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格格和公主的区别是什么

清朝格格和公主的区别是什么,第1张

清朝,我们经常看到有格格也有公主,区别就是公主一定是君王的女儿,而格格则不一定是君王的女儿,我们看好多清宫剧中可以看到,有的贵族的女儿也被称为格格,但是并不是君王的亲生女儿,能被封为公主的身份要高于格格。

清宫剧中经常看到,君王的女儿一出生就是格格,比如我们看的《还珠格格》,小燕子拿着信物找到了乾隆,但是乾隆碍于颜面,如果直接说是自己在民间的女儿恐怕对自己不利,于是就昭告天下说小燕子是自己的义女,封为了还珠格格,这就可以看出不是君王的亲生女儿也可以称为格格,但是这样的格格是不能封为公主的。

清朝君王的女儿大多数都一直是格格,只有少数需要和亲或者什么的,会提高身份封为公主,《康熙王朝》中可以看到蓝齐儿就是在和亲的时候被封为了公主,这个公主的封号也是有讲究的,比如固伦公主,固伦这个称号只有皇后生的女儿才能用,也就是嫡公主,固伦有天下的意思,所以这是个很高的封号,只有嫡亲的女儿才能享用。

那庶出的女儿如果需要了会封哪些封号呢?大多数都会用和硕两个字,和硕代表着地方的意思,这含义就直接和嫡公主差一截,但是这也没什么,毕竟古代的嫡庶差别还是很大的,就算你是皇贵妃的女儿也是不能用固伦这个封号的,只能用和硕,所以在清朝,我们一听公主的封号就知道是皇后生的还是嫔妃生的。

但是一般情况的话,君王的女儿都是以格格相称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格格和公主的地位差不多,也可以说公主比格格的地位高一点,这个要看情况而定的,毕竟不同的格格之间也分受宠和不受宠。

公主一般都是对皇家直系女子的,而格格是清朝特有的对女子的称谓。

1、公主在历朝历代都是对皇帝女儿的称呼。从周朝开始,对天子的女儿称为王姬,到秦朝时候逐渐演规定成,对天子的女儿叫做公主。在以后的朝代中基本确定下来,公主就成了皇帝女儿的称谓。在各朝各代中,对公主的封号,一般按照郡县、国家名字、美丽称呼进行册封。不过由于一些政治上需要,如唐朝李世民册封的文成公主,因为和亲的需要,是对唐朝宗室之女进行册封。

2、格格为清朝特有的产物。后金在入关前,对大汗和贝勒等满洲贵族的女儿都称为格格,以此表示对她们的尊称。等到清军入关后,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就开始模仿明朝的制度。对清朝皇帝的女儿成为公主,以此抬高皇权的地位。进而对王公贵胄之女都定义为格格,一共将格格分为五类,分别是亲王之女、世子及郡王之女、多罗贝勒之女、固山贝子之女、镇国公辅国公之女。

3、由此可见公主和格格区别在于,公主规格要比格格的高。因为皇帝的女儿都称作公主,代表对皇氏直系血缘的尊称,所以一般情况下,公主册封不会轻易的出现。而格格在清朝时候,是对皇室集团整个体系中所有女子的称呼,对一些尊贵的满族女子也可以授予格格称谓,皇帝的女儿在没有册封前也可以是格格。

从历史来说,帝王的女儿称为公主,格格的称呼则成为皇帝之女之外的其他皇室宗族成员和贵族之女的称呼。这个问题只在清朝出现,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公主这个称谓,,是由皇太极即位后,按照汉族制度,把大汗改为皇帝,格格改为公主,公主一直是汉族称谓,格格是满族专有的,不过由于满族的天下蒙古族也有贡献,所以对于一些蒙古的亲王的女儿,也可以称为格格。

在我们传统观念里,公主是皇帝的女儿,这是我们汉族的称呼,清朝的公主也有阶级之分,在皇太极时期,把皇后的公主称为“固伦,”其他妃子的女儿称为“和硕,”“和硕”是地方的意思,比“固伦”地位低,格格这个称呼一般是出现在非正式场合,可以称公主为格格。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康熙最宠爱的蓝齐儿,平常宫人们都成为蓝齐格格也是对的,但在一些大场合,就比如要给蓝齐儿赐婚的诏书上就会写蓝齐公主,这是比较正式的场合。到了顺治年间,又把格格分配了等级,把比较尊贵的亲王的女儿封为“和硕格格,”还有等级较低的“多罗格格”“固山格格,”格格在满语里是**的意思,格格有时也可以称呼其他女性为格格,或是王爷府中地位低于嫡福晋,侧福晋的妾氏。

所以总结下来,“公主”和“格格”的区别有三个,一是出身不同,公主自古以来都是形容皇帝的女儿,格格用途广泛,不过也大多是要和皇家扯上关系的才用,二是地位不同,“公主”和“格格”的等级称号也可以看出一个女子处于什么地位,三是来源不同,公主是汉族称谓,最初出现在西周战国时期,格格是满族称号,满蒙专有的。

格格跟公主完全是两码事好吗?

不过我们也误解了好几十年了orz

今天我们来好好搞清楚这个问题!

“公主”这个称呼始于战国。

为什么叫公主呢?因为当时天子的女儿都是由诸侯来“主”婚的,诸侯又称为“公”,所以……真是简单粗暴的称呼。

“格格”这个称呼呢,是清朝才开始有的。因为它来自于满语,意思是**,姐姐。清朝的格格是指皇亲国戚的女儿们,而皇帝自己的女儿,是“公主”。

所以呢,下面这两位,虽然我们叫了很久的格格,但其实都是公主。

人家不是紫薇格格和还珠格格,是紫薇公主和还珠公主(真相揭穿之后另说2333)

其实公主和格格里,也是按等级森严,好多门道的。

比如皇帝的女儿里,皇后生的女儿最为尊贵,叫固伦公主。而妃子生的女儿,就要降一级,叫和硕公主了。

历史上有名的公主有很多:

野心勃勃的太平公主

她的母亲是武则天这样的传奇女性,而她自己也从来不缺心机和手段,所以她野心勃勃地想要去复制母亲的成功。可是时也命也,虽然她机关算尽,却遇到了李隆基这样优秀的对手。当年那个亲昵地叫她姑姑的小男孩,最终却把她打入了谷底。

离经叛道的高阳公主

她的出生就是一段孽缘,从小没有母亲的关怀,而无比宠爱她的父亲却是对她母亲的施害者。这样复杂的身世让她渴望认同,渴望强大的人。所以她对吴王十分依恋,远远超越了兄妹之间的羁绊。她对驸马的软弱无能十分鄙夷,是真正名存实亡的夫妻。她在辩机身上找到了自己,找到了灵魂的救赎,却最终把这个原本前途无量的僧人推入了地狱。

最后,她的心中只剩下了无比的孤独吧。

这部剧的颜值太高,想回看了!)

身世悲凉的长平公主(文学作品中九难的原型,韦小宝的神尼师父)

首先在努尔哈赤未建立大金的时候,女真人称呼自家的女儿都可以格格相称。但是在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后,格格一称开始慢慢变的仅限于贵族女子所用,比如在后金时期,大汗和贝勒所生之女可称格格,亦或着大汗和贝勒没有名分的妻妾也可称为格格。可以说此时格格的称呼并不固定,只是限制了平民女子的使用,但是并未限制贵族女子的使用,在那个时候贵族的女儿和没有名分的妻妾都可称“格格”。而此时的后金并未出现“公主”的称呼,所以无法比较其区别如何。

直到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并登基称帝,开始全面效仿明朝建立政权的时候,“公主”一称才正式出现。而此时也开始明文规定了从此之后满清皇室之女皆称“公主”,并规定皇后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而“格格”一称遂成为了王公贵胄之女的专属封号,但是此时的格格一称还并未多细致,那个时候不管是亲王的女儿,还是郡王的女儿,亦或贝勒的女儿,都称为“格格”。不过此时“公主”与“格格”的区别却显现出来的,那就是公主是皇帝女儿的称号,而格格是王公贵胄女儿的称号。

而到了顺治十五年,顺治帝还将“格格”的称号细分到了五个等级,即亲王之女为“和硕格格”、世子及郡王和多罗贝勒之女为“多罗格格”、固山贝子之女为“固山格格”和镇国公、辅国公之女为“格格”,而自镇国将军之下的女儿皆不可称格格,只能称宗女。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格格的使用变得更加的严格,在顺治之前只要是王宫贵胄都可使用“格格”的称号,但是到了顺治十五年之后,能够使用“格格”称号的只有满清辅国公以上的所生的女儿才可,而镇国将军以下的所有的女儿皆不得称“格格”,自此清朝格格的封号赐予始成定制。那么此时的“公主”和“格格”的区别就是公主依然指的是皇帝女儿的称号,而格格指的却是辅国公以上爵位的人所生的女儿的称号。

但是在清朝“公主”和“格格”还有一个区别,那就是“格格”在清朝还可作为非正式称号来使用,而公主则不可。在清朝“格格”有时候还被用于对一些身份特别尊贵的女性的尊称,且这个女子不是王公贵胄之女,比如在康熙时期,曾经抚养过康熙的苏麻喇姑就被人尊称为“苏麻喇额涅格格”。同时在清朝一般情况下除了辅国公爵位以上所生的嫡长女会在十岁的时被赐予“格格”的封号,其他的次女有时候并不会那么早就给予封号,那么这个时候在平常的日子,她们也会被人称为“格格”,但这只是尊称,并不是正式的封号。此外,在清朝还有一类人也可称“格格”,那就是清朝亲王的妾,她们有时候也会被称格格,这类人地位一般是在侧福晋、庶福晋之下,比如《清史稿》中关于孝圣宪皇后的记载中就有这么一段话“年十三,事世宗潜邸,号格格。”。

所以说总的来说“格格”的称号并不是看起来的那么严格,它的定位并不明确,而“公主”的称号在清朝却是被固定下来的,那就是只能是皇帝所生的女儿才可这么称呼。不似“格格”那般可以用在很多的女子身上,比如王公贵胄之女、地位尊贵的女子和亲王的妾等等,总之就是没有像“公主”那么的严格。而这也许就是清朝“公主”和“格格”最本质的区别吧。

以上就是关于清朝格格和公主的区别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清朝格格和公主的区别是什么、同样都是君王的女儿,格格和公主究竟有什么区别、在影视剧中,清朝帝王的女儿为什么不叫公主,而叫格格呢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1265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6
下一篇 2023-05-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