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堂和顺庆平安“贴左边,”合家欢乐迎百福“贴右边。
因为: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安”为平声,“福”为仄声。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从字面意义来看,“迎百福“是行为,“庆平安”是结果。从先后顺序上讲,”迎百福“在前,庆平安”在后。
扩展资料:
春联的来历
春联来源于古代的桃符,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春联也叫门对、对联、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长期延续下来的民族风俗文化。
桃符演变为春联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到了宋代时,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在当时仍称为“桃符”。如王安石诗中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
明代时,春节贴春联的民俗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在民间推广春联,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清代时,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又有了很大提高,春联开始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为什么要贴春联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无论在过去的一年里有什么高兴、得意的事,还是有什么不如意的事,人们总是希望未来的一年过得更好,所以,在新春即将到来之时,贴春联恰好是达到这种目的的很好选择。
如何区分上下联
一、用平仄方法来区分
看对联的最后一个字,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三声和四声(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一声和二声(平声)。
二、用含义方法来区分
每副对联都有自己特定的含义,在写对联的时候普遍把含义深刻的作为下联,上联的价值更多是在引导作用上。上下联基本属于因果关系,因是上联,果是下联。
三、用时间关系来区分
旧时在前面是上联,新时在后面是下联,这个普遍在过年时候的春联上有所体现,常用的有生肖和辞旧岁/迎新春之类的。
四、用范围大小来区分
一般情况下范围小的是上联,范围大的是下联,如常见的“家和国”之类词语。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对联
新华网——春节将至 说说关于春联的这些事儿
这些都是看第一句的,也就是首句,无论是绝句还是律师,都是如此。
由于近体诗通常押平韵,所以作为仄起平收、平起平收,凡是以“平”结尾的,意味着首句是要押韵的,也就是比隔句押韵多了一个韵脚。反之,平起仄收、仄起仄收,均以“仄”结尾,意味着首句不押韵,也就是俗称的白脚。很容易区分的。
一、要求 依、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贰、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 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5、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二、形式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平仄相对),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般套用律诗的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
对联常识:对联平仄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
“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一)平仄归类标准
在现代对联写作、评选中,提倡以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标准。
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读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参见《平水韵部》。
允许用古四声创作对联,但应加以注明;如果出句注明“使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应在一副对联中古今声韵混用普通话平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平,上、去为仄。(古四声:上、去、入为仄。)
(二)平仄相谐规则
马蹄韵
当代楹联界公认的平仄相谐规则是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余德泉教授提出的“马蹄韵”规则。
马蹄韵最基本的规则:平平仄仄两两交替!这是马蹄韵对联规则的精华所在,因状如马蹄的节奏,“马蹄韵”因此而得名。
以上联为例,马蹄韵有两种平仄排列规则(平仄杆):
第一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二种: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不论是句脚平仄还是句中平仄,均应遵循此规则:
句脚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
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
“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下联平仄一般要求和上联相反。
完全符合
“平仄两两交替”规则的联句称为“正格”,不完全符合的称为“变格”。
1、句脚平仄正格举例
二句联: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平仄)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仄平)
爆竹知人意,声声悦耳;(仄仄)
梅花晓天时,朵朵欢心。(平平)
三句联:
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平平仄)
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里雄图马跃春(仄仄平)
勤廉并行,作风转变,民安国泰千秋富(平仄仄)
法德齐治,正气弘扬,地久天长四海春(仄平平)
四句联:
九州风物,荡漾胸中,一任他海阔天空,鸢飞鱼跃;(仄平平仄)
三晋溪山,奔腾眼底,合归我松青柏翠,鸟语花香。(平仄仄平)
申奥扬眉,入世争雄,足球圆梦,喜事桩桩强国力;(平平仄仄)
促农迈步,航天斗艳,科技兴邦,丰碑座座快民心。(仄仄平平)
五句联以上以此类推,不再举例。
2、句脚平仄变格举例
民意顺,国运兴,四海讴歌称盛世(仄平仄)
春风和,日色丽,九州景物换新颜(平仄平)
对于格律诗来讲,就我所知,首句平收则押韵,首句仄收仄不押韵,也许是我所学不精,期待交流!我认为只有以下四种:
首句平起平收押韵: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都城南庄[唐·崔护]
首句平起仄收不押韵: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王维]
首句仄起平收押韵: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咏柳
首句仄起仄收不押韵: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白居易]
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应为非平衡调。入声最短,称促调。”半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了有长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读音高低也是大相径庭的,如以:“东董冻笃”为例,从平声起,音阶逐渐升高,至去声达到顶峰,亦即第三声读音最高。入声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简捷。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上列散论,只是一般方法,读者可在学习和实践中再行验证。
为了练习辨别四声的本领,古人列举了如下三十二个字,作为平仄基本知识锻炼的文字,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触类旁通,一读即知了。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按次序分别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字的平仄分别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字分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4.必须知道: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1)“看”作平声:日用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看”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4)“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
(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以上就是关于谁知道我这副对联怎么贴:满堂和顺庆平安,合家欢乐迎百福。哪一联贴左边。全部的内容,包括:谁知道我这副对联怎么贴:满堂和顺庆平安,合家欢乐迎百福。哪一联贴左边。、请解释一下诗中的“仄起平收” 谢谢!、对联创作中“自对”的应用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