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成本要怎么分析啊

尾货2023-05-06  30

计算方法:资金成本率=资金占用费/筹资净额=资金占用费/〔筹资总额×(1-筹资费率)〕。

解释:先确定整个筹资过程中的现金流量表,其中包括资金的获得、筹集费用、用资费用(计算税后资金成本率的话,这两项费用还应该扣除所得税的相抵额)、以及本金的支付等,然后再据此进一步求解使这些现金流量净现值等于零时的贴现率。该贴现率,就是这一次筹资确切的“(税后)资金成本率”。

扩展资料:

计算公式

(1)资金成本率=资金占用费/筹资净额=资金占用费/〔筹资总额×(1-筹资费率)〕。

(2)长期借款资金成本率=借款额×借款利息率×(1-所得税率)/借款净额(借款额扣除手续费后是借款净额)。

(3)债券资金成本率=(债券面值×票面利率)×(1-所得税率)/[债券的发行价格×(1-债券筹资费率)]。

(4)普通股股票资金成本率有好几种计算公式:

常用的是:无风险利率+贝塔系数×(市场报酬率-无风险利率)。

如果股利固定不变,则:普通股股票资金成本率=每年固定的股利/[普通股发行价格×(1-普通股筹资费率)]。

如果股利增长率固定不变,则普通股股票资金成本率=预期第一年的股利/[普通股发行价格×(1-普通股筹资费率)]+股利固定增长率。

(5)留存收益的资金成本率与普通股股票的资金成本率计算公式基本相同,只是不需要考虑筹资费率。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资金成本率

资金成本包括资金筹集费用和资金占用费用两部分。

资金成本在企业筹资决策中的作用表现为:

1、资金成本是影响企业筹资总额的重要因素;

2、资金成本是企业选择资金来源的基本依据;

3、资金成本是企业选用筹资方式的参考标准;

4、资金成本是确定最优资金结构的主要参数。

资金成本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表现为:

1、在利用净现值指标进行投资决策时,常以资金成本作为折现率;

2、在利用内部收益率指标进行决策时,一般以资金成本作为基准收益率。

扩展资料

资金成本的基础是资金时间价值,但通常还包括投资风险价值和物价变动因素。

资金成本是商品经济条件下资金所有权和资金使用权分离的产物,资金成本具有一般产品成本的基本属性即同为资金耗费,但又不同于帐面成本,而属于预测成本,其一部分计入成本费用,相当一部分则作为利润分配处理。

资金成本是企业的耗费,企业要为占用资金而付出代价、支付费用,而且这些代价或费用最终也要作为收益的扣除额来得到补偿但是资金成本只有一部分具有产品成本的性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资金成本

资本成本是商业资产的投资者要求获得的预期收益率。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公司的经理把资本成本作为评价投资项目的贴现率或最低回报率。可见,按照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的解释,资本成本既是投资者所要求的回报率即预期收益率,同时又是有条件约束的资金使用者融资成本。

资金成本,是指资金使用者为筹措和占用资金而支付的各种筹资费和各种形式的占用费等,是将盈利和资金的一部分支付给资金所有者的报酬,体现着资金使用者和所有者之间的利润分配关系。从资金成本的这一定义看,是单纯从资金使用者角度考虑融资成本。

1 概念不同

表面上看,企业在实际使用资本时都是先将其转化为货币,然后进行投资或购买实物资产,在这一意义上讲,可以用货币统一表示资本与资金,因而资本成本与资金成本似乎也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但是从深层次看,资本成本与资金成本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关于资本成本(CostofCapital,COC),目前最权威的定义是《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给出的:“资本成本是商业资产的投资者要求获得的预期收益率。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公司的经理把资本成本作为评价投资项目的贴现率或最低回报率”[1]。可见,按照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的解释,资本成本既是投资者所要求的回报率即预期收益率,同时又是有条件约束的资金使用者融资成本。

而资金成本,属于中国财务理论研究中特有的范畴。“所谓资金成本,是指资金使用者为筹措和占用资金而支付的各种筹资费和各种形式的占用费等,是将盈利和资金的一部分支付给资金所有者的报酬,体现着资金使用者和所有者之间的利润分配关系”[2]。从资金成本的这一定义看,是单纯从资金使用者角度考虑融资成本。

资本成本是与资本市场、现代公司财务理论一起引入中国的“舶来品”。而资金成本,则是中国企业改革“拨改贷”后的“产物”,是一个由企业管理者单方面决定的融资成本。然而,直到今天,中国的财务理论界仍然把这二者混为一谈:要么仍用资金成本的名称和定义,根本不提资本成本;要么一方面使用资本成本的名称,另一方面却依旧采用资金成本的定义。

2 定价理论和现实经济的背景不同

从定义上看,资本成本与资金成本都是企业发行融资工具的代价,也即决定企业融资决策的价格指标。受这一共同点启发,下面从定价理论和现实经济的背景中探讨它们的根本区别。

21 从是否应考虑风险因素看

与普通商品相比,金融资产最大的特点是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即风险,而且资本资产的风险性远远大于货币资产。因此对金融资产定价时,其风险就成为人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其中,货币资产由于其期限很短,可以忽略其风险,直接以筹集费和占用费来定价,但资本资产的定价就必须考虑其风险的大小。1964年和1965年,美国著名财务管理专家WilliamFSharpe和JLintner在HMarkowitz的基础上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用于确定资本资产的风险价格即资本成本。自此,西方公司企业在融资决策中就主要使用风险定价的资本成本概念。

相反地,中国理论界过去一直都忽视了资本定价中的风险因素,误以为“资本本身的价格等于构成资本的商品的价格”[3]。直到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市场》编写组的专家们在介绍短期资金市场、长期资本市场时也仅仅是指出两者的区别在于期限长短的不同,丝毫没有涉及两者的风险大小不同。因此,在中国理论界缺乏风险报酬意识的背景下,企业融资时侧重使用建立在筹集费和占用费基础上的资金成本概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2 从是否体现出完善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看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在公司企业中,公司管理者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是不一致的。公司管理者需要的是他们个人收益的最大化,是他们在职支配资源满足个人需要、获得效用的最大化,是他们借助于运作公司,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而这种利益最大化却可能与股东利益最大化发生冲突。因此,必须设计相应的公司治理机制以保护股东的利益。

在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下,投资者就能够保护自己的投资利益,对公司管理者形成硬约束。一旦公司大肆进行股权融资,而其实际支付的资金成本达不到具有同等经营风险公司的资本成本时,就会出现原股东回报率下降的情况,后者就可以利用公司治理中的约束机制制约管理者的行为:或者“用手投票”,在股东大会上否决该再融资提案或撤换管理层,或者“用脚投票”,撤资转向其他的投资项目造成该公司的股票市值下跌从而使公司容易遭到敌意收购,以此形成投资者对公司管理者的硬约束。这就要求公司管理者在制定融资决策时必须支付一个最低的风险报酬率。这时股权资金成本将被迫等于股权资本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资本成本与资金成本就会趋于一致。

但是,如果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投资者就无法约束公司管理者的融资决策。在这种软约束机制下,公司股权融资的实际资金成本就会小于其股权资本成本,甚至可以为零,从而严重侵害投资者的利益。这时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就会成为完全脱节的两个概念。

鉴于中国公司治理机制还很不健全的现实,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资本成本的理念体现了现代企业制度中保护投资者的公司治理机制,而资金成本则体现了中国国有企业“所有者虚置”的特征。

23 从各自产生的历史背景看

自从1938年美国学者JohnBWilliams提出股票定价的未来现金流折现模型后,折现率即资本成本的确定就成为一个核心问题。直到1952年,HMarkowitz在投资组合理论中首次用未来收益的标准差来衡量资本资产的风险,这个问题才柳暗花明。CAPM模型提出后,来自古典经济学静态要素成本之一的资本成本彻底完成了向动态成本的转变。可以说,投资组合理论和CAPM模型揭示了资本资产的风险与其预期报酬率之间的关系,标志着财务理论的飞跃发展,并使得公司财务理论与投资理论融为一体。

与西方财务理论中的资本成本不同,资金成本是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变迁中的产物。最早由蒋一苇教授提出了“资金有偿使用”的建议,具体的实施措施就是1984年开始的“拨改贷”改革。事实证明,“拨改贷”后,国有企业开始有资金成本的意识了,其财务经营关系看上去与真正的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经营行为有点相似。但仅仅是“有点相似”而已,因为“拨改贷”是试图让企业在所有者缺位的情况下靠贷款来组建和发展。显然,这种情景下的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毫无共同之处。

从理论上讲,国有企业筹措、占用资金所以要付出代价,存在资金成本范畴,是因为有其存在的理论依据和客观基础,这是由资金本身的特征及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而决定的。如果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沿着市场化的道路走下去,资金成本很可能转为资本成本。但是,“拨改贷”并未进一步促进国有企业的市场化。这是因为提供贷款的银行没有市场化。国有企业肆无忌惮地追逐国有银行资金,对应的资金成本无法约束国有企业管理者对资金的有效需求。

1990年中国深沪证券市场成立,宣告中国开始引进现代资本市场的架构体系。在“拨改贷”后,国家财政实际上向国有企业注资很少,现在让国有企业上市筹资,上市公司也就顺理成章地想当然地把从股市里筹措的资金当作国家无偿补充的资本金看待,使得筹资异化为圈钱,以致股权资金成本的约束力还不如银行贷款的约束力。于是资金成本就一直停留在对经营者的软约束状态,始终无法演变成具有硬约束性的资本成本。由此可见,正是中国国企的改革路径决定了资金成本不同于资本成本这一结果。

3 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在中国混淆的危害

31 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混淆的原因虽然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从内涵到外延都迥然不同,但在中国财务理论与实践中却经常将两者混为一谈。黄少安、张岗发表于《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的《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一文就是典型的例子,该文认为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总资本成本为CS,“其构成包括:股票投资股利PS;股权融资交易费用CT;股权融资的公司控制及负动力成本CP;股票上市广告效应带来的负成本-PA。”“CS=∑(PS,CT,CP,-PA)”。显然这里的CS应该是资金成本而非资本成本。此外,袁国良、郑江淮、胡志乾(1999)、仇彦英(2001)等以及许多教科书也都出现了类似的混淆。其混淆程度之深和覆盖面之广均不容忽视。

首先,中国设立资本市场时只注重资本市场架构的建设而忽视了相应财务理念的引入。在现代财务理论中,投资学与公司财务学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但是,出于为国企解困的目的引进了资本市场架构和投资学体系,但却忽视了与之配套的现代财务管理思想包括资本成本理念的更新。在赶超式资本市场制度安排下,中国资本市场得以迅速建立,实现了低端信用的债权融资制度向高端信用的股权融资制度的迅速切换。然而,正是这种忽视市场内在发展逻辑的强制性制度变迁造成了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的并存与混淆。

其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初期的指导思想存在一定失误。资本成本是现代公司制的产物,因此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必须考虑投资者的必要报酬。1992年以前,中国国有企业实行的都是资金平衡表体系,没有资本、净资产等概念。1992-1995年间,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国有企业普遍展开了按照重置成本法进行评估计价的清产核资工作。在此基础上,国有企业开始实行资产负债表体系,也就有了第一笔净资产。由此可见,国有企业第一笔净资产即资本是1992年以后才问世的。中国财务界接触资本概念才不过10余年的历史,对于代表资本所有者必要报酬的资本成本就更加陌生了。特别是这一时期改革的指导思想出现了一定失误,资本成本理念更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了。前证监会主席周小川的一次讲话可为佐证:“由于改革的早期主要是考虑向企业下放经营权,因此存在一种股东消极主义,即削弱股东权利和作用的倾向”[4]。因此,在这一历史局限性下,代表投资者必要报酬的资本成本迟迟不能正位,资金成本和资本成本的混淆自然就在所难免了。

32 二者混淆在投融资决策中的危害

在现代财务理论中,资本成本是公司融资决策与投资决策的交汇和依据所在,堪称现代财务理论的核心;而资金成本只能反映企业单方面的融资成本。在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混淆的情况下,如果将资金成本用于企业投融资决策,就会带来严重失误。

首先,如果企业在融资决策时使用资金成本,就会出现股权资金成本远远小于债权资金成本的现象。据《2003年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在深沪股市2002年分配方案中实施现金分红的668家公司中,现金股利支付率在25%以下的公司有120家,其中每股现金分红低于005元的上市公司就达184家之多。这样,以该年证券市场平均市盈率40倍来计算,流通股投资者的平均回报率只有095%,还不到同期国债利率水平的一半。即使加上股权融资交易费用,流通股的股权资金成本也奇低,远远小于债权资金成本。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出现了与西方国家相反的股权融资偏好。截至2003年底,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债券31只,可转债23只,托管市值分别为367亿、222亿元。再看股票融资,同样截止2003年底,上市公司在沪深交易所累计发行股份总额为642846亿股,其中上市股份为226992亿股,总计筹资额(包括A股筹资额和A、B股配股筹资额)为人民币1013172亿元[5]。资本市场融资功能超强发挥的直接后果便是扭曲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在融资渠道有限、大量企业一窝蜂地争夺上市融资机会的情况下,非市场的行政干预和黑箱操作问题就不可能得以根治,按市场化原则择优配置资源的机制也就很难真正实现。

其次,由于企业融资的资金成本远远小于资本成本,如果将资金成本混同于资本成本,在实践中就有可能误作投资项目决策中的折现率,从而高估项目的净现值,导致投资过度和资本浪费的后果。中国2003年和2004年上半年的投资过热现象不能不说与资本成本意识淡漠有密切关系。

再次,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的混淆还给中国资本市场建设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6]。例如,本来同一家上市公司的流通股与非流通股都具有相同的经营风险等级,因而都应该具有相同的资本成本。但按资金成本计算,则溢价的流通股资金成本就远远小于非流通股的资金成本,用被大大低估的流通股资金成本作为股票定价的折现率,就会高估股票的理论价格,使国有股减持在定价方面迟迟不能取得进展。

最后,由于资金成本并不考虑投资人的回报,国有股股东就缺乏对公司管理者的约束动力。在资本成本缺位的背景下,由于国有股的产权代表是政府机构或其授权的国有持股公司,其具体代理人在法律上并不拥有剩余索取权,因此他们虽然有权力选择国有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和经理,但不必为资本收益承担任何后果。这也是中国公司治理结构难以完善的重要原因之一。

资本成本是一个财务学概念,不能混同于会计学中的资金成本概念。资本成本体现的是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和对资本风险报酬的尊重。而资金成本是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财务概念,在其诞生及之后的一个时期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资本市场的出现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从此企业的价值就不再与历史成本有关,而是取决于未来现金流的折现。这时,与风险程度相匹配的资本成本就应该取代资金成本成为投融资理论中的核心概念。面对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混淆带来的危害,财务理论界也应该尽早摒弃资金成本概念,全面接受与国际接轨的资本成本理念。

资金成本计算公式是资金成本=每年的用资费用/(筹资总额-筹资费用)。资金成本是指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而付出的代价。资金成本包括资金筹集费用和资金占用费用两部分。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时,支付给发行公司的手续费不作为企业筹集费用。

因为此手续费并未通过企业会计帐务处理,企业是按发行价格和除发行手续费后的净额入帐的。

资金成本的性质

1、资金成本是商品经济条件下资金所有权和资金使用权分离的产物;

2、资金成本具有一般产品成本的基本属性即同为资金耗费,但又不同于帐面成本,而属于预测成本,其一部分计入成本费用,相当一部分则作为利润分配处理;

3、资金成本的基础是资金时间价值,但通常还包括投资风险价值和物价变动因素。

例如:

某企业欲筹集长期资金400万元,其中:面值发行长期债券16万张,每张面值100元,票面利率11%,筹资费率2%,所得税率33%;面值发行优先股8万股。

每股10元,筹资费用率3%,股息率12%;面值发行普通股100万张,每股1元,筹资费用率4%,第一年末每股股利0096元,股利预计年增长率5%;保留盈余60万元。

长期债券的成本=160万11%(1-33%)/160万(1-2%)=752%

优先股的成本=80万12%/80万(1-3%)=1364%

普通股成本=0096(1+5%)/1(1-4%)+5%=155%

留存收益成本=0096(1+5%)/1+5%=1508%

综合成本=(752%160万+1364%80万+155%100万+1508%60万)/400万=1187%

综合资金成本的计算步骤:

1、先计算出个别资金成本;

2、计算各种资金的权数;

3、计算出综合资金成本。

扩展资料:

综合资金成本的分类:

1、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是指分别以各种资金成本为基础,以各种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为权数计算出来的综合资金成本。它是综合反映资金成本总体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综合资金成本是由个别资金成本和各种长期资金比例这两个因素所决定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计算公式为:

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某种资金占总资金的比重×该种资金的成本)

若以Kw代表加权平均资金成本,Wj代表第j种资金占总资金的比重,Kj代表第j种资金成本。

个别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通常是按账面价值确定,也可以按市场价值或目标价值确定,分别称为市场价值权数、目标价值权数。市场价值权数是指债券、股票以市场价格确定权数;目标价值权数是指债券、股票以未来预计的目标市场价值确定权数。

2、边际资金成本

边际资金成本,是指资金每增加一个单位而增加的成本。边际资金成本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其权数为市场价值权数,而不应使用账面价值权数。当企业拟筹资进行某项目投资时,应以边际资金成本作为评价该投资项目可行性的经济指标。

计算确定边际资金成本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1)确定公司最优资本结构。

(2)确定各种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

(3)计算筹资总额分界点。筹资总额分界点是某种筹资方式的成本分界点与目标资本结构中该种筹资方式所占比重的比值,反映了在保持某资金成本的条件下,可以筹集到的资金总限度。一旦筹资额超过筹资分界点,即使维持现有的资本结构,其资金成本也会增加。

(4)计算边际资金成本。根据计算出的分界点,可得出若干组新的筹资范围,对各筹资范围分别计算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即可得到各种筹资范围的边际资金成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综合资金成本

例如,和银行借了100万,年利率8%。税前资金成本就是1008%=8万。

因为花费的利息可以作为费用减少所得税支出。税后资金成本就是1008%(1-25%)=6万。

债务资金成本简单来说就是债务利息,以及借款手续费等借债要花费的成本。

税后债务资金成本,就是扣除所得税收益的债务资金成本。借债虽然支付了利息,但是利息在税前列支,就使净利润减少,从而要交的所得税就少了,这实际上是一种收益。

债务资金成本减去这种所得税少交的收益的余额or净额就是所得税后债务资金成本。

扩展资料:

税后债券资本成本={面值票面利率(1-所得税率)}/{发行价格(1-筹资费率)}

发行债券的成本主要指债券利息和筹资费用。

债券成本按照一次还本、分期付息的方式,债券资本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Kb----债券资本成本;Ib----债券年利息;T----所得税率;B----债券筹资额;Fb----债券筹资费用率。或: 式中:Rb----债券利率。

债券利息的处理与长期借款利息的处理相同,应以税后的债务成本为计算依据。债券的筹资费用一般比较高,不可在计算资本成本时省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债务资本成本

资产负债表构成

从资产负债表分析,商业银行的资产由三部分构成,即流动资产、长期资产、其他资产。流动资产是指具有较强流动性的资产,包括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在同业的存款、拆出资金、短期贷款、短期投资、一年内到期的投资、其他流动资产等;长期资产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项资产,包括中长期贷款、逾期贷款、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其他长期资产。

资金成本=每年的用资费用/(筹资总额-筹资费用)

扩展资料:

银行资产管理内容

包括银行资产结构的调整、贷款种类的设置、贷款原则的确定、贷款及投资方法的选择、贷款利率的制定、资产的评估、资产风险的处置、本金和利息的回收、贷款和投资等计划的编制执行,等等。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西方国家货币管理当局和商业银行十分注意银行的资产管理,政府通过立法明确规定资产管理的内容和标准。以美国为例,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是:

1、对商业银行贷款比例的限制:

a信用贷款的比例限制,对某一客户的信用贷款不得超过银行全部资产的09~105%;

b抵押贷款的比例限制,包括动产抵押贷款、不动产抵押贷款和对证券贷款的限制;

c对附属机构贷款的比例限制;

d对内部借贷的限制。

2对商业银行贷款地区分布的管理。包括为机构所在地优先提供金融服务的原则,向金融管理机构报告为所在地提供资金满足需要程度的情况,联邦金融机构要对金融机构为所在地提供的金融服务质量作出评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银行资产管理

以上就是关于资金成本要怎么分析啊全部的内容,包括:资金成本要怎么分析啊、简述资金成本的用途是什么、资本成本和资金成本一样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1295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