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翻译: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他的父亲吕琦,是兵部侍郎。吕端年少时聪敏爱学习而且一点即透,凭借家里的余荫成了千牛备身。曾经当过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也曾在弘文馆当值,后来换成了著作佐郎、任职于史馆。太祖即位,升为太常寺丞、兼浚仪县的知县,同时兼任定州同判。
开宝年中,西上阁门使郝崇信出使契丹,任命代理太常寺少卿的吕端为使团副使。开宝八年,调吕端去洪州任知州,还未赴任,就改任为司门员外郎、兼成都府知府,赐金紫。吕端为政清正不苛细,要求严格且琐碎,能使远处的人得到安定。
当时是秦王赵廷美治理京畿,授命吕端为考功员外郎,并充任开封府判官。宋太宗征河东,秦王赵廷美可能继续留在京都,吕端上告廷美说:“您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应当慰问受苦的百姓,讨伐有罪的人。而您是皇上的亲人也是贤臣,应当上表跟随圣上。现在主上滞留京都,不合适啊。”
于是赵廷美上表请求随皇上亲征。不久吕端因为受到王府亲吏贿赂执事者违背皇上的诏令买卖树木的牵连而获罪,贬为商州司户参军。后又转移到汝州,又当回了太常寺丞、判寺事。外调蔡州任知州,因为政绩良好,蔡州的官员和百姓上书希望吕端能留任。改任祠部员外郎、开封县知县,后升为考功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
出使高丽时,暴风吹折了船的桅杆,船上其他人都十分恐慌,而吕端却好像(只是)在书房读书,(十分镇定)。后来升为户部郎中、判太常寺兼礼院,又被选为大理寺少卿,不久就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许王元僖治理京师开封时,吕端成为开封府判官。
许王死后,有人揭露许王有不可告人的事情,所以吕端因辅佐许王无功而获罪,皇上派御史武元颖、内侍王继恩去吕端府中审问此事。吕端正在处理公务,于是慢慢的起身敬候,这两人说:“奉皇命审问您。”
吕端神色镇定,回头告诉随从说:“去我的官帽来。”这两人说:“怎至于这样?”吕端说:“天子要讯问,就是罪人,怎么能在堂上面对主讯人?”随即下堂,且有问必答。吕端被降职为卫尉少卿。正值设立考课院,群官有负责贬谪豁免分发俸禄的,皇帝召见他们并询问对答,都流泪不止,推辞说环境艰苦。
到吕端,当即上奏说:“臣先前辅佐秦王府邸,因为没有监督好府内官员,而贬为商州副官,承蒙陛下不弃又提拔任用为正职。现今许王暴病而死,臣辅佐无功,陛下又不严加贬谪,使臣在朝内任职,臣罪过很大而福气很深哪!现在有主管官员升谪褒贬的工作了,如果能成为颖州副使,臣就如愿了。”宋太宗说:“朕自然是了解你的。”
不久,回复了原有的职务,为枢密直学士,一个月后,官拜参知政事。当时赵普在中书省,曾说:“我看吕端向陛下禀报事情,得到嘉赏不曾高兴,遇到挫折不曾忧惧,也不曾表现在言语上,是真正具有宰相才能的人啊。”
一年后,左谏议大夫寇准也官拜参知政事。吕端请求自己居寇准之下,宋太宗当即任命吕端为左谏议大夫,地位在寇准之上。每次皇帝单独在偏殿召见吕端,必定要说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又提拔拜吕端为户部侍郎、平章事。
当时吕蒙正是丞相,而宋太宗想让吕端当宰相,有人说曰:“吕端为人胡涂。”宋太宗说:“吕端小事胡涂,大事不胡涂。”拿定主意要任吕端为宰相。正好当时在后苑举办曲宴,宋太宗作《钓鱼诗》,其中一句:“欲饵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问钓鱼人。”。意思宰相非吕端莫属。
几天后,罢黜吕蒙正并任命吕端为宰相。以前,吕端的哥哥吕余庆,建隆年间就以地方军政老一代的大官的资格参预过军国大事,现在吕端又居相位,当时的舆论都非常敬重他。吕端经历官场仅四十年,到现在突然间被提拔,宋太宗遗憾地认为太晚重用他了。
吕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明简要为务。他考虑到与寇准同一级别,而自己先居相位,恐怕寇准感到不平,于是请皇上同意让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时间进政事堂主持用印,宋太宗同意了。当时在上书发表意见时,其他朝臣大多持有不同意见,只有吕端很少明确的表态。
一天,皇帝发出手谕:“今后中书省有事必经吕端详细提出意见后,才能上奏。”吕端于是越来越谦让且不自己做主。以前 ,李继迁骚扰西部边境,保安军上奏说俘获了他的母亲。于是,太宗就想杀掉她,由于寇准作为枢密副使,宋太宗单独召寇准讨论这事。
寇准出来,经过宰相办公的地方时,吕端怀疑是商量大事,留住寇准说:“皇上告诫你不要向我讲吗?”寇准说:“没有。”吕端说:“边防日常事务,我不必参与,如果是军国大计,我吕端既然备位宰相,就不可不知道。”
于是寇准就把事情告诉他,吕端说:“如何处理?”寇准说:“想在保安军北门外杀掉她,警告那些凶恶叛逆的人。”吕端说:“若果一定要这样的话,恐怕不能得到想要的效果,请稍等,我再去请示一下。”然后吕端对宋太宗说:“过去项羽抓到刘邦的父亲,想煮死他,刘邦说:‘希望您能分我一杯肉汤。’
作大事的人是不会顾及他的亲属的,何况李继迁这种叛逆的人呢?陛下今日杀掉她,明日李继迁可以抓到吗?若其不然,只能白白的结下仇怨,使其叛心更加坚决而已。”宋太宗说:“那该怎么办呢?”吕端说:“依臣的愚见,应该把她安置于延州,好好养起来,就可以招来李继迁。虽不能马上要他投降,但总能使他有所牵挂:你的母亲的命运就在我们手上。”
太宗拍着大腿说好:“要不是你,差点就误了我的大事。”当即就照他的法子去做。李母后来病死在延州,李继迁不久也死了,后来李继迁的儿子竟然投降宋朝并请求归附,就是吕端的办法所产生的效果。后来吕端进升为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
宋太宗身体不好,宋真宗当时是皇太子,吕端每天都和太子一起问起居。等到宋太宗的病情加剧,内侍王继恩畏惧皇太子的英明,私下里与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计划立先前的楚王元佐。
宋太宗驾崩,李皇后让李继恩把吕端叫来,吕端感觉不对,于是就把李继恩所在阁内,让人看着他然后才去见李皇后。皇后说:“皇帝已经晏驾,应立皇长子为继任皇帝,这是顺应天意的,(你说)现在该怎么办吧?”吕端说:“先帝立太子正是为了今天这种状况,皇帝才弃天下而去,怎能急着违抗先皇遗命呢?”
于是侍奉皇太子赵恒到福宁庭中。宋真宗登基后,垂帘引见诸位大臣,吕端平身站在殿下并不参拜,请求皇上卷帘,走上前去仔细查看,然后走下台阶,率领群臣跪拜并高呼万岁。皇帝任命李继勋为使相,去了陈州。贬李昌龄为忠武军的司马,王继恩为右监门卫将军、安置在均州,胡旦除去名籍,取消原有身份流放浔州,家产充公。
宋真宗每次召见辅佐的大臣,只在吕端面前谨慎有礼,不称呼他的名。又因为吕端比较胖,宫庭阶戺又有些陡,就特地令木工为他纳陛。曾经在偏殿召见吕端,了解以前处理的军国大事,而吕端则述说现在要紧的事物,很有条理,宋真宗也都能很好的接受。
吕端加官右仆射,监修国史。第二年夏天,吕端病了,皇帝下诏免去他的日常觐见,任命他为中书视事。吕端上疏想要辞官,宋真宗不准。十月,以太子太保的身份被免职。吕端休假过了三百天,有的主管官员说应当停发俸禄,于是皇帝就下诏恩赐吕端的待遇跟以前一样。
宋真宗亲自去看望他,吕端起不来,皇帝就百般的安抚慰藉。卒,享年六十六岁,追封他为司空,谥号正惠。
原文出自《二十史全译·宋史·列传第四十》中“吕端列传”。
原文内容: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父琦,晋兵部侍郞。端少敏悟好学,以荫补千牛备身。历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郞、直弘文馆,换著作佐郞、直史馆。太祖即位,迁太常丞、知浚仪县,同判定州。开宝中,西上阁门使郝崇信使契丹,以端假太常少卿为副。八年,知洪州,未上,改司门员外郞、知成都府,赐金紫。为政清简,远人便之。
会秦王廷美尹京,召拜考功员外郞,充开封府判官。太宗征河东,廷美将有居留之命,端白廷美曰:“主上栉风沐雨,以申吊伐,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今主留务,非所宜也。”廷美由是恳请从行。寻坐王府亲吏请托执事者违诏市竹木,贬商州司户参军。移汝州,复为太常丞、判寺事。
出知蔡州,以善政,吏民列奏借留。改祠部员外郞、知开封县,迁考功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使高丽,暴风折樯,舟人怖恐,端读书若在斋阁时。迁户部郎中、判太常寺兼礼院,选为大理少卿,俄拜右谏议大夫。
许王元僖尹开封,又为判官。王薨,有发其阴事者,坐裨赞无状,遣御史武元颖、内侍王继恩就鞫于府。端方决事,徐起候之,二使曰:“有诏推君。”端神色自若,顾从者曰:“取帽来。”二使曰:“何遽至此?”端曰:“天子有制问,即罪人矣,安可在堂上对制使?”即下堂,随问而答。左迁卫尉少卿。
会置考课院,群官有负谴置散秩者,引对,皆泣涕,以饥寒为请。至端,即奏曰:“臣前佐秦邸,以不检府吏,谪掾商州,陛下复擢官籍辱用。今许王暴薨,臣辅佐无状,陛下又不重谴,俾亚少列,臣罪大而幸深矣!今有司进退善否,苟得颖州副使,臣之愿也。”太宗曰:“朕自知卿。”无何,复旧官,为枢密直学士,逾月,拜参知政事。
时赵普在中书,尝曰:“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岁余,左谏议大夫寇准亦拜参知政事。端请居准下,太宗即以端为左谏议大夫,立准上。每独召便殿,语必移晷。擢拜户部侍郎、平章事。
时吕蒙正为相,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会曲宴后苑,太宗作《钓鱼诗》,有云:“欲饵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问钓鱼人。”意以属端。后数日,罢蒙正而相端焉。初,端兄余庆,建隆中以藩府旧僚参预大政,端复居相位,时论荣之。端历官仅四十年,至是骤被奖擢,太宗犹恨任用之晚。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
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一日,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上戒君勿言于端乎?”准曰:“否。”端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
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
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其策。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进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太宗不豫,真宗为皇太子,端日与太子问起居。及疾大渐,内侍王继恩忌太子英明,阴与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谋立故楚王元佐。
太宗崩,李皇后命继恩召端,端知有变,锁继恩于阁内,使人守之而入。皇后曰:“宫车已晏驾,立嗣以长,顺也,今将如何?”端曰:“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今始弃天下,岂可遽违命有异议邪?”乃奉太子至福宁庭中。
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平立殿下不拜,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以继勋为使相,赴陈州。贬昌龄忠武军司马,继恩右监门卫将军、均州安置,旦除名流浔州,籍其家赀。
真宗每见辅臣入对,惟于端肃然拱揖,不以名呼。又以端躯体洪大,宫庭阶戺稍峻,特令梓人为纳陛。尝召对便殿,访军国大事经久之制,端陈当世急务,皆有条理,真宗嘉纳。加右仆射,监修国史。
明年夏,被疾,诏免常参,就中书视事。上疏求解,不许。十月,以太子太保罢。在告三百日,有司言当罢奉,诏赐如故。车驾临问,端不能兴,抚慰甚至。卒,年六十六,赠司空,谥正惠,追封妻李氏泾国夫人,以其子藩为太子中舍,荀大理评事,蔚千牛备身,蔼殿中省进马。
扩展资料太常寺少卿,官名。北魏始置太常少卿,北齐称太常寺少卿,为太常寺副长官,历代沿置。唐制,太常寺少卿二人,正四品上,祭祀宗庙时由其率太祝、斋郎安排香烛,整理揩拂神座与幕帐,迎送神主。举行祭礼时,与良酝署令共同斟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常寺少卿
高宗绍兴初,惟用酒脯鹿臡,行一献礼。二年,太常少卿程瑀言:"皇地祇,当一依祀天仪式。"诏从之。又言:"国朝祀皇地祇,设位于坛之北方南向。政和四年,设于南方北向。今北面望祭,北向为难,且于经典无据。请仍南向。"
淳熙中,朱熹为先朝南北郊之辩曰:"《礼》'郊特牲而社稷太牢',《书》'用牲于郊,牛二'及'社于新邑',此明验也。本朝初分南北郊,后复合而为一。《周礼》亦只说祀昊天上帝,不说祀后土,故先儒言无北郊,祭社即是祭地。古者天地未必合祭,日月、山川、百神亦无一时合祭共享之礼。古之时,礼数简而仪从省,必是天子躬亲行事,岂有祭天却将上下百神重沓累积并作一祭耶且郊坛陛级两边上下,皆是神位,中间恐不可行。或问: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以配上帝,帝即是天,天即是帝,却分祭,何也曰:为坛而祭,故谓之天,祭于屋下而以神祇祭之,故谓之帝。"
祈谷、雩祀。宋之祀天者凡四:孟春祈谷,孟夏大雩,皆于圜丘或别立坛。季秋大飨明堂。惟冬至之郊,则三岁一举,合祭天地焉。开宝中,太祖幸西京,以四月有事南郊,躬行大雩之礼。淳化、至道,太宗亦以正月躬行祈谷之祀,悉如圜丘之礼。
景德三年,龙图阁待制陈彭年言:"伏睹画日,来年正月三日上辛祈谷,至十日始立春。按《月令》,正月元日注为祈谷,郊祀昊天上帝。《春秋传》曰:'启蛰而郊,郊而后耕。'盖春气初至,农事方兴,郊祀昊天,以祈嘉谷,当在建寅之月,迎春之后。自晋泰始二年,始用上辛,不择立春之先后。齐永明元年,立春前郊,议欲迁日,王俭曰:'宋景平元年、元嘉六年并立春前郊。'遂不迁日。吴操之云:'应在立春前。'然则左氏所记,乃三代彝章;王俭所言,乃后世变礼。来年正月十日立春,三日祈谷,斯则袭王俭之末议,违左氏之明文。望以立春后上辛行祈谷礼。"因诏有司详定诸祠祭祀。有司言:"今年四月五日,雩祀上帝,十三日立夏祀赤帝。按《月令》:'立夏之日,天子迎夏于南郊。'《注》云:'为祀赤帝于南郊。'又云:'是月也,大雩。'《注》云:'《春秋传》曰:龙见而雩。'龙星谓角、亢也,立夏后,昏见于东方。按《五礼精义》云:'自周以来,岁星差度,今之龙见或在五月,以祈甘雨,于时已晚,但四月上旬卜日。'今则惟用改朔,不待得节,祭于立夏之前,殊违旧礼之意。苟或龙见于仲夏,雩祀于季春,相去辽阔,于礼未周。欲请并于立夏后卜日,如立夏在三月,则待改朔。"
天禧元年十二月,礼仪院言:"准画日,来年正月十七日祈谷,前二日奏告太祖室,缘岁以正月十五日朝拜玉清昭应宫,景德四年以前,祈谷止用上辛,其后用立春后辛日,盖当时未有朝拜宫观礼。王俭启云:'近代明例,不以先郊后春为嫌。'又宋孝武朝有司奏'魏代郊天值雨,更用后辛',或正月上辛,事有相妨,并许互用,在于礼典,固亦无嫌。"
初,祈谷、大雩,皆亲祀上帝。由熙宁迄靖康,惟有司摄事而已。元丰中,礼官言:"庆历大雩宗祀之仪,皆用犊、羊、豕各一,唯祈谷均祀昊天上帝止用犊一。请依雩祀、大享明堂牲牢仪,用犊、羊、豕各一。"
四年十月,详定郊庙奉祀礼文所言:"近诏宗祀明堂以配上帝,其余从祀群神悉罢。今祈谷、大雩犹循旧制,皆群神从祀,恐与诏旨相戾。请孟春祈谷、孟夏大雩,惟祀上帝,以太宗皇帝配,余从祀群神悉罢。"又请改筑雩坛于国南门,以严祀事。并从之。
五年七月,礼部言:"雩坛当立于圜丘之左巳地,其高一丈,广轮四丈,周十二丈,四出陛,为三壝,各二十五步,周垣四门,一如郊坛之制。"从之。大观四年二月,礼局议以立春后上辛祈谷,诏:"以今岁孟春上辛在丑,次辛在亥,遇丑不祈而祈于亥,非礼也。"乃不果行。
政和《祈谷仪》:前期降御札,以来年正月上辛祈谷,祀上帝。前祀十日,太宰读誓于朝堂,刑部尚书莅之;少宰读誓于太庙斋房,刑部侍郎莅之。皇帝散斋七日,致斋三日。前祀一日,服通天冠、绛纱袍,乘玉辂,诣青城。祀日,自斋殿服通天冠、绛纱袍,乘舆至大次,服衮冕,执圭,入正门,宫架《仪安》之乐作。礼仪使奏请行事,宫架作《景安》之乐,《帝临降康》之舞六成,止。太常升烟,礼仪使奉请再拜。盥洗,升坛上,登歌《嘉安》之乐作。皇帝搢大圭,执镇圭,诣上帝神位前,北向,奠镇圭于缫藉,执大圭,俯伏,兴。又奏请搢大圭,跪,受玉币。尊讫,诣太宗神位前,东向,尊币如上仪,登歌作《仁安》之乐。皇帝降阶,有司进熟,礼仪使奏请执大圭,升坛,登歌《歆安》之乐作。皇帝诣上帝神位前酌献,执爵祭酒,读册文讫,奏请皇帝再拜。诣太宗神位前酌献,并如上仪,登歌作《绍安》之乐。皇帝降阶,入小次,文舞退,武舞进,宫架《容安》之乐作。亚献酌献,宫架作《隆安》之乐,《神保锡羡》之舞。终献如之。礼仪使奏请皇帝诣饮福位,宫架《禧安》之乐作。皇帝受爵。又请再拜。有司彻俎,登歌《成安》之乐作。送神,宫架《景安》之乐作。皇帝诣望燎位。礼毕,还大次。雩祀上帝仪亦如之。惟太宗神位奠币作《献安》之乐,酌献作《感安之乐》。
南渡后,以四祀二在南郊圜坛,二在城西惠照院斋宫。绍兴十四年始具乐舞,用政和仪,增笾豆之数。乾道五年,太常少卿林栗乞四祭并即圜坛,礼部侍郎郑闻谓:"明堂当从屋祭,不当在坛。有司摄事,当于望祭殿行礼。"从之。淳熙十六年,光宗受禅,始奉高宗配焉。
五方帝。宋因前代之制,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五方帝、日、月、五星以下诸神从祀。又以四郊迎气及土王日专祀五方帝,以五人帝配,五官、三辰、七宿从祀。各建坛于国门之外:青帝之坛,其崇七尺,方六步四尺;赤帝之坛,其崇六尺,东西六步三尺,南北六步二尺;黄帝之坛,其崇四尺,方七步;白帝之坛,其崇七尺,方七步;黑帝之坛,其崇五尺,方三步七尺。天圣中,诏太常葺四郊宫,少府监遣吏赍祭服就给祠官,光禄进胙,监祭封题。庆历用羊、豕各一,正位大尊、著尊各二,不用牺尊,增山罍为二,坛上簠、簋、俎各增为二。皇祐定坛如唐《郊祀录》,各广四丈,其崇用五行八七五九六为尺数。嘉祐加羊、豕各二。
天子、诸侯、卿大夫的法定继承人,首先是嫡子中的长子,庶子即使比嫡子年长,也不能作为继位者,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当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继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士。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不能用屁股对着尊者,那时候被认为是一种不敬。不仅是对皇帝,对长者、上司也一样。如果直接转身用背部对着皇上是大不敬,所以需要后退几步才可以转身,退后三步代表古时严苛的礼仪制度。防止有人刺杀皇帝。三步之外即使有此心意,皇上也有转变手段的时间和空间,何况绝大多数将臣是没有这个胆量的,因为皇帝身边的侍卫众多,高手随时准备保护。
简介:
中国古代君臣之间的礼仪首先要明白,并非自古不变的,我们在影视剧中常见的大臣叩拜君主的那种突出君权威严的场面,大多是明清时期君臣礼仪的表现。在先秦时期曾有君主礼敬大臣的仪制被广泛使用
在先秦时期,君臣之间的举止性礼节,不仅仅是臣下向君主施行,而且君主也有向臣下施用仪制。君主向臣下所施行的主要是“揖礼”,即后世所说的“作揖”。 周王召见诸侯之时,向其中没有血缘关系的庶姓诸侯是合手前推再稍往下动的“土揖”礼。向有姻亲关系的异姓诸侯,合手平推的“时揖”礼。向同姓诸侯,合手前推再稍向上举的“天揖”礼。
周王天子无论是对诸侯,还是对卿、大夫、士乃至更低级的故士、虎士、大仆等行揖礼,都属于君臣之礼的范畴,而且是君向臣先施礼,并且是向大臣部下一一行礼,而大伙只要对周王行一次礼就行了。从中可以看出这时朝堂上最忙的人就是君主。在先秦时期,国君为表示对一些大臣的尊敬,也往往称字而不称名。
再看跪拜礼。。先秦时的人席地而坐,正规的坐姿是双膝跪席,臀部压在脚后跟,若对同坐的对方表示敬意,则臀部抬起离开双脚,上身挺直。君对臣还礼的跪拜礼是“空首” ,动作是把两手放于地上,把头磕到手上而不触地。
除了跪拜礼外,还有一些礼节也体现出君对臣的敬重。如:降阶,下台阶相迎或行礼。 秦汉君臣之间的礼节还体现在宴席上。有离席和兴席。所谓离席,不是离开宴席的意思。意思是本来跪着的,然后起立作揖或者行拜礼,这就叫做离席。还有一种是兴席,就是对要离开宴席的臣子送别的一种礼仪。君王原先是坐着的,然后要直接站立起来,作为相送的礼节,这就是兴席。
在秦朝以后,已称皇帝的君主在礼制方面提高与维护其至尊的身份地位,礼敬大臣的仪制与行为减少,皇帝只向极个别的大臣主要是自己的老师行礼。 汉代,最高级的官员为三公:即丞相(东汉称司徒)、太尉、御史大夫(东汉称司空),皇帝对他们的礼节,是以起立作为对他们进见的迎接礼,或对其叩拜的还礼,相比先秦时期君主的向臣下行揖礼、空首礼要怠慢多了,不需向臣下俯身作揖或叩首。汉代丞相进见时,皇帝要起立以表示尊敬:皇帝在车上时,若路上遇到丞相求见,就要下车以示敬礼。
御林低头天子降阶御林低头天子降阶意味着皇帝亲自迎接,以示恩宠或尊重。是汉代皇帝迎接功臣和年老德昭的宗室、大臣,入朝面觐的少数民族首领所用的礼节。在西汉汉武帝时期首次使用,卫青是西汉汉武帝的名将,为了西汉攻打匈奴立下赫赫战功,卫青重病,求见汉武帝,汉武帝隆重接见他,对他使用了这一礼节。
以上就是关于赠太常寺少卿彭公传翻译全部的内容,包括:赠太常寺少卿彭公传翻译、《宋史》卷一百 志第五十三(2)、天子,诸侯,卿大夫的继承人是谁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