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更是几点

四更是几点,第1张

四更天指晚上1点到3点左右。

在古代四更是在丑正二刻,丑时为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名鸡鸣,又名荒鸡。四更天,在古代夜间五更记时法中属丁夜。

古人将一天的开始定为从晚上23点开始,也就是子时,我们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黄河流域、中原地带,生活在这里的祖先经过计算。

一天当中平均有阳光的白天是7个时辰,夜晚平均是5个时辰,所以就把从日落开始的那个时辰到日出开始的那个时辰统称为“更时”,也就是古装剧中的“几更天”。

扩展资料:

古代打更的计量时间方法:

古代人的智慧丝毫不输于现代,他们可以借助外物如燃香、滴水、流沙等方法计量时间。除了借助于外物,还有一些很有技术含量的方法如依靠天上的星辰,这个不是一般人能够掌握的。

由此可见,打更也是一门技术活。

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具体划分如下: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 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古时计时工具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日晷不用说了,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昼夜共有二十四分,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注意,这分不是现时的分钟,而是“字”,在两刻之间,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少指细小的芒。秒以下无法划,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词,忽指极短时间,然指变,合用意即,在极短时间内有了转变。 秦12段记时:即十二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 午时指从现时的十一点到十三点,一个时辰分作八刻,从十一点起计,每十五分钟一个刻,十一点正为午起,十一点十五分为午时一刻,四十五分为午时三刻,十二点正为正午(午时四刻一般不这样说),到八刻为下一个时辰之始。 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古代行斩刑,也有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采纳哦

1、一更在戌初一刻,称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这个时候,人还在活动着。对应现代时间19-21点。

2、二更在亥初三刻,名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对应现代时间21-23点。

3、三更在子时整(即子正,亦即00:00),名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这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的一个时辰。这无疑是一夜中最为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候黑暗足以吞噬一切。而传说中的鬼,便在这个时候出来活动了。对应现代时间23-1点。

4、四更在丑正二刻,名鸡鸣,又名荒鸡。虽说,三更过后天就应该慢慢变亮,但四更仍然属于黑夜,且是人睡得最沉的时候,于是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就有贼人趁着这黑夜开始捣起了乱。所以四更也可称为是“狗盗”之时。对应现代时间1-3点

5、五更在寅正四刻,称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这个时候,鸡仍在打鸣,而人们也逐渐从睡梦中清醒,开始迎接新的一天。对应现代时间3-5点

扩展资料:

“更”是我们古代的计时单位,一更指的就是“24个小时”一晚上12个小时就是总共五更天,古代的时候家家户户是没有一个钟表的,依靠的就是当时打更的人,手持着一个铜锣,用一些木板来敲击铜锣面来发出声音,以提示咱们的古人作息。

古时候一更的铜锣敲响,就意味着无论是工作的人们还是上学的小孩子们,要停止工作和学习,准备回家吃饭了。

古时候还有一种说法是:“一更火,二更贼”意思就是,这如果家里养的鸡,您听到它在一更的时候叫,那么肯定是有地方发生火灾了,如果是这二更鸡叫了,肯定是这有贼出没。

古时候的人认为这个时间阴气最重,当然了这可能是那时候的古人的一些迷信的说法。所以说三更鬼。四更的时间指的是:凌晨的两点四十,是说那时候咱们人们睡得最熟,也就是贼最容易得手的时候。五更的时间是:四点四十八,这时候一般我们的鸡就要打鸣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更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更,是古代人夜间用来计时的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等于一个时辰

昼夜时辰

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昼夜,称为“太阳日”,昼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阳之地面为昼

,背阳地面则为夜。春分以后,日照北半球渐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昼长,南半球则相反

;秋分以后,日照南半球渐多,故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乃相反。

昼夜的划分方法

中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昼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这样,每个时辰相

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如巳时相当于9时到11时。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

用漏壶(计时工具)滴水测时。但这不是最早的测时法。在这以前,如下表的俗称所反

映的情况。表内的俗称,是指十二时辰在古代的一种通俗叫法。这种俗称,就是中国古

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计时的。“鸡鸣”“人定”,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

夜睡觉的特征。“食时”“晡时”,借助吃饭时刻表示时间。古人一日两餐,早饭在日

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食时”;晚饭在“日昳(太阳偏西)以后,日

入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晡时”。其余八个时间以太阳位置为主要特征来命名的。

由于季节的不同,具体的时间差竟达两小时,因此后来被十二地支计时所替代。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报更(又叫打更)的计时法。把夜间分为五更:相当于现代的

晚上7点到9点为一更,9点到11点为二更,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凌晨1点到3点为四更

,凌晨3点到5点为五更。

在欧美国家,以一昼夜分为24小时,每小时分为四刻,又可分为60分,每分为60秒

计算。由于计时器即钟表仅有12小时,只合一昼夜之半,于是以上午下午来辨别,以夜

12时(下午24时)正,为0时,夜(上午)1时为1时,以正午12时为12时,下午1时为13

时,下午6时为18时,下午11时为23时。

昼夜的起讫时间,有两种不同的算法,欧美的24小时自0时算起,即自夜12时起算。

在夜12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2时以后为次日。中国的十二时辰以子时为首,以夜晚11时

起至夜1时为子时,在夜11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1时以后为次日。

古时辰 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

俗称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今时间 23 - 1时 1 - 3时 3 - 5时 5 - 7时 7 - 9时 9 - 11时

古时 子初 子正 丑初 丑正 寅初 寅正 卯初 卯正 辰初 辰正 巳初 巳正

今时 23时 0时 1时 2时 3时 4时 5时 6时 7时 8时 9时 10时

古时辰 午时 未时 申时 酉时 戌时 亥时

俗称 日中 日昳 晡食 日入 黄昏 人定

今时间 11 - 13时 13 - 15时 15 - 17时 17 - 19时 19 - 21时 21 - 23时

古时 午初 午正 未初 未正 申初 申正 酉初 酉正 戌初 戌正 亥初 亥正

今时 11时 12时 13时 14时 15时 16时 17时 18时 19时 20时 21时 22时

时辰

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时辰用地支作名称,从夜间十一点算起,第一个时辰是子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

时辰

子时 二十三点到一点

丑时 一点到三点

寅时 三点到五点

卯时 五点到七点

辰时 七点到九点

巳时 九点到十一点

午时 十一点到十三点

未时 十三点到十五点

申时 十五点到十七点

酉时 十七点到十九点

戌时 十九点到二十一点

亥时 二十一点到二十三点

循环使用,一周期为12个。经常与天干配合使用,60个为一周期。可用于记录年、月、日、时辰。所谓“生辰八字”即出生时刻年月日和时辰的干支,共8个字,因以得名。

纪年时,每个地支对应一个属相,也叫生肖。

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次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许多历书注明某阴历月对应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对应。

纪时时,每个地支对应固定的一段时间(时辰)。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每个时辰都有固定的地支作名称,从夜间十一点算起,第一个时辰是子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必须注意的是子时分为0时到1时的早子时和23时到24时的晚子时。

地支对应的生肖、纪月时对应的节气时间段、近似农历月份、近似阳历月份、纪时的时刻、五行、阴阳列表如下。

地支 生肖 节气时间段 近似阴历月份 近似阳历月份 时刻 五行 阴阳

子 鼠 大雪—小寒 十一月 12月 23时—1时 水 阳

牛 小寒—立春 十二月 1月 1时—3时 土 阴

寅 虎 立春—惊蛰 正月 2月 3时—5时 木 阳

卯 兔 惊蛰—清明 二月 3月 5时—7时 木 阴

辰 龙 清明—立夏 三月 4月 7时—9时 土 阳

巳 蛇 立夏—芒种 四月 5月 9时—11时 火 阴

午 马 芒种—小暑 五月 6月 11时—13时 火 阳

未 羊 小暑—立秋 六月 7月 13时—15时 土 阴

申 猴 立秋—白露 七月 8月 15时—17时 金 阳

酉 鸡 白露—寒露 八月 9月 17时—19时 金 阴

戌 狗 寒露—立冬 九月 10月 19时—21时 土 阳

亥 猪 立冬—大雪 十月 11月 21时—23时 水 阴

每年都有一个生肖,在该年出生的人就“属”这个生肖。人的岁数是12的倍数即为本命年,因为当年的生肖和人的生肖相同。

[编辑]

组合

地支有六个组合,称为“六合”,有四个由三个地支组成的局势,称为三合局和全会方局,这种地支组合之后,亦会变化成不同的五行,因此亦会产生不同的较应。地支除了会合化局之外,地支还有互相冲克及相刑,故此亦会产生不同的较应。

地支六合: 子丑合化土 寅亥合化木 卯戌合化火 辰酉合化金 巳申合化水 午未为阴阳中正合化土

地支三合: 申子辰合成水局 巳酉丑合成金局 寅午戌合成火局 亥卯未合成木局

地支三会: 亥子丑会北方水局 寅卯辰会东方木局 巳午未会南方火局 申酉戌会西方金局

地支相冲: 子午相冲 丑未相冲 寅申相冲 卯酉相冲 辰戌相冲 巳亥相冲

地支相破: 子酉相破 午卯相破 巳申相破 寅亥相破 辰丑相破 戌未相破

地支相害: 子未相害 丑午相害 寅巳相害 卯辰相害 申亥相害 酉戌相害

地支相刑:

寅刑巳 巳刑申 申刑寅 为无恩之刑

未刑丑 丑刑戌 戌刑未 为持势之刑

子刑卯 卯刑子 为无礼之刑

辰刑辰 午刑午 酉刑酉 亥刑亥 为自刑之刑

[编辑]

其他用处

地支主要用来排序。

有些古代的典籍用地支来分章节,如《康熙字典》等。

西方数学刚传入中国时,中国的数学家用天干地支代表字母,十二地支分别代表k-v这12个字母,大写字母用代表小写字母的汉字加口字旁表示。

一更二点为19:48;戌时四刻为19:576;三更一点为23:24;卯时一刻7:14;酉时六刻18:26;二更三点22:12;辰时七刻8:40;五更四点4:36。

1、古代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折合现在的两小时。以十二地支为名,从夜间十一时起算,夜半十一时至一时是子时,夜一时至三时是丑时,子 、丑 、寅 、卯 、辰 、巳、午 、未、申、酉 、戌 、亥以此类推。

2、古代的更是按时间算的。

19:00-21:00为一更,21:00-23:00为二更,23:00-01:00为三更,01:00-03:00为四更,03:00-05:00为五更。

3、点: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一夜分五更,一更又分五点。一点合现代24分钟。

4、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代的144分钟。

由此可计算出上述时间。

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百刻制,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时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更点

更(就是改变)天(就是白天)是白天变更到夜间的开始;以前历朝历代,相隔一个时辰就是一更天,等于现在的2个小时,晚上8点开始是定更天(一更天开始),晚上10点开始是二更天,午夜12点开始就是三更天,(有句俗话 半夜三更),过了午夜,2点开始是四更天,凌晨4点开始是五更天,直到6点天已经亮了(有句俗话 起五更睡半夜),猜测到早晨6点开始对应六更天,早晨8点开始对应七更天,这时天已经大亮,所以没有六更天与七更天的说法与制度。

以上就是关于四更是几点全部的内容,包括:四更是几点、古时候的定更天指的是什麽时候、很久以前的古代“五更天”的“五更”是对应哪个时间点和哪五更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1125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