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册封的皇后有:
清朝的皇帝:
扩展资料: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史称清朝;亦称为大清国、清国。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州女真,后改为“满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 ,享国祚二百六十八年。
宣统三年,隆裕太后迫于辛亥革命的压力颁布《清帝退位诏书》,宣布皇帝退位,清朝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宣告终结。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明朝历代皇帝介绍
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明朝的开国皇帝,濠州人。
朱元璋生在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17岁那年,家乡流行瘟疫,他的父母及兄长都在这场灾难中死去,青年朱元璋只得出家当和尚,以求温饱。谁知和尚也并不好当,不久后的饥荒使得他不得不离开寺院外出化缘。这次外出可以说对朱元璋的一生影响非常大,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身体,同时也使他初步接触了一些反元的思想。
回到家乡后不久,由小时的玩伴汤和介绍,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由于他的睿智与勇敢,很快成为了郭子兴的心腹,并取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为妻。在郭子兴部下期间,朱元璋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并掌握了一只真正属于自己的队伍,这使得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很轻易地就打败了郭子兴的儿子,取得了对这只队伍的控制权。朱元璋并不满足以得的地盘,他要大占宏图就要有稳定的根据地,这样南京(集庆)就走入了他的视线。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并改名应天府,自称吴国公。同时采纳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良、缓称王”大力发展生产,为今后的更大的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他在南京外围大败陈友亮,鄱阳湖血战彻底击溃比自己强大的陈友亮军团,消灭浙江的张士诚,沈杀韩林儿,派徐达、常遇春北伐。逐个消灭了各个势力,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同年将元顺帝赶出北京。
建国后,他采取与民安息的政策,减免赋税,颁布《大明律》稳定社会秩序。同时他废除丞相,实行六部制,改御史台为督察院,实行卫所制,使武将与兵权分离,设立锦衣卫,对朝臣和百姓进行监督,这一系列的措施都使皇权得到大大的加强。
朱元璋的屡兴大狱在历史上也留下了重重的一笔,洪武时期的功臣除了耿并文等少数几个外,其余全部被杀。胡惟庸一案,牵连被杀者达三万人,朱元璋晚年的蓝玉案又牵连了一万五千人。以至于到了靖难之役南京朝廷竟无将可派,可以说朱元璋的分封外藩和大杀功臣直接导致了靖难之役中建文帝的失败。 1398年5月,明太祖朱元璋病死于南京,在位31年,终年71岁。
--------------------------------------------------------------------------------
明惠帝朱允炆
明惠帝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孙,太子朱标的长子。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皇位的继承问题,在此期间,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为朱棣又许多地方都与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咨询的时候,大臣刘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么将皇二、三子立于何地?当时朱元璋已经分封了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别被封为了秦、晋、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边境重镇,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于争储而出现内讧,后果将非常严重。因此朱元璋只得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朱标长子早逝)。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正式即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从年号上不难看出,一个建文,一个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愿立皇太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亲一样,过于柔弱,过于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严重,恐怕日后会吃大亏。
建文帝即位之后,一改洪武时期的紧张气氛,使中国大地吹过了一阵清风,他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儒等文人,对先朝的政治实行改革,为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吏都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在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削番,当时的番王多是朱允炆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权,他们在自己的番地为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准备造反。燕王朱棣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当时朱元璋的前三个儿子都已经亡故,朱棣成为了皇子中的最长者,而且随着朱棣在对蒙古作战的过程中不断壮大,他已经成为了皇权最大的威胁。
可以说建文帝的削番就是针对燕王一人的。但建文帝的软弱害了他,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这是他的第一个错误。他并没有先削燕王,而是从其他亲王下手,这样即引起了亲王们的岌岌自危,还打草惊蛇,使得燕王加紧做出准备。在建文帝决定对朱棣下手的时候,为时以晚,燕王朱棣迅速扯起了靖难的大旗。在最初的战斗中朝廷的兵力占绝对优势,但由于李景隆的指挥不当,明军屡遭败绩。但由于兵力所限,燕军占领的城市都是很快的放弃,因此双方展开了拉锯战。在此期间明军中涌现出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将领,他们的顽强抵抗给朱棣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但是朱允炆的软弱再一次显示出来,他的一道圣旨,“我要活的叔父”使得朱棣逃过了多次劫难,建文帝的妇人之仁最终将朝廷推向了深渊。经过四年的拉锯战之后,燕王正确分析了形势,只要建文帝在一天,地方军对就会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占了南京,赶走了建文帝,那么自己就可以成为一国之君,相信也没有多少人反对,因为大家都是观望的态度。
于是燕军绕过大城市、一路南下,当时的建文朝廷已经乱作了一团,很多地方将领按兵不动,很快燕军就攻到了南京城下,城内的亲王与某些将领又擅自开门投降,南京终于被占领,建文帝不知所终,而且正如朱棣所料,地方上几乎没有人反对。朱棣的靖难之役宣告成功,自己也登上了皇位,年号永乐。而在朝廷内却是另一番情景,投降的文臣只有廿四人,其他或逃跑,或自杀却有千人。永乐朝廷几乎无人可用,可见建文帝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结束,作为皇帝他太过仁慈,有时甚至优柔寡断,如果让他作臣子,相信他可以爱民如子,两袖清风,但做皇帝不一样,皇帝注定与鲜血分不开,他要排除异己;他要树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这些,皇帝也终将被历史淘汰,建文帝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
--------------------------------------------------------------------------------
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只有众人自己把握了。
朱棣十一岁就被父亲朱元璋封为燕王,并于二十一岁就藩北京,当时元朝的势力虽然已经被赶到了大草原上,但还具有相当强的军事实力,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部边境。因此北京并不安宁,他是作为一个军事重镇而存在的。朱元璋将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代替功臣宿将掌握兵权,从而使明朝的政权更加稳固。可谁知就是这个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权最终夺取了皇帝的位子,这是当初朱元璋无法预料到了。
朱棣在北京期间,在众多忠臣猛将的指导下,迅速成长为了一位合格的军事指挥家,并在对元朝的作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自己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加强,在洪武末年已经成为北方最强的一镇诸侯。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
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进行一系列的必要的改革之外,便在齐泰等人的提议下开始削番。在先后削夺了五位番王后,建文帝的矛头直指燕王朱棣。朱棣也立即采取行动,杀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驻守大臣,发动靖难。
由于洪武时期的功臣已经被朱元璋杀戮殆尽,因此朝廷只得派一些年轻将领挂帅。但由于朝廷的兵力强大,双方还是处在一个拉锯战的形势下。而此时建文帝的软弱就暴露了出来,由于它的一些列决策错误,加之朱棣直捣南京策略的成功,建文四年,朱棣占领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在群臣的“劝说”下,朱棣在南京即位,年号永乐。
永乐初年,为清除建文余党,朱棣采取了血腥的政策,“瓜蔓抄、杀十族”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有的文人犯了罪,不光他的亲戚九族,而且他的朋友也要被株连处死,这就叫杀十族。当时的恐怖气氛可见一斑。太监的势力在永乐朝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许多太监都参与到了政治中来,并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也是明朝宦官专政的祸根。
永乐时期的一个重大事件就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二,其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因为当时有人传说建文帝从海上逃跑了,朱棣担心建文帝会卷土重来,就派自己的心腹太监郑和下西洋去寻找。另一个原因就是朱棣为人好大喜功,当时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中心,四海都应该来朝贺,因此他派郑和下西洋去接各国的国王来朝贺,以衬托盛世。
朱棣的另一个壮举就是建造紫禁城,当时北方还不安定,随时都有战争的可能,南京距离较远,指挥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荆城,准备迁都。1416年开始修建阿北京宫殿,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朱棣在文治上也颇有建树,《永乐大典》的编纂就足以证明。《永乐大典》是解缙等人组织编修的,被誉为古代类书之冠。与清代的《四库全书》相比,《永乐大典》更具价值,因为他对古代的书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类,并没有大的改动。而《四库全书》却有很多内容被编者修改了,使古籍的原貌遭到了破坏。因此《永乐大典》无愧于古代类书之冠的称号。
永乐十年以后,朱棣开始了北争,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北争的频率越来越快。朱棣一生共发动了五次北争,除前两次有所斩获外,其余多为劳民伤财,使得刚刚恢复的经济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424年7月,朱棣在第五次北争时,病逝于榆木川,在位22年,终年65岁,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下的长陵。
--------------------------------------------------------------------------------
明仁宗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成祖朱棣的长子,生于洪武十一年,生母徐皇后。早在洪武时期,朱高炽就被立为燕王世子,而且由于它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的喜爱。美中不足的是朱高炽身体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因此对于一生嗜武的成祖来讲,他并不喜欢这个儿子。
靖难之役爆发以后,朱高炽曾与母亲徐氏成功地阻挡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此后由于他身体肥胖,不便随军作战,因此成祖将他留在后方,这样皇二子朱高煦就走上了前台。
朱高煦与成祖颇有几分相像,而且作战勇猛,在武将中威信很高,在战斗中他曾多次救成祖与危难之际,成祖也曾许愿说,“你大哥多病,将来皇位必将是你的。”听了这话,朱高煦的热情更加高涨,在整个靖难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劳。
靖难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又出现了犹豫,朱高炽由于仁爱,儒雅,深得文臣们的拥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在封建社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朱高煦性格颇似成祖,武勇英俊,在靖难中立下大功,而且成祖也曾亲自许愿将皇位传给他,就成祖本人来讲,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觉得朱高炽过于仁弱,将来会遭人胁迫。
但是最终成祖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因为文臣的力量实在太大了,在和平时期,掌握了文臣就相当于掌握了国家,武将的本嘴拙舌怎么也抵不上文臣的笔和嘴,而且朱高炽作为世子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重大的错误,因此废之无名,很重要的一点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深得朱棣的喜爱,著名的文臣解缙曾经以“好圣孙”来说服成祖,成祖终于下定了决心。这与清代雍正皇帝的即位有异曲同工之妙。
朱高煦并没有就这样屈服,他迟迟不肯就藩,留在京城伺机行动,他先是进谗言使得立储的第一功臣解缙遭到贬黜,几年之后惨遭杀害,然后私养了许多武士图谋不轨,好在杨士奇、徐皇后说服了朱棣削夺了朱高煦的部分护卫,强令他就藩乐安。高煦与高炽之争才算暂时告一段落。
谁知半路又杀出个程咬金,皇三子朱高燧在成祖得病期间曾密谋杀死成祖,然后矫召即位,幸得有人告密,一场灾难才没有降临,事后,由于朱高炽为朱高燧求情,成祖总算没有再追究。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六十五岁的永乐皇帝在北征反京的途中病逝,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机作乱,因此秘不发丧,将军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将成祖的遗体装入棺材中。
每日还是照例进餐、请安,只是皇帝的车帘再也没有掀开、皇帝也在没有说话,军中一切如常,同时,派杨荣与太监海寿进京密报,朱高炽得知后立即派儿子朱瞻基出京迎丧,由于大臣们的精心安排,总算没有爆发什么叛乱,政权得以平稳过渡。
朱高炽即位后,改元洪熙,开始了他一系列的改革,他废除了古代的宫刑,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办珠宝;他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爱民如子,他下令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也是史称“仁宣之治”的开端。
在思想上,他崇尚儒学,褒奖忠孝,他统治期间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儒的冤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仁宗非常善于纳谏,曾经给杨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励他们进谏,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见,皇帝可以择善而行。
洪熙皇帝对科举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时由于南方人聪明而且刻苦,进士之中多为南方人,但北方人天性纯朴,忠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但北方人文采出众的较少,为了保证北方人可以考中进士,洪熙皇帝规定了取中比例“南**”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洪熙元年五月二十九日。仁宗皇帝由于心脏病突发猝死,终年四十七岁。有人曾提出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因此对于他的贡献提出了质疑,但是殊不知成祖在位期间有大部分时间都在北争,朝中的政务一直是交给朱高炽来掌管,因此他又充分的时间来推行自己政策,为自己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加上这段时间,朱高炽对明朝做出的贡献就毋庸置疑了。明仁宗朱高炽不愧为一代仁主的称号。
第一点:奇氏当上第二皇后之后,居住在兴圣宫,十分受宠,便而恃宠而骄,牵连家族。等到自己的儿子爱猷识理达腊长大后,竟又唆使太子攻打高丽,以报高丽王杀她宗族之仇,损兵折将收场。皇后谓太子曰:“尔年已长,何不为我报仇!”
第二点:时高丽王昆弟有留京师者,乃议立塔思帖木儿为王,而以奇族子三宝奴为元子,以将作同知崔帖木儿为丞相,以兵万人送之国,至鸭绿江,为高丽兵所败,仅余十七骑还京师。诏加封唐抚州刺史南庭王危全讽为南庭忠烈灵惠王。
至正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一丁未日(1365年9月7日),伯颜忽都皇后驾崩,享年41岁。奇氏见其所遗衣服弊坏,大笑:“正宫皇后,何至服此等衣耶!”。奇氏平日里和幼时的邻居朴不花狼狈为奸,在朝廷中排除异己,遇到不顺从她的便想方设法地加害。(参照于中国经济网和《新元史·列传一·后妃列传·完者忽都皇后奇氏》)。
奇皇后,蒙古姓肃良合氏,名完者忽都。高丽人,高丽王朝大贵族总部散郎奇子敖之女,元惠宗第三任皇后。1315年出生于高丽幸州,入元宫,最初为元惠宗奉茶宫女。1337年,受封贵妃。1339年,诞下元惠宗长子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即后来蒙古民族的赫赫有名的大英雄"中兴之主"达延汗与喀尔喀蒙古之祖格埒森扎的直系祖先。
后被册封为第二皇后,3年后又生下次子脱古思帖木儿,即乌萨哈尔汗。虽说为第二皇后,但拥有了实际的权力。1365年9月,正宫皇后弘吉剌·伯颜忽都逝世,同年12月奇氏被册封为正宫皇后,作为正宫皇后的时间有4年。1368年明军攻破大都,奇氏随元惠宗与两个儿子北奔,于次年,也就是1369年逝世。享年54岁。
(参照于中国经济网和《新元史·列传一·后妃列传·完者忽都皇后奇氏》)。
自唐代之后妇女闺名多不上官方史书,清代入关后更是承袭汉族人这一传统,上至后妃,下至民女,闺名一般不上正史,野史上的名字多不可信。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1654年2月3日-1674年6月6日),满洲正黄旗人,领侍卫内大臣咯布拉之女,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生于顺治十年十二月十七日。康熙四年册封为皇后,时年13岁。康熙八年生皇二子承祜(早殇);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生皇七子(即废太子允礽)后因难产去世,享年22岁。葬清东陵之景陵。谥号: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恪敏俪天襄圣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1653年-1678年3月18日),满洲镶黄旗人,辅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之女。生于顺治十年。初为妃,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为皇后,仅半年,于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薨。葬清东陵之景陵。谥号:孝昭静淑明惠正和安裕端穆钦天顺圣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1689年8月24日),满洲镶黄旗人,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之女,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的嫡亲侄女,康熙的表姐妹。生年不详。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为贵妃,二十年晋升为皇贵妃。二十二年生皇八女(早殇)。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册为皇后,次日即去世。葬清东陵之景陵。谥号: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和恪慈惠奉天佐圣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1660年-1723年6月25日),满洲正黄旗人,护军参领威武之女。生于顺治十七年。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生皇四子胤禛,即雍正帝。十八年封为德嫔。次年生皇六子胤祚;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为德妃;二十一年生皇七女,殇;二十二年生皇九女温宪公主;二十五年生皇十二女,殇;二十七年生皇十四子胤禵。康熙帝驾崩后,德妃被尊为仁寿皇太后,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丑刻薨,享年64岁。葬清东陵之景陵。谥号: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
有,是元顺帝的第三任皇后,她原是高丽人奇子敖的女儿,出生于高丽幸州(今高阳市)。在家人被高丽忠惠王杀害后(这里与维基百科词条“沈王”中的“奇皇后与高丽恭愍王有杀父之仇”有严重矛盾之处,根据《元史》 卷一百一十四 列传第一 后妃一,正史未有奇皇后关于杀父之仇的记载(zh编)),她以高丽贡女的身份被献上于元廷,入宫当了掌茶宫女。她不仅长得非常美丽、肌肤白皙,还十分乖巧伶俐。元惠宗对她十分宠爱,后来幸之。这件事被元惠宗元配皇后答纳失里得知,她怒不可遏地召来奇氏,用鞭子打得遍体鳞伤。
1335年(元元统三年、元至元元年),答纳失里的兄弟谋反,答纳失里皇后也被毒死。1337年,元惠宗册封伯颜忽都为皇后。本来元惠宗打算立他一向宠爱的奇氏为皇后,只是丞相伯颜硬行劝阻,元惠宗没有办法,立了伯颜忽都(伯颜忽都跟伯颜并无特别关系)。元惠宗平日在奇氏那里宿夜的时候多,很少去皇后的宫里,伯颜忽都也没有什么怨言。
奇氏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叫爱猷识理达腊,更加赢得了元惠宗的欢心。1340年(元至元六年),元惠宗册立奇氏为第二皇后[1]。1363年奇氏打算结交宰相贺太平,以拥立爱猷识理达腊为继承人,皇帝怠弃政事,奇皇后与其子遽谋内禅,但太平并不领情。奇氏便在皇帝面前贬损太平,于是太平被贬往西藏,旋即赐死。
奇皇后留在高丽国的家人,因为逆谋篡位被高丽国恭愍王一举击破,并杀尽奇氏族人。
希望可以帮到你,望采纳,O(∩_∩)O谢谢
帝王列表
秦:秦始皇:(赢政)、秦二世(胡亥)
汉
西汉:长陵(刘邦)、安陵(刘盈)、霸陵(刘恒)、阳陵(刘启)、茂陵(刘彻)、平陵(刘询)
杜陵(刘_)、延陵(刘骞)、义陵(刘欣)、康陵(刘_)
东汉:原陵(刘秀)、显节陵(刘庄)、敬陵(刘_)、慎陵(刘肇)、禅陵(刘协)
三国:蜀:蜀昭烈帝(刘备)、蜀后主(刘禅)
魏:魏太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高贵乡公(曹髦)、魏元帝(曹奂)
吴:吴武烈帝(孙坚)、吴大帝(孙权)、吴会稽王(孙亮)、吴景帝(孙休)、吴末帝(孙皓)
两晋
西晋:晋武帝(司马炎)、晋惠帝(司马衷)、晋怀帝(司马炽)、晋愍帝(司马邺)
东晋:晋元帝(司马睿)、晋明帝(司马绍)、晋成帝(司马衍)、晋康帝(司马岳)
晋穆帝(司马蚺)、晋哀帝(司马丕)、晋废帝(司马奕)、晋简文帝(司马昱)
晋孝武帝(司马曜)、晋安帝(司马德宗)、晋恭帝(司马德文)
十六国:安都陵(李雄)、苻坚墓、嘉平陵(赫连勃勃)
南北朝:初宁陵
隋:泰陵(杨坚)、炀帝陵(杨广)、恭帝陵(杨侑)
唐朝:高祖(李 渊)、 太宗(李世民)、 高宗(李治)、中宗(李显)、 睿宗(李旦)
玄宗(李隆基)、 肃宗(李 亨)、 代宗(李豫)、德宗(李适)、 顺宗(李诵)
宪宗(李 纯)、 穆宗(李 恒)、 敬宗(李湛)、文宗(李昂)、 武宗(李炎)
宣宗(李 忱)、 懿宗(李 温)、 僖宗(李儇)、哀帝(李拀) ***武则天***
五代十国
后梁
北宋、辽
南宋、金、西夏
元:元太祖(铁木真)、元世祖(忽必烈)
明:太祖(朱元璋)、--(朱允文)、成祖(朱 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
英宗(朱祁镇)、代宗( 祁钰)、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右樘)
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囱)、穆宗(朱载后)、神宗(朱翊钧)、光宗(朱常洛)
嘉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检)
清:顺治(世祖-福临)、康熙(圣祖-玄烨)、雍正(世宗-胤祯)、乾隆(高宗-弘历)
嘉庆(仁宗-禺琰)、道光(宣宗-文宁)、咸丰(文宗-奕宁)、同治(穆宗-载淳)
光绪(德宗-载恬)、宣统(溥仪)
:
朝代歌诀
歌诀一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歌诀二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歌诀三
三皇五帝夏商周,归秦及汉三国休。
晋终南北隋唐继,五代宋元明清收。
歌诀四(香港中学生常用简易版本)
黄虞夏商周,春秋战国秦,
两汉三国晋,晋后南北分,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及民。
中国朝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在共和制成立以前,中国最高的统治政体是以家族世袭为主的,当一个家族推翻统治家族即为朝代更替。
以下列出中国历史上所有主要的朝代:
1 夏朝 前2100年 - 前1600年
2 商朝 前1600年 - 前1066年
3 周朝 前1066年 - 前221年
1 西周 前1066年 - 前771年
2 东周 前770年 - 前256年
1 春秋 前770年 - 前476年(三家分晋始为战国)
2 战国 前475年 - 前221年
4 秦朝 前221年 - 前206年
1 西楚 前206年 - 前202年
5 汉朝 前206年 - 220年
1 西汉 前206年 - 23年
2 新朝 8年 - 23年
3 东汉 25年 - 220年
6 三国 220年 - 280年
1 曹魏 220年 - 265年
2 西蜀 221年 - 263年
3 孙吴 222年 - 280年
7 晋朝 265年 - 420年
1 西晋 265年 - 316年
2 东晋 317年 - 420年
8 十六国 304年 - 439年
1 汉前赵 304年 - 330年
2 成汉 304年 - 347年
3 前凉 314年 - 376年
4 后赵 319年 - 350年
5 前燕 337年 - 370年
6 前秦 350年 - 394年
7 后秦 384年 - 416年
8 后燕 384年 - 407年
9 西秦 385年 - 431年
10 后凉 385年 - 403年
11 南凉 397年 - 414年
12 南燕 398年 - 410年
13 西凉 407年 - 421年
14 夏 407年 - 431年
15 北燕 407年 - 436年
16 北凉 401年 - 439年
9 南北朝 420年 - 581年
1 南朝
1 南朝宋 420年 - 479年
2 南朝齐 479年 - 502年
3 南朝梁 502年 - 557年
4 南朝陈 557年 - 589年
2 北朝
1 北魏 386年 - 534年
2 东魏 534年 - 550年
3 北齐 550年 - 577年
4 西魏 535年 - 557年
5 北周 557年 - 581年
10 隋朝 581年 - 618年
11 唐朝 618年 - 907年
12 五代十国 907年 - 979年
1 五代 907年 - 960年
1 后梁 907年 - 923年
2 后唐 923年 - 936年
3 后晋 936年 - 946年
4 后汉 947年 - 950年
5 后周 951年 - 960年
2 十国(902年 - 979年)
1 吴越(904年-978年)
2 闽国[[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3 荆南(906年-963年)
4 楚国(907年-951年,楚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5 吴国(904年-937年)
6 南唐(937年-975年)
7 南汉(917年-971年)
8 北汉(951年-979年)
9 前蜀(907年-925年)
10 后蜀(934年-965年)
13 宋朝
1 北宋 960年 - 1127年
2 南宋 1127年 - 1279年
3 辽 916年 - 1125年
4 西夏 1032年 - 1227年
5 金朝 1115年 - 1234年
14 元朝 1260年 - 1368年
15 明朝 1368年 - 1644年
16 清朝 1644年 - 1911年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国历史朝代
唐朝在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朝代,毕竟没有几个朝代能达到大唐盛世那般年景。这都要归功于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这繁荣的景象,没有他就没有后世的传奇了。今天我们不说他,我们来说一说他的儿子。很多人提到他的皇子,最先想到的应该都是李治了吧。但其实在他众多的皇子当中,有一个是最有帝王之才的,他是前朝公主杨氏所生,身上流着两个帝王家的血,他的学识才干远在李治之上,那么为什么是李治被选为了皇帝呢?
可能很多人都对他的身世存有疑惑,前朝的公主怎么会嫁给一个和自己有着国仇家恨的人呢?但事实确实如此。当时随便皇帝昏庸残暴,各地势力纷纷起义,想取而代之,而这其中最有实力的当属太原李家,而李渊确实也在众人的帮助下经过几年的征战,终于灭掉了随便,建立了大唐。在随便灭亡时,这些皇家女眷有一些就被选入了宫中做奴婢,而这位杨氏公主可以说是比较幸运的没有做低三下四的奴婢,而是做了一位妃子,嫁给了李世民。亡国公主本身也没有尊严可言,能够留下一条命已经是万幸了,所以她也并没有做斗争反抗。不久还为李家生下了一位皇子,这位皇子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李恪。
他这种出身就意味着他与其他皇子是不一样的,身份地位都不同凡响。而最不同凡响的当属他过人的才能了,书中记载,他不仅在文学。上颇有建树,在武学上也是很有修为的,可以说是一个文武全才了。而且他的性格也特别坚韧,特别有忍耐力和抗压力。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做皇帝的不二人选了。上能文治天下,下能战场杀敌。远比他那些娇弱无能的兄弟们要强百倍。但是也正是因为他特殊的身份便注定了他这辈子都不可能继承李家的天下,毕竟皇帝不可能冒这和风险把自己家的天下交给一个随时可能复国的人吧。谁知道他会不会把李姓江山改姓杨呢。所以不管他才能多么出众,性格多么好都不可能做皇帝的。
不过据传言,当初李世民确实有考虑立他为太子,毕竟把一个辛辛苦苦的打下来的江山交给一个有担当的人才能放心啊。奈何朝廷大臣都特别反对这个决定。首先他们不会乐意看到皇位落到一个身上流着前朝血液的手里,随时冒着被复国的风险。第二,当时正是长孙家族掌握着整个朝廷的大权,几乎所有的大臣都会站在长孙皇后这一边,所以立太子的人选必然要出自长孙皇后的三位皇子当中。第三,古代皇家一直以来最为正统的继承皇位的形式就是嫡长子继承,而他只不过是庶出,想要当太子几乎特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最终皇帝为了稳定朝局只能顺应大家的意思,没有立他为太子,而是立了虽然身为嫡子却软弱无能的李治为太子。
即便是在立了太子之后,皇帝还是有后悔过。他也怕李治这个儿子性格过于软弱,根本没办法但当国家重任,怕他毁了自己辛苦建立起来的盛世。他把自己的想法暗示地透露给了长孙无忌,却没想到自己的话还没讲完,就被长孙三言两语给反驳了,皇帝也忌惮长孙家的势力,这一想法只好就此作罢了。
之后李治顺利继位成了大唐的第三位皇帝,朝堂之上看起来风平浪静,一团和气,但其实上暗流涌动,李恪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望特别高,也立下过不少功劳,这就成了长孙家最大的忌惮,总是担心江山被抢了去,又要改姓杨了。于是他们总是想找一个机会除掉这个心头大患。终于一个机会降临到他们头上,高阳公主密谋谋反,与驸马秘密联系了以众大臣想逼皇帝退位,奈何这一群没有经验的人,密谋这种重要且危险的事居然不做好保密工作,以至于事情还没开始就暴露了。两个人都被抓入狱,而驸马又是一个胆小懦弱的人,长孙无忌就特别准的抓住他这一弱点,承诺只要他肯向皇帝说明这次谋反之事全都是李恪指使的,把锅甩给李恪,就保他安全出狱。
而贪生怕死的驸马爷很容易就被说动了,把谋反之事全部推到了李恪身上。就这样这位有着治世之才的皇子一夜之间就从高高在上的王爷变成了阶下囚,还是含冤受屈被人所害,无论他做何等解释根本没有人再愿意听他辩解,心灰意冷之下他只好选择了自尽,了断了自己的一生。
不得不说他这一生真的是挺悲哀的,空有满腹的才华,坚毅的性格,文韬武略,治世之才,却因为封建社会的嫡庶尊卑而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最终还含冤而死,可以说他不过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即没有嫡出的身份有没有夺嫡的勇气,最终以悲剧收场。唐朝能力最强的皇子,身上流着两朝血液,最后却不得善终
以上就是关于清朝皇帝皇后列表 清朝历代皇帝皇后有几个全部的内容,包括:清朝皇帝皇后列表 清朝历代皇帝皇后有几个、明代历代皇帝是谁、为什么说奇皇后是历史罪人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