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扰打一成语2023-05-06  27

《朝三暮四》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诱惑,而忘记考虑长远的得失,做决策时应该做全面的考量。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诫我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得失都是一时的,要看到事物在纷纭表象之下的本质。

《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译文

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喜好猴子,养猴子养了一群,他能懂得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也懂得那个人的心意。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限制猴子们的食物,但又怕猴子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猴子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

众多猴子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猴子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现在“朝三暮四”一般用来指人意志立场不坚定,象墙头草,左右摇摆。

大都情况下指男人喜新厌旧,早上爱一个,晚上又爱上了另一个。

但“朝三暮四”的本意不是这样的。

“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里面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朝三”。

所谓“朝三”,来自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人用栗子喂养猴子,对猴子公布伙食标准说:“早晨三个栗子,晚上四个栗子。”但猴子很生气,不答应,这人只好改口说:“那就早晨四个,晚上三个吧。”猴子们这才高兴起来。

无论是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都是一样的,猴子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同一件事,站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态度就不同。

人们殚精竭虑地思考、辩论,想论断出一个是非对错,却不知道是非对错本来都是一回事。

万事万物都有对的一面,也有错的一面,如果我们在认识上抛弃是非彼此之见,这就会合于道的枢纽,适应是非彼此的无穷变幻。

从纯粹的哲学思辨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它的高明。

只要用超然的全局观重新审视,就会发现无论谁对谁赢谁输,又有什么关系呢。

反正总共给你七个栗子,早晚怎么分配,而总数一点都没变。

公众号:李东西yjh

1、朝三暮四文言文的道理 :一个人要有理想,认准目标,一直向前,千万不能朝三暮四,那将一事无成,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揭露狙公于弄的骗术,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但是后来,这个故事的意义有了些变化,被引申为反复无常,用来谴责说话办事经常变卦,不负责任的人。

2、成语故事:宋朝有一个人在他家养了一大批的猴子,大家都叫他狙公。狙公懂得猴子的心理,猴子也了解他的话,因此,他更加的疼爱这些能通人语的小动物,经常缩减家中的口粮,来满足猴子的食欲。有一年,村子里闹了饥荒,狙公不得不缩减猴子的食粮,但他怕猴子们不高兴,就先和猴子们商量,他说:“从明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果子,晚上再给你们四颗,好吗?”猴子们听说他们的食粮减少,都咧嘴露牙的站了起来,表现出非常生气的样子。狙公看了,马上就改口说:“这样好了,我每天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够吃了吧!”猴子们听说早上己经从三颗变成了四颗,以为食粮已经增加了,都高兴的一起趴在地上,不再闹了。以后的人就从这则的寓言说,狙公所说的话,加以引申,凡是见到有人反复不定,刚才说过的话不算数;或是做事的时候常变更,刚决定的事情,不一会儿又改变了,我们就说他是“朝三暮四”。

朝三暮四,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拼音zhāo sān mù sì

示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象现在那样~的。 ——鲁迅《坟·灯下漫笔》

近义词:反复无常、朝令夕改、变化多端

反义词: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以一贯之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比喻反复无常的人理解: 1(古意)指聪明人善于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 2(今意)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或者用来比喻花心,想得太多。

出处:庄周《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导读: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后来“朝三暮四”作为一个成语,比喻人的行为反复无常。

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翻译

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懂得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那人减少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然而过了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猴子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们不听从自己,就先欺骗猕猴们:“(我)给你们橡粟,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吗?”猕猴们一听,一齐生气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要不给你们橡粟,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够吗?”猴子们听后都服服帖帖了。

注释

狙公:养猕猴的人。

解:了解,理解,懂得。

狙(jū):猕猴。

意:心意。

得:懂得。

得公之心:了解他的心思。

损:减少。

家口:家中口粮。

口,口粮。

充:满足。

欲:欲望,要求。

俄而:一会儿,不久。

匮:不够。

限:减少。

恐:恐怕。

驯(xùn):驯服,顺从,听从。引申为服服帖帖

诳(kuáng):欺骗

与:给。

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

芧(xù):橡果,一种粮食。

足:够,足够。

众:所有的。

皆:都。

而:表修饰。

起而怒:一齐生气起来。怒,恼怒,生气。

皆伏而喜:都很高兴而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

伏:降伏,驯顺。引申为服服帖帖。

朝:早上。

之:代词。指代猕猴们。

英文翻译

To blow hot and cold; to play fast and loose; to chop and change

启示

本质只有一种。看问题不要只停留在表面,或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该看到其实质。做人要诚恳。

文章评点

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揭露狙公愚弄猴子的骗术,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寓言讲的道理在确实适用于当时的情况,但是用我们已经发展了千年的眼光再来看问题,可能得出的结论会大不一样,古人们没有时间成本的概念,因此觉得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和早上四个晚上三个是完全一样的。其实不然,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还是有些区别的,任何一家企业在收预付款和定金的时候都希望自己多收一些,未来要收的余款越少越好,为什么呢?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会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 对于猴子而言,早晨是一天的开始,为了保证一天的活动有足够的能量,进食的多与寡是有明显区别的。在猴子的世界里,只有“朝四”才能保证一天的需求。而到了晚上,是以休息为主,有“暮三”就够了。如果硬要让它们在晚上接受“四”,它们就会觉得是浪费。从这个角度说,猴子们坚持了实事求是、按需分配的原则。而这两个原则正是我们需要倡导和学习的。 “朝四暮三”优于“朝三暮四”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早上得到的是在眼前的,而晚上是十二个小时之后的事。尽管总数都是七个,但是先得到四个,就是先得到了“大头”。“大头”在手与“大头”在外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猴子们任由耍猴人“朝三暮四”,就等于是把潜在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的“大头” 扛到了自己的肩上,可能要付出更多才能获得本已属于自己的栗子。聪明的猴子当然不会同意。所以它们要通过抗争获得耍猴人的让步。 3+4和4+3结果都是一样,但如果环境和背景发生了变化,其效果就会决然不同。很多时候,过程和方法决定了成败。

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揭露狙公愚弄猴子的骗术,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寓言讲的道理确实适用于当时的情况,但是用我们已经发展了千年的眼光再来看问题,可能得出的结论会大不一样,古人们没有时间成本的概念,因此觉得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和早上四个晚上三个是完全一样的。其实不然,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还是有些区别的,任何一家企业在收预付款和定金的时候都希望自己多收一些,未来要收的余款越少越好,为什么呢?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会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

对于猴子而言,早晨是一天的开始,为了保证一天的活动有足够的能量,进食的多与寡是有明显区别的。在猴子的世界里,只有“朝四”才能保证一天的需求。而到了晚上,是以休息为主,有“暮三”就够了。如果硬要让它们在晚上接受“四”,它们就会觉得是浪费。从这个角度说,猴子们坚持了实事求是、按需分配的原则。而这两个原则正是我们需要倡导和学习的。 “朝四暮三”优于“朝三暮四”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早上得到的是在眼前的,而晚上是十二个小时之后的事。尽管总数都是七个,但是先得到四个,就是先得到了“大头”。“大头”在手与“大头”在外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猴子们任由耍猴人“朝三暮四”,就等于是把潜在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的“大头” 扛到了自己的肩上,可能要付出更多才能获得本已属于自己的栗子。聪明的猴子当然不会同意。所以它们要通过抗争获得耍猴人的让步。

3+4和4+3结果都是一样,但如果环境和背景发生了变化,其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很多时候,过程和方法决定了成败。

揭示道理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后来“朝三暮四”作为一个成语,比喻人的行为反复无常。

看问题不要只停留在表面,或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该看到其本质。

道理:一个人要有理想,认准目标,一直向前,千万不能朝三暮四,那将一事无成。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揭露狙公于弄的骗术,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但是后来,这个故事的意义有了些变化,被引申为反复无常,用来谴责那种说话、办事经常变卦、不负责任的人。

说到“朝三暮四”这个词,觉得是在批评一个人没什么定性,见风转舵、随风摇摆,早上这么说,晚上就变了。事实上,古人的用法并非如此,《庄子》里所说的“朝三暮四”,原意不但不是批评,还是一种非常高的人生的境界,是庄子为了说明什么是“道”而讲的一个寓言故事。

狙公赋茅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庄子·齐物论》)

有一个养猴子的人拿栗子喂猴子,说:“早上三升,晚上四升。”猴子听了都很生气。他改口说:“那么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猴子听了都很高兴。名与实都没有改变,而应用之时可以左右猴子的喜怒,这也是顺着情况去做啊!

三加四等于七,四加三也等于七,庄子讲这样的故事是要说明猴子算术不好吗?当然不是。庄子讲“朝三暮四”之前先说了一段深奥的道理。他说:“树枝与屋梁,丑人与西施,以及各种夸大、反常、诡异、奇特的现象,从”道“来看都是相通的一个整体。有所分解,就有所生成;有所生成,就有所毁灭,所以万物没有生成与毁灭,还会再度相通为一体。只有明理的人知道万物相通为一体,因此不再争论而寄托于平庸的道理上。”也就是说,只要觉悟了“道”是一个整体,就不会计较名称与实质的改变了。因为,真正改变的只是名称,以及随着名称而使人“以为改变的”实质罢了。接下来,他才拿猴子开玩笑,提醒我们人生就像“朝三暮四”的寓言一样,有些人先得到的少,后得到的多;另外一些人先得到的多,后得到的少。用平常话来说,如果你是朝四暮三,先多后少,那你叫做“少年得志”,年纪轻轻,什么都有了,但晚年未必就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因为很少有人是一辈子都顺利的。反过来,如果朝三暮四,先少后多,那你是“大器完成”,年轻的时候比较辛苦,年纪大了可以多收成一点。但是人的生命是一个整体,无论你这一生得到什么失去什么,总量是一样的,都是“七”,先四后三,或先三后四,其实没有差别。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人对于一时的成败得失、荣辱进退,实在不必要有太多的情绪在里面,像猴子那样,朝三暮四就生气,朝四暮三就高兴,先拿的多,就好吗?先拿的多,就会赢吗?不一定,因为你不知道后面的情况还会怎么变化。

以上就是关于朝三暮四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全部的内容,包括:朝三暮四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朝三暮四”中,到底蕴含怎样的哲理、朝三暮四文言文的道理 朝三暮四成语故事简述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1577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