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列三公的卫臻,他是怎么在三朝之中站稳脚跟的呢

点缀造句2023-05-06  28

卫臻是三国时期兖州陈留郡卫兹的儿子,卫兹是当地有名望的富商当他看到曹孟德之后卫兹坚定的认定曹孟德有大福运以后十能够平定天下的人,于是便倾尽家产来协助曹孟德。不仅倾尽家产还参与了荥阳战役可惜的是不幸战死,曹孟德感念卫兹对自己的帮助只要路过陈留郡都会前来看望,同时对卫兹的儿子卫臻也十分的重任。

三国志中有记载当年夏侯惇在陈留做太守的时候让卫臻做计吏,但是两个人因为性格原因还闹了矛盾。原因是夏侯惇又一次举办宴席他命令卫臻将袭击的妻子也带来参加宴席,卫臻认为这样不合礼数于是就拒绝了,就因为这件事夏侯惇还将卫臻抓进大牢里,但是随后还是将他放了出来。

后面卫臻升官至汉黄门侍郎这时东郡的叛贼朱越当着曹孟德的面指认卫臻是他的同党,但是曹孟德却不相信朱越的话。为了表示自己对卫臻信任还对卫臻说,当年我和你的父亲一起举兵起事,他对我帮助极大所以我对你也十分的关注,朱越一开始说我就不相信他的话,后来又受到荀彧给我的书信我就更加相信你的忠诚了。

曹孟德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汉献帝的时候就派卫臻前往魏郡,被曹孟德留在身边重用随后曹孟德又上书让卫臻参与丞相府军事。可见曹孟德对卫臻的重用,后来在追路旧臣功勋的时候卫臻有被追封为爵内关候升官至户曹掾。曹孟德死后曹丕登基卫臻又被封为散骑常侍,卫臻的爵位也从关内侯升为安国亭侯。

曹叡登基后卫臻更是受到重用升官至尚书右仆射,制定先考试在选取被重用的人才,蒋济还给卫臻写信质疑他这种做法认为不应该先考试在用人,但是被卫臻坚决的拒绝了。曹爽继位时卫臻还是深受重用,卫臻能在三朝站稳脚跟就是因为不骄不躁矜持自首。

童贯,一个太监,可以位列三公,也说明他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最后的童贯是因为射杀人员,被继位的钦宗下令处死。个人觉得童贯被钦宗处死的原因不在于他射杀百姓,而在于童贯不认可他这个君主,因为他任命童贯为东京留守,他没有同意,跟着宋徽宗南逃了,这个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当然,他射杀百姓是确有其事的。

童贯这个太监在当时还真的是权倾一时,因为他的背后就是君主的信任。他的命令甚至多于君主的诏令,有人上奏弹劾他的时候,被他抢先一步,将上奏的人诬陷,最终下狱致死。这个也是说明童贯这个人的可恶之处。当然,这个也可以理解成为了自保而采取的应急措施,没什么错误。但是,这个对于权倾一时的人而言,就有点心胸狭窄之象。

童贯被封提拔的原因是在于他的贡献很大,一个就是方腊的起义,我们知道的《水浒传》里面,就有宋江他们去攻打方腊的事情,这个也是说明童贯的厉害之处,可以以一股反对势力去攻打另一股。在童贯的主持下,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将方腊的起义灭掉了。还有一个就是收回了燕云十六州,这个事情是北宋心中的痛,结果,他做到了。所以才被封王的。

童贯,作为一个太监,能做到这个份上,也是很厉害的啦。但是,因为在站队的时候站错了,结果导致了自己被杀,自己的脑袋悬挂在城墙之上,这个下场可能是他自己也没有想到的,你觉得要是童贯听了钦宗的话,会不会升官呢?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平准书》里,记载了一位爱国商人卜式的故事。卜式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名草根商人,他胸怀大爱,几次以家资助国救民,被汉武帝赏识,提拔为官员,最后官至御史大夫(副丞相)。

两年后,卜式又因为与汉武帝在商业政策上的分歧,受到冷落,被贬为有名无实的太傅。

在商人备受歧视的古代社会,一名草根商人,何以能受到汉武帝赏识,乃至位列三公?卜式的成功背后有什么蹊跷?他又为何与汉武帝产生分歧?分歧背后又有哪些政治背景呢?

我们就从卜式的羊倌生涯开始,揭秘一段草根商人的传奇故事。

卜式商业成功的秘密:做一个有大爱的人

卜式出生于一个普通的耕牧家庭,不是读书人出身,也没有任何家庭背景,按照古代人群划分,他就属于平民阶层。

西汉建国后,为了刺激经济,采取黄老无为的治国方略,实行宽松的经济政策,对商业采取开放和鼓励的态度。正是在这个大潮下,卜式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靠牧羊逐步积累了大量财富。

卜式有个弟弟,弟弟成年后,按规矩就要兄弟分家。卜式只带走了几百只羊,将所有的房产、地产等全部留给了弟弟,自己赶着羊群入山放牧。十余年后,卜式的羊群达到了数千头,回到家乡置地买房。

成了富商的卜式,以一颗大爱之心回报周边的人。弟弟破产了,卜式多次将自己的财产分给弟弟。乡里谁家贫困缺钱,卜式就主动借;有为人不善的坏现象,他也积极帮助教导。

让卜式青史留名的一件事,发生在元狩元年。这一年匈奴数万铁骑入侵上谷郡,造成边地大量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卜式听到这个消息,主动向朝廷提出,将自己的一半家财捐给国家,用于抗击匈奴的军费。

汉武帝很惊讶,让人询问卜式想要做什么官?卜式说我只会放羊,不想做官。又问,你有什么冤屈要伸张?卜式说我没有仇人。使者想不通了,问卜式你到底想要什么?卜式说:

“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

多么质朴的心灵,没想到反把丞相公孙弘智商搞没了,他说,这不符合人情,不能答应他!就这样卜式的一片丹心,被有色眼镜过滤掉了!

第二年,家乡河南出现大量流民,卜式拿出二十万钱用于流民安置。这件事被太守报给了汉武帝,汉武帝一下子想起来,这不是去年要求捐一半家财的那个人嘛!汉武帝很感慨,下旨奖赏卜式十二万钱。卜式拿到钱,转手又全部捐出去。

单从个人资产看,卜式算不上大富豪,但是作为古代畜牧业从业者,在没有任何背景的情况下,将自己的产业做这么大,几乎已经是极限水平!卜式的成功,跟他的大爱密不可分。从爱自己的亲人,到爱身边的人,再扩展到爱每一位同胞,乃至对国家无私的爱。

爱,就是担当,就是责任感,是一种情怀。商业领域有一个铁律:有情怀的人才可能成为企业家,没情怀的永远只能是商人、商贩,格局决定天空的大小!

以卜式的经历而言,倘若没有亲人的支持、乡人们的帮助,和政府的政策,他能力再强也很难做那么大,情怀就是企业家获得社会支持的内因,古之亦然。

羊倌何以变能臣?卜式以情怀融合商道与政道

汉武帝尊卜式为长者,想任命他做官,卜式却不愿意。汉武帝想了想,说,我在上林苑有羊,想请先生帮我放牧。对皇帝的这个要求,卜式无法拒绝,于是他被任命为郎官,穿着布衣草鞋搬进上林苑。

一年多后,汉武帝路过牧场,发现羊群被卜式饲养得又肥又壮,数量也翻了几番。汉武帝不禁啧啧称奇,忍不住问卜式,你是如何做到的,卜式说:

“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因为这一次简短的谈话,改变了卜式的职业生涯,他被汉武帝任命为缑氏县令,后来又被调任成皋县令。

自认为只会放羊的卜式,在两任县令期间,都做出了不错的成绩。在缑氏县,老百姓与他关系融洽,官民两便。在成皋期间,全县的漕运工作名列全国第一。由此,卜式又被升迁为齐国太傅、齐国相。

羊倌本来只会放羊,但是从放羊悟通了“商道”,转至“政道”其理相通。卜式的成功告诉我们,经验和技能其实不重要,有情怀就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悟通了“道”,就是人生逆袭的开始。

道德标杆为何被嫌弃?反对经济政策惹怒汉武帝

元鼎五年,转型官场十年的卜式,被汉武帝任命为御史大夫,封关内侯。十年前的一个小羊倌,居然火箭般地位列三公,这在讲究出身的帝制社会,实在难以想象。

不过,身处人生巅峰的卜式,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的荣耀,很快他与汉武帝发生了矛盾,仅仅两年就被免去御史大夫,改任太傅,被高高挂起。

就在卜式出任御史大夫前,汉武帝还特地颁诏天下,大张旗鼓地表彰卜式:

“朕闻报德以德,报怨以直。今天下不幸有事,郡县诸侯未有奋繇直道者也。齐相雅行躬耕,随牧畜悉,辄分昆弟,更造,不为利惑。日者北边有兴,上书助官。往年西河岁恶,率齐人入粟。今又首奋,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

很明显,汉武帝是把卜式当做了时代的楷模,力图让天下人以卜式为标杆。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卜式这么快就受到了汉武帝的嫌弃呢?

“式既在位,言郡国不便盐铁而船有算,可罢。上由是不说式。”

卜式在位期间,针对盐铁和运输税政策,给各郡国带来的负面影响,突出了反对意见,认为应该罢除这两项政策。因为这件事,汉武帝对卜式很不爽。

盐铁在汉初对民间开放,政府只征收少量税赋,但是汉武帝将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由大司农统筹,在各郡国设立专职人员,专营盐铁业务。国家资本介入商业运营,严重影响了民间资本的活跃度,同时市场竞争的消失,导致生产出来的商品质量差价格高。

运输税的增加,导致船运业务的萎缩,使得西汉本就不算发达的航运,遭受严重打击,进而又助推了物价的上涨。

这两项政策的实行,虽然给汉武帝一朝,带来滚滚财源,却严重破坏了经济规律,民间资本大量破产,汉初蓬勃发展的商业日趋萧条。

卜式常年在地方工作,自己也曾经从事商业活动,深知这两项政策对国家经济的长期危害性。出于责任感,卜式对汉武帝明确提出反对意见。作为这两项经济改革的倡导者,汉武帝当然不愿意大臣指手画脚,这就是矛盾所在。

不过,降职后的卜式并未妥协,他依然旗帜鲜明地反对现行经济政策。有一年遇旱灾,汉武帝令有关官员求雨,卜式当众把矛头对准了,汉武帝经济改革的旗帜性人物桑弘羊:

“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贩物求利。烹弘羊,天乃雨。”

天不下雨,都是桑弘羊这种违背天理,与民争利的家伙搞出来的,烹杀了他,老天就开眼了!

桑弘羊哪有那么大本事,他的身后其实汉武帝,卜式说这话无异于摸老虎屁股!

卜式沉浮的历史背景:商业遭遇政治收割的悲歌

客观来讲,换任何一个朝代,作为普通商民的卜式,都不大可能被尊崇为道德标杆,更不可能因此蹿升到三公要职,当然也不会有后面的冷遇。卜式的经历,其实就是汉武帝一朝特殊历史环境的产物。

1战争无底洞需要“卜式精神”的支撑

后人都热衷于汉武的强盛,岂不知为了打败匈奴人,汉帝国耗尽了积蓄,还搭进了两代人的幸福!到汉武帝去世,汉帝国已经千疮百孔,频临灭亡!

对匈奴作战期间,动辄几万十几万人员和马匹的伤亡,养马要钱,征兵要钱,粮草征集要钱,运输要钱,修筑城堡壁垒要钱,奖赏要钱,抚恤要钱,招降纳叛也要钱。期间,一次开销十几亿钱的情况累见不鲜。

对一个农业文明的国家来说,靠农业税根本无法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文景之治的积蓄,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就消耗殆尽。为了打赢这场持久战,汉武帝把眼睛盯在了商业上。

汉武帝之所以看重卜式,就是因为他是占据大宗社会财富的代表人物,战争的维系,需要卜式们的鼎力相助。

2卜式是汉武帝向民间资本的“求援信”

西汉的财政收入有两条线,一条线是农业税,归大司农管,收入用于国家支出。另一条线是商业税,归少府管,收入用于皇室支出。

为了扩大国家财政收入,汉武帝“损私肥公”,将商业税交给了大司农,并且向豪商巨富们提出“助军”的号召。按理来说,皇帝请富商募捐,他们应该积极响应,事实上汉武帝被重重地打了耳光,几乎无人响应!

汉武帝很恼火,自己把整个商业税都交给国家了,商人们宁可花天酒地骄奢*逸,也舍不得帮助国家,那就怪不得汉武帝下狠手了!

针对富商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如财产税、算缗、告缗,以及配套的严苛法律,陆续出台,其中,盐铁官营可谓釜底抽薪!

卜式被塑造为典型,就是汉武帝对商户们发出的求援信。离开这个背景,卜式不可能被推崇到如此高的地位。

3卜式的觉醒,与汉武帝的财富掠夺发生碰撞

可惜的是,卜式在当时的商界地位太轻,他只能代表个人,他的情怀在那个社会属于“非典型代表”。汉武帝在卜式的号召力失效的情况下,使出了皇权独裁,粗暴地断了富豪们的根,把商业中最主流的盐铁经营,和铸币权收归国有。

卜式原本就算不上豪商,所从事的畜牧业也不是商业主流,他只是行业环境下的产物,对商业政策的理性认知并不深刻,情怀只是其个人价值观的自发。当作为官员,成为国家经济政策的执行者后,卜式才发现,汉武帝这种掠夺式的政策,对国民的伤害有多大。

卜式觉醒了,他的情怀告诉自己:必须阻止这种政策,才是对百姓,对国家负责任的态度。

可是,皇权启动的财富收割机,卜式岂能踩得动刹车!

尾声:卜式的商人情怀,承担不起政治的负重

卜式的身份地位,在西汉的政治圈显得很渺小,但是他以个人的情怀,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爱国赞歌。

卜式是无奈的,他的情怀足以青史留辉,遗憾的是他得情怀,不能承担起政治负重,更无法左右皇权时代的一言定兴亡。

卜式又是幸运的,他的情怀还是感动了汉武帝,当他站在汉武帝对立面时,冷酷的刘彻没有将他一棍子打死,也算奇迹一桩。

程昱本命叫程立,因为他做了一个怪梦,解释出来是他以后会辅助一位明君,于是加了一个日,名唤程昱,自改名以后,怪梦就再也没有做过了,当初张邈与谋士陈宫动手,直接让曹操手中只有三个县,大家都认为曹操大势已去,程昱当时正与荀彧坐镇鄄城,稳住当地,守住城池,让曹操反攻,他做了曹操手下第一个拥有独独立地方军政大员,但是当时程昱作为开国元老,官职却不高,原因是程昱有一个巨大历史污点:兖州之战的时候,程昱曾经为了胜利选择不择手段,他做了一件非常过分的事。

对于程昱的印象中,应该也是一位足智多谋的,像诸葛亮一样差不多的,但是历史上程昱的形象是跟关羽差不多的,他身高比较高,在曹操东征徐州的时候,陈留太守张邈与谋士陈宫合作一起把吕布引入兖州,夏侯惇兵败后,霸占了作为军事重地的濮阳,各个地方的郡县听闻后都纷纷响应,兖州总共有八十多个县,最后只剩下东阿、鄄城和范县三个县还掌握在曹军手里,曹操这时候就开始慌了,立马回去找救兵,而程昱守住了城池,并拖到了曹操反攻回来,打了一场漂亮的胜利仗。

那么他到底做了什么过分的事呢?郭颁《魏晋世语》载:“初,曹操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意思是说:程昱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到粮食带来的危机,他竟然从百姓那里搜刮来了军粮,里面竟然还掺杂着人肉干!这里面的血腥、恶心也不必多说。

程昱性情刚戾,是一位脾气很暴躁的烈汉子,也因为他不好的脾气从而得罪了很多人,还曾被诬告谋反,但是因为曹操很护着他,所以也没有真的出什么事情,但是他得罪了太多的人,而曹操当时为了保证军中的团结,并没有给多大的官职,也不太敢重用。

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令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

汉武帝刘彻为了加强集权制而削弱了丞相的权力。昭帝时,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职位辅政,以后掌权重臣如张安世、史高、王凤等人,都居大司马大将军之位。于是大司马权越丞相之上。成帝绥和元年(前8),采纳何武的建议,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又把大司马、大司空的俸禄提高到与丞相相等,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哀帝元寿二年(前1),改丞相名为大司徒,和今文经所说的三公名称完全一致。又将原有的太傅和新增的太师、太保置于三公之上,头衔高而无实权。西汉末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如董贤、王莽均居此职而专擅朝政。新莽时,沿袭了西汉三公制。

东汉初仍设三公官。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三公各置秩为千石之长史一人,又各置掾属数十人。以太尉为例,下有分管诸事的西曹、东曹、户曹、奏曹、辞曹、贼曹、金曹、仓曹等曹。三公府当时简称为三府。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

汉光武帝刘秀推行更极端的帝王集权,不使权归大臣,名义上仍设名位显贵的三公官,但实权渐归尚书台。和帝、安帝开始,外戚、宦官更迭专权。外戚窦宪、梁冀等,都拜为大将军,大将军开府置官属,位在三公上。三公不仅受制于尚书,而且还要俯首听命于外戚、宦官,有的甚至就是他们的党羽和亲信。按照经学家的说法,丞相辅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如果出现各种灾异,皇帝、丞相都要引咎自责。东汉时,皇帝把罪责推向三公,故每有水旱等灾,三公常被策免。所以仲长统说三公有名无实,“备员而已”。

东汉末年,董卓为相国,居三公之上。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操自为丞相。两汉时实行了两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终止。

曹魏重新恢复三公之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依然位居极品,且开府置僚佐。但实权则进一步向尚书机构转移。至隋,三公不再开府,僚佐全部撤销,完全变成虚衔或“优崇之位”。宋代以后,往往亦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其虚衔性质不变,并惭次演化成加官、赠官。明、清同

大将军,古代领兵之最高统帅。其实际职权变化很大。

汉武帝时,因长年拓疆征战,卫青功高,为大将军,战时领兵,平时成为事实上的执政,位在三公上。

西汉时,刘邦在汉中拜韩信为大将军,位在诸将上总理军事,韩信被处死后即不常置。仅战时临时受封,战毕即除。至武帝刘彻,因卫青而复置大将军,作为将军的最高称谓,位在三公上,卿以下皆拜。

因之前丞相的权力过大,自汉武帝起,章奏的拆读与审议,转归以大将军为首的尚书。汉武帝改置大司马大将军领兵征战,无征战时便成为事实上的执政。大将军实为中朝官领袖,武帝死时,遗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辅政,后王凤等皆以大司马、大将军预闻政事。

东汉时,大将军多由贵戚充任。东汉的大将军原位在三公下,到汉和帝时窦宪出任大将军,由于权势太大,朝廷震动,联合奏请以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

唐代,大将军为十六卫长官之一,位居上将军下。随着府兵制日渐破坏,十六卫实际已经没有军队,诸卫大将军成为虚衔。宋代之16卫大将军已属空衔,无统兵实权。唐至元,定大将军为武散官之首阶。

明初,仅徐达为大将军,统帅全国军队。徐达死后,废大将军一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由皇帝特派大将军统兵,或于大将军上再加称号,如清代,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皆统兵作战,战后即废。

商 商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史记殷本纪第三“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於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周 周立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师,天子所师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于德义。”)。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有变易。 秦 通说为: (1)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 (2)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3)御史大夫,执掌全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 西汉 初承秦制,中央的最高官职仍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可见汉初和秦一样,也并没有并列的是那公,不过一般还是沿袭旧号,把最高官吏称为三公。 另说:设置三公。汉武帝元狩四年,置大司马,以取代太尉之职。后元二年(前87年)春,汉世宗孝武帝刘彻驾崩,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受汉武帝遗诏,与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成为汉昭帝刘弗陵的辅命大臣,共同执掌朝政。从此,霍光掌握了汉朝政府的最高权力,三公中的丞相地位急剧下滑。“汉哀帝元寿二年,置太傅,位在三公上; 平帝元始元年置太师、太保,太师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其后或废或置,大抵无所统职。 东汉 西汉末至东汉初,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至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马,又置太尉,以太仆赵熹为之,而与司徒、司空为三公。汉献帝初,刘虞、李傕为大司马,而太尉如故,二职始两置矣,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汉制,三公府分部九卿,太尉所部太常、卫尉、光禄三卿。汉献帝建安十三年,省三公官,置丞相。魏初又置,而兼置大司马,大司马一般由大将军升迁而来。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袁可立)传》:“张然明破诸羌,静幽并,耻为王曹所卖,发愤申陈窦之冤,卒不得为三公。” 三国 三国时期: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将太师、太傅、太保特称三师,以正其名。然非道德崇重则不居其位,无其人则阙之,故后世历代多以为赠官。太傅、大司马、大将军为上公,位在三公之上。其中太傅和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一般为虚职,大司马和大将军掌实权。吴设丞相、大司马(另有左、右大司马)、上大将军,其中上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上,大司马之下。 晋 晋以相国、丞相与八公为诸公官。《通典》卷二《职官二》“三公总叙”条说:“后魏以太师、太傅、太保谓之三师,上公也。大司马、大将军谓之 二 大 ,太尉、司徒、司空谓之三公。” 以司马望为太尉。历宋、齐、梁、陈、后魏、北齐,并为三公,置府僚。 隋唐 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正一品。《唐六典》载:“三公,论道之官也。盖以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其官。然周、汉已来,代存其任。自隋文帝罢三公府僚,皇朝因之,其或亲王拜者,亦但存其名位耳。” 唐代分为中书省,门下,尚书省。职责分别为决策,审议,执行。 后周 依《周官》,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不置府僚。 宋 北宋,承唐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至宋徽宗,依三代旧制,改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罢司徒、司空、太尉。 元 由于太尉等衔加授过滥,元中期人已渐渐不再称它们为三公,而以三公指代前朝一般称为“上公”、“三师”的另外三个更高的荣誉头衔——太师、太傅、太保。 至此,后世历代皆以 太师、太傅、太保 为三公。在明仁宗之后,三公皆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董卓败亡,王允掌控朝政。然而在贾诩的建议之下,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率军反攻并占领了长安,杀死王允,西凉一脉再次掌控朝政。

李傕、郭汜为了安抚天下诸侯,胁迫汉献帝给天下各诸侯封赏。当时封赏给淮南袁术的是左将军之职,并封阳翟侯。而代替皇帝前往封赏的正是当时任三公之一太尉之职的马日磾(mǎ rì dī)。

袁术

马日磾持节前往寿春见袁术,不料袁术并不待见他。一天,袁术找个理由向马日磾借符节(代表皇帝传达命令的一种信物)观赏一番。马日磾不知是计,把符节给了袁术,谁知袁术拿了之后居然不还给马日磾,还要求马日磾给自己军中10几名将领升官。马日磾果断拒绝:“征辟为官是朝廷的命令,怎么能靠强迫得到呢?”马日磾没办法要回符节,就想离开寿春,但袁术也不让他离开。马日磾感觉自己受辱,气愤非常,没过多久就吐血而亡。

袁术

从整个事情来看,袁术显然不大欢迎马日磾。袁术生在官宦之家,早年就在洛阳为官,怎么可能没见过符节呢?符节有什么好看的?再者,朝廷封官是朝廷的打算,又岂能相求?袁术其实就是在故意为难马日磾。

对于袁术来讲,能得到朝廷的封赏当然是求之不得的事情,马日磾也不过是代替朝廷封赏而已,跟袁术又没有私仇,袁术何以处处针对马日磾呢?这里面可是大有玄机:

袁术

1袁术并不认同这个朝廷。所谓的朝廷早就有名无实,且现在还掌握在李傕、郭汜,天下诸侯根本就不会把朝廷当回事,袁术向来狂妄自大,野心蓬勃,如今汉室衰微,袁术大有取而代之的想法。

2朝廷封袁术为左将军和阳翟侯并不能让袁术满足。左将军和阳翟侯从官职和爵位上讲并不低,但袁术却不会把左将军和阳翟侯放在眼里。袁术出身名门,自小就得封侯,左将军是武将中高位,然而袁术眼高于顶,自认天下第一,屈就左将军对于他来讲太委屈了。如果是骠骑将军或大将军,袁术或许还会欣然接受。

3袁术和李傕、郭汜也是有仇恨的。当时各路诸侯反董卓时,董卓曾把袁家在洛阳的人共50多人全部杀死,虽然是董卓下的命令,但李傕、郭汜两人绝对脱不了干系。全家灭族之仇,袁术岂能忘怀?

袁术称帝

4马日磾在寿春曾经多次有求于袁术。虽然不知道马日磾到底让袁术做了什么,但史料明确记载马日磾确实多次有求于袁术,所以袁术对马日磾很反感。

《后汉书》:初,太傅马日磾奉使山东,及至淮南,数有意于袁术。

5马日磾为人奸诈。袁术让马日磾征辟下属为官是有原因的,因为马日磾曾经私下征辟征辟孙策为怀义校尉,朱治、华歆为掾属。

以上就是关于位列三公的卫臻,他是怎么在三朝之中站稳脚跟的呢全部的内容,包括:位列三公的卫臻,他是怎么在三朝之中站稳脚跟的呢、童贯是被封官爵最高的太监,曾位列三公,最后怎么样了、爱国商人卜式是如何从一个羊倌到位列三公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1680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