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在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且在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第1张

1 “且”在文言文中意思

1 将近;几乎 [almost;nearly]年且九十。

——《列子·汤问》上晚年多内宠,小王且二十人。——《资治通鉴》去后且三年。

——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2 将要 [be going to;will;shall]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诗·齐风》故天之且风,草木未动而鸟已翔矣。

——《淮南子》且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以为且噬己矣。

——唐· 柳宗元《三戒》火且尽。——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祸且及汝。

——清· 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且当(该当);且然(亦将如此) 4 暂且;姑且 [just;for the time being]且往观乎?——《诗·郑风》且携所著。——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甚且心之所以清。

——清· 刘开《问说》 5 又如:你且等一下;这事且放一下;且可(犹暂且);且休(暂且休整);且自(暂且;只管);且住(暂止);且暂(犹暂且);且权(暂且;姑且);且则(姑且);且复(姑且再) 6 用来加强语气,表示某事物的极端的、假设的或不可能有的情况或事例 [even]。如:死且不怕,况困难乎 7 〈方〉∶表示需要或可以延续很长时间 [for a long time]。

如:这笔且用呢;他且来不了呢 1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而且” [and]君子有酒,旨且多。——《诗·小雅》行牧且荛。

——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连拜且泣。——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香且甘者。

——清· 周容《春酒堂遗书·芋老人传》贼能且众。——清· 魏禧《大铁椎传》 2 又如:贫且贱;横且直;且并(并且);且是(而且) 3 又…又。

连用以表示两件事同时并进 [both…and…]。如:既高且大;且战且退 4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抑或”、“或者” [or]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 齐乎”——《战国策》是且非邪。

——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5 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尚且”、“况且” [moreover]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三国志》且人患志之不立。——《世说新语·自新》余悲之,且曰…——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且欲观客。

——清· 魏禧《大铁椎传》 6 又如:且夫(且况。况且) 7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假如” [if]且静郭君听 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

——《吕氏春秋》且复妄言。——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8 又如:且如(假如;如果);且使(假使;倘若) 9 尚且,还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史记·项羽本纪》为众人师且不敢。——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且继今以往。

——[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10 另见 jū 〈助〉1 用在句末,相当于“啊”狂童之狂也且。——《诗·郑风·褰裳》 2 另见 qiě 且 qiě详细字义1 〈代〉此,这;今 [this]匪且有且,匪今斯今。

——《诗·周颂·载芟》。毛传:“且,此也。”

2 文言文中中的"不以千里称也"中的"称"是什么意思

称:因。

而出名《马说》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3 古文中‘且’是什么意思

您好

⑴暂且,姑且。例:①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②存者且偷生。③这个,你且收着。④别君去兮何时还?⑤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⑥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⑵将,将要。例:①以为且噬己也。②今且九十。③久居,祸且及汝。④不出,火且尽。⑤且为之奈何。⑥若属皆且为所虏。⑦民且狼顾。⑧旦暮且下。⑨人且死见鬼,宜见数百千万。⑩旦夕且死。(11)范君知其必且西奔。

⑶而且,并且。例:①且人之患志之不立。②余悲之,且曰。③且以一譬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④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⑤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且:一说况且。)⑥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⑦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⑧且立石于其墓之门。⑨且矫诏纷出。⑩是立法以警其余,且惩后也。(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1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13)且使遽告于郑。

⑷况且,再说。例:①且焉置土石?(且:一说而且。)②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③且秦强而赵弱。④且相如素 。⑤且迁我如振落叶耳。⑥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⑦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⑸尚且,还。例: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⑹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例:①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移人也。②河水清且涟漪。③示赵弱且怯也。④三军既惑且疑。⑤磐石方且厚。⑥四体康且直。

⑺同“夫”,句首助词。例: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⑻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例: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②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⑼如果。例:明复妄言,我当焚汝庐。

⑽还有,那么。例: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4 古文中且是什么意思

1、将要;将近。

北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不出,火且尽。”不出,火星将尽

2、暂且;姑且。

唐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且放白鹿青崖间。”暂且放养白鹿,在那青崖之间

3、尚;尚且。

汉代司马迁《鸿门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我连死尚且不怕,一杯酒怎会推辞呢?

4、又;一边……一边。表示并列关系。

先秦《伐檀》:“河水清且涟漪。”河水清清又起波纹

5、而且;况且;并且。表示递进关系。

战国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对晋国国君施过恩惠。

6、即使;即或。表示假设关系、让步关系。

汉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就是普通人对这种情况也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

7、或者;还是。表示选择关系。

汉代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岂吾相不当侯也?且固命也?。”难道是我的骨相不该封侯呢?还是命该如此呢?

扩展资料

1、今义:

(1)尚,还,表示进一层:既高且大。尚且。况且。

(2)表示暂时:苟且偷安。姑且。

(3)表示将要、将近:城且拔矣。年且九十。

(4)一面这样,一面那样:且走且说。

(5)表示经久:这双鞋且穿呢!

(6)文言发语词,用在句首,与“夫”相似:且说。

(7)姓。

2、组词:

(1)且慢:暂时慢着(含阻止意):~,听我把话说完。

(2)姑且:副词。表示暂时地,只好如此:我的意见~保留,以后再讨论。

(3)苟且:只顾眼前,得过且过:~偷安。敷衍了事;马虎:因循~。他做翻译,一字一句都不敢~。不正当的(多指男女关系)。

5 且 古文言文中什么意思

”且“字用法比较多,词性也比较复杂。除了少数文言中虚词用法外,一直沿用至今。

主要用法有:

一、助词 用在句末,相当于“啊”。

二、代词 此,这;今。 匪且有且,匪今斯今。——《诗·周颂·载芟》。

三、发语词,用在句首,与“夫”相似:且说。

四、副词

1、将近;几乎。 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2、将;将要。 且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

3、暂且;姑且; 且往观乎?——《诗·郑风》

4、表让步,尚且;都;还。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白马篇》

五、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而且”。 君子有酒,旨且多。——《诗·小雅》

2、又……又。连用以表示两件事同时并进。如:既高且大;且战且退。

3、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抑或”、“或者”。 是且非邪。——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4、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尚且”、“况且”。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三国志》

5、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假如”、“就是”、“即使”。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传》

6、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项羽本纪》

更详细的用法可以参考百科里面的,或者《辞海》、《现代汉语大辞典》等工具书,都比较完善。

6 农且饥死的且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农且饥死

农民快将要饿死了

《百度文言文翻译》

且:

1 尚,还,表示进一层:既高~大。尚~。况~。

2 表示暂时:苟~偷安。姑~。

3 表示将要、将近:城~拔矣。年~九十。

4 一面这样,一面那样:~走~说。

5 表示经久:这双鞋~穿呢!

6 文言发语词,用在句首,与“夫”相似:~说。

1、将近;几乎。

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上晚年多内宠,小王且二十人。——《资治通鉴》

去后且三年。——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2、将;将要。

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诗·齐风》

故天之且风,草木未动而鸟已翔矣。——《淮南子》

且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

以为且噬己矣。——唐·柳宗元《三戒》

火且尽。——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祸且及汝。——清·魏禧《大铁椎传》

3、暂且;姑且;。

且往观乎?——《诗·郑风》

且携所著。——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甚且心之所以清。——清·刘开《问说》

4、用来加强语气,表示某事物的极端的、假设的或不可能有的情况或事例。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项羽本纪》

5、表让步,尚且;都;还。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白马篇》

摘自《百度百科》有关条目。

扶苏,亦作"扶胥"

是一个汉语词汇。可作为花木名、武器名、动词,人名。《诗·郑风·山有扶苏》有记载"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毛 传解释说"扶苏,扶胥,小木也。

这个词语表达花木名的出处是

《诗·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毛 传:"扶苏,扶胥,小木也。"马瑞辰通释:"《释木》:'辅,小木。'小木即木之名。钱大昕曰:'扶、辅声义皆相近,长言为扶苏,急言为辅。'其说是也……胥、疏、苏叠韵,古通用。"

扶苏,小树木,又说是花名。出自《诗·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诗经》上是指唐棣,扶苏是指唐棣 。倒是在武侠小说、言情小说或画作中偶见塑造成红色大花朵形象。

作为历史的名人

扶苏 - 秦始皇长子

扶苏,男,嬴姓,名扶苏,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人。秦朝宗室大臣,秦始皇长子。

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为人宽仁,有政治远见。直言劝谏父亲,反对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一事,触怒秦始皇。受命前往上郡,协助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秦始皇37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后,遗诏扶苏治丧即位。中车府令赵高联合丞相李斯,拥立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登基,矫诏逼令扶苏自尽,葬于上郡(今陕西省绥德县)。

人物评价

司马迁《史记》:"扶苏为人仁。" "刚毅而武勇, 信人而奋士"。

王夫之《读通鉴论》:"商始兴而太甲放,周始兴而成王危,秦并天下而扶苏自杀,汉有天下而惠帝弗嗣,唐则建成死于刃,宋则德昭不令其终,明乎建文之变而憯尤烈。"

扶苏也作药物名

一种能够治疗皮肤病的药物,通用名叫做盐酸特比萘芬乳膏。

说明书

商品名:扶苏

通用名:盐酸特比萘芬乳膏

适应症:适用于治疗敏感真菌所致的手癣、足癣、体癣、股癣及花斑癣。

贮 存:密闭,在阴凉处(不超过20℃)保存。

规格: 10g:01g

1 文化达人们,小弟跪求对古代皇帝,尤其有作为的皇帝的文言文描述,

一般史书的皇帝的赞都是集中体现皇帝的功绩和史臣对此的评论的,但是无不知道你是不是要具体的事例,如果是的话,那就不能仅仅看论赞了……要自己看本纪……推荐你几个本纪……汉文帝、唐太宗、宋仁宗,明成祖(这个论赞的确写得不错,虽然我对朱棣本人有微词)

举个例子,这是汉文帝的赞(《汉书·卷四》):

赞曰: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身衣弋绨,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南越尉佗自立为帝,召贵佗兄弟,以德怀之,佗遂称臣。与匈奴结和亲,后而背约入盗,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恐烦百姓。吴王诈病不朝,赐以几杖。群臣袁盎等谏说虽切,常假借纳用焉。张武等受赂金钱,觉,更加赏赐,以愧其心。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致刑措。呜呼,仁哉!

这个是刘宋的武帝,《宋书·卷三》(这个是宋齐梁陈的宋,不是南宋北宋的宋)

史臣曰:汉氏载祀四百,比胙隆周,虽复四海横溃,而民系刘氏,惵惵黔首,未有迁奉之心。魏武直以兵威服众,故能坐移天历;鼎运虽改,而民未忘汉。及魏室衰孤,怨非结下。晋籍宰辅之柄,因皇族之微,世擅重权,用基王业。至于宋祖受命,义越前模。晋自社庙南迁,禄去王室,朝权国命,递归台辅。君道虽存,主威久谢。桓温雄才盖世,勋高一时,移鼎之业已成,天人之望将改。自斯以后,晋道弥昏,道子开其祸端,元显成其末衅,桓玄藉运乘时,加以先父之业,因基革命,人无异心。高祖地非桓、文,众无一旅,曾不浃旬,夷凶翦暴,祀晋配天,不失旧物,诛内清外,功格区宇。至于钟石变声,柴天改物,民已去晋,异于延康之初,功实静乱,又殊咸熙之末。所以恭皇高逊,殆均释负。若夫乐推所归,讴歌所集,魏、晋采其名,高祖收其实矣。盛哉!

2 至尊古文什么意思

最尊贵,最崇高。

《荀子·正论》:“天子者埶位至尊,无敌於天下。” 汉 班固 《白虎通·号》:“或称天子,或称帝王何?以为接上称天子者,明以爵事天也;接下称帝王者,明位号天下至尊之称,以号令臣下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君父至尊,在三罔极。”至高无上的地位。

多指君、后之位。汉 贾谊 《过秦论上》:“及至 始皇 ,奋六世之馀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 周 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汉书·路温舒传》:“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之统。”《东观汉记·明德马皇后传》:“有司奏立 长秋宫 ,以率八妾。

上未有所言,皇太后曰:‘ 马贵人 德冠后宫。’遂登至尊。”

用为皇帝的代称。《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今遣使者承至尊之命,送蛮夷之贾。”

唐 杜甫 《石笋行》:“惜哉俗态好蒙蔽,亦如小臣媚至尊。”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箸议第一》:“近年财空虚,大吏告民穷,而至尊忧帑匮。”

3 隋朝皇帝的古文介绍

高祖文皇帝姓杨氏讳坚弘农郡华阴人也汉太尉震八代孙铉仕燕为北平太守铉生元寿后魏代为武川镇司马子孙因家焉元寿生太原太守惠嘏嘏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宁远将军祯祯生忠忠即皇考也皇考从周太祖起义关西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薨赠太保諡曰桓 杨坚炀皇帝讳广一名英小字阿摐高祖第二子也母曰文独孤皇后上美姿仪少敏慧高祖及后於诸子中特所钟爱在周以高祖勋封雁门郡公开皇元年立为晋王拜柱国并州总管时年十三。

杨广恭皇帝讳侑元德太子之子也母曰韦妃性聪敏有气度大业三年立为陈王后数载徙为代王邑万户及炀帝亲征辽东令于京师总留事十一年从幸晋阳拜太原太守寻镇京师义兵入长安尊炀帝为太上皇奉帝纂业。 杨侑。

4 文言文字词中可以翻译为皇帝的有

十个和皇帝有关的常用文言词

一、辟bì

“辟”字的义项很多,但其中有一个解为“君主”。如《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皇王维辟。”(皇王,指周武王;维,句中语气词;辟,君主)“复辟”一词最早就是“恢复帝位”之意。《张衡传》中的“连辟公府不就”的“辟”,就是“帝王征召并授予官职”的意思。

二、策cè

“策”字有一个意思是“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的文书”。如《木兰词》:“策勋十二转。”(朝廷或皇上记录功勋的书很多)又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受策以出。”由这个意思又引申出了“帝王对臣下”。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于是即帝位,策亮为丞相。”(策亮为丞相:授予诸葛亮丞相的职位。)

三、宸chén

“宸”字其中有个意思是“帝王住的地方,宫殿”。如王勃的《九成宫颂》:“宸扉既辟。”(皇宫的大门已经打开)也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如“登宸”“宸旨”“宸舆”等等。《林黛玉进贾府》中“又有‘万几宸翰之宝’”中的“宸”就是“皇帝”的意思。(万几,万机,就是万事;宸翰,皇帝的墨迹、书法;宝,皇帝的玉玺)

四、敕chì

“敕”字有个义项是“特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如《宋书·谢弘微传》:“书皆是太祖手敕。”(手敕,亲手写的诏书)看《红楼梦》,你就会看到“敕造”等字样,就是“皇帝下令建造”之意。白居易的《卖炭翁》“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敕”就是“皇帝的命令、诏书”之意。

五、觐jìn

“觐”字其一义项是“朝见帝王”。如《毂梁传·僖公五年》:“天子微,诸侯不享觐。”(微,衰弱;享,进献;觐,朝见帝王)《谭嗣同》“乃扶病入觐”中的“觐”就是“朝见皇帝”的意思。

六、冕miǎn

“冕”字其一义项是特指“帝王的礼帽”。如《汉书·东方朔传》:“冕而前旒。”(旒liú,帝王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从这个意思引申出了今天的“加冕”。

七、禅shàn

“禅”字其一义项是指“古代帝王祭地的一种活动”。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封,古代帝王祭天礼;望,古代帝王祭山川的专名)“禅让”一词就是指“帝王让位给别人”之意。

八、玺xǐ

“玺”字在秦以后就专指“皇帝的印”了。如《韩非子》:“夺之玺而免之令。”(夺去他皇帝授予的玉玺,免除他的县令之职)再如《汉书·霍光传》:“受玺以来二十七日。”(受玺,接受皇帝的印即做皇帝)通常所说的“玺书”就是指皇帝的诏书。

九、御yù

“御”字在文言文里用得最多的一个义项就是指“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如“御驾”(皇帝所乘车辆)、“御旨”(皇帝的命令)、“御用”(皇帝所用之物)、“御前”(站在皇帝座位之前)、“御书”(皇帝的字迹)等等。

十、诏zhào

“诏”字最早当然是指“皇帝的命令”了。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诏丞相罢官。”(于是宣达皇帝的命令罢免了丞相的官职)此外,还有“诏书”一词,指皇帝的命令。至于“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话,在戏剧、**、电视里是经常可听到的。《五人墓碑记》“且矫诏纷出”中的“诏”就是“皇帝的命令”的意思。

5 汉代帝王古文简介

汉朝第一位皇帝汉高祖刘邦简介,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字季,号沛公,谥号高皇帝,庙号高祖。

沛郡丰邑中阳里(现属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氏。生于周赧王五十九年即公元前二五六年二月初八日。

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性情豁达大度,知人善任。

公元前二一六年,时年三十一岁,为泗水亭长。公元前二○九年壬辰岁九月,参加由陈胜,吴广带领的起义,后加入楚国的阵营,趁另一位将军项羽,和秦的大军打拉锯战,没有秦国主力和他的军队对阵之余,第一个攻进秦国的首都咸阳,灭了秦朝,被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并以蜀地为基地,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在文有张良,武有韩信,后方有萧何的辅助下,终于把项羽的军队包围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项羽突围不果,自杀于乌江边刘邦消灭了项羽后,统一了中国。

公元前二○六年乙未岁称帝于洛阳,建立汉王朝,自此 在地理上再次统一,为以后的强大建立了基础后迁都于长安(今西安市)在位十二年,卒于公元前一九五年丙午岁四月二十五日(甲辰日)。享年六十一岁,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东,称长陵。

妣吕雉,卒于公元前一七九年壬戌岁,葬于长安咸阳县东陵。刘邦有几个儿子?汉高祖刘邦原配夫人皇后吕雉,此外还有夫人戚氏、薄氏等众多的妃嫔。

刘邦与她们共生育了8个儿子:庶长子刘肥(封齐王)、二子刘盈(即孝惠帝)、三子刘如意(封赵王)、四子刘恒(即文帝)、五子刘恢(封梁王)、六子刘友(封淮阳王)、七子刘长(封淮南王)、八子刘建(封燕王)。刘邦立谁为太子?刘邦之后的皇帝是谁?汉高祖刘邦的太子是刘盈(汉惠帝,西汉第二任皇帝)。

刘邦共有8个儿子。刘盈是其次子,为刘邦与原配夫人吕雉(吕后)所生。

刘盈生于秦始皇帝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刘邦当上汉朝皇帝,就立刘盈为太子,这时的刘盈才九岁。

6 隋朝皇帝的古文介绍

高祖文皇帝姓杨氏讳坚弘农郡华阴人也汉太尉震

八代孙铉仕燕为北平太守铉生元寿后魏代为武川镇司马

子孙因家焉元寿生太原太守惠嘏嘏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宁

远将军祯祯生忠忠即皇考也皇考从周太祖起义关西赐

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薨赠太保諡曰

桓 杨坚

炀皇帝讳广一名英小字阿摐高祖第二子也母曰

文独孤皇后上美姿仪少敏慧高祖及后於诸子中特所钟

爱在周以高祖勋封雁门郡公开皇元年立为晋王拜

柱国并州总管时年十三。 杨广

恭皇帝讳侑元德太子之子也母曰韦妃性聪敏有

气度大业三年立为陈王后数载徙为代王邑万户及

炀帝亲征辽东令于京师总留事十一年从幸晋阳拜太原

太守寻镇京师义兵入长安尊炀帝为太上皇奉帝纂业。 杨侑

诏的拼音 诏的解释 诏是什么意思

1、诏字的拼音是zhào ; 2、 诏字的解释:(1)〈书〉(2)本义:(动)教诲;告诉;告诫。(3)(名)诏书;皇帝颁发的命令。

精选部分诏组词的词语造句及词语的拼音和详细解释:

1、诏书造句:宋 针对这一犯罪行为制定法律,颁布令、诏书进行严厉打击,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对被解救人员的安置工作。

解释:皇帝颁发的命令。

有关诏字组词的词语列表 诏的组词 诏怎么组词 诏的多音字组词 诏字组词

泥诏、茫诏、鸾诏、六诏、钦诏、迁诏、青诏、奉诏、口诏、教诏、追诏、哀诏、传诏、待诏、承诏、摈诏、圣诏、条诏、特诏、天诏、玺诏、矫诏、讲诏、嘉诏、画诏、涣诏、阁诏、恩诏、遗诏、诏制、诏相、诏葬、诏用、诏侑、诏祝、诏议、诏赞、诏征、预诏、诏工、诏敕、诏爵、诏体、诏跸、诏记、诏檄、诏版、诏徒、诏举、诏恩、诏禄、诏稿、诏令、诏册、诏检、诏使、诏号、诏板、诏卷、诏诰、诏策、诏盟、诏求、诏纶、诏凤、诏槁、诏告、诏疏、诏命、还诏、南诏、内诏、蜡诏、赉诏、科诏、宽诏、花诏、命诏、明诏、墨诏、密诏、纶诏、申诏、手诏、书诏、温诏、草诏、裁诏、被诏、帛诏、八诏、睿诏、讽诏、凤诏、飞诏、对诏、丹诏、答诏、赤诏、尺诏、宣诏、训诏、应诏、银诏、优诏、诏谕、诏筵、诏狱、诏召、诏言、诏音、诏志、诏旨、诏选、诏纸、诏语、诏条、玉诏、诏事、诏诲、诏期、诏赦、诏草、诏示、诏家、诏榜、诏囚、诏墨、诏文、诏导、诏黄、诏除、诏函、诏辞、诏格、诏书、诏表、制诏、中诏、紫诏、下诏、罪己诏、紫泥诏、尺一诏、十行诏、五色诏、轮台诏、黄素诏、南诏蛮、凤凰诏、秦诏版、朱字诏、凤尾诏、衣带诏、传诏童、哀痛诏、金花诏、丹凤诏、山东诏、七符六诏、凭几之诏、刘毅答诏、待诏公车、篦头待诏、南诏画卷、先帝遗诏

矫的拼音 矫的解释 矫是什么意思

1、矫字的拼音是jiǎo ; 2、 矫字的解释:(1)(动)矫正:~枉过正。(2)(动)(Jiǎo)姓。

精选部分矫组词的词语造句及词语的拼音和详细解释:

1、矫健造句:在为数不多观众的注视下,他绑好假脚,为摄像做准备,然后相当矫健地爬上附近的一棵树。对在一次地雷爆炸中失去一只脚的人来说,这样做是很不容易的。

解释:强壮有力:~的步伐。

2、矫饰造句:该推论并不是要停止帮助,而是旨在移去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并且停止那种声称‘所有孩子都能够,或者应该追求学术建树’的矫饰。

解释:故意造作来掩饰。

3、矫形造句:内科医生以24%排在名单的第一位,矫形外科医生排第二,为224%,普通外科为168%排在第三,麻醉师是121%。

解释:用外科手术把人体上畸形的部分改变成正常状态,如矫正畸形的脊柱、关节等。

4、矫情造句:她徒然地为我们指出一条通向真理的笔直的坦途;而虚荣、幻想、矫情、时髦却俨然以她的面貌出现,暗中将我们引向虚幻的歧途,走向愚笨和谬误。

解释:2(jiáoqíng)<方>指强词夺理,无理取闹:这个人太~|犯~。

5、矫情造句:她徒然地为我们指出一条通向真理的笔直的坦途;而虚荣、幻想、矫情、时髦却俨然以她的面貌出现,暗中将我们引向虚幻的歧途,走向愚笨和谬误。

解释:2(jiáoqíng)<方>指强词夺理,无理取闹:这个人太~|犯~。

6、矫正造句:他的眼光单(-375)与我的差不多。不过佩戴一个晚上之后,他的右眼视力变正常了;佩戴两个晚上之后,他的双眼视力得到了完全矫正。

解释:改正;纠正:~发音|~错误|~偏差。

7、矫捷造句:总统先生一笑了之,他没有受伤,你知道他天生就是当运动员的料,身手矫捷躲过了它。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这就是一次人身攻击。

解释:矫健而敏捷:他飞速地攀到柱顶,象猿猴那样~。

8、矫揉造作造句:许多参与者之所以喜欢网上写作而非写书,是因为网上写作采用的是对等的对话方式,是因为它的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而不是因为它的一丝不苟、矫揉造作。

典故: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

9、矫枉过正造句:网络泡沫破裂之后,联储不惜矫枉过正,降低并保持了125%的利率几乎八个月,然后又把利率降到不可思议的1%,并维持了整整一年。

典故:把弯的东西扳正,又歪到了另一边。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有关矫字组词的词语列表 矫的组词 矫怎么组词 矫的多音字组词 矫字组词

矫妄、矫罪、沽矫、奋矫、腾矫、矫励、矫洁、矫语、矫擅、矫拂、违矫、虚矫、矫摩、矫劲、矫抗、矫诞、矫廉、矫上、矫治、矫思、矫失、矫假、矫令、矫滑、矫士、矫翼、矫诬、矫世、矫节、矫性、矫举、矫易、矫手、矫诏、矫匡、矫奸、矫捷、矫词、矫杀、矫抑、矫迹、矫情、矫伪、矫舌、矫厉、矫猛、矫托、矫旨、矫尾、矫笑、矫首、矫行、矫夸、矫激、矫法、矫谲、矫制、矫揉、矫亢、矫言、矫然、矫饰、矫诈、矫革、矫称、矫黠、矫正、矫作、矫敕、灵矫、抗矫、惊矫、矫变、屈矫、轻矫、清矫、矫直、矫矫、矫惑、矫翰、矫俗、矫伐、孤矫、诡矫、猜矫、霞矫、诬矫、遐矫、夭矫、自矫、矫枉、矫命、矫复、矫翮、痛矫、矫异、矫虔、矫讹、矫强、矫介、矫夺、矫健、奸矫、矫形、矫时、匡矫、矫常、矫饬、奇矫、矫腾腾、企足矫首、矫枉过当、矫矫不群、矫饰伪行、矫激奇诡、矫国革俗、矫言伪行、矫若游龙、矫情干誉、矫情自饰、矫枉过正、矫邪归正、矫情镇物、矫情饰貌、矫情饰行、矫世变俗、矫若惊龙、矫尾厉角、矫情饰诈、矫枉过直、造作矫揉、矫世厉俗、枉矫过激、龙骧凤矫、龙跃鸿矫、矫枉过中、矫心饰貌、矫揉造作、矫国更俗、矫世励俗、枉墨矫绳、矫时慢物、饰情矫行

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却经二世而亡。如此雄武壮丽的王朝猝然倒地,很多人说因为赵高和李斯合谋篡改秦始皇遗诏,并且矫诏赐死了长子扶苏的缘故。因为本性纯良的扶苏如果继位,说不能会改弦易张,修改秦朝的政治制度,把秦朝变得更人性化一些,使秦朝的国祚可以延续长久一点。不过,大家做上述设想的时候,似乎都忽略了一个问题:秦始皇真的想传位给扶苏吗?

大家之所以认为秦始皇会传位给扶苏,无非是因为秦始皇的临终诏书。依照司马迁《史记》记载,始皇帝临终前留下一封加盖玉玺的诏书,诏书上说:召长子扶苏回咸阳参加葬礼。由此,大家就认为,这封诏书是秦始皇在暗示由扶苏继位。然而,秦始皇想立个继承人,还需要暗示这么复杂吗?

秦始皇是一统六国的雄君圣主,他13岁继位秦王,21岁亲政,击破王弟成蟜和长信侯嫪毐的叛乱,驱逐权倾朝野的吕不韦。焚过书,坑过儒,长城顶上斗地主。如此英雄人物,他如果想立扶苏为二世皇帝,用得着“暗示”?而除了诏书之外,其实还有一个程序问题。经历过数次残酷政治斗争的秦始皇,怎会不知继承人传承的厉害?如果真的是要立扶苏为太子,怎么就只写了个让扶苏回京奔丧的诏书。以秦始皇笃信法家的作风,至少要召集随驾的大臣宗亲贵族,发明诏以正扶苏的太子之位,然而这些手续都没有。

或许有人说,秦始皇病情紧急,来不及召集大臣,只能匆匆留下诏书。然而就算是病情紧急,能留下“与丧会咸阳而葬”,却不能在写“立扶苏为太子”?岂不是很滑稽!因此,秦始皇并没有想要传位给扶苏。那他为什么还要单独给扶苏下一道“与丧会咸阳而葬”的诏书呢,这岂不是在做无用功?如此雄才大略的君主,自然不会做无用功,而他的这道临终诏书,确实也是意味深长。

秦始皇的临终诏书到底有几个意思?

我们想要弄明白秦始皇临终诏书到底有几个意思,就必须先搞清楚为什么秦始皇不想立扶苏为太子。秦朝以法家(商鞅)变法而发迹,继而又因为李斯、尉缭等法家传承者的加入而愈发强大。因此,统一六国之后的秦始皇笃信法家,对于其他学说是不屑一顾的,甚至还做出过焚书坑儒的事情。与秦始皇不同的是,他的长子扶苏本性宽仁,很欣赏儒家的政治思想。于是,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他就站出来替儒家说话,但也因此被始皇帝责罚前往边疆戍关。

所以,秦始皇不想立扶苏为太子,根本的原因是政见不同。秦朝是靠法家得了天下,秦始皇自然而然认为法家能得天下,自然也能治理天下。为此,秦始皇在官员任命上,就倾向于任命法家一系的官员。同时,为了贯彻法家思想,秦始皇还要求秦朝的各级官员必须学习律法,仕子则必须向官员学习法律。由此,由秦始皇亲自指导,李斯等人密切配合执行,秦朝构建了从官员到预备官员,再到社会各阶层的严密法学体系。

现在,我们再来看始皇帝的临终遗诏,就有点细思极恐了。在始皇帝周围一圈官员都是法家派系的情况下,要召一个儒家学派的嫡长子回来参加葬礼,是什么意思?其目的,就在于提醒身边的法家派系:我要升天了,你们的皇长子就要回来了,他是儒家学派的,我没有立他当太子。该怎么办,你们自己想去吧!

始皇帝这招玩的漂亮啊!知道自己油尽灯枯,而“废长立幼”显然不是仓促间可以完成的,主要的大臣是不是要谈一下,宗亲贵族是不是要谈一下,好让大家都统一一下思想。然而这个过程太漫长,可能大臣们还没有到,始皇帝就咽气了。于是,他玩了这么一个把戏,发出了一封似是而非、含含糊糊的诏书。既尊重了嫡长子制度,还没有承担杀子的坏名声,最妙的是还没有真的立扶苏为太子。

小编想到这里的时候,也希望是小编自己的意*,小编也希望临终前的始皇帝更愿意立一个宽仁的皇子,以此来弥补自己苛政的过失。然而小编又想,如果秦始皇真是这样想的话,他只要在遗诏里说一句“立扶苏为太子”,李斯还敢和赵高合谋么?正是因为遗诏本身似是而非、含含糊糊,李斯才能被赵高成功的拉下水,而被他们册立的秦二世胡亥,难道不是完全继承了始皇帝的法家国策么?从结果来看,继位的皇帝完全忠实于自己定下的国策,难道不是始皇帝想要的么?

我们或许真的错怪了李斯,或许当赵高找到李斯的时候,李斯就已经明白了始皇帝的真正遗诏。只是他也没有想到,秦二世这么快就能毁掉这诺大帝国。正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且说董卓欲杀袁绍,李儒止之曰:“事未可定,不可妄杀。”袁绍手提宝剑,辞别百官而出,悬节东门,奔冀州去了。卓谓太傅袁隗曰:“汝侄无礼,吾看汝面,姑恕之。废立之事若何?”隗曰:“太尉所见是也。”卓曰:“敢有阻大议者,以军法从事!”群臣震恐,皆云一听尊命。宴罢,卓问侍中周毖、校尉伍琼曰:“袁绍此去若何?”周毖曰:“袁绍忿忿而去,若购之急,势必为变。且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倘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山东非公有也。不如赦之,拜为一郡守,则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伍琼曰:“袁绍好谋无断,不足为虑;诚不若加之一郡守,以收民心。”卓从之,即日差人拜绍为渤海太守。 九月朔,请帝升嘉德殿,大会文武。卓拔剑在手,对众曰:“天子暗弱,不足以君天下。今有策文一道,宜为宣读。”乃命李儒读策曰:“孝灵皇帝,早弃臣民;皇帝承嗣,海内侧望。而帝天资轻佻,威仪不恪,居丧慢惰:否德既彰,有忝大位。皇太后教无母仪,统政荒乱。永乐太后暴崩,众论惑焉。三纲之道,天地之纪,毋乃有阙?陈留王协,圣德伟懋,规矩肃然;居丧哀戚,言不以邪;休声美誉,天下所闻,宜承洪业,为万世统。兹废皇帝为弘农王,皇太后还政,请奉陈留王为皇帝,应天顺人,以慰生灵之望。”李儒读策毕,卓叱左右扶帝下殿,解其玺绶,北面长跪,称臣听命。又呼太后去服候敕。帝后皆号哭,群臣无不悲惨。 阶下一大臣,愤怒高叫曰:“贼臣董卓,敢为欺天之谋,吾当以颈血溅之!”挥手中象简,直击董卓。卓大怒,喝武士拿下:乃尚书丁管也。卓命牵出斩之。管骂不绝口,至死神色不变。后人有诗叹之曰:“董贼潜怀废立图,汉家宗社委丘墟。满朝臣宰皆囊括,惟有丁公是丈夫。” 卓请陈留王登殿。群臣朝贺毕,卓命扶何太后并弘农王及帝妃唐氏永安宫闲住,封锁宫门,禁群臣无得擅入。可怜少帝四月登基,至九月即被废。卓所立陈留王协,表字伯和,灵帝中子,即献帝也;时年九岁。改元初平。董卓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威福莫比。 李儒劝卓擢用名流,以收人望,因荐蔡邕之才。卓命徵之,邕不赴。卓怒,使人谓邕曰:“如不来,当灭汝族。”邕惧,只得应命而至。卓见邕大喜,一月三迁其官,拜为侍中,甚见亲厚。 却说少帝与何太后、唐妃困于永安宫中,衣服饮食,渐渐少缺;少帝泪不曾干。一日,偶见双燕飞于庭中,遂吟诗一首。诗曰:“嫩草绿凝烟,袅袅双飞燕。洛水一条青,陌上人称羡。远望碧云深,是吾旧宫殿。何人仗忠义,泄我心中怨!”董卓时常使人探听。是日获得此诗,来呈董卓。卓曰:“怨望作诗,杀之有名矣。”遂命李儒带武士十人,入宫弑帝。帝与后、妃正在楼上,宫女报李儒至,帝大惊。儒以鸩酒奉帝,帝问何故。儒曰:“春日融和,董相国特上寿酒。”太后曰:“既云寿酒,汝可先饮。”儒怒曰:“汝不饮耶?”呼左右持短刀白练于前曰:“寿酒不饮,可领此二物!”唐妃跪告曰:“妾身代帝饮酒,愿公存母子性命。”儒叱曰:“汝何人,可代王死?”乃举酒与何太后曰:“汝可先饮?”后大骂何进无谋,引贼入京,致有今日之祸。儒催逼帝,帝曰:“容我与太后作别。”乃大恸而作歌,其歌曰:“天地易兮日月翻,弃万乘兮退守藩。为臣逼兮命不久,大势去兮空泪潸!”唐妃亦作歌曰:“皇天将崩兮后土颓,身为帝姬兮命不随。生死异路兮从此毕,奈何茕速兮心中悲!”歌罢,相抱而哭,李儒叱曰:“相国立等回报,汝等俄延,望谁救耶?”太后大骂:“董贼逼我母子,皇天不佑!汝等助恶,必当灭族!”儒大怒,双手扯住太后,直撺下楼;叱武士绞死唐妃;以鸩酒灌杀少帝。 还报董卓,卓命葬于城外。自此每夜入宫,奸*宫女,夜宿龙床。尝引军出城,行到阳城地方,时当二月,村民社赛,男女皆集。卓命军士围住,尽皆杀之,掠妇女财物,装载车上,悬头千余颗于车下,连轸还都,扬言杀贼大胜而回;于城门外焚烧人头,以妇女财物分散众军。越骑校尉伍孚,字德瑜,见卓残暴,愤恨不平,尝于朝服内披小铠,藏短刀,欲伺便杀卓。一日,卓入朝,孚迎至阁下,拔刀直刺卓。卓气力大,两手抠住;吕布便入,揪倒伍孚。卓问曰:“谁教汝反?”孚瞪目大喝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罪恶盈天,人人愿得而诛之!吾恨不车裂汝以谢天下!”卓大怒,命牵出剖剐之。孚至死骂不绝口。后人有诗赞之曰:“汉末忠臣说伍孚,冲天豪气世间无。朝堂杀贼名犹在,万古堪称大丈夫!”董卓自此出入常带甲士护卫。 时袁绍在渤海,闻知董卓弄权,乃差人赍密书来见王允。书略曰:“卓贼欺天废主,人不忍言;而公恣其跋扈,如不听闻,岂报国效忠之臣哉?绍今集兵练卒,欲扫清王室,未敢轻动。公若有心,当乘间图之。如有驱使,即当奉命。”王允得书,寻思无计。一日,于侍班阁子内见旧臣俱在,允曰:“今日老夫贱降,晚间敢屈众位到舍小酌。”众官皆曰:“必来祝寿。”当晚王允设宴后堂,公卿皆至。酒行数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众官惊问曰:“司徒贵诞,何故发悲?”允曰:“今日并非贱降,因欲与众位一叙,恐董卓见疑,故托言耳。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想高皇诛秦灭楚,奄有天下;谁想传至今日,乃丧于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于是众官皆哭。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允视之,乃骁骑校尉曹操也。允怒曰:“汝祖宗亦食禄汉朝,今不思报国而反笑耶?”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允避席问曰:“孟德有何高见?”操曰:“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允曰:“孟德果有是心,天下幸甚!”遂亲自酌酒奉操。操沥酒设誓,允随取宝刀与之。操藏刀,饮酒毕,即起身辞别众官而去。众官又坐了一回,亦俱散讫。 次日,曹操佩着宝刀,来至相府,问:“丞相何在?”从人云:“在小阁中。”操径入。见董卓坐于床上,吕布侍立于侧。卓曰:“孟德来何迟?”操曰:“马羸行迟耳。”卓顾谓布曰:“吾有西凉进来好马,奉先可亲去拣一骑赐与孟德。”布领令而出。操暗忖曰:“此贼合死!”即欲拔刀刺之,惧卓力大,未敢轻动。卓胖大不耐久坐,遂倒身而卧,转面向内。操又思曰:“此贼当休矣!”急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曰:“孟德何为?”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卓接视之,见其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宝刀也;遂递与吕布收了。操解鞘付布。卓引操出阁看马,操谢曰:“愿借试一骑。”卓就教与鞍辔。操牵马出相府,加鞭望东南而去。 布对卓曰:“适来曹操似有行刺之状,及被喝破,故推献刀。”卓曰:“吾亦疑之。”正说话间,适李儒至,卓以其事告之。儒曰:“操无妻小在京,只独居寓所。今差人往召,如彼无疑而便来,则是献刀;如推托不来,则必是行刺,便可擒而问也。”卓然其说,即差狱卒四人往唤操。去了良久,回报曰:“操不曾回寓,乘马飞出东门。门吏问之,操曰‘丞相差我有紧急公事’,纵马而去矣。”儒曰:“操贼心虚逃窜,行刺无疑矣。”卓大怒曰:“我如此重用,反欲害我!”儒曰:“此必有同谋者,待拿住曹操便可知矣。”卓遂令遍行文书,画影图形,捉拿曹操:擒献者,赏千金,封万户侯;窝藏者同罪。 且说曹操逃出城外,飞奔谯郡。路经中牟县,为守关军士所获,擒见县令。操言:“我是客商,覆姓皇甫。”县令熟视曹操,沉吟半晌,乃曰:“吾前在洛阳求官时,曾认得汝是曹操,如何隐讳!且把来监下,明日解去京师请赏。”把关军士赐以酒食而去。至夜分,县令唤亲随人暗地取出曹操,直至后院中审究;问曰:“我闻丞相待汝不薄,何故自取其祸?”操曰:“燕雀安知鸿鹄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县令屏退左右,谓操曰:“汝休小觑我。我非俗吏,奈未遇其主耳。”操曰:“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吾屈身事卓者,欲乘间图之,为国除害耳。今事不成,乃天意也!”县令曰:“孟德此行,将欲何往?”操曰:“吾将归乡里,发矫诏,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吾之愿也。”县令闻言,乃亲释其缚,扶之上坐,再拜曰:“公真天下忠义之士也!”曹操亦拜,问县令姓名。县令曰:“吾姓陈,名宫,字公台。老母妻子,皆在东郡。今感公忠义,愿弃一官,从公而逃。”操甚喜。是夜陈宫收拾盘费,与曹操更衣易服,各背剑一口,乘马投故乡来。 行了三日,至成皋地方,天色向晚。操以鞭指林深处谓宫曰:“此间有一人姓吕,名伯奢,是吾父结义弟兄;就往问家中消息,觅一宿,如何?”宫曰:“最好。”二人至庄前下马,入见伯奢。奢曰:“我闻朝廷遍行文书,捉汝甚急,汝父已避陈留去了。汝如何得至此?”操告以前事,曰:“若非陈县令,已粉骨碎身矣。”伯奢拜陈宫曰:“小侄若非使君,曹氏灭门矣。使君宽怀安坐,今晚便可下榻草舍。”说罢,即起身入内。良久乃出,谓陈宫曰:“老夫家无好酒,容往西村沽一樽来相待。”言讫,匆匆上驴而去。 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急出庄上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见伯奢驴鞍前鞒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曰:“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猪相款,贤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 当夜,行数里,月明中敲开客店门投宿。喂饱了马,曹操先睡。陈宫寻思:“我将谓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今日留之,必为后患。”便欲拔剑来杀曹操。正是:设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来一路人。毕竟曹操性命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操到陈留招天下士,立袁绍为盟主,讨卓。公孙瓒荐玄德、关、张。吕布部将华雄连斩数将,关公出斩华雄,曹操抚慰,袁术歧视。

八路诸侯战吕布而败,刘关张战吕布,吕布逃至虎牢关上。

《三国演义》第五回 - 正文

却说陈宫临欲下手杀曹操,忽转念曰:“我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不若弃而他往。”插剑上马,不等天明,自投东郡去了。操觉,不见陈宫,寻思:“此人见我说了这两句,疑我不仁,弃我而去;吾当急行,不可久留。”遂连夜到陈留,寻见父亲,备说前事;欲散家资,招募义兵。父言:“资少恐不成事。此间有孝廉卫弘,疏财仗义,其家巨富;若得相助,事可图矣。”操置酒张筵,拜请卫弘到家,告曰:“今汉室无主,董卓专权,欺君害民,天下切齿。操欲力扶社稷,恨力不足。公乃忠义之士,敢求相助!”卫弘曰:“吾有是心久矣,恨未遇英雄耳。既孟德有大志,愿将家资相助。”操大喜;于是先发矫诏,驰报各道,然后招集义兵,竖起招兵白旗一面,上书“忠义”二字。不数日间,应募之士,如雨骈集。

一日,有一个阳平卫国人,姓乐,名进,字文谦,来投曹操。又有一个山阳巨鹿人,姓李,名典,字曼成,也来投曹操。操皆留为帐前吏。又有沛国谯人夏侯惇,字元让,乃夏侯婴之后;自小习枪棒;年十四从师学武,有人辱骂其师,惇杀之,逃于外方;闻知曹操起兵,与其族弟夏侯渊两个,各引壮士千人来会。此二人本操之弟兄:操父曹嵩原是夏侯氏之子,过房与曹家,因此是同族。不数日,曹氏兄弟曹仁、曹洪各引兵千余来助。曹仁字子孝,曹洪字子廉:二人弓马熟娴,武艺精通。操大喜,于村中调练军马。卫弘尽出家财,置办衣甲旗幡。四方送粮食者,不计其数。

时袁绍得操矫诏,乃聚麾下文武,引兵三万,离渤海来与曹操会盟。操作檄文以达诸郡。檄文曰:“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操发檄文去后,后镇诸侯皆起兵相应: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第九镇,济北相鲍信。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诸路军马,多少不等,有三万者,有一二万者,各领文官武将,投洛阳来。

且说北平太守公孙瓒,统领精兵一万五千,路经德州平原县。正行之间,遥见桑树丛中,一面黄旗,数骑来迎。瓒视之,乃刘玄德也。瓒问曰:“贤弟何故在此?”玄德曰:“旧日蒙兄保备为平原县令,今闻大军过此,特来奉候,就请兄长入城歇马。”瓒指关、张而问曰:“此何人也?”玄德曰:“此关羽、张飞,备结义兄弟也。”瓒曰:“乃同破黄巾者乎?”玄德曰:“皆此二人之力。”瓒曰:“今居何职?”玄德答曰:“关羽为马弓手,张飞为步弓手。”瓒叹曰:“如此可谓埋没英雄!今董卓作乱,天下诸侯共往诛之。贤弟可弃此卑官,一同讨贼,力扶汉室,若何?”玄德曰:“愿往。”张飞曰:“当时若容我杀了此贼,免有今日之事。”云长曰:“事已至此,即当收拾前去。”玄德、关、张引数骑跟公孙瓒来,曹操接着。众诸侯亦陆续皆至,各自安营下寨,连接二百余里。操乃宰牛杀马,大会诸侯,商议进兵之策。太守王匡曰:“今奉大义,必立盟主;众听约束,然后进兵。”操曰:“袁本初四世三公,门多故吏,汉朝名相之裔,可为盟主。”绍再三推辞,众皆曰非本初不可,绍方应允。次日筑台三层,遍列五方旗帜,上建白旄黄钺,兵符将印,请绍登坛。绍整衣佩剑,慨然而上,焚香再拜。其盟曰:“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绍等惧社稷沦丧,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读毕,歃血。众因其辞气慷慨,皆涕泗横流。歃血已罢,下坛。众扶绍升帐而坐,两行依爵位年齿分列坐定。操行酒数巡,言曰:“今日既立盟主,各听调遣,同扶国家,勿以强弱计较。”袁绍曰:“绍虽不才,既承公等推为盟主,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国有常刑,军有纪律。各宜遵守,勿得违犯。”众皆曰惟命是听。绍曰:“吾弟袁术总督粮草,应付诸营,无使有缺。更须一人为先锋,直抵汜水关挑战。余各据险要,以为接应。”

长沙太守孙坚出曰:“坚愿为前部。”绍曰:“文台勇烈,可当此任。”坚遂引本部人马杀奔汜水关来。守关将士,差流星马往洛阳丞相府告急。董卓自专大权之后,每日饮宴。李儒接得告急文书,径来禀卓。卓大惊,急聚众将商议。温侯吕布挺身出曰:“父亲勿虑。关外诸侯,布视之如草芥;愿提虎狼之师,尽斩其首,悬于都门。”卓大喜曰:“吾有奉先,高枕无忧矣!”言未绝,吕布背后一人高声出曰:“割鸡焉用牛刀?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卓视之,其人身长九尺,虎体狼腰,豹头猿臂;关西人也,姓华,名雄。卓闻言大喜,加为骁骑校尉。拨马步军五万,同李肃、胡轸、赵岑星夜赴关迎敌。

众诸侯内有济北相鲍信,寻思孙坚既为前部,怕他夺了头功,暗拨其弟鲍忠,先将马步军三千,径抄小路,直到关下搦战。华雄引铁骑五百,飞下关来,大喝:“贼将休走!”鲍忠急待退,被华雄手起刀落,斩于马下,生擒将校极多。华雄遣人赍鲍忠首级来相府报捷,卓加雄为都督。

华雄图册

却说孙坚引四将直至关前。那四将?——第一个,右北平土垠人,姓程,名普,字德谋,使一条铁脊蛇矛;第二个,姓黄,名盖,字公覆,零陵人也,使铁鞭;第三个,姓韩,名当,字义公,辽西令支人也,使一口大刀;第四个,姓祖,名茂,字大荣,吴郡富春人也,使双刀。孙坚披烂银铠,裹赤帻,横古锭刀,骑花鬃马,指关上而骂曰:“助恶匹夫,何不早降!”华雄副将胡轸引兵五千出关迎战。程普飞马挺矛,直取胡轸。斗不数合,程普刺中胡轸咽喉,死于马下。坚挥军直杀至关前,关上矢石如雨。孙坚引兵回至梁东屯住,使人于袁绍处报捷,就于袁术处催粮。

或说术曰:“孙坚乃江东猛虎;若打破洛阳,杀了董卓,正是除狼而得虎也。今不与粮,彼军必散。”术听之,不发粮草。孙坚军缺食,军中自乱,细作报上关来。李肃为华雄谋曰:“今夜我引一军从小路下关,袭孙坚寨后,将军击其前寨,坚可擒矣。”雄从之,传令军士饱餐,乘夜下关。是夜月白风清。到坚寨时,已是半夜,鼓噪直进。坚慌忙披挂上马,正遇华雄。两马相交,斗不数合,后面李肃军到,竟天价放起火来。坚军乱窜。众将各自混战,止有祖茂跟定孙坚,突围而走。背后华雄追来。坚取箭,连放两箭,皆被华雄躲过。再放第三箭时,因用力太猛,拽折了鹊画弓,只得弃弓纵马而奔。祖茂曰:“主公头上赤帻射目,为贼所识认。可脱帻与某戴之。”坚就脱帻换茂盔,分两路而走。雄军只望赤帻者追赶,坚乃从小路得脱。祖茂被华雄追急,将赤帻挂于人家烧不尽的庭柱上,却入树林潜躲。华雄军于月下遥见赤帻,四面围定,不敢近前。用箭射之,方知是计,遂向前取了赤帻。祖茂于林后杀出,挥双刀欲劈华雄;雄大喝一声,将祖茂一刀砍于马下。杀至天明,雄方引兵上关。

程普、黄盖、韩当都来寻见孙坚,再收拾军马屯紥。坚为折了祖茂,伤感不已,星夜遣人报知袁绍。绍大惊曰:“不想孙文台败于华雄之手!”便聚众诸侯商议。众人都到,只有公孙瓒后至,绍请入帐列坐。绍曰:“前日鲍将军之弟不遵调遣,擅自进兵,杀身丧命,折了许多军士;今者孙文台又败于华雄:挫动锐气,为之奈何?”诸侯并皆不语。绍举目遍视,见公孙瓒背后立着三人,容貌异常,都在那里冷笑。绍问曰:“公孙太守背后何人?”瓒呼玄德出曰:“此吾自幼同舍兄弟,平原令刘备是也。”曹操曰:“莫非破黄巾刘玄德乎?”瓒曰:“然。”即令刘玄德拜见。瓒将玄德功劳,并其出身,细说一遍。绍曰:“既是汉室宗派,取坐来。”命坐。备逊谢。绍曰:“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胄耳。”玄德乃坐于末位,关、张叉手侍立于后。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绍喜,便著俞涉出马。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众皆失色。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后人有诗赞之曰:“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曹操大喜。只见玄德背后转出张飞,高声大叫:“俺哥哥斩了华雄,不就这里杀入关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时!”袁术大怒,喝曰:“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曹操曰:“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袁术曰:“既然公等只重一县令,我当告退。”操曰:“岂可因一言而误大事耶?”命公孙瓒且带玄德、关、张回寨。众官皆散。曹操暗使人赍牛酒抚慰三人。却说华雄手下败军,报上关来。李肃慌忙写告急文书,申闻董卓。卓急聚李儒、吕布等商议。儒曰:“今失了上将华雄,贼势浩大。袁绍为盟主,绍叔袁隗,现为太傅;倘或里应外合,深为不便,可先除之。请丞相亲领大军,分拨剿捕。”卓然其说,唤李傕、郭汜领兵五百,围住太傅袁隗家,不分老幼,尽皆诛绝,先将袁隗首级去关前号令。

12黄盖图册

卓遂起兵二十万,分为两路而来:一路先令李傕、郭汜引兵五万,把住汜水关,不要厮杀;卓自将十五万,同李儒、吕布、樊稠、张济等守虎牢关。这关离洛阳五十里。军马到关,卓令吕布领三万军,去关前紥住大寨。卓自在关上屯住。

流星马探听得,报入袁绍大寨里来。绍聚众商议。操曰:“董卓屯兵虎牢,截俺诸侯中路,今可勒兵一半迎敌。”绍乃分王匡、乔瑁、鲍信、袁遗、孙融、张杨、陶谦、公孙瓒八路诸侯,往虎牢关迎敌。操引军往来救应。八路诸侯,各自起兵。河内太守王匡,引兵先到。吕布带铁骑三千,飞奔来迎。王匡将军马列成阵势,勒马门旗下看时,见吕布出阵: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棉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王匡回头问曰:“谁敢出战?”后面一将,纵马挺枪而出。匡视之,乃河内名将方悦。两马相交,无五合,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挺戟直冲过来。匡军大败,四散奔走。布东西冲杀,如入无人之境。幸得乔瑁、袁遗两军皆至,来救王匡,吕布方退。三路诸侯,各折了些人马,退三十里下寨。随后五路军马都至,一处商议,言吕布英雄,无人可敌。

正虑间,小校报来:“吕布搦战。”八路诸侯,一齐上马。军分八队,布在高冈。遥望吕布一簇军马,绣旗招飐,先来冲阵。上党太守张杨部将穆顺,出马挺枪迎战,被吕布手起一戟,刺于马下。众大惊。北海太守孔融部将武安国,使铁锤飞马而出。吕布挥戟拍马来迎。战到十余合,一戟砍断安国手腕,弃锤于地而走。八路军兵齐出,救了武安国。吕布退回去了。众诸侯回寨商议。曹操曰:“吕布英勇无敌,可会十八路诸侯,共议良策。若擒了吕布,董卓易诛耳。”

正议间,吕布复引兵搦战。八路诸侯齐出。公孙瓒挥槊亲战吕布。战不数合,瓒败走。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日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布举画戟望瓒后心便刺。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虚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回。三个那里肯舍,拍马赶来。八路军兵,喊声大震,一齐掩杀。吕布军马望关上奔走;玄德、关、张随后赶来。古人曾有篇言语,单道着玄德、关、张三战吕布:“汉朝天数当桓灵,炎炎红日将西倾。奸臣董卓废少帝,刘协懦弱魂梦惊。曹操传檄告天下,诸侯奋怒皆兴兵。议立袁绍作盟主,誓扶王室定太平。温侯吕布世无比,雄才四海夸英伟。护躯银铠砌龙鳞,束发金冠簪雉尾。参差宝带兽平吞,错落锦袍飞凤起。龙驹跳踏起天风,画戟荧煌射秋水。出关搦战谁敢当?诸侯胆裂心惶惶。踊出燕人张冀德,手持蛇矛丈八枪。虎须倒竖翻金线,环眼圆睁起电光。酣战未能分胜败,阵前恼起关云长。青龙宝刀灿霜雪,鹦鹉战袍飞蛱蝶。马蹄到处鬼神嚎,目前一怒应流血。枭雄玄德掣双锋,抖擞天威施勇烈。三人围绕战多时,遮拦架隔无休歇。喊声震动天地翻,杀气迷漫牛斗寒。吕布力穷寻走路,遥望家山拍马还。倒拖画杆方天戟,乱散销金五彩幡。顿断绒绦走赤兔,翻身飞上虎牢关。”三人直赶吕布到关下,看见关上西风飘动青罗伞盖。张飞大叫:“此必董卓!追吕布有甚强处?不如先拿董贼,便是斩草除根!”拍马上关,来擒董卓。正是:擒贼定须擒贼首,奇功端的待奇人。

未知胜负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以上就是关于且在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且在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扶苏是什么意思、皇帝文言文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0849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