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中的南冠是什么意思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中的南冠是什么意思,第1张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于晋国军府事。

唐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明夏完淳《别云间》“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诗中的“南冠”都指的是囚徒的意思。

意思是:过了三年漂泊的生活,今天又成了囚徒

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一个历史故事,南冠原本也叫楚冠,原意是楚国的俘虏,后来用来南冠来泛指囚犯或者是战俘。

有一个叫做钟仪的楚国人被晋国给俘虏了,然后被关在囚室里。后来晋侯来巡视牢房的时候发现了他,穿着一身南方的冠服,很是显眼。于是晋侯就问了这个人是谁,身边的人回答说是楚国的俘虏。后来晋侯召见钟仪想要向他了解一下楚国的情况,并且觉得他这个人还有点意思,想要交流一下,看看是不是有真材实料。

当钟仪被带到大殿上面对晋侯的时候,晋侯先是试探性地问他,在出国做的是什么官,谭厚钟仪回答是乐官;然后晋侯又问你会不会奏乐,这仿佛是在侮辱他,于是钟仪不卑不亢地说我不敢忘记先人的东西;晋侯感觉这个人有点意思,再问他觉得楚国的国军怎么样,钟仪说我不知道,也不敢说。后来再问的时候才说,君王还是太子的时候很湿好学。

后来晋侯将这件事情告诉范文子,范文子也是赞叹钟仪的为人,说他一是谨守自己的本分;二是没有忘记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没有忘本;三是不该说的不会说,而且对君王还是保持着尊敬,所以在他们看来钟仪是一个有才能有原则的人,于是就把钟仪放了回去,想要修复和楚国的关系。最终钟仪也不负众望,是两国关系大为改善。

此后南冠这个词就用来代指监狱里面的囚犯,再后来很多的历史书,古诗词里面都有用到,一直传到现在,仍然被使用。

"云间"指古代的松江地区(今属于上海),云间是作者的故乡,别云间也就是别故乡。“南冠”是囚犯的代称。该典故出自《左传》:“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钟仪,南方楚人,戴楚冠,故曰“南冠”,后世遂以南冠为囚犯的代称。

◎ 南冠 nánguān

(1) [captive] 俘虏的代称 晋侯观于军府,见 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左传·成公九年》。 杜预注:“南冠,楚冠也。”

(2) 后世以“南冠”代被俘

(3) 动词:归去,例如:不知何日又南冠

送韩十四被鲁王推递往济南府sòng hán shí sì bèi lǔ wáng tuī dì wǎng jì nán fǔ

年代:唐

作者:崔国辅

xī hòu qíng hé jí ,nán guān yuàn yǒu yú 。liáng wáng suī hǎo shì ,bù chá yù zhōng shū 。

内容:西候情何极,南冠怨有余。梁王虽好士,不察狱中书。

借指南方人。化用 钟仪 典。

出处:北周 庾信 《率尔成咏》:“南冠今别 楚 , 荆 玉遂游 秦 。”

示例:南朝 陈 江总 《遇长安使寄裴尚书》诗:“北风尚嘶马,南冠独不归。”

南冠 nánguān (1) 被俘义士的代称。展现了威武不屈的民族气魄。 冠:楚国在南方,因此称楚冠为南冠。

本指被俘的楚国囚犯。后泛称囚犯或战俘。来源《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问其族,对曰:‘泠人也。’公曰:‘能乐乎?’对曰:‘先父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使与之琴,操南音。公曰:‘君王何如?’对曰:‘非小人之所得知也。’固问之,对曰:‘其为大子也,师保奉之,以朝于婴齐而夕于侧也。不知其他。’公语范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楚人钟仪囚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如李白《流夜郎闻不预》:“北阙圣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荒。”

(2) 后世以“南冠”代被俘。明末夏完淳《南冠草》《别云间》诗:“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

(3)指楚国的帽子,在骆宾王《咏蝉》“西陆蟑声唱,南冠客思深”中代指囚犯。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这首七律,写于唐肃宗761年(上元二年)深秋,当时杜甫在成都。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史朝义逆势正炽。江东(长江下游)一带虽未遭受兵祸,但九月间江淮发生大饥荒,再加上统治者严加盘剥,于是暴动四起,饿殍遍野。此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在深沉的别情中流露出蒿目时艰、忧心国难的浩茫心事。

诗发端即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抑之气。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然而在他这个时候,干戈遍地,已经很难找到。这就从侧面扣住题意“觐省”,并且点示出背景。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突破“不见老莱衣”这种天伦之情的范围,而着眼于整个时代。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诗人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骨肉同胞的怀念。在动乱中,诗人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未卜,有家等于无家,这也正是“万事非”中的一例。相形之下,韩十四似乎幸运得多了。可是韩十四与父母分手年久,江东一带又不太平,“访庭闱”恐怕也还有一番周折。所以诗人用了一个摇曳生姿的探问句,表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同时透露出,由于当时正是乱世,韩十四的前途也不免有渺茫之感。这一联是前后相生的流水对,从诗人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寄慨遥深,有一气流贯之妙。

韩十四终于走了。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乘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水声回响不绝,韩十四坐的船也就越走越远,诗人的离情别绪,也被曲曲弯弯牵引得没完没了。一个“静”字,越发突出了滩声汩汩,如在读者目前。这是以静衬动的手法,写得十分传神。等到诗人把离思从幻觉中拉回来,才发现他依然站在二人分袂之地。只是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一种孤独感蓦然向诗人袭来。此二句一纵一收,正是大家手笔。别绪随船而去,道出绵绵情意;突然收回,景象更觉怅然。此情此景,催人泪下。

尾联更是余音袅袅,耐人咀嚼。出句是说,分手不宜过多伤感,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又双绾行者、留者,也起到收束全诗的作用。对句意为,虽说如此,只怕不能实现同返故乡的愿望。韩十四与杜甫可能是同乡,诗人盼望有一天能和他在故乡重逢。但是,世事茫茫难卜,这年头谁也说不准。诗就在这样欲尽不尽的诚挚情意中结束。“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落专写“凄凄戚戚”之情的俗套。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包容国难民忧,个人遭际,离情别绪深沉委婉,是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这是一首送别诗。揆之元杨载《诗法家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如果说这是送别诗常见的写法,那么,相形之下,孟浩然这首诗就显得颇为 出格了。

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唐时所谓“进士”,实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得第者则称“前进士”。看来,杜晃此去东吴,是落魄的。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荆”指荆襄一带,“吴“指东吴),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荆吴相接”,恰似说“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不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么?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著一字,造语洗炼、含蓄。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若作“荆吴相接为水乡”,则诗味顿时“死于句下”。

“君去春江正渺茫”。此承“水为乡“说到正题上来,话仍平淡。“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渺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春江渺茫,正好行船。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是恨“君去”太疾呢?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这就是“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司空图《诗品·冲淡》)了。

到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者愈见阔大,渺小者愈见渺小。“念去去千里烟波”,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句中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这一问实在是情至之文。

前三句饱含感情,但又无迹可寻,直是含蓄。末句则卒章显意:朋友别了,“孤帆远影碧空尽”,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第四句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所谓“不胜歧路之泣”(蒋仲舒评)。“断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孕育充分,结句点破,恰如水库开闸,感情的洪流一涌而出,源源不断。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

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已经具有诗人风神散朗的自我形象。而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钩画出“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王维《齐州送祖三诗》)的送者情态,十分生动。读者在这里看到的,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闻一多《唐诗杂论》)。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而已。

以上就是关于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中的南冠是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中的南冠是什么意思、“冠”本来是指帽子,为什么古人用“南冠”代表囚犯的意思、“云间”指哪里 "南冠"又指代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0973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