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聊过鬼谷子的谋略之术,大家都比较感兴趣,在历史上那些尔虞我诈的惊险故事里,谋略,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推动着历史的走向。通常,人们一般都把“谋略”等同于“阴谋”,甚至在很多人印象中会觉得:人类的历史充满的都是阴谋和算计。其实,谋略,并不是只有阴谋诡计,还有光明正大的阳谋。
所谓阳谋,就是相对于阴险狡诈隐蔽的算计而言,它是堂堂正正地公开实施自己的谋略,对手也知道你设了这样一个局,但是又不得不进入到这个局当中去,所以,从谋略的等级来说,阳谋显然要远高于阴谋,它实施的难度,也比阴谋的难度要大。
古人谋略
在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阳谋,有三大阳谋之说,也有四大阳谋之说,大家要是在网上搜索一下,就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内容,比如什么“史上三大阳谋至今无人能解”、又或者“明知是坑不得不跳”之类的标题,那么,这些所谓的阳谋,真的有那么厉害,不可破解吗?
历史上著名的阳谋,主要有二桃杀三士、围魏救赵、推恩令、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等等,甚至还有人把东晋时期王猛的“金刀计”列入其中,并把它奉为阳谋之首,对此我只能呵呵一笑,像金刀计这种以陷害为目的的毒计都可以被说成是历史上的阳谋之首,我真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了。
话不多说,回到我们今天的话题,历史上的这些所谓阳谋,是不是真的不可破解呢?答案是:只要是“计”,就一定可以破解!那为什么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阳谋都成功了呢?
二桃杀三士
晏子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要赏赐他们三位两颗珍贵的桃子;而三个人无法平分两颗桃子,晏子便提出协调办法——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公孙接与田开疆都先报出他们自己的功绩,分别各拿了一个桃子。这时,古冶子认为自己功劳更大,气得拔剑指责前二者;而公孙接与田开疆听到古冶子报出自己的功劳之后,也自觉不如,羞愧之余便将桃子让出并自尽。尽管如此,古冶子却对先前羞辱别人吹捧自己以及让别人为自己牺牲的丑态感到羞耻,因此也拔剑自刎——就这样,只靠着两颗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三个威胁。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王于是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田忌打算直接前往邯郸战场,而孙膑则建议率军直逼魏国国都大梁,逼魏军回师自救,邯郸之围逐解。齐军则在魏军的必经之路桂陵地区设伏,以逸待劳,最终大败魏军。其妙处在于:魏国和庞涓即使看出了孙膑的目的,但却不得不“中计”,因为他们不敢赌,大梁一旦丢了,他们打再大的胜仗也于事无补。
推恩令
汉武帝时期,诸侯势力不仅土地面积极为辽阔,而且实力雄厚,往往不听从朝廷的调遣。于是,主父偃就为汉武帝想到了一个计谋,那就是命令诸侯不再仅仅传位于嫡长子,对于那些次子、庶子等也要进行分封,不论几个儿子都要有封地,美其名曰“推恩令”。推恩令的妙处就在于:一旦下达了推恩令,各诸侯王执行不执行,这个诸侯国都要分裂或内乱,执行了推恩令老国王死后王国就分裂了,不执行推恩令,嫡长子高兴但也长久不了,因为老国王死后,其他的儿子们就会内斗自相残杀,搞不好最后这一系就会绝了,王国就被朝廷收回了,如果想后代安稳只有执行推恩令!任你割据一方,朝廷一纸“推恩令”,你的势力“大变小、小变无”你的小儿子们还得感激我,心甘情愿的帮助我的政策实施,真是妙到了极点!
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是沮授给袁绍的建议,毛玠为曹操提供的建议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此外最早贾诩也曾向李傕提出“奉国家以征天下”。通过天子这块“招牌”,曹操不仅获得了董昭、钟繇等原汉室臣僚,而且赢得了大批士人的归心,荀攸从荆州、郭嘉从袁绍处投到曹操麾下,避乱江南的杜袭、赵俨也于次年返归许昌。而且各地诸如袁绍、马腾、韩遂、孙策、吕布等大诸侯也不得不选择奉诏,例如吕布虽事实上据有徐州,却不得不派人求曹操,希望朝廷正式任命自己为徐州牧。荆州牧刘表虽然据地自保,却仍然不得不臣服于曹操控制的汉廷,贡献不绝。曹操通过“奉天子以令不臣”成功掌握了“天下大义”,面对从许昌发出的诏令,各诸侯即使知道这是曹操的意思,也只能无奈选择接受。因为一旦选择不奉诏,那么便成了真正的“汉贼”,不仅会被群殴,还会失掉人心,这就是“天子招牌”的威力。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诞生了无数的战略家和谋划家,同时也诞生了无数让人惊叹不已的计谋,当然计谋也有阴谋和阳谋的区别,阴谋以诡异为主,主要是要出其不意,在敌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施展开来。
但是阳谋不一样,阳谋便是光明正大的告诉你我的手段,然后你还必须按照我的手段来做,这样便可以到达消灭敌人的目的,而在中国的历史上面,也出现了四个极其高明的阳谋,而且都成功的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首先就是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一六九年,汉献帝在没有其他人欢迎他的情况之下,只能被曹操给待会了许昌,从此以后曹操便占据了道义上面的优势,做什么事情都可以打着汉天子的名号。
事情要是做好了,自然是丞相辅佐的后,要是事情办差了,也没有关系,是皇帝领导不行,这也使得曹操占据了极大的政治优势,然后才得以能够统一北方,而这件事情就是天下诸侯都知道是曹操借助天子在那里胡扯,但是你还不能站出来说他的不对,恶心至极,当然这也给后来的司马懿竖立个榜样,人家学得也是有模有样。
第二个就是晏子的二桃杀三士了,话说齐国有三位战功卓著的将军,这三位将军互相之间又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政治上面,他们往往也是共同进退,在齐国的影响也是非常的大,甚至有些威胁到了齐王的统治。
于是在齐王的授意之下,晏子决定对这三位下手,可是却没有什么好的机会,如果贸然动手,以这三位将军的权势,很有可能引发齐国的动乱,直到鲁国的国王前来齐国拜访,于是晏子派人摘取新鲜的桃子前来款待鲁王。
等到桃子都分发下去之后,只剩下三个,于是晏子自己便拿了一个,剩下两个让这三位将军去去分,结果其中两位眼疾手快,便将两个桃子塞进了嘴中,而剩下的那一个人只能叹息道:"我功劳最大,今天却在鲁王面前,丢了脸,已经没有面目在活下去了。"
于是就拔刀自杀了,其余两人见自己的这个好朋友自杀,心中不禁内疚,于是也拔刀自杀了。
第三个就是孙膑的围魏救赵,魏国称霸,攻打赵国,于是齐国派兵前去救援,可是孙膑却不把大军开往赵国,而是直奔魏军的老家魏国,其实这个时候,赵国已经到了要灭亡的边缘了,只要魏军灭掉了赵国,就可以回师攻打齐军。
庞涓也知道这样的情况,但是他不能不回,因为从政治的角度来说,魏国被围,他必须回去营救。
第四个就是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了,他要求诸侯将土地分给自己的每一个儿子,这让这些诸侯既痛苦有快乐,痛苦的是,诸侯国的实力越来越弱,快乐的是谁还没有几个特别宠爱的儿子啊!
所以推恩令不费一兵一卒解决了诸侯王的问题,维护了汉朝的统治!
古代时期拆换是再一切正常但是的事儿,可是每一次时期拆换都必须 遭遇战事或是是谋略。谋略可区划为诡计和谋略,诡计坚信大家都掌握,便是私下里耍心眼别人,可是假如一旦被揭穿,只需并不是脑壳有什么问题的人,都是有方法解决破译。可是谋略就恰好反过来,光明正大的应用谋略,即便是被另一方揭穿,也没有办法破译,只有落入圈套之中。中国在历史上有四大谋略更为知名,到现在也算得上教科书式的谋略。下边趣历史我就为大伙儿产生详尽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瞧瞧吧!
一、围魏救赵
先说一下竞技场上的谋略吧,围魏救赵相信大伙儿也不生疏,校园内教材中便会讲到这一历史典故。当魏国围堵赵国都城邯郸时,赵国向齐国求助,而齐国并没有挑选立即前去邯郸相帮,齐国兵队一路考虑前去魏国国都,并且在从赵国回魏国的必由之路上布下伏击。魏国的中坚力量统统在赵国这里,因此 国都当然就较为懈怠。魏国国都遭到齐国围住,进攻赵国的部队就只有挑选赶紧归国。尽管魏国了解它是齐国的谋略,可是她们更了解假如国都被破,即便打胜了赵国也于事无补。齐国也就用这一招,没有消耗过多的军力就立即拯救了赵国。
二、推恩令
汉武帝阶段,因为土地被众诸侯区划,诸侯的国土面积越来越愈来愈宽,权利也越来越越来越大。以致于这种诸侯越来越愈来愈骄横,不太遵从汉武帝的管理方法。主父偃瞧见就向汉武帝献了一个谋略,名字叫做推恩令。推恩令便是倡导让各诸侯不但传坐落于嫡子,蔗子们还可以获得领地。尽管推恩令表层上看上去是在为诸侯子孙们造福,实际上 是为了更好地造成她们内讧。
无论多方诸侯是不是推行推恩令都可能遭遇难题。假如诸侯实行推恩令,那麼诸侯的国土和权利都可能被分散化,并且这种获得领地的蔗子们还会继续对朝中心怀感恩戴德,针对汉武帝而言,就可以更为轻轻松松地对她们开展管理方法。假如诸侯不实行推恩令,或是将领地和权利都所有发送给嫡子,那麼蔗子们就可能进行抵抗,弟兄中间便会相互之间迫害,或许这一家子都是会为了更好地争夺支配权和国土而亡,支配权也就轻轻松松地返回了汉武帝的手上。
三、二桃杀三士
春秋战国时期,齐景公的手底下有三名给力将军,这三名将军全是战功赫赫的角色。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这三人为因素齐景公立过了许多 贡献,可是恰好是由于军功赫赫有名,以致于这三人的性子越来越越来越大,有点儿骄横。渐渐地的,齐景公发觉这三人针对自身而言尽管贡献非常大,可是现阶段早已威协到自身的影响力,因此 要想趁机祛除这三人。因此晏子便为齐景公奉上了一个谋略。齐景公将这三人找来,表明有两个水蜜桃要赐予给他,可是水蜜桃仅有2个,而人会有三个,该怎样区划呢
齐景公就要她们比战况,战况高的俩位能够获得水蜜桃。因此公孙接和田开疆就逐渐报告自身的贡献。而且两个人就积极的将水蜜桃取得了自身的手上。而古冶子瞧见气愤不已,也逐渐报告自身的贡献。当公孙接和田开疆听了古冶子的贡献后自愧不如。便将水蜜桃让了出去并且现场自杀。而古冶子也由于感觉自身刚失了态,让两位重臣给自己而放弃,因此 也挑选了现场自杀。就是这样,齐景公就用2个水蜜桃轻轻松松祛除了这三人。
四、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一谋略原本是军师给袁绍的提议,可是因为别的军师不赞成,因此 就未能得到推行。曹操身旁的军师也给他们明确提出了相近的谋略,而曹操针对此谋略却十分令人满意。因此曹操便用这谋略拉拢了许多 的贤能忠臣,即使那时候的吕布和刘表内心不愿意顺从曹操,可是曹操得到君王之命,一切事都得向他请命,因此 也迫不得已向他顺从。
阴谋是为了达成目的偷偷的谋划算计某人或某事 阳谋正相反 是明白的告诉别人 要用何种手段达成何种目的 对方想化解却无从下手。
在中国 历史 上有几个非常经典的 成功运用阳谋达成目标的典故。
第一个 是汉武帝为削藩 而颁布的《推恩令》 。
当初汉景帝削藩的手段过于激烈引发了七王之乱,武帝即位后改变方式便颁布了《推恩令》。
主要内容就是 把原先只有长子才能继承的封地,变成其他庶子也都能分到封地。表面上 诸侯权利不变 ,实际上随着土地被分散 实力也越来越分散 再难对朝廷造成什么影响。诸侯就算想反对,家里一堆的庶子们肯定就先要闹起来了, 佛经也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推恩令可以说把人性琢磨到了极致。
你在公司上班,原先国庆节照常上班 也没觉得怎样。可是现在国家颁布规定 国庆节要放假七天,这时候公司还要求你按照以前制度来上班,你肯定不同意吧,跟公司闹起来也不怕 大不了找国家部门给你做主。
把握人心,这就是推恩令的厉害之处。
第二个典故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实 在正史中记载了三次类似的说法,最早是毒士贾诩提出来的,当时董卓为吕布所杀,朝廷不同意赦免董卓手下李傕郭汜诸将,毒士贾诩劝李傕郭汜“奉国家以征天下” 李郭二人依计挟持天子及百官 并焚了洛阳退往长安。后来李傕郭汜两人内斗,手下杨奉抢了天子百官东返洛阳。
这时候谋士沮授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拒之” 献计于袁绍,可惜袁绍自大多疑的毛病犯了 ,他还在犹豫 皇帝抢回来 要不要尊重他 是听他的还是听我的要是我说了他不听怎么办的时候 ,另一边曹操枭雄本色果断采纳手下谋士毛介“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 出兵去洛阳把汉献帝掌握在了手中。
大汉王室虽然衰弱但是几百年下来早已深入人心,曹操大义在手 , 诸侯明知是曹操借皇帝名义发布号令,却也不得不认,不然手下心就先散了 。
第三个典故 围魏救赵
公园前354年 赵魏大战,赵国不敌都城被围 遂求助于齐,齐威王派田忌 孙膑领兵往援,孙膑判断 劳师远征未必建功 而且一路上肯定还有魏军的设伏拦截,不如趁魏国空虚直接杀奔大梁做出围攻大梁的姿态,然后以逸待劳半路设伏等魏军到来。
结果收到都城被围的消息 明知道齐军不一定真的攻克大梁,魏军也不得不匆匆回返, 于半路中了齐军埋伏 损失惨重 赵国之围自解。
围魏救赵 攻敌所必救 跳出对手的剧本还让对手不得照自己的剧本走,真不愧是三十六计之一。
第四个典故是齐景公时期“晏子两桃杀三士”
春秋时期的齐景公手下三员大将 古冶子,田开疆 和公孙接三人自恃功高常常不把朝臣放在眼里。
三人又结拜兄弟 情同手足 一时朝中上下无人敢惹,而晏子作为三朝元老也被轻侮 ,就去对齐景公进言: 此三人 内不能禁暴,外不可威敌 此危国之器也,请除之。几经劝说终于让景公同意,于是跟景公就商量好了计策。
在一次宴会上 景公让使者端上几枚桃子说是自己亲手栽种,分给众人品尝,各人按官位品阶第次取食,轮到古冶子三兄弟时 只剩两枚桃子,晏子就出主意让三人比功绩,谁功劳大谁吃。
公孙接先说 景公打猎时被虎惊了马,他徒手搏杀老虎为景公解恨。晏子夸赞真乃壮士 当食一桃,遂分给公孙接一枚。
田开疆接着说他曾几次领兵打败敌国军队 保卫国家子民,晏子夸赞将军威武 当食一桃,也分一桃给他。
轮到古冶子时 他说 国君有次坐船过黄河时碰到水中恶鱼,眼看船要倾覆是他跳入水中与恶鱼搏斗 最终杀了恶鱼救了国君性命。晏子感叹 你救了国君性命功劳最大 ,可是桃子没有了 要不等明年再补上吧。
古冶子大感羞辱 功劳最大却没被赐予国君亲手种的桃子,愤而拔剑自刎, 剩下的两兄弟一看之下 心中羞愧也自刎而死,三人死后被景公以国士之礼下葬。晏子也因两桃杀三士之计名望大损。
两桃杀三士 就是一个激将法 ,古代人重名重义 在一些时候为了面子 名声 而不惜殒身。
总结一下 推恩应自缓,挟重该谣乱。围魏当战胆,二桃是志短。
二桃杀三士
春秋时期,齐景公帐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这三人战功彪炳,但恃功而骄,晏子为避免造成未来可能的祸害,建议齐景公早日除掉他们。
齐景公担心这三人并非能轻易除掉的人,晏子便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要赏赐他们三位两颗珍贵的桃子;而三个人无法平分两颗桃子,晏子便提出协调办法——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公孙接与田开疆都先报出他们自己的功绩,分别各拿了一个桃子。这时,古冶子认为自己功劳更大,气得拔剑指责这两人。
而公孙接与田开疆听到古冶子报出自己的功劳之后,也自觉不如,羞愧之余便将桃子让出并自尽。尽管如此,古冶子却对先前羞辱别人吹捧自己以及让别人为自己牺牲的丑态感到羞耻,因此也拔剑自刎——就这样,晏子只用两颗桃子,就兵不血刃地去掉三个威胁。
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王于是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
田忌打算直接前往邯郸战场,而孙膑则建议率军直逼魏国国都大梁,逼魏军回师自救,邯郸之围自解。齐军则在魏军的必经之路桂陵地区设伏,以逸待劳,最终大败魏军。庞涓即使看出了孙膑的目的,但却不得不回救国都,因为他不敢赌,大梁一旦丢了,他们打再大的胜仗也于事无补。
推恩令
汉武帝时期,诸侯势力不仅土地面积极为辽阔,而且实力雄厚,往往不听从朝廷的调遣。于是,主父偃就为汉武帝想到了一个计谋,那就是命令诸侯不再仅仅传位于嫡长子,对于那些次子、庶子等也要进行分封,不论几个儿子都要有封地,美其名曰“推恩令”。
推恩令一旦下达,各诸侯王执行与否,这个诸侯国都要分裂或内乱,执行推恩令,老诸侯死后诸侯国就会分裂;不执行推恩令,嫡长子高兴但也长久不了,只要诸侯一死,其他的儿子们就会内斗自相残杀,搞不好最后这一系就会绝了,王国就被朝廷收回了,如果想后代安稳只有执行推恩令!任你割据一方,推恩令下,各诸侯势力都将被分裂,诸侯的子嗣们还得感激朝廷,心甘情愿地执行该政策,真是妙到了极点!
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个计谋相信大家就比较熟悉了,这本是沮授给袁绍的建议,“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只是由于其他谋士不赞同未能成行。其实,最早贾诩就曾向李傕提出的“奉国家以征天下”。毛玠为曹操提供的建议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曹操十分赏识并遣使执行。得到天子这块“招牌”后,曹操不仅获得了董昭、钟繇等原汉室臣僚,更在颍川得到荀彧这一谋主,还赢得了大批士人的归心,荀攸从荆州、郭嘉从袁绍处投到曹操麾下,避乱江南的杜袭、赵俨也于次年返归许昌。
各地诸如袁绍、马腾、韩遂、孙策、吕布等诸侯,面对曹操奉迎的汉帝,也不得不选择奉诏,像是吕布当时虽据有了徐州,却不得不派人求曹操,希望朝廷正式任命自己为徐州牧。荆州牧刘表虽然据地自保,却仍然不得不臣服于曹操控制的汉廷,贡献不绝。曹操通过“奉天子以令不臣”成功掌握了“天下大义”,面对从许昌发出的诏令,各诸侯即使知道这是曹操的意思,也只能无奈选择接受。因为一旦选择不奉诏,那么便成了真正的“汉贼”,不仅会被群殴,还会失掉人心,这就是“天子招牌”的威力。
以上就是关于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阳谋全部的内容,包括: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阳谋、中国四大阳谋、明知道是坑,还往里跳,史上的四大阳谋分别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