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谁带兵灭了吴三桂

康熙王朝中谁带兵灭了吴三桂,第1张

马佳·图海和周培公。

三藩之乱开始,吴三桂开始打了一些胜仗,后来清兵越来越多,越打越强,吴三桂的力量渐渐削弱,处境十分孤立。经过八年战争,他自己知道支撑不下去,连悔带恨,生了一场大病断了气。公元1681年,清军分三路攻进云南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清军最后平定了叛乱势力,统一了南方。

但是,正在朝廷庆祝平定叛乱胜利的时候,在我国东北边境又传来沙皇俄国侵犯边境的消息,这就使康熙帝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到北方边境上面去。

扩展资料

历史上三藩之乱的阶段

起兵江南

1673年(康熙十二年)十一月至十五年四月。战乱不断扩大,吴三桂兵出三贵,进据湖南澧州、常德、岳州、长沙;清军云集荆州、武昌、宜昌,但不敢渡江撄其锋。孙延龄叛于广西,罗森、郑蛟麟、吴之茂叛于四川,耿精忠叛于福建,台湾郑经渡海进兵福建漳州、泉州和广东潮州,提督王辅臣又叛于宁羌,击杀清陕西经略莫洛。四方震动,人心动摇。康熙帝欲亲征,经议政内大臣密议谏止。清军东征西讨,顾此失彼。随后尚之信又叛于广东,总督、巡抚俱附之,清廷增兵两江。

天下响应

清政权统一大陆后,民族矛盾在全国范围内依然普遍存在;阶级矛盾这时已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继续存在。因此,当吴三桂刚一举起反清旗帜,明皇室以及郑经集团、部分汉宫、汉兵和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一些地区的农民、奴仆都迅速做出反应。

此外,三藩举起反清旗帜后,四川的几个土司、苗民、察哈尔蒙古布尔尼、青海墨尔根台吉等少数民族也相继响应。

相持阶段

1676年(康熙十五年)五月至十七年七月。以王辅臣败降平凉为转机,形势向有利于清军发展。随后,因郑经部争据福建漳、泉、兴、汀等地,耿精忠腹背受敌,仓促撤兵请降。尚之信也相继投降。孙延龄又被吴世璠杀于桂林。于是,清军集中兵力进逼长沙、岳州,吴三桂聚众固守。两军在江西吉、袁二州、广东韶关、永兴和广西梧、浔二州及桂林等湖南外围要地反复争夺。清军将帅每多观望,旷日糜饷,在军事上仍处于相持阶段。

平定云南

1679年(康熙十七年)八月至二十年十月。1673年(康熙十七年),年已七十四岁的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但未能改变叛军的困境。同年秋,吴三桂病死,形势陡变。叛军无首,众心瓦解。其孙吴世璠继承帝位。清军趁机发动进攻,从此叛军一蹶不振,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逐步为清军攻陷。但马宝、胡国柱等叛军仍困兽犹斗,节节顽抗;满洲将帅仍多迁延,以致时逾两年,清军才进逼云南,康熙二十年底,围攻省城昆明。吴世璠势穷自杀,余众出降,三藩之乱终告平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三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藩之乱

清朝同撤三藩的决定粉碎了吴三桂“世镇云南”的美梦。吴三桂气急败坏,暗中指令死党向撤藩使者请愿,要求停止撤藩,继而又拖延时日,与心腹将领密谋发动叛乱。他还指使其党羽以“九天紫府刘真人”的名义吹捧自己是“中国真主”,为反叛大造舆论。在经过一阵短暂的准备后,同年十一月底,吴三桂铤而走险,杀巡抚朱国治,自号“周王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令部下“蓄发,易衣冠”,称兵反叛于云南。为了给自己的反叛活动披上名正言顺的外衣,吴三桂在“矢忠新朝”三十年后,又扯起了“复明”的旗号。反叛之前,他装模作样地率领部下祭扫桂王陵墓,“恸哭,伏地不能起”,对部下大加煽动。反叛之后,又发布檄文,指责清朝“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并声称要“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一场大规模的叛乱活动就这样开始了。

由于吴三桂专制滇中十四年,这场叛乱又是蓄谋已久,因此,在反叛之初,吴军乘锐连下贵州、湖南,福建靖南、广东平南二藩和吴三桂在各地的党羽如四川之郑蛟麟、谭弘、吴之茂,广西之罗森、孙延龄,陕西之王辅臣,河北之蔡禄等也先后揭起叛旗,纷纷响应。一时之间,形势对吴三桂显得非常有利。在他看来,自己军队的战斗力远胜八旗,而揭起反满的旗帜,可以争取广大汉族士民的支持,就指挥才能而言,年轻的康熙皇帝又决非自己的对手。他以为自己又可以稳操胜券了。但是,实际情况恰与吴三桂的愿望相反。一是吴三桂兵力虽然强盛,但却不具战略眼光。在其起兵之后,既没有“疾行渡江,全师北向”,设法以军事上的胜利去推动政治上的成功;也没有“下金陵,扼长江,绝南北通道”或“出巴蜀,据汉中,塞淆函自固”,以建立巩固的后方,而是分兵湖南、江西、湖北,逐地争夺一些战略价值不高的城镇。这就贻误了战机,给了清朝政府以从容布置反击的时间。其次,由于此时清兵入关已经三十年,民族矛盾早已下降为次要矛盾。吴三桂以反满相号召不过是刻舟求剑,脱离实际。而且,吴三桂降清以来的自我表演也太充分了。在民族矛盾最尖锐、民族斗争最激烈的时刻,他信誓旦旦地表示要“矢忠新朝”,对各地抗清义军极尽镇压之能事,曾几何时,他却又要“共举大明之文物”了。吴三桂的自我表演使人们看穿了他是一个见利忘义、口是心非、反覆无常的野心家,一些有气节的汉族知识分子对之更是嗤之以鼻,耻与为伍。因而吴三桂发出的“反清复明”的号召,在广大汉族士民中并未产生什么重要影响。

再有,与吴三桂的估计相反,康熙皇帝虽然年轻,但却有着杰出的政治才干。早在撤藩之初,便已对撤藩可能导致的后果有所准备,因此在他得知吴三桂反叛的消息后,镇定自若,措置得当。他首先停撤平南、靖南二藩,以在政治上孤立吴三桂,而后,又在京师处死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及其同党,以打击吴三桂气焰,巩固后方。与此同时,为对吴三桂部下进行分化瓦解,康熙皇帝还宣布,在各省任职的吴三桂部下的亲属概不株连,各安职业。在军事上,康熙皇帝也作了周密的部署。他任命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率师征讨吴三桂,还分别派出得力将领硕岱、赫业、马哈达、科尔坤等分赴荆州、兖州、太原、四川等军事重地。虽然在叛乱发动之初,清兵有所失利,但是,由于在政治上是讨逆平叛,经济上是以全国制一隅,时间不长,便扭转了军事上的失利局面,使得正面进攻的吴军,不能越长江一步,双方在战场上暂时出现了相持的局面。

康熙十五年是双方军事形势发生重要转折的一年。由于兵兴三年,吴三桂深感兵力、财力严重不足,而吴在各地的党羽也纷纷离心离德,各有图谋。与此相反,清朝政府却以全国的兵源、财源作后盾,数路出兵,进行反攻,并迫使各地之吴军处于守势。在湖广战线上,清军将领安亲王岳乐师出湖南,连克萍乡等镇,矛头所向,直指潭州。在西北战场上,自是年初图海任统帅以来,所向皆捷。六月,穷蹙无路的王辅臣被迫投降。在东部战场上,康亲王杰书也率师自浙入闽,连克重镇。十月,耿精忠被迫投降,清师进入福州。受此影响,盘踞广西的孙延龄和盘踞广东的尚之信也表示要叛吴降清。十二月,孙延龄因事泄被杀,尚之信则遣使诣江西简亲王喇布军前投降。

自称帝王

衡州称帝

康熙十三年为“周王”元年,并联合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和各地反清势力起事。

康熙十五年(1676)十一月初五,吴三桂率兵经潭州至衡阳,以衡永郴桂道衡州知府衙门(旧衡阳市衡南县政府所在地)为“行殿”,指挥各路军事。

清兵的反击挫败了吴三桂的锋锐,吴三桂为鼓舞士气,挽救危局,稳定军心、民心,于康熙十七年三月初一日(1678年3月23日),筑坛于衡州府回雁峰前馒头岭,举行称帝加冕典礼,称“大周昭武皇帝”,定国号为“周”,改元“昭武”,改衡州府为“应天府”,改钟鼓楼为“五凤楼”,回雁门为“正阳门”,大街名“棋盘街”等,一切用京城名称,册妻张氏为皇后,孙吴世璠为皇太孙,加封文武,百官颁制新历。大周帝国辖衡州、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陕西和甘肃等省。八月开科录士,录取者60人。建造皇帝宫殿95间,象征九五之尊。

康熙十七年六月初,吴三桂在都城衡州亲点大将马宝,并授计率5万大军南下,攻击兵家必争之地永兴,两战两胜,大创清军,一战击毙都统宜里布、护军统领哈克三,夺据清兵河外营地(永兴依耒水而立,此水上接衡州,下通广东);一战大败前锋统领硕岱、副都统托岱、宜思孝所率援军,营垒被冲垮,河南岸失陷,清军被迫退回广东,给清军和康熙以严重的军事打击。

康熙十七年六月中旬,张皇后驾崩,吴三桂精神受挫。

康熙十七年七月,吴三桂亲自部署对广东、广西的大规模进攻。在衡州派出大将胡国柱、夏国相率10万大军,突入两广,几度得手,尤其在广西取得了更大的进展,除了梧州,全部都被吴军收回。

北部岳州战事由吴三桂侄儿吴应期主持,御清军于湖湘门外,清兵几次渡江,均未得逞。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衡州酷热,吴三桂加之心情不舒,焦虑过重,肝火过盛,便突然得了“中风噎嗝”的病症,随后又添了“下痢”病症,太医百般调治,终不见效。吴三桂便授意心腹大臣,迎接皇孙吴世璠来衡州继位,托付后事。八月十八日深夜,吴三桂在都城衡州皇宫驾崩,时年六十七岁,只做了五个多月的皇帝。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二十二日,吴三桂的侄、婿与心腹将领马宝、胡国柱、夏国相齐聚衡州,公推吴国贵总理军务,派胡国柱回云南,迎吴世璠前来衡州奔丧。胡国柱到达云南,向留守的郭壮图传达众将的意见,准备护送吴世璠去衡州继位。郭壮图有一女儿嫁给吴世璠,为保势力,力阻吴世璠离开云南,去衡州继位。

康熙十七年(1678年)九月,吴国贵召集并主持诸将会议,讨论今后的方针大计。其制定至大计为“舍弃云南而不顾,北向以争天下:以一军图荆州,略襄阳,直趋河南;一军下武昌,顺流而下,经略江北。勿畏难,勿惜身,宁进死,勿退生,拼死决战,剜中原之腹心,断东南之漕运,即令不能混一,黄河以南,我当有之。” 吴国贵虽是周帝国颇有眼光、有胆有识的统帅,但诸将欲保云南家小财物,此议没经慎重讨论,便被否决了。

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一月,胡国柱等用棉裹吴三桂遗体,秘密载经宝庆入贵州,经宝庆入贵州,大将军马宝留守衡州(衡阳)。吴世璠迎至贵阳,并即帝位,康熙十八年改元为“洪化”元年,尊祖父吴三桂为“太祖高皇帝”,父吴应熊为“孝恭皇帝”。官制皆依三桂所定,郭壮图女儿晋封皇后。

康熙十八年(1678年)二月初七,大将军简亲王喇布复衡山县,五月中旬,吴国贵、马宝、夏国相弃衡州出逃,奔永州、辰州,入贵州。

康熙十八年(1679)九月,清军复克大周帝国都城衡州(衡阳),结束了衡阳作为帝都的短暂历史。

乘此时机,清朝政府加强了政治策反和军事进攻。康熙十八年(1679),克复湖南、广西。康熙十九年(1680),又下四川、贵州并进兵云南。康熙二十年(1681)春,师围昆明,并分兵克复附近州县。十月,昆明城内粮尽援绝,吴世璠自杀,余部投降。由吴三桂掀起的持续八年之久的一场大规模的内战至此全部平定。

康熙元年(1662年 壬寅)

二月 郑成功接受荷兰侵略者揆一投降。

三月 以滇南平,告庙祭陵,大赦天下。尊世祖山陵为孝陵。

四月 加上太祖、太宗尊谥。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父子于昆明。郑成功逝。

五月 夏至,康熙帝亲祭地于方泽。

八月 宗人府、礼部遵谕议王、贝勒、贝子等有愿抚养女者,奏准抚养,随养父母升降。

十月 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尊皇后为仁宪皇太后,母后为慈和皇太后。

十一月 吴之荣告发庄廷鑨私修《明史》。

康熙二年(1663年 癸卯)

二月 慈和皇太后佟佳氏逝。

三月 庄廷鑨《明史》案发生。

五月 诏天下钱粮统归户部,部寺应用,俱向户部领取,著为令。为慈和皇太后上尊谥孝康熙慈和庄懿恭惠崇天育圣皇后。奉移世祖梓宫往孝陵,奉安地宫。

六月 葬世祖章皇帝于孝陵,孝康皇后、端敬皇后与之合葬。

十一月 改造福陵、昭陵地宫成,奉安太祖、太宗宝宫。

康熙三年(1664年 甲辰)

四月 鳌拜奏内大臣费扬古之子侍卫倭赫擅骑御马,费扬古怨,被籍家弃市。诏令工部织染局归内务府。

康熙四年(1665年 己巳)

二月 御史董文骥疏言大臣更易先皇帝制度,非是,宜一切复旧。

三月 修缮历代帝王庙。辅政大臣议钦天监官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罪。

七月 以太皇太后懿旨,聘辅臣索尼孙女、内大臣噶布喇之女赫舍里氏为皇后,行纳采礼。

九月 册立辅臣索尼之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

十月 康熙帝首至南苑校射行围。

康熙五年(1666年 丙午)

正月 辅臣鳌拜与苏克萨哈因换地相争,自此鳌拜专权。

三月 辅臣索尼请皇帝亲政,留中未发。

十一月 辅臣鳌拜以改拨圈地,诬告大学士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连等罪,逮捕下狱。而辅臣中的索尼年老,遏必隆软弱,苏克萨哈望浅,俱不能抗拒鳌拜。

十二月 鳌拜矫旨杀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连。

康熙六年(1667年 丁未)

正月 封世祖第二子皇兄福全为裕亲王。

四月 加索尼一等公。

六月 内弘文院侍读熊赐履上疏,陈述当朝满汉矛盾尖锐、制度废弛。

七月 康熙帝亲政,御太和殿受贺,加恩中外,大赦。始御乾清宫听政。命武职官一体引见。鳌拜杀苏克萨哈及其子。赐遏必隆、鳌拜加一等公。

九月 命修《世祖实录》。康亲王杰书议苏克萨哈罪。

十一月 冬至,祀天于圜丘,奉世祖章皇帝配享。

康熙七年(1668年 戊申)

正月 建孝陵神功圣德碑。加鳌拜、遏必隆太师。

九月 康熙帝将巡边,侍读学士熊赐履、给事中赵之符疏谏。康熙帝止行,仍令遇事直陈。

十二月 治历法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劾奏钦天监监副吴明烜。

康熙八年(1669年 己酉)

正月 修乾清宫,康熙帝移御武英殿。此系太皇太后懿旨:“皇帝现居清宁宫,即保和殿也。以殿为宫,于心不安。可将乾清宫、交泰殿修理,皇帝移居彼处。”

二月 行南怀仁推算历法。巡视近畿。

三月 结束清初的历法之争,授南怀仁为钦天监监副。

四月 幸太学,释奠孔子,讲《周易》、《尚书》。给事中刘如汉请举行经筵,嘉纳之。

五月 诏逮捕鳌拜交廷鞫。是日,在鳌拜入见时,侍卫以扑击之戏抓捕之。自此,设善扑营,以近臣领之。王大臣议鳌拜三十大罪,当诛族。康熙帝诏令以其屡立战功,免死拘禁,其党班布尔善等伏诛。夺遏必隆太师、一等公。诏永停圈地,今年已圈者给还。

六月 诏宗人有罪,不忍开除宗籍,自顺治十八年以来被削宗籍者,由宗人府详察以闻。

七月 诏复被鳌拜诬罪的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连原官,并予谥。

十月 卢沟桥成,上为文勒石。

十一月 太和殿、乾清宫成,上御太和殿受贺,入居乾清宫。

康熙九年(1670年 庚戌)

正月 祈谷于上帝,奉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世祖章皇帝配享。起遏必隆公爵,宿卫内廷。

五月 加上孝康章皇后尊谥,升祔太庙。

七月 奉祀孝康章皇后于奉先殿。

八月 诏都察院纠察陪祀王大臣班行不肃者。康熙帝奉太皇太后、皇太后首谒孝陵。

十月 颁《圣谕》十六条。改内三院为内阁,复设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大学士。谕礼部举行经筵。

康熙十年(1671年 辛亥)

正月 封世祖第五子常宁为恭亲王。

二月 命编纂《孝经衍义》。

三月 告诫年幼诸王读书习骑射,勿恃贵纵恣。设置日讲官。

四月 命续修《太祖圣训》、《太宗圣训》。诏宗人闲散及幼孤者,量予养赡,著为令。始行日讲。

九月 以寰宇统一,告成于太祖太宗陵。奉太皇太后、皇太后启銮。谒福陵、昭陵。幸盛京,御清宁宫,赐百官宴。遣官祭诸王诸大臣墓。

康熙十一年(1672年 壬子)

二月 康熙帝至先农坛首次行耕藉礼。朝日于东郊。

五月 《世祖实录》编纂完成。

十一月 康熙帝幸南苑,建行宫。

十二月 裕亲王福全、庄亲王博果铎、惠郡王博翁果诺、温郡王孟峨疏辞议政,允之。康亲王杰书、安亲王岳乐疏辞议政,不许。

康熙十二年(1673年 癸丑)

正月 幸南苑,大阅八旗将士。此后或行大阅于卢沟桥,或玉泉山,或多伦诺尔;地无一定,时间亦不以三年为限。

二月 上御经筵,命讲官日值。赐八旗官学翻译《大学衍义》。

三月 平南王尚可喜请老,许之,以其子之信嗣封镇粤,不许,令其撤藩还驻辽东。

六月 禁止八旗以奴仆殉葬。

七月 命重修《太宗实录》。吴三桂、耿精忠佯请撤藩,以揆朝旨。

八月 试汉科道官于保和殿,不称职者罢。遣官分至云南、广东、福建,进行撤藩。谕礼部:祭祀大典,必仪文详备,乃可昭格。命其考察古礼斟酌议定。

九月 谕总管太监考察各宫太监勤惰情况。

十一月 吴三桂杀巡抚朱国治,举兵反叛。

十二月 吴三桂反对撤藩叛乱,讯传京师。执其子额驸吴应熊下狱。诏削吴三桂爵,宣示中外。京师民杨起隆伪称朱三太子以图起事,事发,杨起隆逃逸,其党被诛。此为“朱三太子案”。罢汉官参与祭堂子之礼。

康熙十三年(1674年 甲寅)

正月 封世祖第七子隆禧为纯亲王。

二月 广西将军孙延龄叛。太皇太后颁内库银犒赏平三藩前线将士。钦天监新造仪象成。

三月 耿精忠叛,执总督范承谟,并邀台湾郑经助攻。

五月 皇后赫舍氏因难产逝于坤宁宫。康熙帝为此辍朝五日,亲送大行皇后梓宫于北沙河巩华城殡宫。

六月 定以内务府大臣领三旗包衣护军营负责宫门守卫及扈从、执灯、引导等事。

十二月 康熙帝拟前往亲征三藩叛乱,王大臣以京师为根本重地,且太皇太后年事已高,力谏乃止。提督王辅臣在陕西策应三藩叛乱,杀经略莫洛。

康熙十四年(1675年 乙卯)

四月 以上谕确立经筵的形式为侍臣进讲,然后皇帝复讲,互相讨论以达到对经义有所阐发。

闰五月 幸玉泉山观禾。

九月 康熙帝首谒明陵,致奠长陵,遣官分祭诸陵。

十一月 复设詹事府官。

十二月 立皇子胤礽为太子,遣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颁诏中外,加恩肆赦。

康熙十五年(1676年 丙辰)

正月 以建储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徽号。因军需浩繁,民力唯艰,暂停仁孝皇后陵寝建造之工。

十月 康熙帝命讲官进讲《通鉴》。耿精忠势穷而降,三藩叛域浙、闽、陕渐次平定。

康熙十六年(1677年 丁巳)

二月 幸南苑行围。大阅于南苑,命内大臣、大学士、学士诸文臣亦俱披甲。

三月 改顺治年间十三衙门的相关机构分别为内务府的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营造司、慎刑司、庆丰司、上驷院,并于其下设立敬事房。诏令内务府三旗每旗编为五佐领,设骁旗、护军参领,由骁旗参领兼管旗务。命翰林长于辞赋书法者,以所业进呈。任命靳辅为河督,整治河务。

七月 康熙帝御便殿,召大学士等赐坐,论经史,间及前代朋党之弊端,谕严加警戒。封世祖乳母朴氏为奉圣夫人,顶帽服色照公夫人品级。

八月 册立内大臣遏必隆之女贵妃钮祜禄氏为皇后,佟佳氏为贵妃,赫舍里氏为僖嫔,李氏为安嫔,章佳氏为敬嫔,董氏为端嫔。内务府总管大臣向二十家内管佐领传谕:宫内一应服役行走女人,凡有事进宫,公事毕即应出外,不许久停闲坐,将外间事向内传说,并窃听宫内事往外传说。

九月 上发京师,谒孝陵,巡近边。

十月 始设南书房,命侍讲学士张英、中书高士奇入值。

十一月 封长白山神,遣官望祭。

康熙十七年(1678年 戊午)

正月 诏中外臣工各举博学通才之人,以备顾问,由皇帝亲试。大学士李霨等举荐曹溶等71人,命赴京齐集请旨。

二月 制《四书讲疏义序》。皇后钮祜禄氏崩于坤宁宫,辍朝五日,谥曰孝昭皇后。

三月 吴三桂在衡州(今河南衡阳)称帝,年号昭武。

七月 召翰林学士陈廷敬、侍读学士叶方蔼入值南书房。吴三桂于衡州称帝。

八月 西洋国王阿丰肃使臣入贡。御经筵,以《御制诗集》赐陈廷敬等。吴三桂死。颁行《康熙永年历》。

十月 皇四子胤禛生,母为乌雅氏。

康熙十八年(1679年 己未)

正月 平定三藩之乱已取得阶段性胜利,康熙帝御午门宣捷。

三月 御试博学鸿词于体仁阁,授彭孙遹等50人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官。修《明史》,以学士徐元文、叶方蔼、庶子张玉书为总裁。

七月 视纯亲王隆禧疾。京师地震诏发内帑十万赈恤。

八月 以地震祷于天坛。

康熙十九年(1680年 庚申)

四月 以学士张英等供奉内廷,日备顾问,下部优恤,高士奇、杜讷均授翰林官。命南书房翰林每日晚讲《通鉴》。宗人府进《玉牒》。设武英殿造办处。谕:凡放匠之处,妃、嫔、贵人等不许行走,待晚间放匠后方许行走。

十月 册封胤禛之母乌雅氏为德嫔。

康熙二十年(1681年 辛酉)

正月 增置讲官。

二月 皇太子胤礽就傅,以大学士张英、李光地为师。

三月 葬仁孝皇后、孝昭皇后于东陵昌瑞山陵。

七月 因平定三藩,赐宴于瀛台,员外郎以上皆与,赐采币。

十一月 定远平寇大将军等率军入云南,吴世璠自杀,三藩之乱彻底平定。

十二月 以三藩平定御太和门受贺,宣捷中外。加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徽号,晋贵妃佟佳氏为贵妃,册封孝诏仁皇后之妹钮祜禄氏为贵妃,晋惠嫔那拉氏为惠妃,宜嫔郭啰啰氏为宜妃,荣嫔为荣妃。颁发恩诏,赏赐宗室、外藩,予封赠,广解额,举隐逸,旌节孝,恤孤独,罪非常赦不原者悉赦除之。是年,康熙帝诏见直隶巡抚于成龙,称其为“清官第一”。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壬戌)

正月 上元节,赐群臣宴,观灯,用柏梁体赋诗。上为制《升平嘉宴诗序》,刊石于翰林院。

二月 以平滇遣官告祭岳渎、古帝陵、先师阙里。康熙帝斋戒于景山,为太皇太后祝寿。东巡谒陵,以皇太子胤礽随从。

三月 康熙帝谒福陵、昭陵,驻跸盛京。谒永陵。由山道前往乌拉行围。望祭长白山。

七月 清廷以郑氏降将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准备攻台。

九月 诏每日御门听政,春夏以辰初,秋冬以辰正。

十月 诏重修《太祖实录》,纂修《三朝圣训》、《平定三逆方略》。

十二月 遣郎谈、彭春侦察雅克萨情形,还奏后康熙帝决定暂不进攻,派宁古塔将军与之对垒。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癸亥)

二月 康熙帝初次幸五台山。

五月 设汉军火器营。

六月 至古北口外行围,木兰围猎自此始。

八月 命经筵大典,大学士以下侍班。

九月 限额鲁特入贡人数。

十月 设黑龙江将军,驻黑龙江城(今爱辉南)。

十一月 以收复台湾,告祭孝陵。

十二月 《易经日讲》成,康熙帝制序文颁行。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甲子) 正月 命整肃朝会礼仪。首次纂修《大清会典》,自崇德元年至康熙二十五年。

二月 以萨克素兵临雅克萨。

四月 谕讲官,讲章以精切明晰为尚,毋取繁衍。

九月 康熙帝初次南巡启銮。

十月 开放海禁。南巡途径黄河,视察北岸诸险。

十一月 南巡至江宁,谒明孝陵。回銮时次曲阜,诣孔庙,瞻先圣像,讲《日经》,诣孔林酹酒,书“万世师表”,留曲柄黄盖。是年,用施琅议,于台湾设府、县等,隶福建行省。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乙丑)

正月 谕内务府总管大臣:将皇城外三宫女子养病之吉征房移至皇城内幽静处。谕享太庙时赞礼郎读祝文对御名可不避。试翰詹官于保和殿,康熙帝亲定甲乙,其不称职者改官。

二月 谕满洲家奴及太监家奴有逃走在外私自净身者,不宜内用。

三月 康熙帝撰孔子庙碑文成,亲书立碑。

四月 设景山官学,以训练内务府三旗闲散子弟。

五月 修《政治典制》。于文华殿东建传心殿,举行经筵前遣官于此祭先师孔子。彭春等攻雅克萨城(今俄罗斯阿尔巴津诺),俄军势穷约降,退居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丙寅)

正月 俄重据雅克萨。

二月 重修《太祖实录》完成。文华殿修建完成。康熙帝告祭孔子于传心殿。皇十三子胤祥生,母为长佳氏。

三月 命修《一统志》。

七月 吏部奏定侍读、庶子以下各官学问不及者,以同知、运判外转。清军围攻雅克萨。

九月 俄沙皇彼得一世来书请和,下令撤围。

十二月 谕:“纠仪御史纠察必以严,设朕躬不敬,亦当举奏。”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丁卯)

二月 命八旗都统、副都统更番入值紫禁城。

三月 康熙帝御太和门视朝,谕大学士等详议政务阙失,有所见闻,应入陈无隐。

四月 谕纂修《明史》诸臣,修史应参照实录,《明史》修成后,应将实录并存于世,以便后世有所考证。

五月 召陈廷敬、汤斌各试以文章。谕曰:“朕与熊赐履讲经论史,有疑必问。继而张英、陈廷敬以次进讲,大有裨益。”制周公、孔子、孟子庙碑文,御书勒石。

十一月 太皇太后病,康熙帝诣慈宁宫侍疾。

十二月 以太皇太后病,康熙帝亲制祝文,步行祈祷于天坛。太皇太后逝。康熙帝割辫服衰,居慈宁宫庐次。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戊辰)

二月 定宗室袭封年例。御史郭琇参奏明珠、余国柱等结党,明珠、余国柱免职,明珠之党遭罢免。

四月 康熙帝躬送太皇太后灵柩奉安暂安奉殿。其后起陵,称昭陵。

九月 喀尔喀部为准噶尔部噶尔丹攻破,迁徙近边。

十月 上大行太皇太后尊谥为孝庄文皇后,升祔太庙,颁诏中外。

十二月 建福陵、昭陵圣德神功碑,御制碑文。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己巳)

正月 康熙帝第二次南巡,临阅河工。

二月 康熙帝抵达浙江绍兴,祭大禹陵,亲制祭文,书名,行九叩礼,制颂刊石,书额曰“地平天成”。

三月 康熙帝至南京谒明孝陵。命八旗科举先试骑射。

四月 康熙帝制《孔子赞序》及颜、鲁、思、孟四赞,颁于学宫。

五月 颁行《孝经衍义》

七月 初九日册立贵妃佟氏为皇后。次日皇后崩,谥孝懿。派索额图与俄国使臣会谈于尼布楚,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十月 葬孝懿皇后于遵化东陵。

十一月 孝懿皇后祔奉先殿。

十二月 上朝皇太后于慈宁新宫。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庚午)

二月 谒遵化孝陵。

三月 诏修三朝国史。

四月 《大清会典》修成。改文书馆为御书处,以拓刻、临摹皇帝诗文法帖手迹等。

七月 噶尔丹入犯乌珠穆沁发动叛乱,命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皇子胤禔为副将出古北口;恭亲王常宁为安远大将军,出喜峰口征讨。康熙帝亲征,驻博洛和屯,因疾回銮。

八月 清军与噶尔丹激战乌兰布通,获胜。噶尔丹遣喇嘛济隆来请和,福全未即进师。康熙帝切责之。

十一月 裕亲王福全等至京听勘。

十二月 康熙帝谒陵,行孝庄文皇后三年致祭礼。

康熙三十年(1691年 辛未)

三月 翻译《通鉴纲目》成,康熙帝制序文。

四月 以喀尔喀内附,康熙帝躬莅边外抚绥。举行多伦会盟。

五月 传谕喀尔喀,与内蒙古四十九旗一体编设各处扎萨克,管辖稽查,各自遵守。

十一月 诏禁止党同伐异之恶习。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 壬申)

九月 大阅于玉泉山,改玉泉山澄心园为静明园。

十月 停直省进鲜茶及赉送表笺。

十二月 召科尔沁亲王沙津入京,面授机宜,使诱噶尔丹。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癸酉)

二月 因太监月钱领到随即花掉,以至衣衫褴褛,谕令照八旗之例,借给官银。策旺阿拉布坦遣使入贡,报告使臣马迪被害及噶尔丹密事。

九月 修盛京城。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 甲戌)

二月 大学士请间三四日一御门听政。康熙帝曰:“昨谕六十以上大臣间日奏事,乃优礼老臣耳。若朕躬岂敢暇逸,其每日听政如常。”因康熙帝优礼老臣,谕六十以上大臣隔日奏事,故而大学士请问皇帝可否三、四日举行一次御门听政,康熙帝不允。

三月 礼部尚书沙穆哈以议皇太子祀奉先殿仪注不敬免。

五月 命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日轮四员入值南书房。诏修《渊鉴类函》。巡畿甸,阅视河堤。

闰五月 康熙帝试翰林出身官于丰泽园。

七月 康熙帝求文学之臣。大学士举荐徐元学、王鸿绪、高士奇及韩菼、唐孙华以对。康熙帝以曰:“韩菼非谪降之人,当以原官召补。徐元学、王鸿绪、高士奇可起用修书。并召徐秉义来。”

十一月 温僖贵妃钮祜禄氏逝。设虎枪营,分隶上三旗。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 乙亥)

二月 太和殿修缮完成。

五月 上巡畿甸,阅新堤及海口运道,建海神庙。

六月 册封皇太子允礽妃石氏。

十一月 大阅于南苑,定大阅鸣角击鼓声金之制。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 丙子)

正月 下诏亲征噶尔丹。于西苑蕉园设内监官学,以敕授太监读书。

二月 康熙帝亲统六师启行,征噶尔丹。命皇太子留守,凡部院章奏听皇太子处理。妃赫舍里氏逝,追赠平妃。

五月 侦知噶尔丹所在,康熙帝率前锋先发,诸军张两翼而进。前哨中书阿必达探报噶尔丹闻知皇上亲率大军而来,惊惧逃遁。康熙帝率轻骑追击。上书皇太后,备陈军况,并约期回京。康熙帝追至拖纳阿林而还,命内大臣马思喀追之。康熙帝班师。抚远大将军费扬古大败噶尔丹于昭莫多(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东南),斩首三千,阵斩其妻阿奴。噶尔丹以数骑逃遁。

七月 以平定朔漠勒石于太学。

十月 大将军费扬古献俘至。

十一月 噶尔丹遣使乞降,其使格垒沽英至,盖微探康熙帝的旨意。康熙帝告之说:“俟尔七十日,过此即进兵。”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丁丑)

正月 上谕:“朕观《明史》,一代并无女后预政,以臣凌君之事。我朝事例,因之者多。朕不似前人辄讥亡国也。现修《明史》,其以此谕增入敕书。”

二月 康熙帝再次亲征噶尔丹于宁夏,命皇太子留守京师。遣官祭黄河之神。

三月 康熙帝驻跸宁夏,察恤昭莫多、翁金阵亡兵士。祭贺兰山。上阅兵。命侍卫以御用食物均赐战士。

四月 康熙帝回銮。费扬古疏报闰三月十三日噶尔丹仰药死。康熙帝率百官行拜天礼。敕诸路班师。

七月 以朔漠平定,遣官告祭郊庙、陵寝、先师。

十月 始令宗室及满洲诸生应乡试、会试。

十一月 和硕恪靖公主下嫁喀尔喀郡王敦布多尔济。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戊寅)

正月 康熙帝巡幸五台山。命皇长子允禔、大学士伊桑阿祭金太祖、世宗陵。

三月 封皇长子允禔为直郡王、皇三子允祉为诚郡王,皇四子允禛、皇五子允祺、皇七子允佑、皇八子允禩俱为贝勒。

五月 裁上林苑。

七月 命吏部月选同、通、州、县官引见。霸州新河成,赐名永定河,建河神庙。奉皇太后东巡,取道塞外。

八月 巡幸塞外,奉皇太后临幸喀拉沁端敬公主府邸,赐金币及其额驸噶尔臧。皇太后望祭父母于发库山。赐端敏公主及其额驸达尔汉亲王班第金币。

九月 康熙帝次克尔苏,临科尔沁亲王孝庄文皇后之父满珠习礼墓前酹酒行礼。

十月 康熙帝行围于辉发。驻跸兴京,谒永陵,遣官赐奠武功郡王礼敦墓。谒福陵、昭陵,临奠武勋王扬古利、直义公费英东、弘毅公额宜都墓。

十二月 谕宗人府:“闲散宗室,才力干济,精于骑射,及贫无生计者,各察实以闻。”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 己卯) 正月 发布南巡诏旨:一切供给,由京备办,勿扰民间。

二月 第三次南巡启銮。

三月 康熙帝阅黄河堤。驻杭州,阅兵较射。

四月 车驾驻江宁,阅兵。

五月 车驾次仲家闸,书“圣门之哲”额,悬先贤子路祠。

闰七月 妃张佳氏逝,谥为敏妃。诚郡王胤祉为其所生,不及百日剃发,降为贝勒。

十月 视永定河工程,命直郡王胤禔率领八旗兵丁协助修永定河堤。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庚辰)

正月 阅视永定河工程。

二月 亲自指示修永定河方略。命费扬古、伊桑阿考试宗室子弟骑射。

六月 建海神庙。停宗室科举。

十月 皇太后六旬万寿节,康熙帝制《万寿无疆赋》,亲书围屏进献。巡阅永定河。

十一月 命卓异官如行取例引见。

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顺治帝第三子,母亲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政初期,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严峻。面对严峻局势,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康熙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成年后康熙帝坐镇北京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消灭在台湾的明郑政权;三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

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笼络汉族士人。但是康熙帝标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现吏治败坏的现象。另外,众位皇子因为废太子事件而争夺皇位,对康熙帝晚年政治产生了不良影响。

扩展资料

康熙帝功绩

1、削平三藩,巩固统一。

三藩是指三个降清的明将:平西王吴三桂,镇云南;平南王尚可喜(子之信),镇广东;靖南王耿继茂(父仲明、子精忠),镇福建。三藩占据要地,拥兵自重,成为清初的三个地方割据势力,其中以吴三桂实力最强。

国家钱粮,大半耗于三藩。经过八年平叛战争,终于取得削平三藩的胜利。群臣请上尊号,康熙帝严辞拒绝。他认为,八年战火,生民涂炭,应该务实,切戒虚名。随后,他开始着手统一台湾。

2、统一台湾,开府设县。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一直处于郑氏子孙的统治之下。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抓住郑经死后,其子郑克塽年幼、部属内讧、台湾政局不稳的时机,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进军台湾,率军统一了台湾。第二年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

台湾府下设三县——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诸罗县(今嘉义),派总兵官一员、率官兵八千,驻防台湾。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3、抵御外侵,缔结和约。

黑龙江地域在皇太极时已经归属清朝。清军入关后,沙俄兵东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地区,占领雅克萨(今阿尔巴津)、尼布楚(今涅尔琴斯克)、呼玛尔(今呼玛)等城。康熙统一台湾后,调派军队进行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同俄国在尼布楚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了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划定了以额尔古纳河、格尔毕齐河和外兴安岭为界,整个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都是中国的领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玄烨

都说清朝皇帝尽是痴情种,这倒是基本符合事实。尽管皇帝的婚姻大多是因为政治的需要而结合,但清朝12帝相较于前朝,这些满洲人确实爱得更加纯粹且热烈。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明清松锦决战正到了生死关头,突然从盛京(今辽宁沈阳)传来“宸妃病笃”的噩耗。于是作为全军统帅的皇太极竟然扔下正打得如火如荼的战事不顾,连夜飞骑数百里直入盛京。然而他还是晚到了一步,他的爱妃博尔济吉特·海兰珠已然香消玉殒,皇太极抚尸痛哭直至几度昏迷。此后海兰珠的哀荣也是不断,月祭、大祭、冬至祭、周年祭,甚至每在岁末祭祖的时候,皇太极也不忘带着大队人马去祭奠爱妃,每每痛哭不绝。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顺治皇帝福临之于董鄂妃、雍正皇帝胤禛之于年妃、乾隆皇帝弘历之于富察皇后、道光皇帝旻宁之于钮钴禄皇后等等。不过有些奇怪的是,为啥这里边会少了人们最熟悉的康熙皇帝玄烨的名字?要知道只要提到清朝皇帝,这位清圣祖的存在感都超强——到处抢第一,不管祖宗还是子孙都要统统踩在脚下,难道唯独在感情生活上稍逊一筹?

其实也不尽然。这位康熙大帝不是不想痴情,而是不敢痴情。因为他的命“太硬”,情侣间那句最俗的情话“我爱死你了”要是从玄烨的口中说出,那绝对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克夫”一语出自明人万民英的《三命通会》,是指女子面相或者命数里有不利于丈夫的因素——这就是扯了。毕竟就算夫妻为一体,那也是两个人、两条命,难免有个三病两灾。更何况在医疗和卫生条件都很差、战乱等意外伤害事件比较普遍的古代,青壮而夭也不是什么稀罕事。所以说这当然是封建迷信的胡说八道,也是当时对女性的一种欺压和迫害的手段。比如在更古老的易学或命学专著如《易传·系辞传》、《滴天髓征义》中还有“克妻”的说法,却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没有什么市场,也基本没人当回事。

但是吧,这个世界总是不缺乏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很容易让人将其归结于神秘主义。比如说康熙皇帝的皇后册立一个死一个这码事,如果将其解释为巧合,那也未免太巧了吧?

玄烨的第一任皇后赫舍里氏,本来是应该与后位无缘的——因为清初之时为了笼络蒙古,皇帝大都是从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选皇后,比如皇太极还搞出过一个“崇德五宫”(即他的五大福晋全都姓博尔济吉特)。不过玄烨即位时年仅8岁,只好由四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辅政,而鳌拜逐渐势大,有专权欺君的倾向。所以孝庄太皇太后(也是个博尔济吉特)不得不笼络三朝老臣索尼,并选了他的孙女赫舍里氏作为玄烨的皇后。

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同为11周岁的玄烨和赫舍里氏成婚(玄烨还比赫舍里氏小3个月)。这对少年夫妻一起相扶相持的走过了鳌拜权势熏天的那段艰难岁月,又在玄烨设计铲除鳌拜的那一年,赫舍里氏诞下了嫡长子承祜(两年后夭折)。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当三藩之乱方起、大清朝差点丢掉江南半壁江山这么个让玄烨焦头烂额的时刻,赫舍里氏却在生下嫡次子胤礽后因难产而死,这一沉重打击几乎将玄烨摧垮。

赫舍里皇后陪伴了玄烨10年,享年21岁,谥号为孝诚仁皇后。

玄烨的第二任皇后钮钴禄氏,满洲镶黄旗人,是清朝开国名将额亦都的孙女、辅政四大臣之一遏必隆的女儿。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钮钴禄氏被选入宫为妃——她应该是作为继后的人选入宫的,所以在第二年八月就被册立为皇后。不过也不知道是玄烨倒霉还是钮钴禄氏命苦,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二月她就不幸病逝了。

此时距钮钴禄氏入宫仅两年,皇后也就当了6个月而已,享年26岁,谥号为孝昭仁皇后。

玄烨的第三任皇后佟佳氏也是满洲镶黄旗人,为领侍卫内大臣、一等公佟国维之女,也是玄烨的亲妈孝康章皇后的侄女,也就是说这两口子还有一层表兄妹的关系。另插一句,玄烨的3个皇贵妃之一的悫惠皇贵妃也是他的表妹,而且还是佟佳皇后的亲妹妹。

康熙十五年佟佳氏入宫,次年被册封为贵妃,她也是清朝建国后第一位正式册封的贵妃。

自从钮钴禄皇后病逝后,康熙一直未再立后,所以后宫事务一直由地位最高的佟佳氏主持。故此在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佟佳氏被晋封为皇贵妃,两年后生皇八女(不幸早夭)。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七月初八,佟佳氏病危,玄烨连夜从畅春园赶回宫中探视,并于次日下诏册封佟佳氏为皇后试图“冲喜”——这也是在清朝首开了封后颁恩诏的先例。

玄烨的病急乱投医显然不会有什么效果,佟佳氏还是在一天之后病逝了。

佟佳氏入宫14年,但皇后仅当了1天,谥号为孝懿仁皇后。

此时的玄烨才36岁,却已经接连送走了3位皇后。也不知道他是心如死灰还是被吓到了,反正从此直到去世的33年间,玄烨再也没有立后。要知道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实际为一夫一妻多妾制,对于皇帝而言唯有皇后才是正妻,其他如皇贵妃、贵妃什么的名号再好听、再得宠实际上也不过是妾室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讲,玄烨等于悲催的当了33年鳏夫。

清圣祖玄烨死后的谥号为仁皇帝。别的不说,起码因为怕“克死”老婆而33年不立后这一点来看,也能称之为仁了。

这当然是个玩笑。不过玄烨的“克妻”能力堪称超级强大,生前克死仨不说,连死后还带走了一个。

雍正皇帝胤禛的亲妈乌雅氏出身很低微,曾是玄烨的第二任皇后钮钴禄氏的侍女。后来她受到玄烨的宠幸生下皇四子胤禛,因此受封为德嫔,再因生下皇六子胤祚晋为德妃。此后乌雅氏再接再厉,又连续生下一子三女,可见她还是比较受玄烨喜爱的,但妃位一直再未得到提升。不过这也不奇怪——自从佟佳皇后去世后,玄烨不仅是不再立后,连高级妃位也再未册封,可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玄烨驾崩,在九子夺嫡中胜出的皇四子胤禛即位,这就是雍正皇帝。随即胤禛便按照传统,于当年的十二月二十日尊自己的生母乌雅氏为皇太后——哪怕是儿子替老子追认的,按照当时的礼法,乌雅氏也成了玄烨的第四任皇后。

结果玄烨的“克妻”魔咒再度发威,次年五月二十三日乌雅氏就病死了,这时距她当上皇太后刚满5个月。

玄烨的魂魄未远,就跟他的四个皇后在景陵团圆了。

不过跟玄烨相克的好像也只有正妻。他一生除了4位皇后以外,获得封号的妃嫔还有61人,其中品秩较高的(妃以上)15人中,只有5人死在了玄烨之前。考虑到玄烨享年69岁,在历代皇帝中属于高寿,这个比例也属正常。

尽管玄烨的皇后立一个就死一个,小老婆(妃嫔)也在后宫攒了一大堆,但这都不能否认他其实也是个痴情的皇帝。

我以前曾经说过,古今的价值观、伦理观以及婚姻制度是存在差异的,强求从一而终的爱情不过是拿今人的观念强求古人而已,对于皇帝来说更是如此。对于皇帝而言,婚姻最大的意义首先是生一大堆儿子,使得皇统传承不至于断绝,其次(尤其对于清朝的皇帝来说)婚姻还是政治利益分配的一种体现,皇帝的私人情感只能排在最后。

所以女人对于皇帝而言最重要的是得有“孩儿他妈”这个身份,其次还得作为一种“赏赐”或政治保障的存在。所以从一而终的爱情对于皇帝而言是奢侈的、任性的,甚至可能祸国殃民。

于是,哪怕皇太极爱海兰珠爱得死去活来,也不可能废了哲哲的后位让海兰珠取而代之(前者还是后者的姑母);哪怕顺治皇帝福临能废掉孟古青的后位,却也只能接受阿拉坦琪琪格为继后而非他挚爱的董鄂妃,仅仅是因为前二者都姓博尔济吉特这个理由就够了;哪怕乾隆皇帝满腹愧疚、在再婚前跑到富察皇后的灵前拼命替自己辩白,也不得不在太后的严令下册立辉发那拉氏为皇后。

像自称“能三日不食,不能一日无妇人”、还搞出了“立子杀母”这种灭绝人性发明的汉武帝刘彻当然不能称为痴情人。类似的还有后宫蓄养美女万人、只能靠“羊车望幸”来选美的晋武帝司马炎以及太平时日里的你侬我侬、大祸临头就赐给前儿媳一条白绫的唐玄宗李隆基。其实史上的多数皇帝,跟上述这三位就算不是一个德性,也好不到哪儿去。

但是属于例外的皇帝也有很多,比如玄烨。

赫舍里皇后去世后,因玄烨的陵寝——景陵尚未完工,所以梓宫暂存在巩华城(今北京昌平境内)。在那个三藩之乱形势最为严峻、清军节节败退的时候,玄烨却每每丢下国事,跑到巩华城去陪伴他的皇后。根据《实录》记载,仅康熙十三年他就跑去了34次,十四年24次,十五年去了15次,甚至在康熙十六年的除夕也不肯留在宫中陪伴亲人守岁、与臣民同乐,而是冒着风雪跑到巩华城陪伴爱妻的亡灵。

这下子大臣们都看不下去了,左都御史姚文然上表直谏,玄烨才有所收敛:

玄烨对赫舍里皇后的怀念,还体现在对其亲子胤礽的偏爱上。本来按照祖训清朝不预立太子,但玄烨连续数次向孝庄太皇太后提出请求,终于在康熙十四年、也就是赫舍里皇后去世一年后册立年仅两岁的胤礽为皇太子。不过胤礽很悲催的赶上了个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老子——长达61年零10个月之久!所以他只好当了37年的太子,不幸成为史上正统王朝中“在职”时间最长的太子不说,期间还被两立两废,最终幽禁而死。

胤礽的下场有康熙末年九子夺嫡的政治背景,但主要还是他自己作的。而且他能当这么久的太子、还能废而复立,不能不说其中有玄烨与赫舍里皇后间的感情因素起到了作用。比如在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胤礽第一次被废时,玄烨就曾说过“胤礽乃皇后所生、朕煦妪爱惜、亲加训谕”(《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三》),其中的痛惜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玄烨与赫舍里皇后堪称是青梅竹马,还是患难夫妻,所以二者之间犹有真情在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而钮钴禄皇后虽然与玄烨相伴的时间很短暂,甚至连子嗣都没有留下,但玄烨依然对她充满了感情。

当年鳌拜跋扈于朝、动辄欺君杀臣之时,钮钴禄氏的父亲遏必隆身为顾命大臣却选择明哲保身,玄烨对他还是有怨气的。所以在他除掉鳌拜以后将遏必隆削职下狱,甚至一度论罪当死,最后虽然受到赦免,但遏必隆还是很快郁郁而终。

钮钴禄氏当上皇后以后,便请求为自己的父亲建立家庙,并很快获得了玄烨的批准。话说有清一朝类似的情况仅只这一例,这固然有三藩之乱正值紧要关头、玄烨有需要通过此举团结旧臣勋贵的政治意图在其中,但其中也不乏对于钮钴禄氏的尊重。

当遏必隆的敕建家庙落成之时,钮钴禄氏已经病逝,平定三藩之乱也已成定局。但玄烨仍亲自撰写碑文,以隆重的仪式告慰钮钴禄氏的在天之灵。

钮钴禄氏去世后,暂与赫舍里氏的梓宫同存于巩华城。哪怕当时正值三藩之乱的决战之时,玄烨仍在钮钴禄氏的灵前驻留了5天之久。后来他甚至不得不在大臣们的劝说下出游了半月之久,以排遣心中的抑郁之情。

佟佳氏虽然只当了一天的皇后,但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都是事实上的后宫之主。再加上她与玄烨间的那层表兄妹关系,二人之间不仅亲密而且充满了信任,所以玄烨将抚养、教育诸皇子的工作也交给了她。在《清实录》中关于佟佳氏“抚育诸子悉均慈爱”、“鞠育众子、备极恩勤”之类的记载比比皆是,像胤禛这样生母尚在的皇子也不例外。而胤禛对佟佳氏也充满了感激和爱戴之情,此后在雍正朝、乾隆朝乃至嘉靖朝,各种对佟佳氏的尊谥不绝,以示缅怀。

当佟佳氏病重时,玄烨更是急得连夜从畅春园赶回紫禁城探视。次日便下诏册立佟佳氏为皇后,试图用天子之力挽救爱妻的生命:

当佟佳氏还是不幸去世之后,此时已经没有权臣擅政、地方叛乱相扰的玄烨,为爱妻举办了一个规模极其盛大的葬礼,使其极尽哀荣。整个仪式持续了整整3个月之久,相关的祭祀活动一直到了次年才算告终。

从此以后,玄烨再未立后,甚至连佟佳氏曾长期“就职”过的皇贵妃也再未册立过。

跟他那个特别喜欢嘚瑟、一人诗作数量堪比全唐的孙子弘历不同,玄烨留下的诗词作品并不多,而佟佳氏是唯一一个得到他御制悼亡诗的皇后:

景陵是玄烨的陵寝,始建于康熙十五年。五年后景陵竣工之后,赫舍里皇后和钮钴禄皇后同时奉安入地宫,又过了8年佟佳皇后也住了进来——玄烨又创下了先安葬皇后,然后地宫不封闭以待皇帝的先例。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九月,玄烨与乌雅氏皇后、皇贵妃章佳氏(因其子和硕怡亲王胤祥故,胤禛诏其从葬)奉安于景陵,并最终掩闭地宫。

本以为在另一个世界里没有生离死别,玄烨和他的爱人们可以永远团圆。谁知在抗日战争结束后,景陵被土匪盗掘,玄烨与他的四后一妃的遗骨被破坏得面目全非,现场惨不忍睹。

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没有这个爵位。

姚启圣(1624~1683年),字熙止,号忧庵,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隶汉军镶红旗。清朝康熙年间政治家、军事家,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之一。

康熙二年(1663),乡试中举,授广东香山知县,因擅开海禁,罢官从商。三藩之乱后,捐资募兵,投入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麾下,署诸暨知县,屡献奇谋,擢为浙江温处佥事。

康熙十五年(1676),劝降耿精忠,迁福建布政使。

康熙十七年(1678年),升任福建总督,负责平台事宜。

康熙十九年(1680),率兵攻克海澄,收复金厦,迫使郑经退兵澎湖,授兵部尚书衔、少保兼太子太保、右都御史。康熙二十一年(1682),协助水师提督施琅收复台湾。功高不赏,郁郁而终于福州。

姚启圣为政统军执法严明,在收复台湾过程中功勋卓著。著有《忧畏轩奏疏》、《忧畏轩文告》等。

扩展资料:

姚启圣主要成就:

一、平定三藩

姚启圣在追随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平定耿精忠叛乱之役中声名鹊起,其以不凡的勇气和谋略,协助康亲王攻克收复了江浙陷于耿精忠部署的土地,并一路进取福建,彻底平定耿精忠叛乱。

二、收复台湾

(1)击退刘国轩

康熙十七年(1678年),郑成功部将刘国轩率军进攻福建沿海,攻陷漳州门户海澄。姚启圣上任后迅速进剿郑军,很快扭转败局,迫使刘国轩收缩兵力在漳州附近,为后续逐步收复台湾奠定基础。

(2)制订平台方略

姚启圣上任伊始即向康熙奏请自己的战略部署,提出以“剿抚并用”的方式,一边攻取收复失地,一边招抚敌方不坚定的盟军将领。这一策略正适合清初国情,很快被康熙采纳,使得清廷顺利收复台湾。

(3)招抚郑军

姚启圣以从郑氏集团内部分化瓦解,逐渐削弱敌方势力的方式智取郑军。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漳州设置“修来馆”,以高官厚禄招降郑经部属,先后有陈士恺、郑奇烈、朱天贵等名将携所属官兵近五万人投诚,可谓成效显著。

(4)壮大水师

清朝初年,朝廷没有强大水师,对于盘踞海岛的郑军久无良策。姚启圣担任福建总督期间奏请朝廷委派重臣专职水师提督, 重视水师事务。康熙于是调拨万人从江浙选战船百余艘,从湖广拨发新式西洋火炮,大为增强福建水师的力量。

(5)恢复经济

姚启圣收复金厦后,上书恳请诸岛终止移民,最大限度恢复因连年征战、清廷“迁界禁海”政策而遭受严重破坏的地方经济,保护了百姓的利益。

(6)荐举贤良

姚启圣与大学士李光地,共同保举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为平台选将做出关键性决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姚启圣

以上就是关于康熙王朝中谁带兵灭了吴三桂全部的内容,包括:康熙王朝中谁带兵灭了吴三桂、康熙皇帝平叛吴三桂、康熙年间发生的大事及年号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0783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