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距今约有600年的历史。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
故宫博物院的创立,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民主革命的又一胜利,是对复辟势力的一次致命打击;其二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业绩。
扩展资料主要建筑
1、体仁阁位于太和殿前广场内东侧,面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文楼,嘉靖时改称文昭阁,清初改称体仁阁。体仁阁高25米,座落于崇基之上,上下两层,**琉璃瓦庑殿顶。下层面阔9间,进深3间。
康熙年间,曾诏内外大臣举荐博学之士在体仁阁试诗比赋,清代各朝御容也曾收藏于此。乾隆年间重建后,此处作为清代内务府缎库,内设收贮缎绣木架143座。
2、保和殿(谨身殿、建极殿)也是故宫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后。保和殿高29米,平面呈长方形,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
黄琉璃瓦重檐歇山式屋顶。屋顶正中有一条正脊,前后各有2条垂脊,在各条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条岔脊,连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条,建筑术语上叫歇山式。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保和殿也是科举考试举行殿试的地方。
3、坤宁宫是内廷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沿明制于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顺治十二年(1655年)仿沈阳盛京清宁宫再次重修。坤宁宫座北面南,面阔连廊9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明代是皇后的寝宫。
清顺治十二年改建后,为萨满教祭神的主要场所。改原明间开门为东次间开门,门的西侧四间设南、北、西三面炕,作为祭神的场所。清康熙、同治、光绪皇帝在此大婚,溥仪结婚也都是在坤宁宫举行。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故宫
前段时间,网上传来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法国巴黎圣母院遭受严重的火灾,巴黎圣母院的这场大火几乎摧毁了这座800年的历史文明,而紫禁城作为我们国家拥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却一直保护得好好的,一方面是我们国家对文物的保护工作做得很到位,另一方面也跟紫禁城建筑本身的结构有关。
大家都知道,紫禁城其实就是我们现在口中所说的故宫,紫禁城的名字来自“紫微星”,因为紫微星属土,在五方属中古人相信紫微星位于苍穹的中心,而紫禁城位于北京的中心,同时又是权力的中心,因此而得名。 紫禁城曾经是中国明清两个朝代的宫殿,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拥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之一。
紫禁城在600年的蹉跎岁月中,经历了二百多次具有破坏力的地震都毫发无伤并全身而退,就是因为采用了斗拱这个结构。斗拱,也叫枓栱、斗科,是汉族建筑的一种特色结构,而且追溯起来斗拱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斗拱上承屋顶,下接立柱,在古建筑中一直都扮演着顶天立地的角色。正因为有斗拱结构的存在,紫禁城才得以傲然挺立。为此工作人员和外国一木匠还做了实验进行证明,他们按照1:5的比例,用斗拱结构复制出了迷你版的紫禁城模型并进行了模拟地震测试,结果这个迷你紫禁城不管是面临什么大风大浪,它的根基始终都是稳固的。
而且,我们国家在1975年便成立了故宫消防特勤中队,一直延续至今,在他们的严防死守下,故宫四十多年来从未出现过火情,并且故宫内设有94个高压消火栓,4866具灭火器具,专门设计了55个灭火方案,以此确保故宫万无一失。
明代故宫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的,永乐十五年就开始了了浩浩荡荡的修建工作,这件宫殿据说动用了多达10万人这年的奉天殿、乾清宫大体完工。永乐十九年,皇家祭祀的宫殿修建完工。永乐18年的冬天,故宫终于全部竣工。
因为根据古代天象的观点来看,紫微星垣所在的地方是天帝居住的地方。而皇帝作为九五之尊,所以居住的地方就称为是紫宫。又因为皇帝居住的地方外人是不能轻易进来的,故宫就有了另一个名字——紫禁城。
嘉靖年间,三大殿又再次经历了火灾,三个大殿15门全部被烧,著名的《永乐大典》在经过及时的抢救,才幸免于难。以至于到了万历25年,三大殿再次经历了火灾,经过这次火灾之后,原来的三大殿由原来的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更名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
明朝末年,这座紫禁城经过了战火的洗礼。李自成的起义军在进入北京之后,在紫禁城内点燃了大火,紫禁城随着明朝的灭亡经历了第一次非常大的创伤,许多的宫殿在这次动乱中被焚毁。
北京紫禁城经历了两个朝代变迁,20多位帝王的更替,无数的历史人物在这里穿梭驻足,大的历史事件在这里上演。
清朝末年,局势岌岌可危。辛亥革命的炮声,清朝在无奈之下退位,在南京建都。没多久,紫禁城迎来了新的主人,袁世凯。1915年,袁世凯做起了皇帝的美梦,在这里登基。但还不到100天,这个美梦,就在人们的唾骂声中结束了。
而后,辫子军张勋进入了北京,拥立了末代皇帝溥仪登基,但是小小的溥仪在不知名的情况下做了好没有半个月的皇帝,就被段祺瑞赶下台,只留下一片居住之所。
故宫的紫禁城设计精巧,南北长961米,东西宽达753米,城墙高达10米,50多米的护城墙,四座城门守卫,三个大殿最为重要,总共980座大小不一的宫殿,构成了这座气势宏伟的皇家宫殿,并且留存至今。
故宫不仅是古代留下最为完整的建筑群,还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更为中国留下了许多的文物瑰宝。虽然旧有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是其中的魅力,值得我们瞻仰、驻足。
紫禁城见证了24位皇帝新旧交替。
01、紫禁城600岁。今年2020年它的年纪来到了600岁,它经历了多少风雨,经历了多少次摧残与修复,它一直雄踞在哪里,看着时代的变迁,看着政权的交替,看着人们的变化,它不动声响的记录这一切,它就是紫禁城。
在古代时,它是神圣的,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进去的,百姓只能远观;但在现在它对百姓开放了,它成为了“网红”,成为很多人心中必然要去的地方。
它里面可是有很多宝物的,很多古董都在里面,据说里面有180万余件藏品。这些藏品包罗万千,也是历史的见证,串联起来绝对是一部最精彩的“历史剧”。
紫禁城600岁生日,也是一大盛事,很多人都为其送上祝福,同时也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也想了解下这位大baby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02、紫禁城见证24位皇帝的兴衰。
在靖难之役后,朱棣当上了皇帝成为了明成祖,1403年朱棣迁都北平,1406年,朱棣命人以南京皇宫为标本,在北平修建皇宫,也就是紫禁城。
1420年它正式修建成功,它南北长有961米,东西宽为753米,围墙也高达十米,城外还有护城河,同时它还分为外朝与内廷两部分。
明朝期间,紫禁城曾两次起火,后来明朝被灭亡,李自成又被清军击败,李自成在撤走时,又将紫禁城烧毁了。1664年顺治帝迁都北平,康熙年间紫禁城才得以慢慢修复。
但在1924年冯玉祥将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驱逐除了紫禁城,紫禁城一共见证了24位皇帝的新旧交替。在这位大baby600岁时,我真心祝福它可以一直存在哪里,见证着华夏人们的兴衰,在下一个600岁时,再将故事告诉别人。
紫禁城600年大展的主题丹宸永固是关于《丹宸永固:紫禁城600周年》一部故宫的百科全书。这次大展共分为三大单元,锁定了18个关键年份。在对紫禁城600年历史的回望中,理解贯穿紫禁城“时”“空”的历史文化,感受宫殿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最高境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便于大家更有针对性、更加系统地参观紫禁城。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初入这座闻名遐迩的皇家宫殿,也许外朝三联殿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恢宏大气会让你震撼不已,也许钟表馆珍宝馆中一件件举世珍宝会让你惊艳不已。
也许坤宁宫延禧宫这些耳熟能详的宫斗场景向往不已,也许《国家宝藏》中对国之重器石鼓的描述会让你激动不已。总之,在故宫里,各有各的逛法,各有各的趣味。
扩展资料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共分为三大单元。
第一单元为西雁翅楼展厅的主题展“宫城一体”,展示的是巍峨的皇家宫殿——紫禁城,是如何展开蓝图的。共分为1405年“朱棣营北京”、1420年紫禁城建成、1535年建成“钦安殿奉道”3个时间节点。
第二单元主题为“有容乃大”,位于午门正楼展厅。通过“1655年·改建坤宁宫”、“1695年·重建太和殿”、“1723年·入主养心殿”、“1738年·改乾西五所”、“1776年·建成宁寿宫”、“1859年·连通长春宫”、“1902年·重建武英殿”、“1909年·探秘灵沼轩”8个历史节点,讲述了清代各个时期紫禁城建筑格局与风格的变化,展示清朝紫禁城内建筑变迁。
第三单元主题为“生生不息”,位于东雁翅楼。通过“1914年·初开紫禁城”、“1925年·肈建博物院”、“1933年·战时护古物”、“1949年·重整修缮队”、“1961年·首荐颁国保”、“1987年·瑰宝列世遗”、“2002年·大修百年计”7个历史节点,讲述了昔日皇宫成为博物院后发生的故宫文物南迁、中轴线建筑测绘等事件。
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共分为三大单元,锁定了18个关键年份。
第一单元为西雁翅楼展厅的主题展“宫城一体”,展示的是巍峨的皇家宫殿——紫禁城,是如何展开蓝图的。共分为1405年“朱棣营北京”、1420年紫禁城建成、1535年建成“钦安殿奉道”3个时间节点。
第二单元主题为“有容乃大”,位于午门正楼展厅。通过“1655年·改建坤宁宫”、“1695年·重建太和殿”、“1723年·入主养心殿”、“1738年·改乾西五所”、“1776年·建成宁寿宫”、“1859年·连通长春宫”、“1902年·重建武英殿”、“1909年·探秘灵沼轩”8个历史节点,讲述了清代各个时期紫禁城建筑格局与风格的变化,展示清朝紫禁城内建筑变迁。
第三单元主题为“生生不息”,位于东雁翅楼。通过“1914年·初开紫禁城”、“1925年·肈建博物院”、“1933年·战时护古物”、“1949年·重整修缮队”、“1961年·首荐颁国保”、“1987年·瑰宝列世遗”、“2002年·大修百年计”7个历史节点,讲述了昔日皇宫成为博物院后发生的故宫文物南迁、中轴线建筑测绘等事件。
央广网北京8月4日消息(记者方永磊 实习记者王红霞)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紫禁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更是中国最负盛名的文化标签之一。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8月3日,紫禁城建成600年金银纪念币发行仪式在故宫博物院举行,中国人民银行共发行5个规格,7枚币。
作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的集大成者,600年的紫禁城是绵延五千年、融合多民族多种文化形态的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据悉,此次发行的紫禁城600年纪念币所采用图案均为紫禁城象征性的建筑和标志性的元素,包括了铜鹤、大吻、麒麟、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内容,在设计上巧妙融合紫禁城的历史文化内涵。
据介绍,本套金银纪念币共发行5个规格,7枚币,其中金质纪念币2枚,银质纪念币5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本套金银纪念币正面图案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并刊国名、年号。背面图案共7幅,为紫禁城相关画面,均刊“紫禁城建成600年”字样及面额。
其中,1 公斤圆形金质纪念币,面额 10000元,直径90毫米,最大发行量100枚,背面图案采用紫禁城由北向南的俯瞰景象。作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的集大成者,紫禁城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最高水平,1公斤金币就采用了紫禁城的俯瞰景象。
3克圆形金质纪念币,面额50元,直径18毫米,最大发行量6万枚,背面图案采用铜鹤和大吻形象。铜鹤图案取材于太和殿前广场上伫立的铜鹤。铜鹤背后的大吻,是紫禁城建筑中的重要部件,起到防水、装饰等多重作用,太和殿的大吻更是目前我国现存最大的大吻。把铜鹤与大吻作为金币上的图案,代表了中国人高洁的品格与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
2公斤圆形银质纪念币,面额600元,直径130毫米,最大发行量3000枚,背面图案采用太和殿内景。这也是本次发行的最大规格的银质纪念币,采用太和殿内景局部图案,对九龙金漆宝座、贴金蟠龙大柱,进行了十分形象、细致的雕琢。太和殿既是紫禁城最大形制的宫殿,也是紫禁城建成后明清两代权力中心的象征,具有非常特殊的历史价值。
15 克长方形银质纪念币3枚,面额5元,长32毫米、高20毫米,每枚发行30万枚,3枚一共90万枚,背面图案分别采用紫禁城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建筑造型。三大殿是整个紫禁城内建筑的核心。
5克圆形银质纪念币,面额2元,直径22毫米,发行200万枚,背面图案采用铜麒麟。铜麒麟的图案取自慈宁门前的一对鎏金铜麒麟。麒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属于瑞兽,古人认为,麒麟出现的地方,必有祥瑞,同时古人也喜欢用麒麟来比喻才能杰出、德才兼备的人。
以上就是关于故宫建造于公元多少年全部的内容,包括:故宫建造于公元多少年、紫禁城600年还保护完整的原因是什么、故宫600年更替史:历经两朝24位皇帝,怎么保存下来的呢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