贪心;

2、定,是针对内心的修炼和自我耐性的培养;凡事先自省,向内求;避免外向的暴躁和苛求他人引发的嗔痴;

3、慧,是对于宇宙生命种种实相,有了透彻、圆融的了知,从而脱离愚痴,不再惘于事理,迷于因果;善解世间因缘的相续,明白生死流转的根源,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_贪嗔痴慢疑

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贪、嗔、痴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扩展资料:

佛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戒、定、慧“ 即是对治 ”贪、嗔(chen-)、痴“ 的方法。

戒,是指一种有道德的、有规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行为标准,斩断因为沾染喜爱外物而生起的执着贪心;

定,是针对内心的修炼和自我耐性的培养;凡事先自省,向内求;避免外向的暴躁和苛求他人引发的嗔恨;

慧,是对于宇宙生命种种实相,有了透彻、圆融的了知,从而脱离愚痴;不再惘于事理,迷于因果;善解世间因缘的相续,明白生死流转的根本,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降伏解脱的先后次序:

持戒除贪,戒能生定,定力深厚,贪心不起,定力更进,断灭嗔心,智慧显露,愚痴障除,正见正行,净化身心,因次第修,证果不远,解脱根本烦恼,能度一切苦厄;此法真实不虚,唯信之者自证。

作于春秋时期的《礼记·大学篇》里也描述了类似的修身安心之道,可知“其来有自”: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物格而后智生,智生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参考资料:

贪嗔痴-百度百科

贪、嗔、痴:又名三毒;指毒害出世善心的三种烦恼──贪、嗔、痴。又作三火、三垢、三缚。贪,是一种染着的心理。所谓染着,就是对自己喜爱的对象产生贪念。贪的表现形式很多,吝啬就是其中之一,贪财的人,不但舍不得将钱财与人分享,甚至舍不得自己享用。

骄慢也是其中之一,自恋的人,往往特别贪执自己的长处,觉得高人一等。谄曲还是其中之一,因为贪着别人的财富地位,就去溜须拍马,阿谀奉承。

嗔,是对自己讨厌的对象排斥抗拒,也有很多表现形式。有因厌恶产生的嗔恨,有因嫉妒产生的嗔恨,也有因得不到产生的嗔恨。痴,是愚痴,如不明事理,不知因果法则,不了解无常、苦空及解脱之道,都属于愚痴的表现。

扩展资料:

贪嗔痴在《大智度论》中也有记载。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生嗔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称为痴。此三者为一切烦恼之根本,荼毒众生身心甚剧,能坏出世之善心,故称为三毒。

三毒有正、邪之分,如诸佛净土仅有正三毒,无邪三毒。又大藏法数卷十五区分二乘及菩萨各有三毒,二乘者欣求涅槃为贪欲,厌离生死为嗔恚,迷于中道为愚痴;菩萨广求佛法为贪欲,呵恶二乘为嗔恚,未了佛性为愚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贪嗔痴

以上就是关于佛教中的贪,嗔,痴,是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佛教中的贪,嗔,痴,是什么意思、“贪嗔痴念”的意思是什么、佛家的嗔,痴还有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1832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6
下一篇 2023-05-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