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冠是20岁,而立是30岁,不惑是40岁,知天命是50岁。除此之外,还有艾,花甲,但它们不是具体年龄的代表,是古代针对男子什么样的年龄,该做什么样的事情而特定的一个分段。
在古代的时候,形容一个人的年龄,有很多的称谓,比如襁褓婴儿,孩提时代,弱冠之年,知天命,不惑之年,花甲之年,等等,比如襁褓婴儿,或者是孩提时代,我们知道这说的是婴儿,还有小孩,那么其它又代表多少岁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第一,“弱冠”指的是20岁左右的男子。
在古代的时候,男子20岁左右被称为是弱冠之年,根据《礼记·曲礼》上面记载,古代的时候,男子20岁要举行冠礼,也就是成年礼,这个时候表示他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
第二,“而立”指的是三十岁。
我们经常会听到“三十而立”这样的话,那么就是说,而立之年代表的就是三十岁,孔子这样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也就是说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而立。
第三,“不惑”指的是四十岁。
就是说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的时候,社会经验积累了很多,这个时候再遇到任何事情他都可以明辨是非,不会疑惑。在《论语·为政》中也写到了“四十而不惑”,后来就有了“不惑之年”一说。
第四,“知天命”说的是五十岁。
他是说人活到了这个岁数,对于很多事情都已经看透,有了足够的了解,知道什么事情是自己可以做的,知道什么事情是不能被人左右的。这里所说的知天命并不是说要听天由命,而是要告诉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付出努力了,结果如何就要听天由命了。
古代人通常不会用具体的数字表示自己的年龄,而是用而立、不惑、花甲子、古来稀以及耄耋之年表示自己的年龄。其中而立之年指的是三十岁。
而立之年出自孔子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这句话是他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蔡国闲居和弟子感慨自己的经历,说自己三十岁开始弘道,到现在也没有实现目标。
现在“而立之年”的用法经过发展引申,解释为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变得人格独立、学识自立以及事业自立。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豆蔻——13岁(形容女孩子),
弱冠——20岁(形容男子),
古稀——70岁。
解析如下:
1、而立、不惑,出自《论语·为政篇》:“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
2、豆蔻,出自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3、弱冠,出自《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4、古稀,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人生七十古来稀”。
:
古稀,称人年七十。古稀,原有古来稀少,而今也不多含义;但是解作古来稀少,与过去不同了。医学保健昌明,阅报见过百岁老人还侍奉着高堂老母的事,将来这有可能就不再是新闻了。
引证解释:
亦作“古希”。
唐 杜甫 《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明 李贽 《观音阁》诗之一:“如何古希人,不识三伏苦。”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瑞文端公重瞳》:“公早贵,致位宰辅,寿臻古稀。”
《当代》1981年第6期:“他后悔自己的鲁莽行动,年届七旬,古稀高龄了,干么还这么不知轻重。”
参考资料:
古稀_百度百科
以上就是关于知天命、而立、古稀、弱冠、不惑,各是几岁。全部的内容,包括:知天命、而立、古稀、弱冠、不惑,各是几岁。、而立之年是多少岁、而立、不惑、豆蔻、弱冠、古稀都代表什么年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