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纸抄本书籍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再加上佛教的兴盛,需要大量的佛经、佛画;同时科举制度的推行,也刺激更多的人读书。这就导致了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雕版印刷的发明时间大致在隋代末期至唐代初期这段时间。雕版印刷的印品,刚开始时只在民间流行,并有一个与写本书并存的时期。
唐穆宗时,诗人元稹为白居易的《长庆集》作序中说:“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烨卖于市井。”“模勒”就是模刻,“烨卖”就是叫卖。这说明当时的上层知识分子白居易的诗的传播,除了手抄本之外,已有印本。
由于唐代科技文化繁荣,印刷术在唐代取得了长足进步,印刷业已经形成规模。当时剑南、两川和淮南道的人民。都用雕版印刷历书在街上出卖。每年,管历法的司天台还没有奏请颁发新历,老百姓印的新历却已到处都是了。
当时不仅有印历书,还有印其他的书籍。历史学家向达在《唐代刊书考》中说:“我国印刷术之起源与佛教有密切之关系。”这个论断,充分证明了佛教僧侣对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是有贡献的。
唐代的佛教十分发达,高僧玄奘曾西游印度17年,取回25匹马驮的大小乘经律论252夹,657部。当时,各地寺院林立,僧侣人数很多,对佛教宣传品需求量也很大,因此,他们是印刷术的积极使用者。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佛教印刷物,是早期的印刷物。
早期的佛教印刷品,只是将佛像雕在木版上,进行大批量印刷。唐代末期冯贽在《云仙散录》中,记载了645年之后,“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这是最早关于佛教印刷的记载,印刷品只是一张佛像,而且每年印量都很大,但遗憾的是未流传下来。
现存最早有明确日期记载和精美扉画的唐代佛教印刷品,是考古工作者在1900年于敦煌千佛洞里发现的一本印刷精美的《金刚经》,卷末刻印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为二亲敬造普施”题字,证明它是868年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是由雕版印刷、卷轴装订的,其全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雕版印刷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显缺点。第一,刻版费时费工费料,刻一部书需要很长时间和很多木料,如果刻一部内容很多的巨著,就得花费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第二,大批书版存放不便,宋太祖开宝年间刊印的《大藏经》,5000多卷,13万页,共雕版13万块,存放就要占用许多地方。第三,有错别字不容易修改。
雕版印刷的优点:
在一些方法中,雕版印刷优于铸造活字_例如像中文这样的语言有很大的字符集的情况下,雕版印刷在初期投入时会更便宜一些。
这个工艺也具有更多的艺术绘画的自由,例如图画和图表的绘制。
雕版印刷的缺点:麻烦、费时、效率低、数量少、易抄错漏抄、雕好的版片需精心存放,占大量房舍,发现错别字需整版重新雕刻,这些缺点促成了印刷术的改进。
活字印刷的优点:
活字印刷突出两个变,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经济、省时、省力、省料、省钱活字印刷的
缺点:排版不认真容易导致字排倒排错,使书籍出现错误。
扩展资料:
中国是印刷术的发明国度。近代,西方金属活字印刷术传入中国,传统印刷业逐渐被工业化的现代印刷所取代,传统印刷技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走入历史深处。
长期以来,一方面我们以印刷术作为“四大发明”之一而为之骄傲和自豪;另一方面,近代以来它被来自西方的印刷技术无情地取代而被贴上落后的标签。在这里,活字印刷被赋予了现代性,而雕版印刷则成为原始和落后的代表。
雕版与活字印刷,如果说单纯数字上的比较让你觉得简单化,且让我们回顾它们的历史,开启一段雕版之美的发现之旅。
中国古代的印刷一般认为,雕版印刷发明于隋唐之际。几百年后的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这件事记载在北宋学者沈括的著名科学笔记《梦溪笔谈》中,是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活字印刷方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雕版印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活字印刷
如果说自上古以来约4000年的文化发展,为印刷术的发明创造了规范的文字、雕刻技术、物质材料及图文转印术等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这些条件大约到公元3世纪都已十分成熟了)。那么,隋唐文化则为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社会条件,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雕版印刷术才得以应运而生。
自东汉以后。中国出现了300多年的分裂混乱局面。到隋朝又趋于统一。隋政府在文化上的建树,是大力提倡佛教,尊重儒学,广泛搜集历代典籍:在科技工程上的丰碑则是修建千古运转的大运河。由于倡导科举制度。使读书人大增。儒家典籍得以广泛流传。尤其是当时寺院林立,僧侣众多,无休止的抄写佛经,使人们迫切需求一种快速复制图文的方法,这就激发了印刷术的发明。
到了唐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文化、科技的鼎盛时期。在国家统一、政治开明、文化繁荣的社会氛围下,人们对书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所有这些都为印刷术的诞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历史文献和留存实物证明,促使印刷术发明的有两大社会因素:一是佛教的兴盛。需要大批量的佛经、佛画;二是科举制度的推行,刺激更多的人读书。社会对书籍的需求量大增。隋唐社会,都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正如明代学者胡应麟所说:“雕本(印刷)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这是对印刷术发明、发展的精确概括。
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是在版料上雕刻图文径行印刷的技术。它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制版和印刷的程序是:先把字写在薄而透明的绵纸上,字面朝下贴到板上,用刻刀按字形把字刻出,然后在刻成的版上加墨。把纸张覆盖在版上,甩刷子轻匀揩拭,揭下来,文字就转印到纸上并成为正字。
雕版印刷术发明的年代尚未确知,学术界一般将其开始定于7世纪间。早期印刷活动主要在民间进行,多用于印刷佛像、经咒、发愿文以及历书等。唐初,玄奘曾用回锋纸印普贤像,施给僧尼信众。1966年在南朝鲜发现雕版陀罗尼经,刻印于704—751年之间。为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现收藏在英国伦敦博物馆的唐成通九年(868)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的《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此件由七张纸粘成一卷。全长488厘米,每张纸高763厘米。宽305厘米,卷首刻印佛像,下面刻有全部经文。这卷印品雕刻精美,刀法纯熟,图文浑朴凝重,印刷的墨色也浓厚匀称,清晰鲜明,刊刻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9世纪时,雕版印刷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五代时期,不仅民间盛行刻书,政府也大规模刻印儒家书籍。自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起,到后周广顺三年(953),前后二十二年刻印了九经、《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各二部,一百三十册。宋代雕版印刷更加发达,技术臻于完善,尤以浙江的杭州、福建的建阳、四川的成都刻印质量为高。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张徒信在成都雕刊全部《大藏经》,费二十二年,计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雕版达十三万块之多,是早期印刷史上最大的一部书。元、明、清三代从事刻书的不仅有各级官府,还有书院、书坊和私人。所刻书籍,遍及经、史、子、集四部。
彩色套印于北宋初年就在四川流行有“交子”,即用朱墨两色套印的纸币。14世纪时元代中兴路(今湖北江陵),用朱墨两色刊印的《金剐经注),是现存最早的套色印本。到16世纪末,套色印刷广泛流行。
以上就是关于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术是怎样发明发展的全部的内容,包括: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术是怎样发明发展的、古代的雕版印刷术有哪些缺点、雕版印刷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活字印刷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