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工放射物

什么是人工放射物,第1张

某些物质的原子核能发生衰变,放出我们肉眼看不见也感觉不到,只能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探测到的射线。物质的这种性质叫放射性。具有放射性的物质为放射 物。

包括含有天然或人工放射性核素的产品,天然则是自然存在的放射性物质!比如在元素中有很多本身就有放射性的,而人工则是人为因素产生的,比如将某物质进行核隆击,加工出具有更强的放射性物质,一般我们所遇到的多数是人工放射性物质!这也是科技发展的结果。

放射性是指元素从不稳定的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如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而衰变形成稳定的元素而停止放射(衰变产物),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衰变时放出的能量称为衰变能量。原子序数在83(铋)或以上的元素都具有放射性,但某些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如锝)也具有放射性。

放射性防护,是指为避免或减弱放射性物质及其辐射伤害人体采取的措施。

一定量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后,既具有生物化学毒性,又能以它的辐射作用造成人体损伤,这种作用称为内照射;体外的电离辐射照射人体也会造成损伤,这种作用称为外照射。辐射损伤是各种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各种生物效应的总称。这是由于各种电离辐射(如X或γ射线、β射线、α射线和中子束等)引起电离、激发等作用而把能量传递给机体,造成各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放射性防护又可分成内照射防护和外照射防护。

内照射防护 内照射与外照射的显著差别是,即使不再进行放射性物质的操作,已经进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仍然在体内产生有害影响。造成内照射的原因,通常是因为吸入放射性物质污染的空气,饮用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水,吃了放射性物质污染的食物,或者放射性物质从皮肤、伤口进入体内。由于核素的种类不同、毒性不同,带来的危险程度也不同。因此,根据放射性核素摄入体内产生危害作用的大小和在空气中的最大容许浓度,把它们分成极毒、高毒、中毒和低毒四组(见表)。操作不同毒性的核素时,对操作设备和建筑物的设置地点等都有不同的要求。 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地隔断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各种途径,采取的基本措施有:

防止放射性物质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内基本防护措施是:①空气净化,通过空气过滤、除尘等方法,尽量降低空气中放射性粉尘或放射性气溶胶的浓度;②换气稀释,利用通风装置不断排出被污染的空气,并换以清洁空气;③密闭操作,把可能成为污染源的放射性物质放在密闭的手套箱或其他密闭容器中进行操作,使它与工作场所的空气隔绝;④加强个人防护,操作人员应带高效过滤材料做成的口罩、医用橡皮手套,穿工作服;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场所,操作人员要带头盔或穿气衣作业。(见彩图) 防止放射性物质经口腔进入人体内严禁工作人员用可能被污染的手接触食物、衣服或其他生活用具。防止放射性物质不经过处理而大量排入江河、湖泊或注入地质条件差的深井,造成地面水或地下水源的污染。

建立内照射监测系统应对工作环境和周围环境中的空气、水源和有代表性的农牧产品进行常规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改进防护措施。

外照射防护 外照射的特点是只有当机体处于辐射场中时,才会引起辐射损伤,当机体离开辐射场后,就不再受照射。对人体而言,外照射引起的辐射损伤主要来自γ和X射线、中子,其次是β射线。由于α射线在空气中的射程短,能被一张纸或衣服挡住,一般说,α射线不会造成外照射辐射损伤。外照射防护通常可采用下列三种方式:尽量缩短受照射时间,尽量增大与辐射源的距离,在人和辐射源之间加屏蔽物。

缩短受照射时间受照射的累积剂量和受照射时间成正比。在一切接受电离辐射的操作中,应以尽量缩短受照射时间为原则。例如,在用 X射线进行胸部透视时,病人所受照射剂量随检查时间而增加,医生应当在查清病灶情况下,尽量缩短透视时间。

为了能迅速和准确地操作放射性物质,在正式操作之前,应进行模拟操作练习(即不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相同步骤操作)。对于工作时间较长的强放射性操作,可以限制个人操作时间,更换操作人员,以减少每人所受的照射剂量。

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增大操作人员与辐射源间的距离,可以降低受照射的剂量。对于点状放射源,人体受照剂量率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在实际操作中常使用远距离操作的工具,如长柄钳、机械手、远距离自动控制装置等以降低剂量率。

屏蔽防护根据辐射通过物质时被减弱的原理,在人与辐射源之间加一层足够厚的屏蔽物(减弱材料),把外照射剂量减少到容许水平以下。当缩短受照时间和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仍不能达到安全操作时,就必须考虑采用屏蔽防护。合理的屏蔽防护必须注意:

①屏蔽方式 根据放射性防护要求和放射源的不同,屏蔽方式分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固定式的屏蔽物有防护墙、地板、天花板、防护门和观察窗等;移动式的有包装容器、各种结构的手套箱、防护屏和铅砖等。

②屏蔽材料 对不同的电离辐射,应采用不同的屏蔽材料。γ射线和 X射线的常用屏蔽材料有水、土壤、岩石、铁矿石、混凝土、铁、铅、铅玻璃、钨等。

β射线能引起组织表层的辐射损伤,还能产生轫致辐射。所以对β射线防护应采用两层屏蔽:第一层用低原子序数的材料屏蔽β射线,并可减少轫致辐射,常用材料有烯基塑料、有机玻璃及铝等;第二层用高原子序数材料屏蔽轫致辐射,常用生铁、钢板和铅板等。

由中子源发射出来的快中子,在屏蔽层中主要通过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损失能量,被物质吸收后一般放出γ射线。因此,对中子的屏蔽,除考虑快中子的减弱过程和吸收过程外,还应考虑γ射线的屏蔽。常用的中子屏蔽材料是各种含氢材料,如饱和硼酸水溶液、石蜡、含1%~2%硼的石蜡等。对具有强γ本底的中子源(如镭-铍中子源)则应考虑两层屏蔽,第一层用石蜡和吸收中子的物质等屏蔽中子;第二层用铅吸收γ射线。

食品的放射性污染主要来自放射性物质的开采、冶炼、生产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与排放。特别是半衰期较长的放射性核素污染,在食品安全上更为重要。

食品放射性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由于摄入污染食品后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内各种组织、器官和细胞产生的低剂量长期内照射效应。主要表现为对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的损伤和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2011年4月初,卫生部门从京津豫地区露天种植的菠菜中抽检发现微量的放射性碘-131,由于含量低并不危害人体健康。此外,日本近海鱼类也被检测出放射物超标。

人为放射性污染由于核爆炸、核废物排放和核工业意外事故而造成污染环境、空气、土壤、水而间接污染食品,尤其是水产品和动物性制品。虽然放射性污染目前对人类影响较小,但随着人们核开发的增加,特别是半衰期长的放射性核素,可能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危害,因此放射性污染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放射性污染:人类活动排放出的放射性污染物,使环境的放射性水平高于自然本底或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放射物质可以通过空气、饮用水、食物链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能使人的身体致残,诱发恶性肿瘤、白血病以及各种传染性疾病等。

放射性污染源有原子能工业排放的废物、核武器试验的沉降物、医疗放射源、科研放射源等。

在核爆炸之后,有很强的核辐射。核辐射是核武器所特有的杀伤因素,在核爆炸的五大杀伤破坏效应中,对人类的危害最大。核爆炸时产生的大量放射性核素能够放射出几种射线:α射线、β射线、γ射线还有X射线和中子射线等,这些射线各具特定能量,对物质具有不同的穿透能力和间离能力,从而使物质或机体发生一些物理、化学、生化变化。如果人体受到长时间大剂量的射线照射,就会使细胞器官组织受到损伤,破坏人体DNA分子结构,有时甚至会导致癌症,或者造成下一代遗传上的缺陷。并且它对人体的损害无声无息,使人难以觉察。核弹爆炸时,大量的泥土、碎石与炸弹的碎片一起被抛到空中,形成人们所熟悉的悬浮于地球大片层中的蘑菇状烟云。核爆炸引起的强烈辐射,使抛入空中的泥土、尘埃成为放射性沾染物。在数小时内或数天之内,微尘和碎片又会回落到地面上来,将可以置人于死地的剂量的放射物质撒到数百平方英里的范围之内。所以,即使在核爆炸中幸存的人,一旦染上了核辐射,也会得原子病,失明、脱发、肌体萎缩,最后痛苦地死去。而且受辐射的人很难与健康的人结婚,他们结婚后出生的婴儿,全部智力迟钝。甚至出现畸形,这样,侥幸大难不死的人,也有无尽的痛苦与他们终生为伴。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是人工放射物全部的内容,包括:什么是人工放射物、对放射物理与防护的认识、放射性物质是怎么污染食品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1472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6
下一篇 2023-05-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