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1904-2005)现当代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他在发表小说《灭亡》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巴金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从小目睹封建大家庭内部腐败堕落、勾心斗角的生活方式,封建专制主义压迫、摧残年轻一代的罪恶行径,他对封建制度、封建家庭的痛恨和对自由生活的热情向往,充盈于作品之中。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使用笔名“巴金”。小说以在北洋军阀统治下沾满了“腥红的血”的上海为背景,描写一些受到五四新思潮鼓舞,因而寻求社会解放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苦闷和抗争。响彻全书的是这样的呼声:“凡是曾经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的人都应该灭亡。”这也是小说的主题。主人公杜大心怀有“为了我至爱的被压迫的同胞,我甘愿灭亡”的决心,最后,他为“信仰”而英勇献身。
《灭亡》以后,出现了巴金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1928年底巴金回到了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底梦》、《萌芽》、《砂丁》、《新生》、《死去的太阳》、《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小说,极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这个时期的作品从题材和主题看,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反映大革命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青年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生活,通过歌颂他们的献身精神表达作者对光明的追求,如《新生》及《爱情三部曲》。前者叙述李冷李静淑兄妹在杜大心牺牲的激发下先后走向革命的故事。后者既写革命,又写爱情,写了革命与爱情的冲突,还写了死亡,而作者的总体构想却是写“信仰”。“信仰是主,用死来证实信仰,用友情来鼓舞信仰”,作品中周若水、吴仁民等一群青年的热情献身精神,原来都是由“信仰”支持着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是最能体现巴金这个时期创作风格的代表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担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并主编《收获》杂志。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随笔集《随想录》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选》、《创作回忆录》等多种。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多年来他还出版了大量译作。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的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同时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巴金的创作以中、长篇小说为主。纵观由《灭亡》经过《家》到《寒夜》的创作道路,在这位热情勤奋的作家笔下,两大主要题材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一是以《灭亡》为起点的探索青年革命道路的题材,另外是以《家》为起点的表现家庭生活的题材。前者发展到《爱情三部曲》已经达到高峰,后者在《激流三部曲》中方兴未艾,中经《憩园》,直到《寒夜》才达到高峰。在这两大主要题材中,巴金以写家庭生活题材见长,成就也最高,代表作是《家》和《寒夜》。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扩展资料1936年,巴金与上海爱国女学校学生陈蕴珍(萧珊)结识。陈当时是巴金作品的喜爱者,两人由通信讨论作品开始认识。1938年7月,萧珊高中毕业后追随巴金来到广州。直到1944年,已经40岁的巴金才在桂林花溪与萧珊结婚,两人的婚礼极其简朴,没有任何仪式也没有一桌宴席。1945年,抗战胜利,女儿李小林出生。
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巴金受到残酷的迫害,萧珊也因为与巴金的关系受到非人的待遇。1972年7月萧珊因患癌症住院,而巴金在干校劳动不被允许探望,于是萧珊只得独自在医院接受治疗,半个月后含冤长辞人世。
在萧珊去世的3年之后,巴金才获许把萧珊的骨灰捧回,巴金将妻子的骨灰放在自己的枕边,每夜与之共眠,一直到2005年,巴金去世。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人物经历
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
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潮思想影响下,加入进步青年组织“均社”。
1923年,离成都去上海、南京求学。
1925年,8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因病于上海休养。9月,参加发起无政府主义组织上海民众社并出版《民众》半月刊。本时期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一些著作。
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中国,开始写作《灭亡》。
1928年12月,回上海。从事文学编辑与创作。
1933年,任《文学季刊》编委。
1934年,赴日本旅行。
1935年,8月,从日本回国。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务,主编《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生活小丛刊》等。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任《救亡日报》编委,与茅盾共同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
1938年,2月,写完《春》。3月,参加文协,被选为理事。
1940年七月始,辗转于昆明、重庆、成都、桂林、贵阳等地,从事抗日文化宣传活动。
1944年5月,与萧珊在贵阳花溪结婚。
1945年,于重庆作《第四病室》。11月返回上海。
1949年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文联委员。
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
1950年,7月,当选为上海文联副主席。11月,他参加了华沙第二次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后又五次访问前苏联。
1957年7月,任《收获》主编。同年始编《巴金文集》14卷本,至1961年编定后出版。
1966年8月,中国作协上海分会贴出攻击巴金的大字报,不久巴金即遭批判,被关进“牛棚”。1967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巴金被点名批判。随后在上海奉贤县“五七干校”劳动两年半。
1972年,妻子萧珊病逝。
1977年,任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82年4月2日,获得1982年“但丁国际奖”,将此奖颁发给巴金是为了表彰他在文坛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1983年任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在中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84年5月,作为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应邀参加了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四十七届国际笔会大会。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了《随想录》之《病中集》、《无题集》等作品。
90年代后出版随笔集《再思录》,编辑出版了《巴金全集》(二十六卷)等。
2003年11月,中国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
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人物影响
巴金半个世纪以来,巴金以自己的言论和艺术创作热情地参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在“文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变得更好”的思想指导下,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叛逆性格和奴性人格的艺术典型以“立人”,从“说真话”到“写真实”以一贯之于他的全部人生经历和创作活动中,他多次强调“我说我写作如同在生活,又说作品的最高境界是写作同生活的一致,是作家同人的一致,主要的意思是不说谎。”同时巴金还贡献了以“两个一致”的典型化方法和“比较象活人”的性格真实的现实主义美学理论;追求真实,在《随想录》中一遍遍地虔诚而痛苦地忏悔,剖析自己的灵魂,猛烈地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深挖国人灵魂中的奴性,以人格的魅力参与现代伦理文化的建设。他所提供的带有强烈主观性、抒情性的中、长篇小说,与茅盾、老舍的客观性、写实性的中、长篇小说一起,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而巴金小说所创造的“青年世界”是 30 年代艺术画廊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部分,巴金也因此为扩大现代文学的影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
巴金(19041125 - 20051017)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
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
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
,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
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巴金(1904~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
以上就是关于巴金是什么人全部的内容,包括:巴金是什么人、巴金的介绍、巴金的简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